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專家之眼】務實審視印太經濟架構之戰略效應

◆  【專家之眼】務實審視印太經濟架構之戰略效應
◆  【專家之眼】疫情延燒是「大有為」政府的夢醒時分?

◆  【專家之眼】蔡政府農業政策死當
◆  【專家之眼】民進黨政府可能再次被拒WHA門外
◆  【專家之眼】今年G7外長會議打台灣牌?
◆  【專家之眼】從東協美國高峰會 看印太經濟戰略前景
◆  【專家之眼】30年期房貸就是房價推手
◆  【專家之眼】小馬可仕當選總統,南海定時炸彈移除
◆  【專家之眼】戰爭機率升高下的蔡政府手足失措?
◆  【專家之眼】北約東擴—實力提升抑或負擔增加







【專家之眼】務實審視印太經濟架構之戰略效應


2022-05-21 09:30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拜登搭乘空軍一號專機啟程前往韓、日訪問。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啟程出訪韓國與日本,在首度出訪亞洲行程安排中,預定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晤後,將會宣布成立由美國所倡議主導,以「印太經濟架構」(IPEF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為名之經濟組織,將成為全球政治評論者與戰略分析家所關注之焦點。

儘管從去年11月美國宣布將籌組「印太經濟架構」開始,美國商務部長曾經向國會表示,此項經濟組織係為加強美國與印太地區經貿夥伴間之商業與經濟關係,其目的與中國大陸並無任何指向關係,但此種說法顯然與全球各國所認定「印太經濟架構」之基本性質有所落差。

儘管美國拜登政府團隊亦曾透過許多聲明與政策論述,指出此等經濟組織關係將針對貿易過程便利化、建構數位經濟與技術標準、強化供應鏈穩定韌性、落實節約能源降低排放與潔淨能源,並就共同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制定勞工標準與勞動基準規範等領域,但絕非指向關稅減讓與調整;但是諸多媒體與國際政治專家看起來並未採信美國政府如此表態。

由於華盛頓與北京在諸多議題上存在著矛盾,拜登政府上臺以來,顯然並未有效改善雙方在川普主政時期所遺留之緊張關係。此時拜登出訪希望透過「印太經濟架構」在經濟貿易面向上有所作為,建構由美國所倡議領導之經濟組織,相關安排是否刻意指向北京,並且排除拒絕北京參與其事,自然就引起各方關注。

但在拜登啟程前,媒體指出針對「印太經濟架構」相關幕僚作業以及後續與他國協商談判,美國政府已經進行人事安排,選定曾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協商作業之袁曉楹Sharon Yuan)擔任首席代表統籌全案,看來確實是有備而來,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假若吾人要從強權對決較勁角度來定位北京與華盛頓未來關係走向,再將「印太經濟架構」視為華盛頓鞏固盟友,排除與降低北京經貿影響力之政策工具,吾人就必須從以下數個角度切入,務實審視「印太經濟架構」所可能產生之戰略效應,絕對不能自以為是地詮釋「印太經濟架構戰略意涵,並且高估其所能夠透過與他國合作,藉由經貿運作過程所能產生之戰略影響力。

首先吾人必須辨識出在當前全球各個不同多邊與雙邊經貿合作體系架構下,究竟還有多少空間可容「印太經濟架構」揮灑運作?誠然隨著科技發展與經貿運作型態變化,總是會不斷創造出經貿合作議題與項目,但許多經濟與貿易基本法則並未因此受到顛覆,國際強權在生產製造、金融服務、科技水準以及市場規模上各有其利基,不論「印太經濟架構」要如何透過議題項目創新來施展影響力,究竟還有多少空間可供其切入,確實是值得觀察與思考。

其次就要指出,不論是何種層級之經貿協議體制,從最基本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甚至賡續發展到共同市場或是經貿同盟,其最主要功能是強化成員國內部間之相互貿易往來,不論其係針對製造業實體商品,抑或是服務業金融投資,透過人員、商品、服務、資本與資訊等面向之自由流通,其主要受惠對象與指向目標是其成員國,但絕對不是藉由此等機制排除拒絕,甚或是封鎖該經貿體制外之其他國家與其成員國家之經貿往來。

基於此種基本理則,吾人絕對不可認為「印太經濟架構」足以作為封殺或是遏止中國大陸對外經貿往來之有效機制,所有經貿組織都無法用來作為國際社會相互對抗之政策工具,許多將經貿組織視為比照冷戰時期集體防衛之軍事組織,產生鎖定特定對象進行抗衡封鎖,根本上就是搞錯戲碼。

國際社會戰略專家與媒體此種謬思臆想,原先存在於「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相互編組形成階段;政治評論家將其投射成由美國所率「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與中國大陸所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相互對抗,根本就是在編織唐吉軻德挑戰巨龍之自我欺騙劇本,但目前面對華盛頓倡議「印太經濟架構」,此種幻夢思維再度復燃,吾人必須避免再隨之胡亂起舞。

臺灣社會面對中國大陸崛起所產生之經濟與戰略壓力,再加上未能順利往來穩定兩岸關係,確實是充滿各種由焦慮所形成之急躁惶然恐懼心態,所以會很極端地以情感投射方式,如同溺水者奮力抓緊水面枯木,希望透過某些期待來釋放紓壓;但若是期待華盛頓建構「印太經濟架構」是用來封鎖或是抗衡北京,將絕對會是找錯菩薩上錯香!

最後還是要提醒,不論拜登針對「印太經濟架構」起手式多麼高調出場,吾人是否要參與加入,還是要精打細算權衡得失。畢竟硬著頭皮去與高大上攀關係,還不如假踏實地經營好對外經貿關係;經濟貿易現實無比,面子是不能當飯吃,持盈保泰才是維持戰略實力重要關鍵!










【專家之眼】疫情延燒是「大有為」政府的夢醒時分?


2022-05-21 09:28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台灣本土疫情確診數節節上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流更是大減超過五成,上下班時間,可明顯看出月台上候車的乘客減少。記者杜建重/攝影



現在染疫人數迭創新高醫療量能瀕臨崩潰,接下來,恐怕是死亡人數的快速增加。有人用西方國家更慘烈例子為蔡政府開脫,但這種類比有誤。因為政治文化不同,蔡政府特強、台人民特乖,實已占盡治理便宜,卻仍把局面搞到如此惡劣,不只天災,更是人禍。

說政府特強,是指雖然蔡政府帶頭去中,其施政仍在中華文化大有為政府框架打轉。因為西方人一向懷疑政府動機,希望政府越小越好,也在行動中不時表現自主性。以陳時中曾稱讚的紐西蘭為例,他們並不培養特定疫苗產業,人民抗議政府規定的口罩配戴義務,為此甚至上街示威,使防疫政策效果打折。

相對於此,蔡政府從當政以來就在擴大權威,四處插手。雖侈言民主自由,並未遵守分立制衡精神。而領導人刻意提名爭議人選,這種「榜樣」,鼓勵倖進之徒把黨派利益凌駕於憲政體制之上。

以疫情相關事務來說,綠營政府過去循發展型國家路徑,對生醫產業投入大筆國家經費,成績不佳,早該有所更替,重要官員卻還是因與產業少數廠商過從甚密滋生物議,疫情爆發後,更不介意在各種國家隊、疫苗與快篩劑採購出現扶助綠友友的影子。

多數人民對此無感,因為他們本就接受大有為政府概念,還會自我安慰蔡總統領導的是民主政府。即便他們理應知道西方民主政府標準,並不只是選舉產生,也包括有限政府與保護少數人自由。人民這種反應,與兩蔣曾稱自由中國時期差堪比擬,所不同者,是中共威脅程度與交手經驗,以及執政者對人民態度。

大有為政府要能運作,必須使人民感受執政官員具民胞物與精神,與公正不阿誠意。儘管兩蔣時期曾被污名化為社會人人自危,但該時期一直有民本政府論述,也長期獲得人民支持。看曾任蔣經國近身幕僚剛出版的回憶錄,政府施政語言與傳統文化的德治論述若合符節。而此與福國利民的因果關係,有學者稱當時之所以能成就經濟發展,是出現一批具經世濟民之志,以實業救國的儒官。這些官員有些是電子業推手,從沒聽過曾從產業謀取私利。

典範已遠,蔡政府仍然繼承了台人對政府的好印象,重點在,官員作風能否讓人信服?疫情考驗下,立院迅速通過相關法律,也給政府至少8400億元防疫預算,台人又守規矩、戴口罩,爭取到兩年時間,但蔡政府的回報是口罩、疫苗、快篩試劑之亂,缺貨問題還是逐次爆發。

雖然政府落後形勢,負責官員卻能力顢頇且用於自利。這表現在記者會報數、製造地方矛盾、耍嘴皮與官威,郭董進口 BNT 受刁難,採用特定疫苗卻疑雲重重、快篩試劑採購被爆料有弊後馬上出現棄單廠商,現在則面臨醫療量能瀕臨崩潰與治療藥物缺乏問題。

在給了那麼多錢與權,還是造成資源多缺與疫情狂燒情況下,「發展型」政府不思檢討,除堅定扶持綠友友廠商外,還更進一步加碼鬆綁,往盡可能增加感染數方向進行。有人推敲,是為了加速疫情過程,避免影響年底選情。如果為真,此方式其實是放棄共存法:政府放棄部分可能因感染致死人民,以求與病毒共存。而地方政府超前中央部署,對蔡政府來說也算有利。畢竟疫情繼續惡化可以推責任,反之又可矜誇大有為政府指揮有功,年底選舉還是能收割成果。

然而,目前預測疫情高峰多是參照西方國家經驗,而人民又懷疑政府壓低感染與致死率,口罩帶好帶緊。高峰是否能在選前下落?讓人看到的是政府官員的英明還是無能?這是蔡政府的一場賭局。只是對具有中重症風險的人來說,加碼鬆綁政策,人家賭的是地方執政權,他們被拿上賭桌的,是自己的命罷了。若認清這些道理,大有為形象當即破滅,人民對政府就更不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