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賴明詔/與新冠病毒和平共存條件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賴明詔/與新冠病毒和平共存條件
◆  趙春山/以推動兩岸合作 維護兩岸和平
◆  方祖涵/不成文規矩的必要性?
◆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  沈呂巡/回憶金瑞契 歡迎波洛西
◆  蘇益仁/號角已響 全民防疫總動員






賴明詔/與新冠病毒和平共存條件


2022-04-23 03:10  聯合報 /   賴明詔(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當前這波新疫情應該能讓我們放心,相信疫苗和治療仍是最佳抗疫方式,不過同時提醒我們,在學著與新冠病毒共存之際,也不能掉以輕心。(美聯社)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三年造成五億人口感染,六百萬人死亡,導致全球經濟、社會、政治、國際交通無可彌補地停頓,終有一大部分國家宣告休戰。相對地,台灣在有效率地對外鎖國對內隔離策略下,把疫情壓到最低程度,但現在反面臨病毒反撲,疫情失控困境。所以也正改弦易轍,由零確診目標改為,與病毒和平共存偏安狀態

人類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嗎?其實病毒比人類起源更早,基因簡單可適應各種環境。我常說「病毒比病毒學家更聰明」,因為它可經由不斷突變在自然界占一角落。我們看到新冠病毒在這三年不斷演變,包括它感染及繁殖能力,逃避免疫系統特性及抵抗殺手細胞能力,一直蛻變,才有今天 Omicron BA.2 變種高潮,這會是新冠病毒最後嘶喊嗎?還是未來繼續變化的藍圖呢?希望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強弩之末,已穩定而不會再有太大變化,如此才能和人類和平共存。從病毒學觀點,我認為這是很合理假說。

那如何從一隻破壞性極高的新冠病毒,變成可與人類和平相處的病毒,這就牽涉到人類與病毒的相對關係。過去採用零確診目標,要找出並隔離每個被感染者,以阻斷傳播鏈,這作法會消耗許多資源過去鎖國隔離政策,雖然把疫情控制了,但這種作法對社會及經濟損失難以計算的。但從另一角度看,要與病毒和平共存,社會就要接受一個風險,即有部分人會繼續受這病毒威脅,社會是否能接受這個風險。

但如果堅持切滅病毒消耗社會成本是巨大的,歷史上只有一個天花病毒消失掉,還有廿年前SARS,經由科學優勢幸運巧合,也在自然界消失;現今新冠病毒不太可能達到這目標,因為它傳播得快且也可存在沒有症狀者,所以指揮中心改與病毒和平共存策略是明智的。

和平共存的目標要如何達到?指揮中心表示,社會裡若有十五至廿%(三、四百萬)人被感染,就構成人和病毒平衡的環境,台灣社會可接受這樣多感染率嗎?台灣是否應該加速或減慢此過程?這裡牽涉到許多政治、社會因素及醫學倫理問題。所幸大部分新冠肺炎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重要的課題是在達到和平共存目標,社會必須好好檢視、準備醫療資源,讓被感染者得到好照顧,讓新冠症狀減輕、死亡率減低避免或減少重症發生,如此疫情轉變常被稱為流感化

其實「流感化」用來描述新冠演變並不完全貼切,流感與新冠病毒是兩個不一樣病毒,只是它們都會引起類似呼吸道疾病,即兩個都會引起世界性大流行(pandemic)及地區性小流行(endemic)方式。目前目標是把新冠病毒感染控制成如流感式區域性流行,以目前防疫策略應逐漸縮短隔離期限、研究施打疫苗策略,及藥物研發。現在雖然疫情嚴峻,但已可看見曙光,人類也將能和新冠病毒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