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吶喊—文明的壓抑與痛苦

◆  看看俄烏 我勿淪美伐交工具
◆  疫情炸開 防護卻沒升級
◆  如何避免被疫情大水沖走
◆  回歸正常生活的「第三選擇」
◆  防疫措施不一 醫護困惑
◆  台灣防疫亂象 如愛倫坡紅死病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吶喊—文明的壓抑與痛苦
◆  推雙語國家 先救本土語
◆  世界地球日 為地球做件有價值的事
◆  公廣集團 何時甩政治包袱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吶喊—文明的壓抑與痛苦


2022-04-23 03:32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挪威畫家孟克世界名作〈吶喊〉經過樂高積木重新詮釋。 美聯社



挪威畫家孟克有件世界名作〈吶喊〉,描繪已變了形的人,摀著耳朵,張大嘴巴聲嘶力竭,近似 S 型身體扭動,恰好與直線橋梁欄杆構成對比,相較他背後兩人直立樣態,那個吶喊者令人驚慌不安。看畫面彷彿聽到無盡吶喊,尖銳,卻又孤獨。

吶喊原因有多種:一種是想對遠處的人喊叫,期待有回應;其本質是溝通,乃是傳達訊息的方式。另外一種屬於心理學上反應,由於幻覺、幻聽產生虛像,藉由不自主吶喊,進行溝通,只是溝通對象卻是虛幻存在,那是種內在扭曲的反射。此外,還有一種出自痛苦的吶喊,遭外力攻擊或者傷痛,出於緊張、痛苦而吶喊。總之,吶喊目的是要透過聲音來進行溝通,沒有他者的吶喊更加令人恐慌。

孟克屬表現主義畫家,這件作品或許是人類史上最著名的「吶喊」名作,因為這種吶喊意象具備現代意涵,傳達出人類文明進入近現代後的莫名苦痛傳統漢文化裡鮮少讀到或者看到,諸如這類吶喊意象詩歌或者繪畫,因為君子行為必須溫柔敦厚,有哀怨,卻必須節制,不能痛切激訴漢代相和歌辭」〈箜篌引〉有段話:「公乎公乎其奈居,被發奔流竟何如?」這才是發自於生命本能的吶喊。撕裂心肝,眼見自己丈夫發狂,狂奔渡河,終究被水沖走,婦人痛哭,吶喊著為什麼莫名羨慕屈原呢?有親人在世,有美食在前,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呢?

人間撕裂心肝捶胸頓足痛哭場面,往往出自親人或者友愛敬重之人的死亡。釋尊沙羅雙樹間涅槃去世,弟子痛哭,天人同悲。喬托文藝復興初期最偉大畫家之一,他創作一幅壁畫哀悼耶穌基督〉,瑪麗亞扶著神之子耶穌基督屍身哭泣,弟子環繞哀泣,天上翱翔的天使哭泣吶喊,幾乎掉落人間,場面驚魂動魄

吶喊是一種被迫而訴求理解,屬於激情的反應。魯迅第一本小說集名為《吶喊》,吶喊什麼呢?那是試圖撼動舊社會、舊思維進行改變的強烈企圖心相較於古典主義的節制,近現代主義的起點往往是強而有力的情感吶喊希望藉此喚醒沉睡的文明社會

文明社會創造許多語彙壓抑情感,同時也掩飾許多事實。吶喊是人類的一種生命本能,在文明社會裡面卻逐漸消失,最終只出現在生離死別上的生命了結,溝通斷絕之際,方才迸發出本能性吶喊。我們在文明社會裡面,創造許多語彙掩飾真實情感與事實,壓抑無數激情與熱血。現在那遙遠的烏克蘭人民,或者無辜被驅使戰場的死者,他們親人如同〈箜篌引〉裡面的婦人,如同喬托畫中的瑪麗亞,抱著冰冷的屍體吶喊,她們吶喊著亡者的名字,吶喊著問神,吶喊著問世人,到底誰創造出這場災難












看看俄烏 我勿淪美伐交工具


2022-04-23 03:20  聯合報 /   祝仲康/智庫研究員(台北市)
俄烏戰爭逾月,圖為烏國東北部城市托斯提也納市現況。路透


孫子兵法將戰爭型態分四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次俄烏之戰,美國伐交,俄國伐謀伐交不成,被迫伐兵又攻城。至於烏克蘭,只能淪為美國伐交工具,與俄羅斯伐兵攻城戰場。

所謂伐謀,意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至於伐交的「」是指「與國」,也就是友邦伐交,意指以外交、或以友邦為工具。這兩者都是企圖以最小成本,獲致最大效益理性經濟思維

古兵法的伐交可謂今日美國現實主義主張轉嫁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去年建議美國政府採行現實主義節制大戰略時,立論基礎之一就是國家都會想保存自身實力,所以當威脅出現時,國家會設法將其轉嫁出去,以讓其他國家承擔面對威脅的代價。美國攻勢現實主義泰斗米爾斯海默轉嫁闡述,則是維持現狀者利用第三方以嚇阻或是攻打挑戰現狀者,其本身則可置身事外。至於成功轉嫁方式之一,是協助第三方加強軍備。如此,第三方順利阻擋挑戰者的機會就大些,而欲維持現狀轉嫁者,也就更能袖手旁觀

回顧過去,美國早在二○一四年便開始加強,與烏克蘭軍事交流、演習,並陸續提供刺針飛彈標槍飛彈等武器,以強化其抗擊俄軍能力。這些準備在這兩個月看到實效,成功遲滯俄軍攻勢。準此,美國與俄烏之戰堪稱轉嫁典範。

至於烏克蘭承擔轉嫁代價,卻是極其慘重的。根據聯合國統計,該國平民傷亡人數逾五千,出逃難民逾四百萬;烏克蘭經濟部長估計,該國經濟損失高達六千億美元經濟學人則認為,恐需十五年始能復原;遑論其它諸如百姓日常生活中因戰爭而生的困厄。

美國近年視中共為頭號戰略對手,又藉著兩岸矛盾積極強化對台軍售軍事演訓,其企圖將設想的威脅轉嫁給台灣的心思昭然若揭。眼見美國正重施其伐交故技,中共也從未停止伐兵與攻城準備,台灣是否能夠避免淪為美國伐交工具中共伐兵攻城戰場,端賴下回大選時智慧型選民數量而定了!












疫情炸開 防護卻沒升級


2022-04-23 03:34  聯合報 /   饒後樂/公寓大廈爭議事件調處委員(新北市)
波波漫畫


疫情全台炸開,為將醫療量能留給需要者,只好讓輕症和無症狀確診者在家隔離。這讓防疫前線拉到公寓大廈,畢竟,社區大樓住戶從採檢到知道確診結果前多要在家等,居家隔離後若身體狀況變差還要送醫就診。

每一次確診住戶進出,都可能造成其他人感染,因此需要大樓服務人員密切關注,讓確診者與其他住戶保持距離,並隨即清消行經路線。

疫情升高,許多大樓遵從指示,限制外送只能送到門口或接待櫃檯。當住戶不方便或確診住戶沒有家人協助時,服務人員只好代位服務。這使得物業服務或保全人員工作量增,也好在有他們幫忙,公寓大廈安全才得以確保。

但這些保護我們的人,並沒有得到良好保護!此刻病毒近在咫尺,他們還是只有口罩、酒精和額溫槍,絕大多數沒有護目鏡、防護衣,甚至沒有手套。環境狀況已改變,但防護卻完全沒有升級!

物業管理保全人員其實是大廈居民家門口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因防護沒做好倒下,不但生活秩序大亂,病毒從此也將長驅直入。

因此,希望政府和公寓大廈管委會看清情勢,盡快提供足夠防疫物資、設備及必要訓練。先保護好他們,才能固守抗疫居家防線。













如何避免被疫情大水沖走


2022-04-23 03:42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Omicron 疫情在台灣持續延燒,官方估計四月底新增就要破萬。 路透


Omicron 疫情在台灣持續延燒,官方估計四月底新增就要破萬。以目前Rt值大於2的傳播力來看,曲線頂點絕對不會在這裡出現,而如果繼續往上衝,五月中旬恐將新增達十萬。

全台 PCR 檢驗量能每日約二十萬,若要做出十萬確診,即使以池化方式進行,都相當吃力,因此首先會遇到的難題便是大量無症狀確診者在社區出沒,使得疫情飆升更快。

病毒肆無忌憚散播以後,十天就能感染百萬人以上,而當全台陽性率達十%(約五月下旬),從國外經驗可知,曲線就會折彎下來。因此,若說這波防疫宛如「橫渡 Omicron 之河」(韓國人形容),接下來一個月就是大水將至,只希望絕大部分人只是衣物沖濕,而不是被沖走了。

到了五月,依目前「七十五歲以上確診者送醫院」規定,以該年齡層占六%人口來算,新增一萬時每天將有六百個老人家被送到急診,而假使一人住院二十天,就得有一萬兩千床,乃現行專責床位的兩倍,更不用說新增十萬之譜了。現行也有確診兒童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便可送醫的規定,顯然此等床位需求也絕非小數目。由此觀之,如果放任病毒以Rt值大於2繼續傳播,新冠醫療量能很快就會被沖垮。

當專責病床不夠,只好徵用其他醫療用途床位,使得其他疾病醫療品質受到影響。當醫療人力需求孔急,偏偏院內感染容易發生,導致醫療人員確診而被隔離。現行做法是接觸者可用快篩取代居隔,問題是大爆發以後,光是確診的醫療人員造成的人力缺口,就相當頭痛。韓國後來只讓確診者休息三天就回到醫院上班,而如果人力依然吃緊,恐怕無症狀確診者都必須全副武裝繼續照顧病人。

醫院病床被占滿以後,只能讓更多老人家與兒童確診者待在家中,等到出現嚴重症狀再送醫,如此一來勢必導致死亡率上升。因此,現在應趕緊蒐集「重症危險因子與指標」,並充實居家照護相關儀器設備,比如血氧機與遠距診療系統,讓可能演變成重症者及早被偵測出來並送醫。

現在每日新增才數千,已有地方政府想要放棄疫調與匡列,實為防疫大忌,因為節省一分匡列,將多出數倍確診者。目前至少在中南部與花東仍有疫調餘裕,切莫提早繳械,而北北基桃做多少是多少,總比沒做好。

中重症治療藥物可陸續到位,而兒童疫苗與其他年齡層的第三、四劑也不難拿到,因為歐美疫情已經緩解。老年族群疫苗覆蓋率能繼續提升最好,然而 Omicron 給台灣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到了必須救急的地步,該加嚴升級就不應躊躇不前。須知新加坡、香港與韓國在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都曾對餐廳內用與群聚施行管制,就為了避免更多人被疫情大水沖走,值得台灣參考。












回歸正常生活的「第三選擇」


2022-04-23 03:41  聯合報 /   張芝萱/大學教師(台北市)
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全台確診數再創新高。在防疫與經濟並重的雙重考量下,民眾似乎也只能在自我加強防疫措施下,正常生活與病毒共存。記者林俊良/攝影


聽聞國內可能有兩到三成民眾會在社區被感染,更有醫師預估一萬人將因染疫死亡,整晚輾轉難眠。日前重讀邁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著作,想釐清所謂回歸正常生活與確保脆弱族群安危(年長與年幼者)間的道德兩難。或許我們應該建立的,是一種共善的生活型態(如史帝芬柯維的第三選擇),慎思所謂回歸正常生活,是否可以危及脆弱族群安危為代價。

一位好友退休後,過著心靈富足而簡樸恬靜生活,他沒有打疫苗,也不反對社會對未打疫苗者的各種限制,但求彼此尊重,這是他選擇的正常生活。反思今日,我們期待的正常生活又是什麼?如果台灣兩到三成民眾,將在社區被感染,試問這樣疫情會終結嗎?目前盡可能降低管制措施,可以預見的將是更多人染疫。新台灣模式是否期望更多民眾自然染疫,獲得抗體,並且無人因此死亡,這如何達成?

新台灣模式成功的關鍵會是甚麼?疫苗、快篩、口罩加上民眾自保?今日擴大染疫,帶來的不安,只是暫時的嗎?就算能夠倖存,我們能無視有些人注定將會因疫情擴散,生活風險加劇或死亡嗎?這些人也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更高確診率,是回歸正常生活必要之惡嗎?

誠摯地希望我們能找到平衡兩者、共善的可能,疫情不要失控,醫療不至於崩潰,讓每個人的生命權、就醫需求、醫護人員工作負擔都能受到保障。












防疫措施不一 醫護困惑


2022-04-23 03:35  聯合報 /   邊立中/護理師(台中市)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醫護人員勇敢堅守第一線。報系資料照/記者陳弘逸攝影


廿日衛福部發紙公文給醫院,考量新冠疫情,要求醫院做好人員管制,且暫停辦理急救相關訓練課程。此公文令臨床醫護人員感到困惑,不知此舉用意與標準為何。

首先,如是為了保障醫療量能減少醫護人員不必要人際接觸,那不僅是醫護人員急救證照證照有年限必須上課展延)有可能因此過期,影響醫院評鑑條文醫護人員臨床執業應有訓練,一般民眾或單位該受的急救教育訓練,更可能因此不足,此公文實施甚廣,政府應考量相關影響,及因應配套措施。

其次,目前進香遶境演唱會均未禁止,以上多為非必要活動群聚染疫程度可能遠高於辦理急救相關訓練課程,且參加急救相關課程的人,大多有留個資,較易追溯不是嗎?進香遶境是群聚,上急救課程也是群聚,禁止與開放政府應有一致的標準,以免讓醫護人員感到困惑。

若為保留醫療量能,未來醫護人員只能下班、上班,兩點一線。身心健康可能因此有更多的負面影響。政府目前應降低非必要之大型活動,相關的快篩、藥品、疫苗、配套措施應該準備齊全,以減少染疫個案及降低不良風險,才是面對需要長期抗戰的新冠疫情長久之計。














台灣防疫亂象 如愛倫坡紅死病


2022-04-23 03:33  聯合報 /   王維明/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每天起床先察看哪裡停課、哪邊隔離,今早果然南北台灣都有三更半夜宣布臨時停課,其他如:大屯火山爆發、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真新聞、假新聞,都無助心理健康,也讓人對新聞專業評價很低

日前去上課,主任匆匆趕來,問我兼課某校停課狀況,之後請我「返家休息」!我其實只算確診接觸者的接觸者,且未被匡列,但瞭解基層怕擔責任,誰都不想變成疫情即時新聞主角。我白跑一趟,竟沒火氣,因為社會裡沉重的瑣碎太多,只能麻木,把憤怒留給公廣集團製造假新聞的宮鬥戲,和更荒謬的政府新聞。

台灣現在的亂,像愛倫坡瘟疫文學紅死病」。這作品很短,全部唸一次只有十分鐘,不少華麗文字描述宮廷排場。疫情大爆炸這幾天,我深深感受他鮮花裡藏大砲筆觸

紅死病」講一位君王沒有有效計畫幫平民對抗瘟疫,當疫情愈來愈嚴重,他把權力金錢愈抓愈緊。愛倫坡筆下「勇敢、聰明」的君王,準備好自己避難後,「外面世界一般人民,就只能自主應變!」君王開化妝舞會,午夜時分,出現了扮成紅死病病患模樣的舞客,然後,君王和眾賓客一個個「以無比絕望之姿倒下」,沒有例外。

被君王選在身旁一群支持者,難道都笨蛋廢物嗎?舞會裡有個大鐘,整點報時,樂隊和舞客都會停下來等,一響、兩響、三響…淒厲詭異,有人聽出不祥,心神動搖,但彷彿被君王綁架在權錢結構華麗舞會裡。

台灣如今的防疫,快篩劑藥物都不足,除非重症,政府也不給醫,民眾只能被關在家裡自主應變!前兩天,重症兒童死亡被火化,消息傳遍媒體,有人留言讚美政府「把大家都照顧得很好」、「歌照唱、舞照跳」。但現在確診數每天以四位數暴增,甚至可能增加到萬人、十萬人,未來還怎麼擴大匡列隔離?究竟能關多少人呢?

即使很多專家一再提出與政府不同見解,也晨鐘暮鼓言者諄諄聽者仍不警醒。也許,直到死亡舞會大鐘敲響十點、十一點、子夜無可挽回最後時刻一切絕望,該現形的現形,該負責的負責,當現有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都在病毒眼前失靈,愛倫坡早寫出冷峻的結局。











推雙語國家 先救本土語


2022-04-23 03:24  聯合報 /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市)
台灣語文學會與台大、政大等教授召開記者會,反對雙語國家獨尊英語政策。記者許維寧/攝影



台灣要在國際上立足,必須國際化。如何國際化?我們要發展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如台積電,軟實力如自由民主南島語言

南島民族遍布太平洋、印度洋,約占全球三分之二的面積,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馬達加斯加、紐西蘭、夏威夷等地,有一千多種語言,總人口超過四億五千萬人台灣南島語言極重要:一、它們最紛歧,顯示在台灣定居時間最長,也就是南島語族發源地;二、它們保存最多古語特徵,若要重建原始南島語言系統,必須使用各種南島語言資料。可惜它們都面臨消失的危機。維護這些珍貴語言尚恐力有未逮,豈可把國家政策重心,擺在「雙語國家」之上?

要推行雙語國家,至少得花上幾十年工夫,且需要很多配套措施。進一步說,真正需要使用英語的人畢竟占少數,豈可讓少數人占用多數人的資源,忽視最珍貴的本土語言?若以「多語台灣、英語友善」取代「雙語國家」,似乎才合情合理。












世界地球日 為地球做件有價值的事


2022-04-23 03:22  聯合報 /   巫椏濢/家庭主婦(苗縣頭份)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全球性的活動主題正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our planet)」,一般民眾可從投資再生能源產業、低零碳排企業著手。路透社



昨日為年度世界地球日,也是滋養萬物母親日,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看待呢?忽在報端看到一座座青蔥蓊鬱的山林中,蹲著一個笑容靦腆種樹者,被譽為台灣樹王的「賴桑」,真是了不起的人,他花卅七年種下近四十萬株樹;期盼下輩子來時,這些樹仍生生不息。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種出台灣肖楠紅檜國寶級根深林木,但他不圖發大財,反而堅持「不砍伐、不買賣、不傳子初衷,用他一己之力,創造近六億公斤固碳量,對改善全球暖化與減碳助益良多。

我自認能力有限,但愛護地球的心絕無卻步;曾經為高大挺拔楓香樹驅除白蟻,為路旁走過之處,拔除森林之癌小花蔓澤蘭及纏繞樹幹爬藤植物,能救多少樹就救多少樹,許多小事累積起來也能成就大事。

地球日只有一天,我們能反思地球暖化,進而為地球做件有價值的事,這是「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的大事。












公廣集團 何時甩政治包袱


2022-04-23 03:20  聯合報 /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季青漫畫


公廣集團的華視,連續兩日出現嚴重新聞內控問題,導致公視董事長和華視代總經理雙雙請辭,立委痛批;此外,公視董監事難產數年,再加上華視今次跑馬燈風波,連主管的文化部長李永得,也認為公視董監事應盡快組成,並承認華視問題源於此。

現在要自負盈虧的華視,新聞跑馬燈事件比網軍還誇張,與其推給導播年紀已大,或是接新北市府標案後,搞錯程序,倒不如說是,小弟無法挑大哥,大哥又把堂口胡亂經營,表面上有權話事人的公視董監,也只是懸絲傀儡;要當董事長和總經理,還是得當家政黨大咖同意、派系認同非我族類有專業、良知是坐不上這位子,公司工作人員心知肚明,螺絲掉一地也非意外。

公廣集團會走出政黨文宣和內宣工具包袱嗎?公視董監又會少去政治用人考量嗎?

從台灣現實政治運作看,幾乎不可能,但也並非永遠不可能,因為連老牌的英國 BBC,在新聞報導和製播上,仍經常遭到抗議與批判。公視要成為真正人民傳媒、董監事不像考監委員般被整碗捧走,全民需先自醒起來,要總統、政院和立委知道,把公共頻頻當成傳聲筒,就是與民為敵民眾應眾志齊向有權者怒吼,用盡手上所有權力,代代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