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 【專家之眼】俄烏的戰場現形記
◆ 【專家之眼】蔡英文呼籲團結,必須先感動人民
◆ 【專家之眼】豈能再縱容蔡政府以防疫之名亂花錢!
【專家之眼】俄烏的戰場現形記
2022-03-15 08:21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烏克蘭戰爭已進行逾兩週,戰況激烈,談談打打,尚無停止的跡象。圖為雙方日前在白俄羅斯磋商的資料照。歐新社
烏克蘭戰爭已進行逾兩週,戰況激烈,談談打打,尚無停止的跡象。在這段時間當中,各相關國家的態度與立場都已表露無遺,形成一個俄烏的戰場現形記,而這也正可視為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首先,美國從搧風點火到投鼠忌器,難辭其咎。1998年5月,美國參議院正式批准了北約擴張政策,以至於自1999年至2020年,就有14個中東歐國家以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目前只剩下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兩國成為歐俄之間的緩衝區。
其中在2008年四月,北約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峰會,計劃邀請烏克蘭及喬治亞加入北約,當年八月就爆發了俄喬戰爭。但在2019年,烏克蘭仍把加入北約與歐盟寫入憲法。
在此次俄烏戰爭爆發後,拜登總統卻直言他只有兩個選擇:制裁與世界大戰,因而只提供軍援,造成烏克蘭當前的慘狀。但從另一角度觀之,當這些中東歐國家有意加入北約時,美國也沒有立場阻止,因而這只能被視為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與衝突。
再者,俄國從忍無可忍轉而肆無忌憚。在開戰前,普亭總統多次與西方國家協商有關北約東擴事宜未果。至今烏克蘭雖未加入北約,但卻早已接受其武裝,以及去年竟有2萬北約軍事人員進駐。再加上烏國內部殘害俄羅斯人的慘狀頻傳,因而引發俄國大舉進攻,甚至威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震驚全球,形成必要之惡。茲不論普亭總統的功過得失,目前已造成全球能源與股市以及原物料的波動,以及慘重傷亡與難民悲劇。
歐盟國家見狀,只能自立救濟。由於多半歐盟國家對於俄國能源的依賴性高,因而對抗與迴旋的空間較小。繼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日前強烈支持中國在俄烏戰爭中進行調解,並認為沒有替代之後,三月八日,德法兩國領導人舒茲與馬克宏與習近平視訊通話,也有意邀請中國出面斡旋,並獲得中方善意回應,現在可能在談判細節問題。
其次,就是烏克蘭慘遭遺棄。烏國首先要求西方國家在戰事爆發前就制裁俄國,甚至立即加入北約與歐盟,以及退一步在烏克蘭上空建立禁航區,以避免俄國轟炸。但這些訴求全遭西方國家婉拒,而只願意提供武器與人道救助,主因不願與俄羅斯正面對決以釀成大戰。如今,雖然烏克蘭奮力抵抗,但仍已同意暫不加入北約,以便謀和。
還有,就是大陸蓄勢待發。北京一貫保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態度,此乃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則。基於中俄與中烏的友好關係,此次中方既沒有譴責俄國,也沒有縱容戰事,還重申了對烏克蘭主權完整的堅定支持,並在對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入侵的決議中,兩次投下棄權票,以便在俄烏之間取得平衡。
其實,歐洲議會去年暫停審議「歐中投資協議」,還通過一些有關新疆等議案,導致中歐關係惡化。若中方出面調停,自然也還要與美國的對台政策有關,比如美國國會同樣通過一些反中友台的議案,再加上美國對台軍售以及美中貿易糾葛等等,都可能是中方期盼有良好回饋之處,因而待價而沽。但面臨難民的人道危機,北京已然做出正面回應。
最後,台灣尤應引以為戒。看到烏克蘭的慘狀,以及北約國家的袖手旁觀,執政者必然點滴在心頭,故只能強調台灣與烏克蘭不同,以便轉移焦點。其實核心問題是,政府確實應當改弦更張,不要顧此失彼。正如國防部長邱國正所言,一旦作戰,大家都很慘,就算勝利也是慘勝。故應從「抗中保台」的策略轉為「反戰愛台」,以談判代替對抗,才是真愛台灣。
【專家之眼】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2022-03-15 08:23 聯合報 /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講師
台中一中周五音樂課,師生因報告內容發生衝突,影片上傳引發討論。圖/取自網路
這幾天台中一中音樂課教師與學生言語衝突的過程,因為被學生錄影上傳而引起輿論嘩然。有人指責老師情緒管理不好,也有人把問題歸結為教改失敗。
平心而論,如果回想自己受教育的過程,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見怪不怪,甚至將它視為常態。以前在學校沒少遇過比這更誇張的場面,今天卻因為曝光、受媒體公審,就上升到必須輔導當事人的層次,連學校的主管都戰戰兢兢地表示會審慎處理。
學音樂的孩子真的不會變壞嗎?看到中一中這位音樂老師的言行,不免納悶,音樂有沒有把她教好?音樂被視為一門藝術,藝術教育的宗旨,是涵養氣質,提升美感。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倘使音樂課三不五時就出現咆哮、對嗆,不但難以達成涵養氣質的目標,反而更失去美感。
記得以前曾聽一位音樂補習班老師得意洋洋地說,她是公認最好的老師,因為對學生最兇。其實她琴技早荒廢多年,唱歌也五音不全,但家長們卻被她嚴格的外表蒙蔽。那些受創的良家子弟固然值得同情,但真正可怕的是,這種自以為了不起的威權教育模式,就這麼有意無意地一再複製、代代相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同嚴格的音樂教育?或許與表演要求完美有關。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目睹一場歌劇排演,指揮為了精益求精,口氣之惡,用詞之毒,可謂登峰造極。托爾斯泰質疑,如果這樣才叫藝術,那不要也罷,因為它已經違反了藝術的本質。
誠然,藝術為了實現完美的目標,或許可以容忍醜陋的過程,但也應限於專業藝術教育,而非大眾藝術教育。何況越來越多實例證明,過分嚴格的訓練,往往適得其反。
譬如有些家長盯著孩子練琴,錯一個音打一下,這種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不但教不出音樂家,反而會讓孩子痛恨或害怕音樂,對身心靈造成難以復原的創傷。任何學習都需要自我摸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一再受到干擾或壓迫,輕則學習效果打折,重則造成人格的扭曲,得不償失。
其實,對嚴格管教的盲目崇拜,又何止於藝術?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社會,「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尊師重道」的教條,不允許學生挑戰老師的權威;「愛之深、責之切」,很容易成為情緒失控者對學生打罵、出氣的藉口。
愛的教育絕非鼓勵溺愛,而是要有溫柔的堅持。中一中的音樂課事件,只是一件小事,如果當事人願意暫時抛棄成見,平心靜氣地溝通,說不定原本尖銳的對立會成為有趣的教學相長。
譬如,南管和北管的差異何在?牽亡歌就一定不登大雅之堂嗎?更深入的探討,有助於廣泛思考相關的音樂文化、歷史問題,不知不覺中,也豐富了藝術欣賞的內涵。這不就是當初九年一貫把中小學音樂、美術課合併為「藝術與人文」的初衷嗎?
仔細想想,台灣現在最缺的,不就是愛與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