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減速的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制裁如過當,將損及全球無辜民眾生計
◆  聯合報黑白集/協尋監察院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減速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減速的風險


2022-03-15 03:37  經濟日報 /   社論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將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訂在5.5%,是32年來經濟成長目標最低的一次。 (中新社)



當全球注目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動盪不止的國際金融與經貿時,中國大陸兩會已經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中報告,將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訂在5.5%,這不僅低於去年的6%,也是32年來經濟成長目標最低的一次。

然而不少國際機構都認為,在房地產低迷拖累下,今年中國大陸GDP能達到5%已經不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我國經貿互動緊密,今年大陸經濟明顯減速與政府力圖振作的努力,值得我們關注。

今年中國經濟減速有兩關鍵,一個是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浮上檯面,恆大集團倒債風波所觸發的房地產危機;另外是新冠清零政策下,嚴格管制與封城措施所帶來的內需市場衝擊。

清零政策所帶來的衝擊,因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反應快,就算最嚴厲的封城,影響時間短範圍也有限,對經濟影響應該有限。不過房地產低迷所帶來的影響,就相當嚴峻。房地產的關聯產業相當多,除了銷售的服務業、提供建材的製造業也會受波及。日本的三菱UFJ銀行評估,如果中國大陸的不動產市場規模縮小一成,會造成GDP成長負2.2%的影響。

此外,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相當依賴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售給房地產企業的「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四到五成。此土地出讓金收入過去都是兩位數以上成長,去年因為房地產不景氣,房產企業競標國有地的意願低落,成長率落到4%以下。

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讓大陸地方政府陷入財政困境,去年中國陸續傳出地方公務員減薪,降幅最高達25%;更嚴重者如黑龍江省鶴崗市陷入破產,只能財政重整。地方財政惡化與公務員收入減少,不僅影響地方政府推動公共建設能力,也打擊消費能力。

更結構性的問題在於,因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少子高齡化社會來臨,地方政府相關收入日漸萎縮。根據202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在292個地級市中,過去十年間有將近一半的133市,人口由增加轉為減少。這些人口減少的地級市,通常土地財政收入也不理想,要在今年配合政府政策,衝出5%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恐怕難度相當高。

近來國際投資銀行如高盛,或者世界銀行與IMF的評估,2022年中國的GDP成長率只能勉強達5%,加上目前俄烏戰爭引發能源、農產品與商品價格全面上漲,通膨壓力將壓低全球商品購買,以及中國國內需求。考慮到戰爭所觸動的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中國今年的GDP成長目標不是很樂觀。

然而全國人大還是喊出5.5%的高標準,中國政府今年到底要打什麼肌肉增強劑來衝經濟。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原則下,今年的大陸房地產部門難有大反彈,公共投資與建設可能成為重要的領軍火車頭。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七重點之一的積極財政政策,就可以嗅出這樣的經濟政策趨勢。

可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銀彈要從哪裡來?房地產不景氣已經嚴重壓縮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可能的財政來源,也許類似去年不少龍頭企業響應中國政府共同富裕政策,大筆捐出企業盈餘的方式。

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底遠東企業集團,因各種原因被一口氣罰款4.74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0億元)。在今年中國人大設定,比世銀與IMF預估還要高標準的GDP成長率目標下,以及依賴公共建設來拚經濟卻可能銀彈不足的地方政府困境中,今年台商在大陸營運要更加小心,不僅可能出現各種查稅、環保罰款,也要有配合共同富裕政策的心理準備,在大陸營運小心方能駛得萬年船。














聯合報黑白集/協尋監察院


2022-03-15 03:13  聯合報 /   黑白集
303大停電後,原應監督政府的監察院卻上演「失蹤記」,迄今神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三大停電後,各地跳電頻傳,民眾怨聲四起。蔡政府把責任全推給台電,朝野陷入混戰。此一攸關民生經濟的議題變成政治攻防,而原應監督政府的監察院卻上演「失蹤記」,迄今神隱。

監院並不是一向漠視電力問題。五年前的八一五大停電,監院糾正了中油;去年十一月,台電與奇異公司的核四採購仲裁,監院糾正了台電和經濟部;今年二月,監院又為了工安、罰款使用問題糾正台電。可見,頻率不算低。

然而,對八一五大停電的糾正,是上屆監委的作為。對核四仲裁的糾正,時機點恰在四大公投前一月,糾正是假,為「反核四重啟公投」帶風向是真。最近一次,則非關決策,只是「打蚊子」。

去年五月至今三次大跳電,監委硬是裝作沒看到。更諷刺的是,這三次大跳電,蔡政府都直指「禍首」是高雄興達電廠;三○三大停電四天後,監察院長陳菊曾在高雄亮相,但非為查案,而是「陪陳其邁到旗津吃小吃」。院長帶頭「政令宣導兼助選」,令人三嘆。

過去台電出事,監委就算想護航,也會做做樣子調查;但現在監院卻裝聾作啞,假裝沒看到。可見,監委深知一旦開啟調查,護航、推鍋都不管用,真會傷到主子。愈是如此,愈應「協尋監察院」;否則陳菊以下,還真以為監委坐領高薪當護花使者就好。














聯合報社論/制裁如過當,將損及全球無辜民眾生計


2022-03-15 03:08  聯合報 /   社論
俄烏衝突與歐美執行經濟制裁,讓全球商品貿易陷人混亂。法新社


俄烏和談未見進展,歐美國家的制裁行動則不斷加碼,意圖藉此迫使俄羅斯知難而退。但俄總統普亭並未放緩攻勢,反向烏西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數十死。更令人擔心的是,全球經濟正力圖從疫情的摧殘中掙扎著恢復,這場戰事卻讓復甦橫生變數。尤其,西方制裁措施相繼出籠,雖可對俄國施加壓力,卻也讓全球商品貿易陷人混亂。尤其糧食、能源價格大漲,可能傷及全球許多無辜民眾,各國必須審慎拿捏。

盤點歐美對俄祭出的經濟制裁,約可分成四類:一是對普亭、俄國央行及高官大亨的財產凍結,此舉打擊目標相當明確,自無疑義。二是將俄國踢出SWIFT的美元交易清算機制,並號召盟國對俄實施禁運,尤其是特定科技產品;由於範圍廣泛,可讓俄國傷筋動骨。三是對俄國原油的禁運,但因美歐對俄國油、氣的依賴程度差異極大,歐洲暫難配合。四是包括麥當勞、蘋果、殼牌石油等三百多家跨國企業,為了公關形象及社會責任,主動停止在俄國的業務以配合國際制裁。

相對而言,俄國也提出若干反制裁措施,以示報復及威嚇。例如,針對歐美的石油禁運,俄羅斯揚言要關閉「北溪一號」天然氣輸送管道作為報復;如此一來,使得德國等國不敢輕舉妄動,否則發電及民生用天然氣將遭重大衝擊。再如,對於響應制裁退出俄國市場的企業,俄國政府已將它們列入「國有化名單」;對外國人持股逾廿五%的企業,將先引入外部管理,再轉移其經營權。此外,烏俄兩國供應了全球半導體製造所需之稀有氣體及稀有金屬的七成,由於戰事爆發,供應鏈中斷,勢必造成價格上漲乃至生產困難。

更糟的是,烏、俄兩國是東歐的穀倉,供應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小麥。目前正值春耕季節,烏克蘭農民因為受到戰事影響,許多人都在逃難,顯然已無法及時進行施肥分櫱。再加上肥料短缺,這個穀倉地帶一旦歉收,除將推動全球穀物價格暴漲,那些倚賴烏國廉價糧食的西亞及非洲國家人民,必然深受衝擊。專家估計,烏克蘭的小麥今年可能只有一半的收成,將有數百萬人遇到缺糧之苦。

換言之,除受俄烏戰爭本身的影響,再加上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行動,許多與戰事無關的平民百姓都會遭到煙硝波及。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先前已高漲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再上升兩三個百分點;已節節上升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則會繼續攀高。過去兩年多,人們在新冠疫情底下的日子已經很不好過,而今剛要走出陰霾,卻碰上俄烏戰局攪亂世界和平,還要承受能源、糧食、商品價格高漲的折磨,怎不令人沮喪?

俄羅斯粗暴對烏克蘭用兵,當然應該受到制裁。然而,國際制裁行動夾雜不少大國的霸權考量,有時強迫小國不計自身利害追隨,亦是強人所難。近日,烏克蘭副總理在推特點名我電腦公司華碩,要求它終止在俄國的銷售;這種論調,其實是無理的要求。華碩是正派的電腦公司,它製造的產品是供作和平用途;而烏克蘭是軍火大國,自己輕率捲入戰端,有什麼理由要求他人停售電腦?

無論如何,從美國和歐洲對禁運俄國原油的歧見看,雙方無法採取同一步調,理由顯而易見。拜登政府禁運俄油,於己無傷,卻可展示制裁威力,但也要小心高油價惹惱美國選民。至於歐洲,對俄國油、氣的倚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勉強跟進美國制裁,只會使自己的百姓受罪。但人民何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