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稅收超徵破紀錄:美麗的假象與真實的哀愁
◆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小混混,只有老無賴
◆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物價上漲的政策省思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物價上漲的政策省思
2022-03-13 02:41 經濟日報 / 社論
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情勢,學者示警,對台灣物價衝擊大於經濟面衝擊。報系資料照
這陣日子以來,不斷地看到各種民生物資價格上漲的訊息,雞蛋、速食、飲料、蔬果、汽油等,無一例外。如今俄烏戰爭爆發,全球能源與大宗穀物價格再次調升,對台灣通膨壓力無異火上加油,整個社會隱然陷入萬物齊漲的「躁動」景象。而為避免或降低這些價格的過度飆漲,造成民眾生活與整體經濟的傷害,政府近來持續推出一系列因應措施。
一般而言,政府所採取的政策大致分為幾個階段:一、安撫:宣稱物價平穩或上升幅度不嚴重,二、勸導:找相關業者會談或要求配合,三、查價:派員至市場查緝囤積或哄抬行為,四、減稅:調降關稅、營業稅或貨物稅等降低業者成本,五、凍漲:限制產品價格上限不得調升,六、補助:減輕消費者負擔或業者限價下的利潤損失等。隨著物品種類以及物價上漲程度的不同,政府採用的手段類別與方法亦有所差異。
此外,一般物價與能源價格上漲的處理也不盡一致。有關油、電、氣等能源產品,平常即各有政府制定的「價格調整公式」在規範,非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甚至還設有平準基金,政府控制起來更加容易。
至於資產價格的上漲,則反而常被視為是經濟活動蓬勃發展的指標,不但不干預,甚至還刻意鼓勵與刺激其上揚。除非這些資產如股票或房地的價格飆漲已出現泡沫化危機,構成民眾生活秩序與社會安定的威脅,否則政府皆是袖手旁觀。近幾年來政府的股市與房市政策,的確明顯反映出此一特色。
不論是蛋荒或俄烏事件,政府採行的皆係「穩定措施」,亦即因市場價格起伏變化過大,民生調適困難,故政府須用強力手段限定其調幅與調速。其實,價格是一種調節供需的訊號,惟任何均衡之達成皆需要一定的時間與過程。雲霄飛車式的價格變化,在現實上,常容易造成民眾生活陷入慌亂與失序,引發社會不安。政府基此予以干預,俾減緩民生價格過度波動,似乎亦有其道理。
不過,經濟理論清楚告訴我們,市場力量永遠是價格的最後決定者,政府干預只有暫時性的效果。政府強行破壞市場機制運作,將扭曲正確的價格訊號,造成供需失衡,讓社會付出嚴重代價。對抗市場力量的價格凍漲政策甚難成功,故政府在使用時應非常謹慎。一般而言,只應該用在以下幾種狀況:一、為抑制物價上漲預期心理的形成或擴散,二、物價上漲係源自常態性或循環性因素者,以及三、因應突發緊急狀況,凍漲僅為臨時應變措施。換言之,價格干預的目的不但不是用以取代市場功能,反而是為了促進市場機制的更有效發揮。尤其是,絕對不能讓它變成一種慣性的依賴。
減稅或補助固然可能有助於減輕消費者的負擔,但實際上卻是將部分負擔轉嫁到納稅民眾身上。買蛋買油的人按較低「假價格」付錢,但實際上蛋油的「真價格」並未改變,只是不吃蛋、不用油的人卻須替吃蛋用油的人付一部分錢,何其不公。即使是用國營事業來承擔補助的責任,因而造成的虧損最終仍是由全民買單。
尤有甚者,政府最近為順應全球氣候變遷,正在積極規劃開徵碳費,利用價格機制來減少碳排放量。然若政府動輒採取油電凍漲政策,試問碳費如何發揮效果?
此外,同樣皆有不當投機炒作的疑慮,政府對房市採取嚴厲的加稅打房手段,但對股市卻採取鼓勵的當沖減稅措施,相反的矛盾作為,讓人莫衷一是。
歷史經驗顯示,面對價格上漲問題的處理,政府已有過太多失當的表現。我們要提醒政府,千萬不要自以為能取代或打敗市場,多用點心做些促進巿場健全的事才是正道。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小混混,只有老無賴
2022-03-13 02:30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右)昨在立法院質詢停電議題,行政院長蘇貞昌(左)反而嘲諷國民黨承諾反攻大陸,到現在還沒反攻,是最不負責任的政府。圖/翻攝國會頻道
行政院長蘇貞昌面對立委蔣萬安要求承諾不停電,竟嗆蔣萬安「你祖父還承諾反攻大陸」;昨天更變本加厲,再批蔣萬安質詢是「街頭小混混般的挑釁」。蔡政府缺電、缺蛋、還缺德;閣揆羞辱立委、羞辱國會、還羞辱台灣民主。
行政院要了一千多億,蘇貞昌卻不敢承諾不停電,甚至等同承認,不停電就像反攻大陸般不可能。但經濟部長王美花都掛保證了,蘇貞昌卻不敢保證?怪哉!他連神明都敢騙,這次為什麼不騙了?
蘇貞昌不是不敢再騙,而是深知缺電和電網脆弱,任何承諾都可能隨時被打臉,連用謊言遮蓋的機會都沒有,當然不敢保證。但立委為民喉舌,連番逼問,蘇貞昌終於「見笑轉生氣」,流露出本性。
蘇貞昌把不停電比喻成反攻大陸,已夠荒謬了,還把立委質詢比成街頭小混混挑釁,其實反映了這個政府的閣揆原來只有這般政治高度。但既然提到街頭,就不免提醒了大家,誰曾霸占街頭、誰被稱「暴力小英」?問題是,有些人即使沐猴而冠,高居廟堂,還是不掩鴨霸嘴臉。
蔣萬安也要求立法院長游錫堃主持秩序,但游錫堃對閣揆踐踏國會與立委尊嚴,沒有任何反應。事實上民進黨控制的國會早就自我閹割了,因此,一場立院質詢,哪裡有什麼街頭小混混,只有政治老無賴!
聯合報社論/稅收超徵破紀錄:美麗的假象與真實的哀愁
2022-03-13 02:34 聯合報 / 社論
財政部預估今年稅收可望超徵 3,000 億元以上,創史上新高,但也面臨還稅於民的聲浪。圖為民眾申報所得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我國總稅收二點八七兆元,超徵四,三二七億元,雙創歷史新高,遠超過上一次稅收超徵最高紀錄,也就是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創下的一,八七八億元。蔡政府將稅收超徵的「因」簡化為政府拚經濟有成,卻沒呈現稅收超徵造成的「果」:除了貧富差距拉大,中央稅收占比的增加同時預告了中央財政影響力的擴大,地方財源越來越受中央左右,地方詬病多年的財政劃分制度進一步惡化。
稅收超徵是指稅收超過預算數,也就是決算數超過預算數。蔡英文總統上任後,除民國 109 年(二○二○年)稅收短徵二二三億元外,其餘均為超徵。稅收超徵常因稅制調整等因素而造成,以去年為例,因民國 109 年(二○二○年)疫情紓困政策,免辦暫繳稅款企業改在去年報稅,去年營所稅因此年增二,二四八億元,加上綜所稅、營業稅、證交稅等十項稅目皆創新高,共同推升了稅收超徵金額。
依預算法與公共債務法規定,稅收超徵必須用於減少借款或增加還款,在野黨呼籲超徵稅收要還稅於民,修法前尚難達成,但稅收超徵仍有諸多問題值得檢討。首先,過去八年我國稅收除民國 109 年(二○二○年)因疫情短徵,其餘均為超徵,更有半數時間超徵逾千億元,顯示政府預估財政收支失準。平衡預算是國家收支的基本精神,若長期未能精準預估歲入,又如何編列令國人信服的歲出預算?
稅收超徵的另一個隱憂,是中央與地方稅收擴大失衡。去年十項超徵的稅目中多數屬國稅,地方稅中僅房屋稅與牌照稅達標,娛樂稅更因疫情衝擊大減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國稅占全國總稅收的比重攀升至百分之八十七,地方稅僅占百分之十三,全部地方稅收不過三千餘億元,遠不如營業稅單一稅收的近五千億元。中央與地方稅收失衡更加嚴重,未來地方建設財源將更仰賴中央劃分,不論從稅制公平性與地方自治的角度來看,稅收垂直失衡惡化都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從庶民角度來看,稅收超徵代表要依靠稅制來達到公平分配、共享經濟果實的目標越來越遠。去年我國稅收成長率超過百分之廿,其中一部分其實是因物價上漲帶動,但在物價上揚時,一般收入的國人實質所得可能不增反減。二○二○年我國家戶所得差距六點一三倍,連三年增加並創下近八年高點;同期間我國家庭所得吉尼係數從二○一六年的零點三三六增至二○二○年的零點三四零,雖然還未突破警戒線,但相關數據均反映高低所得族群的差距正在擴大。
二○一九年我國稅收超徵八三○億元,蔡英文總統當時提了兩原則:一是要把經濟成果分配給需要的人,二是要改善財政紀律。但蔡政府的施政離這兩原則越來越遠。到去年底,我政府債務五點八兆元,雖然蔡政府表示舉債擴張金額低於前朝,但不能否認每位國人平均負債金額,從二○二○年的廿三點八萬元增至去年底的廿四點八萬元,顯示蔡政府一方面憑恃稅收超徵的國庫豐盈假象強推前瞻特別預算、三倍券與五倍券等紓困振興預算,另一方面仍拒絕視軍公教退撫基金與勞保基金等財務黑洞為國家負債,美化了債務現況,等同加劇了我國債務危機。
近年在蔡政府的強大宣傳機器動員下,國人已被淹沒在眾多美麗的經濟數據中,從人均 GDP 超韓趕日到破紀錄的稅收超徵,都被宣揚為廿年來經濟最好。但隱藏在稅收超徵破紀錄的美麗數字背後,是地方喪失經濟自主性,以及國人對經濟發展成果未能合理分配,貧富差距擴大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