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如何設計學生的未來?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3777/web/ 

◆  過度自主 不適格學生也須淘汰
◆  師生衝突 別用大人模式處理掉
◆  既傳道又交鋒 師生須對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如何設計學生的未來?
◆  營隊之亂背後的三大問題
◆  鬥雞院長 失禮失格失民主
◆  鬆綁4建議 無懼新變種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如何設計學生的未來?


2022-03-14 03:39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世界變太快了!沒有什麼事是說得準的。

二○一五年,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出版《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一書,描述幾千年來人類逐步克服饑荒、瘟疫和戰爭等三大問題,並預測廿一世紀後,人類可能會傾全力獲取幸福、永生和類神力量等三大目標。可惜,哈拉瑞預言並沒有成真,瘟疫和戰爭席捲回來,報復人類。二○二○年爆發新冠疫情,全世界無一國家倖免。今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死亡陰影更傳遍全世界。

世界問題愈來愈複雜,彼此糾纏;人類現在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有可能影響未來。面對科技、政治、環境等複雜問題,未來唯一可確定的就是「不確定」。而大學應如何培育學生去準備與引領尚未發生的未來?

目前大學體制與教師分工,仍著重於培育學生成為單一領域專才的學院與系所之課程設計。因應變化動盪的大未來,逢甲大學幾年前嘗試一個有趣的課程創新,推動跨領域的「設計未來」學分學程。學程主要目的是要帶領學生預測廿年後的全球社會與科技變化,引領學生們習得並具備所需之科技與人文跨界視野。

在學程籌備之初,我們首先盤點了台灣未來人口趨勢與經濟社會的變化,提出台灣未來社會所將面臨的三大挑戰:人口老化、偏鄉凋零與資源稀缺(包含國際外交、基礎水電、社會信任…)。這三大議題是現今廿歲左右年輕人未來無可迴避的事實,也是沉重但卻隱形尚未感覺到的壓力。所以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了橫跨校內五大學院(人社、商學、資電、建設與設築學院)的十幾位老師,結合真實場域與業界講師的力量,對全校大學生開設「設計未來」學分學程,訓練學生對不可知未來的想像力,與對應這三大挑戰的解決方案。

此一學程教學方式,和過去照著標準教材進度上課的教法,完全不同。過去傳統教學方式,是用「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用一個例子來比喻,老師就像是載著學生看著後照鏡往前開車,學生習得均是過去的已知知識。但設計未來學程是「用未來想像現在」,故教學情境的設定與激發學生想像力,便成為教學重點。而我們又為何設定廿年後的世界呢?原因是今日在大學就讀的學生大都約莫廿幾歲,畢業廿年以後的他們,屆時正值壯年;那時他們所要面對世界(社會、產業、科技、環境…)的競爭力,才是我們今日的教學重點。也是我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與教育願景。

事實上,廿年後的未來世界到底是長的什麼樣子,其實我們教師也不一定知道。但在如今的AI世代,想像力與同理心才是人類無法被機器人與演算法所取代的軟實力。而身在這個典範移轉世代洪流之下的大學老師,投入更多備課時間,以實作的情境課程,培養學生這些無形、看不見的跨領域能力,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












過度自主 不適格學生也須淘汰


2022-03-14 03:39  聯合報 /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學生報告超出範圍,台中一中師生於音樂課上爆發口角。記者林佩均/攝影


當台中一中音樂課老師與學生的爭議浮上檯面之後,社會上有許多的討論,這其中當然涉及隱私權、自主權、受教權、情緒管理與師生溝通等等的問題,而這都是長期存在的,需要大家認真的面對與解決。但大家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就在學生提出要淘汰不適任教師的同時,是否也該想一想如何處理不適格學生的問題?

最近幾年,隨著少子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讓許多學校招生出現困境,甚至陸續傳出減招或停招的情形,而為了讓學校能夠繼續運作,許多學校不得不在某些地方對學生讓步,尤其在一些處罰的機制與課業的規範上不敢過度的強硬,以免學生不願意繼續就讀,影響到學生人數。

當然這不是說毫無下限,而是相對於我們求學的年代,顯然是寬鬆許多,而這其中沒有改變的,是部分學校都選擇避重就輕的處理,希望不要因此影響校譽或成為輿論的箭靶;這在以前可以,但是在資訊發達與學生自主性提高的環境中,恐怕只會讓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個人認為,淘汰不適任教師本來就應該更具體,尤其評議會議應該加入更多的家長或校外專業人士,才不會引發更多的不滿與批判,而教師的情緒管理應該要與專業能力同時考量,才不會衍生更多的後遺症。

此外,學校是教育機構,即使有營運上的現實考量,最後的專業與良心是不應該有任何退讓的,所以針對不適格的學生也應該有更有效的懲處作法,否則恐怕會讓學生有恃無恐,這對於往後的人格養成絕對是弊大於利的,更不是教育期待的結果。

以前的教師是強勢的,但是現在卻顯得弱勢,因為現在的學生在體制的保護下,展現出自主性是值得鼓勵的,卻可能讓過度的自主變成有恃無恐,甚至肆無忌憚,這就可能影響到教師的授課心態與學生的學習態度,這些恐怕都不是教育界樂見的吧!












師生衝突 別用大人模式處理掉


2022-03-14 03:39  聯合報 /   李芳遠/國中教師(台南市)
台中一中教務主任彭佳偉說明音樂課事件。記者林佩均/攝影


台中一中的課堂衝突被學生用手機錄影,並放到網路,輿論一面倒指責老師教學古板,扼殺學生的努力與創意,情緒控管不佳,和新課綱的素養教學精神背道而馳,明顯是不適任教師。單憑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就要評論老師適不適任,未免太過武斷。

筆者廿幾年前參加初任教師研習,講師半開玩笑的說,老師只要準時上下班,準時上下課,要想被解聘,根本不可能。當然講師的意思是希望我們不要成為這種人;當時對於講師的玩笑話,沒有太深的印象,但廿幾年過去了,這一句話卻深刻在我心裡,因為最好的句子,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用一輩子去做驗證。

影片中的音樂老師,風評如何,教學有沒有問題,我這個局外人不多做評論。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師生關係平常建立得不錯,就算老師講錯一百句話,或是某天情緒失控,飆罵學生,學生是不會向上投訴的,因為老師平時付出的關心與教學的用心,學生都看在眼裡。反之,老師若平時就呈現出一副對教學毫無熱情,照本宣科,或者是喜怒無常,在權勢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講話,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的網路時代,可以預見,一中音樂課事件往後將會是常態現象。

有人說,學生上課錄影,公審老師,有法律上面的爭議,將事情鬧大對雙方都造成傷害,這些都有討論空間,但大家不妨思考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若學生不將影片上架,學校端處理的力道或方式會不會又是用那一套大人處理事情的模式,把它和諧掉呢?大家心照不宣。

一中音樂課堂衝突,不是一般的課堂衝突,是學生針對老師的教學方法跟態度心生不滿,產生質疑,台中一中後續如何危機處理,將會被社會各界用放大鏡檢視。

最後我想跟這位音樂老師說,君子之樂有三,其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你在影片中怒斥當事學生是什麼態度?現在的學生都這個樣子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來國中當一個月的音樂老師,你就會知道在台中一中教音樂,根本是天堂。













既傳道又交鋒 師生須對話


2022-03-14 03:39  聯合報 /   黃瑞彬/大學生(新北市)
台中一中學生錄下師生口角過程,影片中呂師要求學生不要錄影、刪掉影片。圖/翻攝自YouTube


近日台中一中音樂課報告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不僅是校內一兩名學生與師長之間的衝突,更凸顯出網路與媒體介入教育後所產生的驚濤駭浪。

綜觀台灣教育歷史,二○一五年為台中一中創校百年,今年也是台灣五所著名高中的百年校慶。中一中的創立標誌著台灣人教育自主之先河,對於台灣人才培育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全台各名校匯聚社會英才的同時,學生的自我學習與創新的能力也受到肯定。然而師生之間,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關係,其中更不乏思想交鋒與衝突,近年不只本次中一中衝突事件,其他如成功高中畢業考後丟書傳統、各校上學的服儀規定、早自習時間取消或如何管理班級秩序等,都造成師生以及家長之間關係緊張。

時代在進步,觀念日新月異,教育體制的改變宜透過不斷對話,在溝通過程中培養學生參與的積極度,找到彼此的共識。不只學生可吸收知識,並在探索中成長,師長更應該利用與學生互動過程,甚至是衝突來自我惕勵,與時俱進,如此才是教學相長。幾所高中名校更是標榜自由學風,鼓勵學生在課本以外精進研究。但既是自由,故不免會有衝撞傳統師生分際的事情發生。

在資訊科技的進步下,台灣教育體制與教育現場實受到科技影響甚巨,本來校園衝突事件,可以在校內先進行師生對話,免除了社會輿論的壓力,避免校外有心人士利用師生衝突獲取不當利益,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揠苗助長的副作用。但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任何教學現場都能馬上記錄,並放在網路上,當教育衝突公諸於世時,媒體與政治力量會迅速介入,引起師生之間的對立與正面衝突,失去理性解決的機會,如此恐非教學的良善本意,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增添了互相提防的惡性循環,最終可能使學校朝向「防衛性教學」,最終犧牲的將是未來的國家人才。

學校並非要阻止學生尋求協助的管道,但過度讓社會輿論引導教學走向,是否能起到保護學生權益的作用,並維持教育自主,則須審慎評估。但在資訊曝光如此方便的年代,這樣的情形或許無法避免,只會愈演愈烈。因此,本次事件除了凸顯出教育現場的問題之外,更使學生與師長了解理性溝通與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學生們可循校內管道反映問題,並非直接升高衝突層次,引進外部勢力以壯其勢;師長也不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那老師即是權威的年代,而應了解不同世代所面臨到的問題,更新教學方式,如此才能在迅速變遷的時代中,不被資訊科技牽著鼻子走,反而能妥善利用,達到師生雙贏的新局面。
















營隊之亂背後的三大問題


2022-03-14 03:39  聯合報 /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右)、副理事長張瓊方(左)今天指出,北科大公然將學習歷程以商品形式販售。記者董俞佳/攝影


教育部為嚴防日前北科大將學習歷程商品化情形再度發生,函文規定只要涉及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或充實都不得收費,亦不能發放參與證明。此舉引發質疑,斷言無法遏止營隊之亂,反將轉向坊間更高價的營隊,更不利於弱勢生。治標不治本的鴕鳥心態,弱化了學習歷程檔案與營隊活動的正面意義,更漠視背後潛在的問題。

問題一:集體焦慮。大學利用假期辦理營隊由來已久,對大學選才以及學生選填志願都有助益。過去參加營隊僅作為備審資料的一小部分,並未規定分數占比,對招生影響有限。自從考招新制明文規定降低申請入學採計學測分數(X),同時提高綜合學習表現(P)的比重之後(不得少於百分之五十),學習歷程檔案分數一躍成為關鍵因素之一。當客觀分數(學測與分科測驗成績計分方式)模糊化、採計科目極小化、主觀分數(檔案評量)極大化,勢必造成公平性的信任危機,於是營隊應運而生。這是集體焦慮的投射,因為考生怕學習歷程檔案分數不如人,大學擔心選不到想要的人才。

升學制度本身設計的問題,怎能歸咎於營隊?制度不改善,縱然沒了營隊,焦慮也會尋求其他的出口,難以紓解。

問題二:正義危機。為了降低家長的焦慮,私校、補習班、頂尖大學等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以滿足家長或考生的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的營隊、競賽、檢定、微課程,收費少則兩三千元、高則數萬元,這樣的市場行情,反映這些「價格」背後的「價值」不菲。家長甘願花費巨額送孩子參加活動,即代表他們深信此一投資,日後必定有所回報。由此可知,從需求到供給、價格到價值,操縱這個市場的其實並非營隊,而是當初制定「需要」的那隻手。十二年國教目標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均衡城鄉差距、弭平學習落差,卻因升學制度的設計失當,反陷入正義危機。

問題三:責任退縮。過去大學教授身處象牙塔頂端,重研究教學,輕社區服務。幾波教育改革下來,當代大學早被賦予社會責任,鼓勵更主動積極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提升大學對區域及在地的貢獻,以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尤其一○八課綱之實施,促使大學教授更貼近高中職教育現場,緊密攜手合作,獲益的是學生。如今新的規定,標準難以界定,將使得大學辦理活動時動輒得咎,不是日趨保守退縮,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表裡不一,得不償失。正視制度的缺失,謀求解決,才是正道。













鬥雞院長 失禮失格失民主


2022-03-14 03:02  聯合報 /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針對303全台大停電,要求蘇貞昌做出承諾,未來不會大停電,蘇不僅拒絕作出承諾,更動怒「你祖父說要反攻大陸,到現在還沒反攻大陸,要講這個不會輸你啦!」。圖/翻攝國會頻道


立委蔣萬安質詢停電問題,結果竟遭行政院長蘇貞昌以「你祖父曾承諾反攻大陸」反嗆,事後蘇揆還嘲諷蔣萬安是「街頭小混混」。

蘇貞昌失格之舉,連日令眾多藍軍支持者火冒三丈,網路群組則流傳一支影片,顯現當年蘇貞昌進總統府作客喧賓奪主,被時任副總統吳敦義打臉到再三唉聲嘆氣。

那是二○一四年四月廿五日的事。當時的總統馬英九為了朝野和諧,特別邀請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進總統府對話。

蘇貞昌在談及核四問題時咄咄逼人,弄得馬英九一時語塞,在旁作陪的副總統吳敦義,忍不住出聲反唇譏諷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追加核四預算四百四十八億,後來在野了竟又要求停建核四。

吳敦義神情嚴肅地用閩南語說:「如果不建,你們那時為什麼要追加四百四十八億?你們停了又建還追加預算。」蘇貞昌一聽無言以對,只有「唉」聲連連一再嘆氣。電子媒體報導這則新聞,還特別強調吳敦義是最佳「助辯」。

其實,律師出身的蘇貞昌向來能言好辯,但唯有碰到「高手」他才知收歛。但做為閣揆,不論是嗆質詢的立委「袜見笑」、「吵死了」、「可恥」、「投降主義」等等,都徒然暴露蘇貞昌是理「歪」氣壯,既失禮且失格。

蘇貞昌之所以膽敢如此囂張,不就是仗勢民進黨是「完全執政」,如果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相信蘇貞昌絕對不敢如此狂妄、傲慢。但他身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仗著執政黨是國會多數便盛氣凌人,根本就失去了對民主政治的尊重,因為無論執政黨在立院是多數或少數,尊重國會議員的法定職權,是政府官員應有的義務,也是民主精神的最基本表現。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這句出自《荀子.榮辱》的話,意指對人說好話,比給人布帛還要溫暖;出言傷人,比用長矛利戟刺人還要嚴重。

蘇貞昌不僅是民進黨的行政院長,更是全國的行政院長,動見觀瞻,一言一行對國人的影響非常大,故而,無論在立院答詢或在任何場合的發言,都應保持民主風度並謹守分寸。

蘇貞昌是要當繼續「鬥雞院長」還是「民主院長」?國人就等著看吧。















鬆綁4建議 無懼新變種


2022-03-14 02:52  聯合報 /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陳世英/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暨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楊崑德/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 
顧家綺/台大醫學院免疫所副教授
本土疫情趨穩,防疫措施是否鬆綁,備受國人期待。記者侯永全/攝影



新冠病毒Omicron正在全球各地橫掃,科學家嘗試明瞭此新變異病毒對進入細胞的感染力、產生病毒子代的複製力、在不同組織的致病力、人群間的傳染力、免疫力及其未來演化對人群健康和生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面對此百年大疫,人們何時可以回復到流行前的正常生活?而我國的防疫又該增益哪些努力?

首先是Omicron的強傳播力,由香港大學與倫敦帝國學院的體外細胞與倉鼠體內等研究,得知Omicron較嗜感染上呼吸道細胞,所以極易經由鼻口傳染他人;分子生物研究發現Omicron不像其他新冠高關注變異株病毒(Variants of Concern, VOC)必須經由細胞受體(ACE2)與細胞酵素(TMPRSS2)兩幫忙下,才能進入細胞,Omicron卻能經由細胞內噬(endocytosis)路徑進入細胞內的「胞內體」(endosome),快速感染和散播在無此細胞酵素的鼻細胞與其他無ACE2受體的更多細胞。

其次是Omicron的低致病力,不但較少感染肺細胞,也較少造成細胞間的融合而成的「合胞體」(syncytia),如此較少引起發炎反應等病理而易被輕忽。

至於抵禦Omicron免疫力為何?先看最快的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今年初德國研究群指出Omicron比Delta變種病毒更能讓可速擋病毒的干擾素(interferon)駕馭力變低。此外,Omicron能逃脫「中和抗體」的圍剿。所幸,好的T細胞免疫較能抵擋Omicron,因此未來能激發長久T細胞免疫的新冠疫苗將是明日之星。值得注意的是在適宜的流行病學條件下,Omicron會利用環境複製許多病毒子代增優勢,成為異軍突起的「優勢病毒群」。

近幾周Omicron的新演化分支BA.2已較原先的BA.1傳播更快,顯示人類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戰疫未止!再加上今年二、三月香港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是以本土病例為主,至三月十一日的致死率仍是八十歲以上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十二點一七%為最高;即長者疫苗加強劑的接種率偏低,加上香港人口密度高、住房擁擠,加上多採用不活性疫苗所引發的T細胞記憶性免疫較低等因素而難防控。另南韓二月十八日開始放寬防疫規定後,病例數飆升,因此,由香港與南韓三月的驚人新冠確診數,可知我國防疫仍應以「管控星火避免燎原」為最經濟有效的重點目標;一旦病例上升,應加速疫苗接種、施予抗病毒藥劑及減少移動三管齊下。

顯然地,新冠病毒仍會持續以適應人群而突變(adaptive mutation);Omicron絕非最後的變種病毒!許多待解問題如Omicron源自何處而在何條件下現蹤?未來在不同宿主物種間的傳播為何?又怎樣改善疫苗的免疫持久力?更須慎思如何防杜如去年四月雙北的突發疫情。

我國上週始鬆綁防疫規定,期望逐步走向「經濟防疫」。然而,台灣的自然感染率甚低,民眾所打的疫苗多以「棘蛋白」(spike protein)為主,食藥署第一次的免疫橋接聚焦在中和抗體,甚難評量變種病毒的保護實效。因此誠摯建議: (一)降低家庭內傳播;(二)地方衛生單位應調查高風險群未完成二與三劑疫苗接種的原因,加以改善(如高齡到府接種、鼓勵安全性高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等),另增誘因以提升疫苗覆蓋率;(三)各縣市首長宜盡早規畫大量病患的篩檢量,盤點收治量能,充足準備有效抗病毒藥物,給予醫療人員黃金時間治療的權限,減少重症與死亡;及(四)鼓勵提升「免疫記憶」(immunologic memory)的新疫苗研發與持久免疫的評量研究;作好萬全準備,才可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