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瑕疵助長美通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原來,兩年來我們都身處「想像式防疫」!
◆  聯合報黑白集/狼改在晚上來
◆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台歐關係升級新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Fed 政策瑕疵助長美通膨


2022-01-24 02:56  經濟日報 /   社論
聯準會公布去年12月會期的會議紀錄,旋即使當日美股應聲下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急升。圖/路透


日前,聯準會公布去年12月會期的會議紀錄,旋即使當日美股應聲下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急升。原因無它,只因該紀錄不僅有加快減碼購債步伐、今年升息幅度中位數多達3碼等已披露的訊息,還有縮減資產負債表等更加鷹派的措施。尤其是幾乎所有與會官員都同意在首次升息後的縮表時點可提前,暗示著最快可能於今年就會縮表,難怪市場會出現恐慌情緒

聯準會之所以寧可承受引發市場動盪的風險與批評,也執意要釋出即將提前進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訊息,恐怕與現今聯準會制定貨幣政策所倚仗的認知與思維方式出現瑕疵,導致政策執行出現失誤有關。曾為聯準會理事、著名貨幣經濟學家的米希金(F. Mishkin)便指出,聯準會貨幣政策框架存在三大瑕疵,使過去兩年的貨幣政策過於寬鬆,進而讓通膨率出現罕見的激升現象。

首先,聯準會過度關注供給面因素,卻忽略了需求面的變化。在疫情爆發之初,美國失業率急速攀高,百業停工所致的供給短缺與全球供應鏈中斷,確實使經濟面臨嚴重供給面衝擊。但當民國 110 年(2021年)美國經濟陸續解封,失業率回降加上財政刺激政策,讓景氣迅速從谷底反彈,並帶動物價年增率大幅回升時,聯準會卻仍一味認定高通膨僅是基期偏低生產瓶頸所產生的暫時性現象,而輕忽需求快速增強強力訊號,以致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過久,種下通膨失控引信

其次,聯準會對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的觀點也出現一些誤判。眾所周知,聯準會的雙元職責乃是維持通膨率穩定於2%,並促進勞動市場達到充分就業水準(讓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而其實現該職責是以菲利浦曲線來衡量貨幣政策的後果與代價。縱然諸多研究指出,在疫情爆發前近40年間,聯準會成功地維持通膨率穩定,從而使菲利浦曲線日趨平坦,也讓其可以更強大的政策力度來促進就業。但米希金的實證研究指出,菲利浦曲線僅是「部分平坦化,這意味著在多數時間裡,物價與失業率間的抵換關係雖不明顯,惟一旦失業率突破某個臨界點,就會出現顯著的物價上漲現象。遺憾的是,聯準會過往對自然失業率預測績效不佳,且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如大離職潮),自然失業率估測變得更複雜,實際數值可能明顯高於過去所認知的 3.5~4.0%。因此,若聯準會錯誤地以過往的認知值作為政策執行目標值,則政策判斷準則瑕疵引發出長期高通膨,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聯準會推出的對稱性通膨目標(AIT),讓長期通膨預期出現脫錨跡象。由於金融海嘯後景氣長期疲軟,使美國有近十年時間處於反通膨狀態,並使長期通膨預期緩步走低,加以擔心疫情爆發恐令通縮出現,聯準會遂於民國 109 年(2020年)8月推出AIT,允許通膨率暫時性地超過2%政策目標,好讓長期通膨預期重新回到政策水準。問題是AIT機制的立意雖好,但在政策溝通等執行方式上卻顯有不足,例如聯準會一直不願明說 AIT 的區間多長,不只降低了外界對其穩定物價能力可信度,也使通膨預期變得更加不穩定。如此一來,新政策架構下的中短期通膨預期就有可能移動,隨後導致長期通膨預期脫錨。而聯準會紐約分行的調查已顯示,目前1年期與3年期的通膨預期都已離長期平均甚遠,5年通膨預期亦有些許脫錨跡象。

綜上,即使為了對抗即將失控通膨,聯準會已加快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但從去年12月會期的會議紀錄來看,其內容仍偏向相關的執行方式與細節,未曾深度著墨前述的三大根本性缺失,亦未回頭審視為何去年貨幣政策設定出現失誤。若未來聯準會依舊沒有反思自身錯漏,那麼政策失當與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恐怕難以避免。














聯合報黑白集/八個王必勝也不夠用


2022-01-24 04:12  聯合報 /   黑白集
王必勝今晚於臉書發文,「清零不是目標,清零是我們防疫工作的態度。」奉命到下一個前進指揮所。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Omicron 廿天為台灣帶進兩百多例確診,擴及八縣市,疫情看來是煞不住。更糟的是,原本的八條傳播鏈即有多條查不出來源,次日又新增了兩三個獨立感染點。這時,指揮中心再推說是「舊案」也沒用了,因為社區擴散已經太深。

當疫情發展至此,就算有八個王必勝神救援也不夠用了。關鍵就在,Omicron 跟 Delta 不同,傳染力要強上數倍;指揮中心卻仍用舊思維在防疫,以為能像磐石艦染疫那樣幸運。俟猛然回神,病毒已在社區跑得太深太遠,就算陳時中再會匡列,也擋不住病毒腳步了。

桃園電子廠疫情為例,兩名移工在西堤用餐遭感染,第一時間未被匡列,俟發現時已在宿舍及工廠傳播了九天。因此,電子廠一廣篩就有七十人確診。試想,這七十人也在社區活動了多日,如此擴散出去的足跡,誰有本事查清楚?

對商家不落實「實聯制」,陳時中最近大為光火,因為多個漏網之魚成了疫情破口。問題是,在「清零」的太平歲月裡,他棄實聯制如敝屣;現在要把疫情漏洞怪在商家或民眾頭上,已經太遲。

最近不斷有專家呼籲不必再執著「清零」,王必勝答稱,「清零不是目標,而是我們的態度」。的確,如今看來已清不了零,但總得努力去擋一下。重要的是,陳時中要聽得進建言,才不會被自己的落後部署絆倒













聯合報社論/台電打臉台電,掩蓋不了缺電危機


2022-01-24 04:17  聯合報 /   社論
台電近日發出公告,宣告原本5月才要上路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將提前到3月上路,並一路實施到10月底。遭在野黨質疑,民進黨政府不是說台灣不缺電?圖/取自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鄭照新臉書


台電總經理鍾炳利剛打包票保證今年供電穩定,網路隨即流傳一份鍾炳利署名的台電公文,公告原定五月實施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 彈性夜減型」,提前到三月上路。「鍾炳利打臉鍾炳利」不免殘酷,台電雖否認這與「缺電」有關,但歷經去年兩次大停電及變電所爆炸後,台電否認缺電的說詞,基本上已無任何說服力。

專家解讀台電的「夜減」供電公文,認為是綠能發電無法達到目標,入夜後太陽光電歸零造成供電缺口;「夜減」措施提前上路表示缺口不小,提早實施就是變相限電「補洞」。台電則辯稱,減電措施行之有年,今年新推彈性「夜減」方案,工業用戶可在夜晚尖峰時間選擇抑低用電享不同電費回饋;此次提前上路,只是要讓用戶先熟悉新方案參加方式。

台電的說詞,根本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騙不了民眾。試想,如果真的「行之有年」,為何還需用戶提早二個月來熟悉措施?南科大廠就懷疑,台電的動作,「一定是哪裡不對了」。這家業者早就擔心缺電,已自己準備好發電機。工業總會更明白表示,提早到三月實施沒有道理,只反映出政策目標混亂;政府應說明到底是缺電,還是想漲電價

工總的質問,既拆穿政府缺電的真相,也道破台電的別有用心。缺電是政府不敢說的秘密,漲價則是台電不敢碰的禁忌,因此只能用一些迂迴舉措管制用電,並變相漲價。這次台電只針對工業用戶下手,不碰民生用電,以便繼續掩飾缺電問題

過去台灣供電吃緊,集中在夏季的午後時分;如今,卻連寒冬都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這不令民眾擔心嗎?可笑的是,台電還發明「火鍋負載理論,指氣溫驟降時,民眾吃火鍋、開暖氣都會帶動尖峰負載攀升,所以供電才持續吃緊。這種說法,騙得了誰?

在台灣,會開暖氣的家庭其實少之又少;而吃火鍋雖是大眾餐食習慣,卻不是近年才開始流行。因此,說這兩件事會造成冬日用電激增,根本是無稽之談美國商會就不相信這套說法,有近八成美商對台灣供電的穩定性感到憂心,建議蔡政府要及早提出對策。美商對能源及電價問題的憂慮,遠甚於疫情控制、兩岸關係、簽署貿易協定等項目;由此即可知,供電問題嚴重性已不容再遮掩及拖延。

事實上,經濟部能源局提交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已承認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能源配比提前跳票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確定無法達到二成目標。經濟部長王美花辯稱,這是台商回流帶動用電需求增加使「分母變大」所致;她提出的對策是,將燃氣占比從原訂的五十%提高為五十二到五十三%。這根本是個錯誤的解方。因為台灣燃氣占比原來即已偏高,在國際天然氣價格一路飆升中,還去調高燃氣占比,只會惡化供電穩定危及電價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則大言不慚,稱三月將提出的淨零碳排路徑圖,達到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目標,這不包括核能。問題是,蔡政府連自己任內的發電目標無法達成了,竟還奢言擬定卅年後路徑,豈非癡人說夢?諷刺的是,龔明鑫也承認以現有技術不可能在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到淨零碳排,必須寄望於未來綠氫碳捕捉深層地熱等新技術的商轉。言下之意,蔡政府造就的問題都將留待遙遠後人收拾

非核家園是蔡政府的神主牌,如今卻是台電打臉自己也掩飾不了難題,又豈是企業夜間減電所能解決?把問題留給未來,就是蔡政府的最佳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