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綠電不足恐拖累企業競爭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鬼樓惡火與砂石場奪命,皆肇因行政崩壞
◆  聯合報黑白集/多做點實事吧!
◆  經濟日報社論/綠電不足恐拖累企業競爭力






經濟日報社論/綠電不足恐拖累企業競爭力


2021-10-16 00: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若無法達到綠能發電的目標,企業生產所使用的電力,大部分來自火力發電,則企業將更難達到減排或碳中和目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有兩則新聞值得重視,因為相關訊息顯示了我國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及邁向碳中和目標是相當困難的,同時也為一些被國際大企業要求提早達到碳中和的台灣企業感到憂心。

第一則新聞是環保署擬於10月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案,除將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同時將實施碳定價(碳費),課徵額度將與競爭對手國比較,每噸價格約為新台幣100元。同時,配合「巴黎氣候協定」及各主要國家的做法,將把2050年淨零碳排放明確納入修法草案。第二則新聞則是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今年1至8月綠能發電占比僅5.5%,距離今年目標12%有明顯落差。

為何各國與企業要力行二氧化碳的減排,甚至未來達到淨零排放?碳中和或淨零碳排放是指透過減排與抵換的方式,將國家或企業排放的二氣化碳完全抵銷。原因是二氣化碳排放會使地球暖化、氣溫上升,造成極端氣候,損害人類生存環境,乃至因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區域有被淹沒的疑慮。因此,現今國家或企業的發展模式,不能僅僅為了滿足現今的需求,還必須是不損害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模式。上述的信念的啟發與蔓延,促使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以及各主要國家、企業與投資機構的倡議與執行。

有關全球暖化的問題,今年8月,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暖化造成的氣溫增加幅度,21世紀末時將遠超過攝氏2度。

為了面對全球暖化問題,全世界三大排碳大國包括中國、美國與歐盟已經陸續宣布在2060年或2050年達到碳中和;日本、南韓也宣布要在2050年達到此一目標。一些全球性的大企業,例如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等更宣布要提早到2030年達到碳中和,直接衝擊包括我國企業在內的供應鏈代工廠。另外,此次我國修法也將把2050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納入法中。

修法是第一步,落實執行才是重點。為了達到減排目標,環保署訂定2030年時相對2005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減排20%,2050年要減排50%。經濟部也設下2025年綠能發電要占總發電量的20%,其中太陽能光電占綠能三分之二,其餘是風力與水力發電。然而,倘若今年綠能發電達占比達不到12%、太陽能光電裝置低於11.25GW(百萬瓩),2025年太陽能光電裝置就非常難達到20GW,離綠能發電占比20%的目標更遠,令人擔心政府要如何才能達成所設下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

一旦政府無法達到綠能發電的目標,企業生產所使用的電力,大部分來自火力發電,則加諸於企業的間接碳排放量就更大,企業自然更難達到減排或碳中和目標。更者,處在國際大公司供應鏈中的台灣代工廠,就得買碳權來抵銷排放,但台灣能供應的碳權不足,屆時這些國內企業就得付出昂貴價格從國外購買碳權,嚴重影響競爭力。

我國的排放大戶,主要是能源產業、石化產業、鋼鐵業、半導體公司、水泥業與其他科技公司,可說是經濟發展的眾多護國神山,其中已有許多公司被國際大廠要求在十年內要達到碳中和,更多的是未來出口到歐美各國會被課高額碳費,這筆費用目前估計有可能每噸達30至40美元。

以此觀之,溫室氣體減排與碳中和可說已經是國策層級的政策,想要達成政策,首先,總統與行政院長必須要重視這項議題,定期監督落實執行的程度,並儘早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其次,行政院要統合相關部會,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盤查、配額設定分配、檢討減排的短中長期目標、加大綠能發電的比重。最後,政府要彈性提高每噸碳費、設立碳權交易系統,以及協助相關企業落實減排的系統運作。












聯合報黑白集/多做點實事吧!


2021-10-16 00:3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有一套獨特的愛台術,其精細程度,跟整形醫美有得拚。喜歡整形的人,今天紋個眉、明天拉個皮,後天整個骨、換個膚,總覺得自己天天變漂亮。民進黨也一樣,今天修個課綱,明天拆個銅像、後天搞個正名,便覺得精神百倍。

民進黨最近的愛台手術,由立委羅致政發起,要求將政府公文發文日期由「國曆」改成「西元」,理由是要與「國際接軌」。這很難反對,跟國際接軌,誰敢說不?由於羅致政是英系立委,其提案不免被在野黨質疑,認為目的是要消滅「中華民國」。

在野黨這樣想,未免太雞腸鳥肚,切錯方向。該問的是,台灣哪裡跟國際不接軌了?多少年來,台灣愛用西元的人就用西元,愛用國曆的就用國曆,大家各選所愛或兩者並用,我們跟世界哪裡不接軌?何況,公文用「民國」一路下來,比起日本的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簡直方便太多了。

再說,民進黨每天在「名學」上想東想西,何如多花點心思考福國利民。修課綱、拆銅像、改紀元多容易,但要讓全民打到疫苗多艱難,要讓國民平均薪資趕上當年並行的「小龍」,則已無可能。那麼,努力讓民眾不必枉死於行政怠惰,可以嗎?

綠委滿腦子改名,不如多做點實事。羅致政先算算改名的成本,再提吧!













聯合報社論/鬼樓惡火與砂石場奪命,皆肇因行政崩壞


2021-10-16 00:3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季青漫畫



有「高雄第一鬼樓」之稱的城中城大樓發生深夜惡火,一夕奪走四十六條人命,比七年前驚天氣爆案的卅二死還要慘重。這座住著許多老者及弱勢的大樓,一至六樓閒置多年,環境雜亂不堪令人掩鼻。高雄市府卻放任其種種違反公安的情事在法令的縫隙間滋長,對居民的處境不以為意,終至釀成巨禍。政府的公權力,面對這座鬼樓的長期無能和懈怠,令人慨嘆。

數日之前,高雄市政府才在距離這座大樓不遠處施放國慶煙火。五光十色的燦爛煙火,照亮港都夜色,在場觀禮的蔡英文總統也大讚高雄愈來愈美。但轉瞬即逝的煙火,終究照不進這座鬼樓的黑暗死角,也照亮不了危樓弱勢人家的命運,許多長者在暗夜遭火神奪去性命。由於消防安檢的怠惰,周遭敗壞的環境使他們逃生無門;從外地聞訊趕回來的家人,只能對著大樓悲淒呼喊。

陳其邁上任市長後,全力塑造其「暖男」形象。但如果暖男只是一種個人風格,卻無法透過公權力將「暖」轉化為對市民有溫度的關懷,終究只是宣傳台詞與政治迷幻藥。副市長林欽榮說,從二○一九年執行該大樓的公安及消防安檢四次,卻因大樓一、二樓設有柵欄,而無法進行,相關單位已貼出公告要求改善。這樣的推託之詞,民眾能接受嗎?

公安及消防檢查的目的,就是要確保居民及使用者的安全,怎麼會只因有人設置柵欄,安檢就裹足不前?試想,城中城的百餘戶居民住在七樓以上,一到六樓卻是雜物堆積如廢墟;這樣的環境,市民一望皆知如同「鬼樓」,難道官員不知道其危險?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理當追究出胡亂堆置雜物的業主,積極促其限期改善;但高雄市府卻只是「貼公告」處理,聊盡人事。政府的公權力若只是用來貼公告,我們養那麼多官員幹什麼?

在高雄鹽埕鬼樓大火前兩天,桃園剛發生了一起驚悚的公安慘案。一名計程車司機深夜開車經過龜山的承恩砂石場時,砂石場毗鄰馬路的側牆突然倒塌,大量土石傾洩而下將路過的司機當場活埋。此事令人驚駭之處有二:其一,壓死計程車司機的其實是廢棄土石,而非砂石,顯示該砂石場被用來堆置廢土,市府卻不察。其二,堆積廢土的建築隔板不僅脆弱,而且年久失修,才會承受不了重壓而突然倒塌。對一個緊鄰馬路的側牆如此殘破,官員卻放任它長期存在不加糾正,豈非形同共犯結構?

砂石場造成奪命災難後,桃園市政府才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它開罰卅萬元,並勒令停工,這顯然已無濟於事。砂石場的利益原極龐大,違規收置棄土又是一門好生意,業者哪裡在乎市府開出的小罰單?這處砂石場設置廿多年來,曾被開罰卅多次,分別違反《水土保持法》、《工廠管理輔導法》、《廢棄物清理法》等,但全部罰金加總不過三百萬元,無損其皮毛於萬一。像這樣,官員不斷假裝開出罰單,業者假裝已受到懲處,至於違法的情事終究沒有糾正,將留給誰處理?

說穿了,鬼樓厄夜起火和砂石場奪命一樣,都是政府行政崩壞所致。城中城大樓之所以破敗,並不是因為住戶多屬中下階層,而是政府官員放棄了他們維護市民公共安全的職責。承恩砂石場也一樣,官員雖拿得出檢查紀錄,卻是不痛不癢地開罰,方便業者繼續遂行其利。當年高雄氣爆案的肇因,不也是只問地上光鮮、不問地下破敗的結果?問題迄今如出一轍,上位者好大喜功,官僚則顢頇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