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臉書不透明 如何遏止假消息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976/web/ 

◆  願景回響/減碳忘初心 環境難永續
◆  企業也應救地球 別只嘴上行銷
◆  回響/虐待得不到通報 社區殘酷寫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臉書不透明 如何遏止假消息
◆  企業忙減碳 政府逆向拉
◆  老年事務局 中央地方都應設
◆  氣候衝擊 鐵達尼上的台灣
◆  卸責亂投醫 兩岸怎能春暖花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臉書不透明 如何遏止假消息


2021-04-22 05:05  聯合報 /   張瑞雄(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社群平台巨擘臉書。(路透)


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前幾天,臉書首席執行長祖克柏表示,美國大選將是臉書平台的重大考驗,因為該選舉將展示臉書四年的努力是否奏效,包括在消除外國對大選的干擾、言論自由和壓制假消息、預防暴力方面等等。祖克柏說:「選舉的完整性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我為臉書所做的努力感到自豪。」但是實情是否如此呢?

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十一月的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祖克柏也強調了臉書做的一些關鍵步驟,如打擊「選民的壓制」和「錯誤信息」,與選舉官員合作消除了有關可能導致不公平選舉的虛假消息,與路透和全國選舉單位合作,以提供有關選舉結果的可靠信息等等。

在非常具體的領域例如阻止俄國的虛假宣傳運動,臉書可能有所貢獻,但是當人們看到臉書上更普遍虛假信息錯誤信息,心裡不禁懷疑臉書到底做了那些努力?這個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的核心存在著巨大的透明度問題,臉書僅公開其想要公開的數據,並根據自己的指標來評估自己的表現。換言之,臉書自己出考題,自己填答案並打分數,這絕對是有問題的。

一個全球性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 Avaaz.org,關注的議題包括人權、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貪腐及貧困等,在今年三月發表一份長達七十幾頁的報告,標題就是「臉書從選舉到暴動,臉書如何讓選民失望並幾乎摧毀民主」。該報告估計說如果臉書多用點心力,可以讓假消息少了約一○一億次的被觀看。

更糟糕的是,臉書現在已經取消了在選舉期間制定的許多緊急政策,恢復了以前頁面顯示的演算法,這使得 QAnon(Q匿名者)和 Stop Steal(停止偷竊選舉)陰謀運動得以蓬勃發展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十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有四十四%的美國註冊選民(相當於大約九千一百萬人)報告說在臉書上看到有關郵寄選票欺詐的錯誤信息,其中約有七千二百萬人相信這一虛假主張。另外與民國 109 年(二○二○年)大選相關的臉書上最流行的一百個錯誤或誤導性消息,估計獲得了一點六二億次觀看。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在消息被貼上虛假消息的標籤之前就看到了這些錯誤的信息,他們從未得到過追溯性的改正,以告知他們所看到的不是事實。

不僅美國,台灣大選時臉書的公正性和角色也應該被檢討,很多頁面無端地被停權和很多粉專突然消失不見。所以臉書運作的透明度、如何遏止假消息的傳遞、如何維持一個公正的平台,這些都是值得大家重視和必須努力促其實現的。












企業也應救地球 別只嘴上行銷


2021-04-22 05:02  聯合報 /   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戴著口罩的地球儀被孩童遺忘在地面上。許多國家都在世界地球日舉辦活動,以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歐新社)


在與世界接軌的節日中,每年四月廿二日的「世界地球日」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疫情至今,因為不少地方減少了人為的汙染和破壞,反而逐漸恢復自然生機,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就更被重視。這個強調為拯救地球,而鼓勵社會大眾更積極採取行動的節日,在台灣仍有相當推廣空間。

有人會將這個節日與蔬食、環保,甚至能源議題一併討論,也有不少企業會搭上風潮,推出促銷活動或進行公益活動增加品牌形象,但大多數的企業或是一般人都還是對於這個活動印象模糊,或與「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世界關燈日搞混,好像只要一個動作就能改變什麼。

今年的主題選擇了「修復地球」,不僅關注疫情過後如何減少對地球的影響,並且針對盡自己的努力修復已造成的傷害,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思維。而在推動這樣的議題上,真正的關鍵並非只是行動,而是從 ESG(永續投資)出發。

ESG 指投資人在選擇投資的企業時,除了關注財務指標外,還要針對企業在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三面向的表現一併評估。但就算今天企業不上市,也應該具備社會責任的品牌理念,才能獲得消費者與內部同仁的支持和信任。

食品業近年就發生了咖啡混豆、工業氣體混用、經營者道德問題,到過期改標、添加不適當成分等問題。當企業因不需要自我揭露資訊利益導向時,不論造成消費者健康受損還是恐慌,都可說是源於企業對道德和品牌理念產生問題

也有少數企業,每逢世界地球日及其他環保節日,會要求同仁參與淨灘、山上撿垃圾或是節約能源,但可能在製造生產的過程,就造成了更大量的汙染。而同仁的參與活動,更不見得是自發性的樂意,可能只是受公司的壓力而為。

筆者曾遇到某企業在世界地球日要求全公司暫停開冷氣,那時氣候較熱,大家不是自備電扇、叫冷飲外賣,就是刻意藉口外出。最後更發現,老闆因為整天都在外面開會,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就像這幾年大家開始重視剩食的問題,有的品牌願意讓消費者以更優惠的方式幫忙消化、也有的是捐給慈善機構,但還是有企業生產過度,卻又不願意影響品牌價值而寧可撒漂白水後丟掉,這就是 ESG 的觀念還有待推廣提升的例證。

當企業希望結合像是世界地球日這樣的環保節日來提升品牌形象時,應該真正反思的是怎麼從 ESG 開始,改變企業體質與提升品牌理念,讓公司同仁更樂意支持公司的提升,以及為環境帶來的改變,同時再針對特定節日活動來結合推廣。












願景回響/減碳忘初心 環境難永續


2021-04-22 04:51  聯合報 /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減少碳排也同時具有改善空汙的效益。路透


感謝聯合報推出氣候危機的願景工程,藉此筆者對近來備受關注的減少碳排提出些呼籲。

無論個人或政府,一切作為都不能忘卻最初動機與最終目的。國際推動減碳的終極目的,主要是為避免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和它所引起的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以及眾多生物的重大傷害。政府推動減碳,除回應國際共同關切的焦點外,也擔心若未能有效減碳,恐遭碳關稅懲罰,對經濟造成衝擊。另外,許多工業及機動車輛除了是二氧化碳重要排放源外,也是 PM2.5 等空汙的重要來源,因此減少碳排也同時具有改善空汙的效益

簡言之,減碳的初心是為了避免地球變得不適合人和眾多生物棲住(無法永續),為達成這目標才會有碳費、碳稅、碳關稅及碳排放交易等作為的倡議。政府及關切減碳的個人與團體在推動減碳排時,不能忘了初心與終極目標,否則就會患了見樹不見林,或者以保護環境為名進行破壞環境之實。

例如,如果深切了解推動光電減少碳排是為保護環境生態,那麼就應該規定,尋址時要避開生態敏感區以及對原住民部落地區民眾重要文化意義的地點;在施工及運轉時,就應採對生態衝擊最小的方式。海上風機為例,施工時就要考量噪音對水下生物的影響,而不是以最低成本做為唯一考量。

同樣的,在體認非核、減碳、降低空汙是為維持安全美好環境,那麼在能源配置時程上就應在三者間進行最佳化選擇,而不是被單一個別目標羈絆。既不應為了減碳,而忽略核能對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台灣的潛在巨大威脅,也不應該輕忽在替代能源尚未到位前廢核,而需火力全開增加 PM2.5 曝露的風險。換言之,要推動減碳邁向永續有很多種可能的路徑,不同的路徑對不同的目標有不同的影響,在取捨時應以減碳的終極目標 -- 環境生態永續為主要考量,否則優化了短期單一的目標,可能反而不利長期的最終目標。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把減少碳排、非核家園,以及降低空汙等,放在環境生態永續大圖像中思考,那麼在必須有所取捨時,例如改變部分生長狀況不良的人工林土地做為光電廠使用時,才能更完整的向大眾說明,這樣的作為雖非完美,但卻是目前能找到邁向永續的眾多途徑中,衝擊最低的方案。缺乏最初動機與最初目標的指引,就容易淪為了減碳而減碳,而輕忽過程中對其他永續目標的傷害,進而損及最終目標,更容易因而引發非議與抵抗,造成易速而不達。氣候危機雖然迫在眼前,應積極面對,但不應該莽撞,而是要更全面的檢視提出全方位系統性的解方。












回響/虐待得不到通報 社區殘酷寫照


2021-04-22 04:45  聯合報 /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台北市)
高齡社會急遽發展,虐待老人事件仍是有增無減。圖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兒少虐待情事,鄰居理應最早感受到,衛福部統計卻顯示,來自鄰居及社會人士通報率不到三%;老人虐待通報個案雖與日俱增,推估通報率也僅零點三%,虐兒、虐老均得不到左鄰右舍關注,這也成台灣現代社會殘酷冷漠的真實寫照。

無論是兒少或長者的人身保護,已是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環節。但兒少與老人分屬不同受虐的狀態處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匯集和處遇計畫;單以十二歲為切割點的兒少,便是漠視基本權益保障,更遑論接軌國際兒童人權公約內涵。學齡前或學童期,更有不同的危險因子和風險係數;六歲前嬰幼兒多半是偏向家內照顧型態,任何通報、上報與見報,往往已是冰凍三尺了。長者則逐漸被邊緣化成為遭社會忽略之弱勢者。

兒童、長者、身障或其他弱勢人口,理當就各自生存環境、生活條件及生命期待,從權益保障到福利增進、從一般通報到責任通報、從緊短協助到中長期安置等,有不同的規畫;但回歸到個別家庭的量能,要如何被充權、培力才是重點;因此不應只聚焦於社區殘酷,而應正視家庭運作失能和國家機器制度失靈。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更須正視「照顧社會」的迫切事實,以及「照顧素養」的公民德行。

對於虐兒、虐老問題的探究,除有關受虐黑數、通報比率、個案來源、受虐類型或受害者屬性特徵等統計外,也應加入長照家庭生命周期的歷程,藉以找出從受虐前、受虐中到受虐後的演變關係。至於如何從家暴發生事後設置停損點的「防制」,向前延展到家暴發生前介入的「防治」,則要突破「法不入家門」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文化認知基模,否則社區殘酷將會是壓倒社會性謬誤的最後一根稻草。












企業忙減碳 政府逆向拉


2021-04-22 05:00  聯合報 /   蘇以謙/高中生(宜縣礁溪)
台灣推動減碳的進度遠遠落後國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中十八日聯合聲明,稱在應對氣候危機上,兩國將致力於相互合作,並採取進一步具體行動減少碳排放。中國訂定民國 149 年(二○六○年)碳中和目標,美國更是希望在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到零碳排,更不用說歐盟早在減碳工作上努力多年,全球都朝著減碳方向前進。

反觀台灣,政府對碳排放、碳中和至今仍無明確標準,若再不採取措施,碳排量很可能不減反增。台電去年底預估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台灣用電量將成長二至三成,加上蔡政府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計畫,勢必無法有效降低火力發電量,且目前再生能源只從四%提升至五%,距離目標的兩成仍有很大落差,若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前,蔡政府無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又要強將核電歸零,勢必得用火力發電補缺,火力很有可能超越八成。

除能源配比問題,工業部門用電占比超過總量五成二,碳定價問題也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據世界銀行「民國 109 年(二○二○)全球碳定價現況趨勢報告」,全球至少有六十一項碳定價措施,在台灣仍沒看到「超前部署」的政府提出碳定價方案,不論是因財團壓力或其他原因,政府都應排除障礙,藉由價格壓力,迫使吃電怪獸們節電,根本解決問題。

因應全球供應鏈減碳壓力,國內大廠串聯共組「台灣氣候聯盟」,再次凸顯政府在減碳工作上大大不足,才使得企業不得不自救,靠自己努力追上世界腳步。若政府再不推行減碳相關措施,未來企業必定會因為沒有達到減碳目標遭罰,甚至可能影響我國重要產業競爭力,畢竟韓國可是已開始準備。更重要的是,全球已落後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若再不趕緊採取行動,保護地球,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子孫將會承受代價。

世界地球日這天,再次呼籲蔡總統、蘇院長執政團隊,趕緊回頭往減碳方向前進,不要為了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硬把台灣往世界潮流的反方向拉。













老年事務局 中央地方都應設


2021-04-22 04:59  聯合報 /   吳義德/台灣長老教會牧師(台南市)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恐懼老年」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廿日台灣需要老年事務局」、「虐老不自知,社會安全破網」兩篇投書,及先前有關老宅困老人的報導,均是關係著老人面臨的問題。筆者也以從事老人工作近九年心得有些回應。

首先,很贊成設立「台灣需要老年事務局」,而且中央與地方都應設立,讓老人得到妥善的照顧與協助。

其次,為何民眾往往發生虐待言行不自知,原因就在教育學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 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一書提到:「有憂鬱傾向的人,會固著在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自拔。面對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困擾,多數人要認定是外在環境造成的。但情緒可以通過建構、教育得到好情緒。」

不只是教育,更要真正付出愛心。「虐老不自知」,也可能是照服員工作繁重、人力不足,導致不好的情緒。

總之,照顧者需要投入愛心、耐心、恆心。期待政府、業者、家屬及家庭成員共同分擔責任、彼此支持與鼓勵。當台灣進入老人國家之林,應讓目前與未來長者都能得到妥善照顧和協助!












氣候衝擊 鐵達尼上的台灣


2021-04-22 04:54  聯合報 /   張健常/環教志工(新北市)
台灣大旱民眾望雲霓。圖為鯉魚潭水庫見底。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大旱民眾望雲霓,祈求強颱舒力基帶來豪雨,氣象局預測路徑卻提早轉彎,不會直接影響,僅東半部有雨,西半部仍晴朗,甚至需注意空氣汙染。

遙想民國 98 年(二○○九年)夏季才受苦旱肆虐,八月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當時廿四小時降雨量二,二一五點五毫米直逼世界紀錄,超過二百年防洪頻率記憶猶新,學者推估氣候變遷防洪設施,和水資源政策需要全面檢討,類似極端降雨未來仍有可能發生。蔡政府上任推動前瞻計畫,其中水環境升級四大重點目標「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親近水」口號喊得響亮,兌現與否則打個大問號。

世界地球日前夕,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碳鎖台灣」系列報導,為全球減碳和台灣崩壞的環境謀求對策。前幾年有「不願面對的真相」及「正負2度C」等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紀錄片,或電影「明天過後」的災難場景,不僅是好萊塢製片特效,而是預測未來地球極可能發生的事實,氣候變化所衍生的諸多問題已漸浮現,如果將格陵蘭冰山崩解融化北極熊無家可歸仍看作是天邊故事與己無關,那真是很可悲的事。

自民國 83 年(一九九四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到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地球已繞太陽轉了好幾輪。歷年全球氣溫變化曲線到氣候改變對民生產業的衝擊已不容忽視,國內能源開發政策卻猶如逼進死胡同,環保署訂的「溫室氣體管理法」緩不濟急,未來缺水跳電恐指日可待,國際碳稅制裁又兵臨城下,政府超前部署實迫在眉睫。

溫度上升影響的不只是如此,人們貪圖舒適還可以往冷氣房裡躲,但野外動物和植物怎麼辦?蜜蜂可能消失,稻禾不結穗、樹木花期混亂、乳牛不泌乳、各種病蟲害可能增加,消費物價上漲,所有生活上熟悉的一切都在悄悄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勢必要調整,就算不能力挽狂瀾,至少能減緩環境惡化速度。

鐵達尼號啟航時,豪華客輪在夕陽彩霞映襯下,是無限的浪漫壯闊,但整艘船卻是航向死亡盡頭;如果將輪船比擬為地球,台灣就是眾多客艙的其中一扇窗,每個人都要及時覺醒,設法改變船的方向才能避難。

寄望颱風帶來雨水勿釀災害;呼吸新鮮空氣喝乾淨的水只是庶民百姓卑微的盼望,政府低標則是讓百姓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卸責亂投醫 兩岸怎能春暖花開


2021-04-22 04:42  聯合報 /   張弘遠/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台北市)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談到「九二共識」問題時表示,雙方都要求對方進入自己的政治框架,不公平也不切實際;因此,他提議以「建設性模糊」替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廿日接受媒體專訪時稱「因為中共拿著『九二共識』在國際社會宣稱台灣是內政問題,國民黨卻沒有能力在國際社會上澄清,以致讓台灣在國際被排擠,要參與國際組織還得仰賴中國大陸鼻息」的說法,恐怕對兩岸關係稍有理解,以及對陳水扁執政時期推行「烽火外交」的後果還有些許記憶的民眾,聽了後大概都只能直搖頭。

事實上,國民黨提出「九二共識」的歷史背景,正是站在民進黨「烽火外交」導致的瓦礫堆下,為了國家利益而期望能營造出和平的兩岸關係,進而替台灣在爭取國際參與上增添活力的嘗試。國民黨執政八年,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都是九二共識求同存異創造的契機

民進黨執政後,在否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對外關係從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廿二邦交國,到如今只剩十五個邦交國,過往可由前任副總統參與 APEC 領袖峰會,如今則無法沿用此一慣例。除了大內宣以外,實質的國際參與乏善可陳。況且,中共甚少在國際場合論及九二共識,國民黨也未曾將對九二共識的理解超脫於兩岸關係的範疇之外,邱主委對當前台灣國際處境和九二共識間關係的理解,可謂張冠李戴、錯置因果。

如今在中美競合下,台灣安全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陸委會想推動「建設性模糊」,更應以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為基礎,創造更多建設性的提議,而不是推翻兩岸既有共識,甚至將自己造成的外交困境卸責於國民黨。民進黨以為取消九二共識便可以創造新的建設性模糊,卻沒有想過「取消」九二共識傳遞的是「否認」的負面訊號,否認了過去兩岸互動的基礎,若還期盼營造建設性模糊來創造新的共識,恐怕是緣木求魚。

邱主委進行兩岸溝通碰到的難處,多數國人應能理解。然而,多數國人也期待陸委會更要站在捍衛國家利益的角度勉力為之,取得雙贏。倘若只是卸責於在野黨,除了表現出無力感,對「春暖花開」沒有任何幫助。

更值得全民關切的,是民進黨政府可能「病急亂投醫」。邱主委在訪談中還拋出「只要善意的諒解,其實大家就能務實處理後續的事情」,這是否暗示民共協商的我方底線?眼下中共對「兩制台灣方案」立場仍未改變,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更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在如此不對等情況下,邱主委的「務實處理」之說,是否代表民進黨「病急亂投醫」,在表達欲與北京重啟協商的意願?如果從他們對 ECFA 立場的大轉變來看,這並非沒有可能。

當前國際情勢複雜多變,兩岸關係走向更直接影響台灣民眾身家性命安危,民進黨政府一方面以「國安五法」威脅在野黨不得提出相關主張,另一方面卻釋放出試圖推動民共協商的風向,不但難以自圓其說,而且也缺乏正當性。在當前政府決策不透明、拒絕與社會溝通,政府治理能力不斷受到質疑下,黑箱進口萊豬的決策殷鑑不遠。陸委會先是卸責在野黨,後又病急亂投醫,能否「春暖花開」,也只有台灣人民和北京當局才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