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囚老的出路:請搶救老屋囚徒
◆ 聯合報黑白集/加工的歷史記憶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3兆美元新法案 藏抗中玄機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3兆美元新法案 藏抗中玄機
2021-03-27 00:3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拜登3兆美元新法案藏抗中玄機。路透
在全球化時代,很難區分內政與外交,國內政策往往有外交效果,而外交政策又往往回過頭來,在國內宣傳,鞏固內政,兩者互動,如一體之兩面。拜登的3兆美元新法案,就是內外操作的例子。
美國政治慣例,新總統的第一次期中選舉,通常會輸,民主黨現在國會優勢很小,參議院席次平手,靠副總統的一票取勝,眾議院多數僅不到十席,如果期中選舉再輸,拜登就成了跛鴨總統,尤其川普虎視眈眈,準備捲土重來,拜登如履薄冰,必須維持支持度。
1.9兆美元紓困案雖然通過,但是僅是用來救急,拜登需要的是能夠將美國經濟轉型的大法案,兌現競選承諾,鞏固自己的支持基礎,這就是即將提交國會審議、總金額高達 3 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
這項法案,主要依據拜登在競選時的政綱「重建美好」(Build Back Better),其中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與碼頭的重建與修繕;二是國內社會福利,如免費托兒所,免費社區大學等。
新法案提交國會後,勢必會激怒共和黨,共和黨並不反對撥款在基礎建設上,但是反對法案中偷天換日,共和黨已經用「特洛伊木馬」來形容這個案子,指責拜登政府,把對抗暖化的清潔能源投資,偷渡進來,目前估計這個部分有 4,000 億美元,其中有 600 億美元是綠色運輸,像全國廣設充電站,另外 500 億美元是氣候相關的研究與發展,此外拜登政府也把人才培育、住宅福利,大學免學費,甚至連醫療保險補助,都算成廣義的「人力基礎建設」。
其次,財源籌措不是靠舉債,而是共和黨最痛恨的增稅,除了富人投資稅要增加,企業稅率也從21%要升至28%,消息一出,華爾街反應強烈,道瓊指數應聲下跌。
既然拜登非做不可,現在辯論的焦點是,如何讓法案通過?第一個可能是把法案拆開來,先通過共和黨也贊同的純粹基礎建設方案,再來處理困難的福利措施,不過分開處理,幾乎就確定社會福利的部分通不過。
第三是強調法案中對抗中國經濟影響力,例如扶持「未來高成長產業」,像是落後於中國的5G,美國必須鋪設全國寬頻光纖,這無疑會獲得美國國會民主和共和黨議員的共同支持。
川普過去的做法是,只批評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手段,將市場閉鎖,不讓美國農產品進去,但是卻無法否認有些產業,美國是沒有競爭力的,像是 5G,華為的性價比沒有話講,美國只有打出國家安全牌,要求各國不得採用華為系統。
拜登現在強調與中國要競爭,就須重建經濟結構,這項3兆美元提案,就是通過綠色經濟投資,協助經濟轉型到可持續能源,來促進美國的增長和競爭力,電動車的發展,就是顯著例子,也是拜登綠色新政計畫的重點。
拜登總統2月底在白宮召集兩黨議員討論與中國競爭的供應鏈問題,就在為這個法案做鋪墊,會後他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在100天內對半導體製造與先進封裝、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包括稀土元素在內的戰略原物料、藥物與個人防護裝備,完成供應鏈檢討,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報告內容正好用做遊說此法案的依據。
可是在此同時,中國並不是原地踏步,人大在3月初通過的新的五年計畫,宣布科學技術是中國未來發展國家安全的重點,就是在突破美國少數「卡脖子」的關鍵科技,如高階的半導體,美國更要加緊腳步。
拜登利用國會反中國的情緒與敵意,來爭取共和黨的支持,是有民意支持的,根據最新民調,近九成的美國人都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人,既然如此,拜登就不可能對北京讓步,要繼續強硬下去,這雖然是外交,也是內政。
聯合報黑白集/加工的歷史記憶
2021-03-27 02:3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軍F-16V(F-16C/D Blk70)的示意圖。圖/洛克希德馬丁
F-5 戰機又失事,兩位飛官一人新婚、另一剛為人父,令人鼻酸。F-5 延後除役主因,是配合蔡政府研製勇鷹高教機;綠營為卸責,網軍立刻散播藍營是高齡機使用至今的真凶。理由是,當年扁政府要採購 F-16C/D 的「鳳隼」專案,因國親立委阻擋而未成。
事實是,扁政府確曾提出採購鳳隼案,最後無疾而終。但真正原因,是美方根本沒打算賣,我方卻一廂情願。賣方並未報價,我方自行依據他國採購金額編出數字,對內宣稱「先編預算表示誠意,美國才會賣」。當時連民進黨立委都質疑,立院最後才以「美方批准軍售後方能動支」,有條件通過預算。結果,數百億元淪為呆帳,反排擠其他支出。
近年,執政黨常利用民眾對過往不知其詳,對關鍵史實動手腳。例如,一些官方參與出資、以懷舊為主題的藝文作品,情節大肆渲染白色恐怖。相關場景確曾存在,黨國體制也應譴責,但許多現實也確被故意略去。當初的時空,難道除了白色恐怖即全無其他?有些記憶,其實是作者強插進一知半解的年輕人腦裡。
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這些替記憶加工的行為,無疑深諳箇中三昧。遇事立刻超前部署,機警靈活更非對手可及。但把政治搞到這樣,也就少了點生而為人的尊嚴。
聯合報社論/囚老的出路:請搶救老屋囚徒
2021-03-27 02: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許多住在無電梯公寓的長者,只能將就睡在客廳,甚至得忍受破舊、充滿風險的居住環境。記者季相儒/攝影
本報系願景工程《囚居晚年》系列報導,揭露了四十三萬名老人困居無電梯老公寓的事實,這數字還在飆升,且仍未算上住在透天厝裡因老衰而上不了樓的長者。他們走過「客廳即工廠」年代,老來卻得「客廳即臥室」,堪稱悲愴的台灣奇蹟。
「老宅困老人」是活生生的殘酷現實,執政者卻視而不見,不思作為。台灣喊了廿年的「高齡化社會」,終究只是喊喊,連最基本的老人住宅對策都付諸闕如。廿年來,不論藍綠當家,所為何事?老宅困住老人,下不來、出不去,是數十年來漠視人口、建築與都市老化的惡果,卻由原應安享晚年的長者和家人承擔。
老人居住問題最急迫且慘烈的,是都會區的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這是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應人口都市化而興建的集合住宅,建築界為這個時代殘影取了浪漫的名字─「步登公寓」,人們得靠健腿一步步攀登。如今,這些困老老宅創造出一代「背老孝子」。許多中年子女背親上下樓一二十年,以為只要練好身體就能成為父母的雙腳。事實是,背老孝子也會老,只能帶著長輩和板凳邊下樓邊休息。如此淒涼的畫面,政府必須認清:這並不是美談佳話,而是為政者之恥。
為什麼不搬家?這是何不食肉糜式的問法。台灣的高房價不僅困住低薪年輕人,不婚不生;更困住長者,無力遷居。在《囚居晚年》專題推出後,許多讀者與我們分享困居故事。離巢成家的子女不忍年邁父母受困,於是兩代交換房屋:父母遷新屋,孩子回舊屋。有退休教授想自費增設電梯,卻無法說服一樓住戶;他說,很想「假離婚」變成獨居老人,以便申請社會住宅。
還有許多難以想像的苦處,都在系列報導後,一一湧向我們。這個題目能激起這麼多共感,可見問題之廣、之深、之痛。政府必須積極推動政策,讓囚老脫困,重享安樂晚年。
解決目前台灣「老宅困老人」的複雜難題,須先釐清三個迷思。第一,勿以為台灣老年人口住宅自有率高達八成,所以不需要政府介入,這是大謬。在「老屋難民」之外,租屋市場對老人的歧視,至今無法可管。社會住宅嚴重不足,弱勢長者得和其他族群競爭,想要中籤何其難,脫困只能靠運氣。簡言之,改建、換屋、租屋、社會住宅,對老人都各有難處,台灣需要全盤思考老年住宅政策。
第二,社政單位面對「困居」問題,以為「把服務送進去」就好,這也是錯誤思維。國際早就公認,「孤獨」是嚴重的致死因子;「孤獨」的危害如同一天抽了十五支菸,失智的機率較常人增加四十%。因此,獨居長者一旦下不了樓、出不了門,他們的社會生活就消失了。此時,堅持「在地老化」,意義何在?開給長者的「社交處方」和藥品一樣重要,否則失智、失能的社會成本,將是全民不可承受的重擔。
第三,別以為「囚居晚年」只會發生在底層長者身上。錯!困居老宅、行不得也的,許多是中產階級。只因房價高貴,即使賣了房子加上退休金,換住電梯大樓,就變成「窮得只剩房子」了。零現金的老年,怎能無病無災到最後呢?
要解決「老宅困老人」難題,當然不是易事,這是住宅法令、建管、社福、長照等環環相扣的議題,阻力也是必然。但是,容易的事,又何待政府解決?民間早就自力救濟了。執政者若真的苦民所苦,請拿出政治魄力,拆解難題、補強法令,與時間賽跑,搶救台灣的老屋囚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