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由拜登能源政策看台灣

◆  「豬」事不吉 濫權失能?
◆  核食再起 萊豬教訓還不夠?
◆  大屋頂下/兩岸僵局是辛亥革命遺留
◆  評估養豬合理規模 比吵美豬重要
◆  名家縱論/由拜登能源政策看台灣
◆  星期透視/改革選制抑制極端選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名家縱論/由拜登能源政策看台灣


2020-12-06 01:19  聯合報 /   梁啟源(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路透)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將於明年一月就任,其能源政策將迥異於川普。美國能源政策改變,勢將影響我國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亦有值得我國借鏡之處。

要言之,拜登能源政策為:一、重回巴黎協定,和主體排放國一同執行減量承諾;二、二○二一年制定相關法律,規範汙染者負擔碳排成本;三、嚴格管制化石燃料生產及使用,永久保護北極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並禁止於公共土地與水域地區,開發油氣;四、十年內投資四千億美元於清潔能源與創新,並建立碳研究計畫機構;五、以永續成長為目標重建基礎設施;六、二○三五年實現電力部門無碳排,並降低建築物碳排量五十%。

其中以重回「巴黎協定」,參與國際減碳及立法規範汙染者(排碳)付費政策,對台灣可能影響大。相對於規範國內汙染者付費,對排碳高進口商品加徵碳關稅的可行性較高,且可保護相關產業及就業,美國與歐盟可能會要求台灣繳碳關稅。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二○一八年台灣每人排碳量為十.八三公噸,在全球一四五國中排名第十九,每單位GDP排碳量為○.四六公斤/美元(以一五年美元幣值計),全球排名第四十六,高於全球平均的○.四,更遠高於美國○.二五、英國○.一一、法國○.一二、韓國○.三八及日本○.二,受制裁風險高,我國出口值占GDP約六十%,歐美若對我國課徵碳關稅,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

再者,拜登擬於二○三五年達到電力部門零排碳,主要以再生能源及核電取代燃煤、油氣火力發電。這和我國能源轉型政策中,規劃二五年核能○%、燃氣五十%、燃煤廿八%差異很大。

我發電業約占總排碳量六成,二○○七到一三年間排碳量曾減少二一五萬公噸或一.三%,一七年則比一三反向增加二○三四萬公噸,成長十二.六%。即令工業碳排減少六百萬公噸或十二.五%,全國碳排不減反增一千六百萬公噸或六.四%。除電力需求持續增加外, 一七年因立院杯葛,核能占比降為八%,以致每度碳排提高為○.五五四公斤為主因。

為降低碳排,政府規畫電力每度排碳量將先降為二○二○年的○.四九,再降為二五年的○.三九。一七年後每度碳排確有改進,如一九年已降為○.五一,主要為零碳能源占比增加,其中再生能源及核能分別由四.五%及八%提高為六%及十三.四%。惟二五年核能歸零,即令再生能源占比依計畫達廿%,根據一九年燃煤及燃氣每度碳排量計算,二五年全國每度電力排碳量將為○.四三,仍將比政府規畫值(○.三九公斤/度)高出十%,並高於目前美國的○.四一八,更比歐盟的○.二九四高出四成六。

以上估計在樂觀基礎上進行,事實上,達成二五年再生能源與燃氣占電源配比目標的挑戰極大。

再生能源的電源占比,計畫由一七年的四.六%提高為二○年的九%,再提高為二五年的廿%。去年實際只達六%占比的基礎,今年一至九月太陽光電年度執行率僅達四十%,風電只達○.八%,如何達到九%目標?

達標困難原因是地狹人稠,又有環保及農地農用考量,土地取得不易。土地產權極分散,整合不易,且因再生能源供應多在偏遠地區,架設與台電電網連結饋線又有諸多限制。

桃園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藻礁問題因環團持續抗爭,二五年燃氣占比也很難達標。

現有核二核三的四部核能占比,目前為十三.四%,二一至二五年間將完全除役。同時,燃煤占比亦將減少九個百分點,替代再生能源及燃氣機組無法補上,且電力需求持續成長下,缺電將使燃煤火力全開,碳排更加失控。呼籲政府正視,及時調整能源政策。











星期透視/改革選制抑制極端選民


2020-12-06 01:08  聯合報 /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此次美國大選便讓人目睹意識形態可觀的催票潛力。 法新社


兩黨政治被許多人認為是民主運作最佳典範,因為一黨執政一黨監督,政策責任清楚明白,民眾容易選擇,政府也較為穩定。

但後工業社會的多元利益已引起有識者質疑,兩黨制是否足以吸納各種分歧主張,整合為涇渭分明的兩大立場?如果分歧的社經、環保、女權、族群等主張無法在兩黨體系下自動歸隊,基於龐大政治利益考量,政治人物便易訴諸意識形態,讓本質上難以整合的各項議題,在意識形態下妥協為聯合陣線。

由於強調意識形態,政客們也激化了偏激選民的聲浪,使選舉成為割裂社會的過程。民眾多期待當選人選後致力彌合裂痕,但現實經驗成反面教材,為積蓄能量,政客們當選後卻更多利用政府公器擴大社會對立。

此次美國大選便讓人目睹意識形態可觀的催票潛力。儘管川普任內表現離經叛道,但訴求白人至上與美國優先思維,卻成功吸引了低教育水平者的認同;儘管敗選,依然創下連任獲得的最高票紀錄。甚至敗後還能募到五十餘億美金打官司,若非意識形態使然,如何可能發生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川普策略撕裂了美國社會,也刺激了偏激選民傾巢而出,若非疫情與提前投票擴大理性選民的影響力,現在慶祝勝選的應該是川普,而非拜登。

川普的套路,台灣人並不陌生。民進黨便是高懸台獨意識形態,整合環保、女權、反核、人權、教改、反政府人士等,成功取得執政權。既以意識形態掛帥,奪權與施政過程瑕疵,便常被支持者漠視。過往踩踏議會、護航太陽花、背信軍公教、反核又續核、反ECFA又續ECFA、高唱言論自由卻關中天、反美牛卻引萊豬等,皆因意識形態的鐵布衫,撼動不了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度。國民黨有意模仿民進黨激烈抗爭,奈何缺乏強勢意識形態,丟豬腸還被笑是蔡政府的貴人,反幫民進黨提升好感度。

社會割裂必然伴隨著偏激分子出現,意識形態政黨擔心破壞立場主張,往往不願強勢抑制偏激行為,尾巴搖狗的亂象因而出現。日昨,美國喬治亞州選務主管便公開批判總統與參院,對偏激分子發給喬州選務人員的死亡威脅視若無睹。前些天發生在中天電視台前自焚事件,也在提醒國人,警惕偏激思維的滋長,但媒體報導卻十分有限。

以暴制暴,並非抑制偏激思維良方,這是為何國民黨模仿民進黨抗爭手段,卻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美國大選經驗提醒我們,只有改革選制,讓理性選民得以發揮制衡力量,才有可能邊緣化偏激選民與意識形態政黨。被歸類為理性選民,除了較看重政策內涵,也較精於算計投票的「成本」與「效益」。投票程序如果費時繁瑣,在效益有限的前提下,「理性」常讓他們放棄投票。故而,鼓勵理性選民投票,必須思考如何降低投票成本,如實施通訊投票或各國習見的提前投票。國民黨與其以丟豬腸凸顯無奈,倒不如致力選制改革,讓沉默大眾樂於參與?












大屋頂下/兩岸僵局是辛亥革命遺留


2020-12-06 01:07  聯合報 /   黃年
2016年11月11日,中共在北京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新華網)


中共向來主張「兩岸問題是國共內戰遺留」。這個說法也許可用於「解放台灣vs.反攻大陸」的時代,但已經愈來愈不準確。

面對現今及未來的兩岸僵局,這個說法應當提升至「兩岸問題是辛亥革命遺留」,始能反映逐漸展現的真實,進而據此梳理兩岸關係。

其實,就內戰當年的話語架構來看,內戰可謂就是國共雙方競爭誰能實踐辛亥革命理想目標的戰爭。中共當年的論述,就在攻擊國民黨未能實踐辛亥革命所標舉的憲政民主、政黨政治、普選制度、議會政治、結社自由、言論自由、軍隊國家化、土地改革等等;而中共當年的承諾正是,它將使這些國民黨做不到的種種皆在中國實現。以下引述當年毛澤東的幾段論述

「蔣介石的獨裁和專政是必須推翻的,因為中國人民最需要的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前提是要解決分權制衡的監督問題。」(民國 31 年(一九四二))

「我黨的奮鬥目標,就是推翻獨裁的國民黨反動派,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制度。」(民國 33 年(一九四四))

「有些人懷疑共產黨得勢之後,是否會學俄國那樣來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黨制度。我們的答覆是:我們這個新民主主義制度不可能、不應該是一個階級專政和一黨獨占政府機構的制度…將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等自由。」(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

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初心」也認為,內戰不應只是國共兩黨的權力鬥爭(因為不是要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一黨制度),而是應當對中國有更高遠的文明憧憬(因為中國人民最需要的是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對中國而言,正是一種「文明的憧憬」。但國共內戰最後畢竟淪為只是權力的爭奪而已,中共及毛澤東據以贏得內戰的種種對於「文明抉擇」的承諾後來可謂完全落空。

於是,「中國往何處去」這個內戰主題,迄今仍是未完成的答卷。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分治已逾七十年。若仍將兩岸僵局視為你死我活的「內戰遺留」,那是把兩岸問題仍視為國共的黨爭,且難道要民進黨繼承內戰?但倘若能從內戰思維轉向當年「中國往何處去」的「初心思考」,即應認知,兩岸問題其實應當是「辛亥革命遺留」。

中共始終未否定辛亥革命孫中山三民主義」。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五○周年的幾段談話

「毛澤東同志把三民主義綱領…稱為留給我們的最中心最本質最偉大的遺產,是對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心繫民眾的偉大情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實現中國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共建政的前卅年,可謂「卅年浩劫」,亦可謂「卅年艱辛探索」。主要的原因,正是中共將中國由辛亥革命孫中山論述」,帶向了馬恩列斯毛論述」。

民國 67 年(一九七八年),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從此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四十年來,從「東方紅太陽」到「七三開」,從千萬人戴帽遊街到千萬人洗冤平反,從連一顆雞蛋都不容私售到淘寶光棍節,從「階級鬥爭為綱」到「和諧社會」,從「批孔揚秦」到四出設置「孔子學院」…多彩多姿,林林總總,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姓資姓社不爭論、走出階級鬥爭論,甩掉了馬恩列斯毛原教旨的殺人與自殺路線

中共建政七十一年,就是七十一年的路線鬥爭史。奇妙的是,自民國 39 年(一九五○年)代起,每逢五一及十一,就會在天安門矗立孫中山遺像。早年,天安門也有馬恩列斯頭像,但現在都退場了,只留孫像與毛像對望。這個無意有心的安排,其實呈現了令人玩味的歷史軌跡。

七十年來,中共鬥爭不斷,人物也升降起伏,自秦始皇、孔夫子、張獻忠、洪秀全,甚至劉少奇、林彪、鄧小平、馬恩列斯,更甚至毛澤東自己都曾翻來滾去,竟然唯獨孫中山一直維持革命先行者的導師地位此一奇蹟,自然有其深厚的政治底蘊

每當天安門舉行群眾盛典,廣場群眾看到的是城頭的毛像,但城頭上的中共領袖們眼裡看到的卻是對面的孫像此一場景,充滿了玄奧的政治啟示

孫中山的架構,可謂是「政治走民主主義,經濟傾向社會主義」,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路線」。這應當就是內戰當年中共的「初心」。

中共在五○年代起就維持住對孫中山的禮敬,應是反映了毛澤東一輩的「初心」,只是後來的因緣變化,使他們陷於身不由己的自毀與毀國但是,從前引習近平禮讚孫中山的論述可知,辛亥革命、孫中山及三民主義還是保全下來了。習近平甚至說,中共已使三民主義變成了「新三民主義」。可見,中共知道,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可能是中共及中國未來的出路

雖然中共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績世所共見,這是習近平能以「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忠實的繼承者自詡的原因,但中共與孫中山畢竟仍有根本的歧異那就是:孫中山主張的是「主權在民」的「天下為公」;中共主張的卻是「黨領導一切」的「為人民服務」。

孫中山是「民主憲政」,中共如今則是「黨帝制」。

世人不能否認中共現行「黨帝制」的治理成就。但是中共也必須逐漸處理其「專制紅利vs.民主負債」的矛盾關係,亦即必須努力由「為人民服務」向「天下為公」移動,也就是向孫中山靠攏。非此,從長期看,恐怕中共終究不能自救,中國也將永遠隱伏著政治風險

尤其,孫中山及三民主義更可視為兩岸的共同出路。中共應尊重並珍惜代表「辛亥革命/孫中山/三民主義」傳承的中華民國,台灣的台獨分子亦應走出「二二八論述的中華民國」,回到「辛亥革命論述的中華民國」。台灣應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兩岸皆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共同追求,以孫中山思維為共同政治基礎,和平競合,在「大屋頂中國」下,朝向「大屋頂中國」邁進。

中共的革命不應再是馬恩列斯毛遺留,而應提升至辛亥革命遺留因此,兩岸僵局也不應再是國共內戰遺留,而應視為辛亥革命遺留

不論以上說法是否烏托邦兩岸何妨齊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評估養豬合理規模 比吵美豬重要


2020-12-06 01:41  聯合報 /   陳文卿/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常務理事(新竹市)


豬話題很夯,可是卻有兩個矛盾。禁止台灣養豬用瘦肉精,卻容許進口美豬含萊劑;其次,因擔心非洲豬瘟禁止豬吃廚餘,卻不擔心人吃的豬肉含萊劑?對養豬業者言,這些是假議題。但藉此重視養豬業永續發展,也是好事。

養豬在台灣農業經濟重要部分,技術很進步,並能供應國人優質肉品。但在高飼養成本及環保要求下,面臨進口豬肉威脅,養豬業處境其實是艱困的。

養豬業的問題,包括防疫、飼料成本、環保,及周期性供需不平衡造成豬價波動等。尤其受限地狹人稠,養豬場無法遠離住家,豬糞尿造成汙染,臭氣更成民眾嫌棄的鄰避場所。

養豬產業困境,來自內在環境壓力,遠比受美豬影響更大。我們應思考,如何提升養豬業的產業體質,並以國內環境條件評估合理的養豬規模。

其次,養豬雖然經常被視為高汙染產業,如換角度看,養豬消耗廚餘對環保貢獻是很大的。國內目前至少有廿萬頭豬攝食廚餘,一天可協助處理約六百噸廚餘。這些廚餘如採焚化或堆肥處理,不僅成本龐大,且有廢水、廢氣須再處理。這種環保貢獻,似未曾獲正面重視。

筆者曾大膽建議,應從環境角度思考可養多少豬,而非僅從市場需求經濟面思考。此包括兩個層面:首先,應評估國內河川涵容能力,以及土壤、農作物能吸收多少來自養豬排泄物的有機質、含氮量?其次,飼料自給率(包括自產雜糧、廚餘、食品廢棄物等),可供應多少頭豬食用?依此評估合理的養豬規模,此可能比爭論萊豬影響重要得多。











核食再起 萊豬教訓還不夠?


2020-12-06 01:44  聯合報 /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日本核食近來成為話題,謝長廷把此事列為台日關係間「懸案」之首。記者許正宏/攝影


加入RCEP落空後,CPTPP成蔡政府參與區域經貿合作最重要選項;只是橫在眼前難題是,明年日本雖為輪值主席國,想要獲日本支持,開放福島五縣市產品進口,成蔡政府無可迴避難題。

日方對開放核食進口多次關切,許多親綠人士也不斷敲邊鼓,不過想複製開放美豬模式,以目前反對聲浪之大,恐難如願;若不能記取教訓,恐將撼動蔡政府威權,屆時再曬芒果乾也無法挽回民心。

當初反核食進口公投案,以七七九萬票同意過關,主因對台、日政府把關能力的不信任。不僅先前曾有日本核食改包裝及出產地,佯裝其他地區蒙混案例,且蔡政府在處理日本核食管制和解禁過程手法粗糙,使用數據幾乎來自日本官方提供,對民眾不具說服力…,讓民眾失去信心。

日前福島核電廠儲存輻射汙染廢水,打算排放到鄰近海域,引發當地漁民及鄰國強烈反彈。對於開放日本核食品進口,蔡政府必須提出具體無害的科學證據(不是只仰賴日本官方提出的資料)讓資訊公開透明,尋求共識並對食安把關更嚴謹,以具體行動來爭取民眾支持,明年一月開放美豬進口後的執行成效,會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豬」事不吉 濫權失能?


2020-12-06 01:41  聯合報 /   陳常正/大學教師(台北市)
近期開放美豬進口等政策,讓執政黨飽受批評,台灣輿論沸騰、民怨四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八月底,蔡英文總統突然在記者會宣布將開放美豬進口,成為台灣政壇和媒體焦點、秋鬥遊行萬名群眾上街頭。在野黨杯葛下,蘇揆創下有史以來最晚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紀錄,「豬」事不吉,搞得台灣輿論沸騰、民怨四起。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蔡政府究竟是一個濫權或是無能政府呢?大陸有句順口溜:有權不用,逾期作廢,現今執政黨官員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管輿論、不講是非,農委會針對美豬進口的四頁產業衝擊評估報告,立委蔣萬安不禁在國會痛批七百多億產值的養豬產業,卻只有四張紙的報告,甚至其中三頁都在講無關的事,只有三百多字針對衝擊評估。這不是官員有權後的執政傲慢,那什麼是傲慢呢?

童書繪本《等爸爸回家》被查禁事件,也可看出官員的濫權跋扈,不尊重憲法所列人民言論出版自由。民進黨在黨外時期長期抗議政府出版審查,要求言論自由;等到二次掌權後,卻是變本加厲箝制言論,中天關台發生七十歲翁自焚抗議,現在更連一本沒有強烈主張任何政治觀點或言論的童書,只是出現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標語和解放軍運輸機插圖就被查禁,令人狐疑台灣近幾十年的民主化、自由化之路,民進黨究竟是讓民主進步,還是大幅退步?

執政黨官員若不是濫權就是無能,才能解釋施政績效不彰。美豬進口只有四頁產業衝擊評估,代表政府高層在某種壓力或交換條件下就貿然先行拍板,業務實際執行官員渾然不知,後續負責擦屁股的主管部門更是雜亂無章。美豬進口已迫在眉睫,在野黨和民眾根本不在乎蔡總統「多一個選擇,沒要求一定要吃」的矯言辯護,民眾關心的是食安,肉品只要清楚標示「有無含萊」,讓民眾可以明確選擇決定「要與不要」,這才是解決紛擾關鍵。官員無法未雨綢繆先行規畫妥當,至少事後要能廣詢民意、察納雅言,否則就是失聽、失能、失態、失靈。

企業的「企」字可拆解成「人止」於此,企業和政府同樣是人組成的組織,蔡政府執政近五年,層出不窮的施政偏差,主要出於「人」的問題,所用非人影響了施政觀念、政策和作為。政府兩位丁姓發言人先後下台,私德不彰固是原因之一,但享受過網路帶風向讓多次選舉告捷甜頭,迷信網軍攻勢,「有政府、會做事」淪於中央「圖」房,亦是官員不走正道的另類無能。

相信最高領導者絕不會希望民主退步、績效不彰、民怨沸騰、民不聊生,而當民進黨被輿論批評為選前全力團結、選後權力(全力)分贓,不啻應驗了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之語。

一個濫權傲慢又無能失靈的政府,會是民眾選票託付的對象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