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651/web/
◆ 經濟日報社論/第三波貿易自由化刻不容緩
◆ 聯合報黑白集/李登輝的政治遺族
◆ 聯合報社論/那些外籍確診者告訴我們的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第三波貿易自由化刻不容緩
2020-08-05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前總統李登輝辭世,各方對其功過討論頗多,也讓不少國人回想起他民國85年(1996年)秋的「戒急用忍」和禁止「兩岸三通」政策,對台灣經濟產生的影響。當然,只要是涉及兩岸的政策,必然是見仁見智;但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攤開台灣近年來的貿易表現,或許能讓我們看清真相,並對未來採取適當的對策。
以亞洲開發銀行到民國107年(2018年)的最新數據,在亞洲
15 個主要的貿易經濟體中,民國89-107年(2000~2018)期間的出口成長率,台灣竟然是敬陪末座。若僅觀察更近的民國99-107年(2010~2018)期間出口,台灣的成長率還是倒數第一,依序為:台灣(+19%)、韓國(+27%)、新加坡(+34%)、馬來西亞(+39%)、巴基斯坦(+46%)、香港(+47%)、泰國(+52%)、中國大陸(+61%)、菲律賓(+76%)、印尼(+87%)、印度(+119%)、緬甸(+132%)、柬埔寨(+141%)、孟加拉(+161%)、以及越南(+278%)。
對於經濟規模不大,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出口的台灣而言,這對經濟造成的重大影響不言可喻,也難怪目前每年經濟成長率都在爭3、保2,甚至保1之間掙扎。
之所以會如此,當然是因為我國無法和主要貿易對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出口必須對進口國繳付關稅,但有 FTA 的國家卻相互免除,以致造成對我國出口商的不平等競爭。但面對北京的經濟封鎖,台灣與其自怨自艾或畏首畏尾,都只能坐困愁城;唯有展現智慧、下定決心、發揮魄力,才有機會突圍並改變現狀。
未來,台灣經濟面對的挑戰,將比目前更嚴峻許多--15個亞太國家已經達成協議,將在今年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生效,加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11國已經自由貿易,東協10國本身相互之間、東協和中、日、韓、紐、澳早已自由貿易;加上歐盟也已和日、韓、星達成自由貿易,連歐盟和越南的貿易協定都已生效,目前歐盟還正在和泰、菲、馬、印尼和印度諮商。這意味著亞洲周邊的競爭國家,之間的貿易大部分都已免除關稅、通關效率也大幅提升,我國即使有台積電和聯發科兩座「護國神山」,因獲得「資訊科技協定」(ITA)庇佑而得以免除關稅,但面對出口貿易缺乏FTA的「擋路魔山」,其他非資訊產業終將逐漸窒息。
其實,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經濟自由化的歷史。
第一波貿易自由化發生在民國49年(1960年)代中期,放寬了進口管制並鼓勵出口創匯,其典範就是加工出口區的創設;第二波則是民國69年(1980年)代鬆綁外匯管制和降低關稅,典範就是基本浮動的匯率制度;第三波則是民國79年(90年)代末和民國89年(2000年)代初為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鬆綁,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和對外資放寬管制。
每次自由化都艱辛異常,因為同時都有受惠和受害者,受害者必然抗拒,有賴政府耐心並耗費資源妥善處理。然而,每次自由化之後,都會帶來經濟效率提升、消費者福利增加,以及國家社會的進步。
在第三波自由化之前和之後,台灣都有嘗試自由化但失敗的案例,一次是民國79年(90年)代下半李登輝總統任內的「亞太營運中心」,一次是馬英九總統任內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都因涉及對岸中國大陸,遭到矛盾的兩岸政策或在野黨杯葛而告失敗。然而,台灣的貿易競爭力也都在失敗之後,快速地下滑。
貿易自由化當然有流失選票壓力,但也會受到讚譽,必須提供資源來照顧受損者,特別是農業和弱勢產業,以重新分配效率提高後的經濟利得;但若改革後的經濟獲得動能、人民生活豐饒,選票不見得會流失,歷史也會公平記錄和評價。
現在,蔡政府連任不久,正是第三波貿易自由化的最佳時機,政府經貿政策應該動起來,嚴謹開放美豬和核食來和美日簽署協議,盡速加入 CPTPP,和不受北京牽制國家盡速簽署貿易協定,一刻都不能拖延。
聯合報黑白集/李登輝的政治遺族
2020-08-05 00:1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李登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李登輝走進歷史,臉書蜂擁出「永懷領袖」運動,冒出各色沾親帶故者。其中,尤以綠營老少競說和阿輝伯的政治血緣,張貼各式合影,誓言「繼續他的民主道路」;蔡總統還標舉「李登輝精神」引領台灣,好不老套。前元首身故其實不缺送行者,但民進黨搶當政治遺族,急於宣告繼承遺志,未免唐突。
歌德派拿兩蔣後事作文章,頌稱民主先生逝世不必全國哀悼,被迫看黑白電視。但是,政客帶頭「以喪造神」,不正是抬舉威權行徑?阿輝伯的政治遺族不蓋紀念堂,卻把他打造成新的神主牌,守護綠色威權;官方無須另造神廟,奉安在國軍公墓裡,更像寧靜革命的里程碑。
新的神主牌銘刻「民主先生」的大字,P掉「黑金教父」背景,打足蘋果光,讓修憲製造威權體制的事實失焦。有了這塊神主牌,綠營本土論述將從美麗島事件延伸到李登輝,銜接扁蔡,搭起一脈相承的綠色黨國法統。
難怪被稱「儲君」的鄭文燦,一聽馬英九說「李登輝在國統會簽署一中決議」,立刻率先批他扭曲歷史,捍衛神主牌。台灣未經流血革命,民進黨竟能一刀切割李登輝的歷史,把主張統一的李總統當廢紙絞碎,完全無視他是蔣經國學校的傳人。
李登輝被綠營回收再利用,反倒是護持他穩坐權力顛峰的國民黨,不懂爭取政治遺族的地位,浪擲遺產。真正能證明國民黨「一中不是賣台」的,不正是那個推倒兩岸鐵幕的李登輝?
聯合報社論/那些外籍確診者告訴我們的真相
2020-08-05 00:0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專家警告,台灣社區仍可能潛藏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圖中人物非新聞當事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防疫模範生的光環,最近貼上了幾個難看的膠布,變得不像先前那麼光鮮照人了。原因無他,我們自以為天衣無縫的防疫成績,最近出現了幾道裂隙:三名外籍確診者先後染疫,讓衛福部長陳時中的無敵防疫神話出現了破漏。指揮中心迄今仍拒絕承認這幾例為「本土案例」,但耐人尋味的是,民進黨在推算下屆台北市長的選戰兵棋中,已悄悄把原本呼聲震天的陳時中排除了。
多虧這些外籍確診者,人們才能一窺台灣輝煌防疫成果的幕後真相。六月下旬,一名在台求學的日本女大學生返日時被查出確診,由於這名女生二月底即已來台,因此極可能是在台期間遭到感染。當時,指揮中心追蹤了一二三名她在校的接觸者,所幸全屬陰性,讓外界放下心上的大石頭。於是,醫界順勢將日方的檢驗歸諸為「偽陽性」,繼續歌頌「台灣防疫成功」的神話。
七月下旬,又傳出一名卅多歲的泰籍移工在返泰時被查出確診,他在桃園工作連續達兩年半,這又再度為台灣拉起「本土感染」的警報。經採檢與他的一八九名接觸者,所幸也全屬陰性,這讓指揮中心再度發出「安啦」的訊號。但僅僅事隔數日,一名比利時風電工程師因為返國需要健康證明,到醫院做自費篩檢時,又被查出陽性。一個月內,三響「外籍警報」接連而至,對台灣而言,再如何自滿的人恐怕也要信心動搖了。
從日本女大生、泰籍移工到比利時工程師的相繼確診,所透露的共同訊息是:台灣某些社區角落,確實存在新冠病毒傳播的現象;但由於是輕症,病毒量不高,未造成嚴重的感染或擴散。這點,許多民眾養成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的好習慣,也許是重要因素。相形之下,指揮中心以「偽陽性」或「搭機感染」作為託詞,則顯得很不負責。
以比利時工程師的確診個案為例,即可看出指揮中心對邊境的防疫管理多麼鬆懈而矛盾。與日本女生或泰籍移工不同,比利時工程師是五月三日來台;而我國自三月十九日起已禁止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比國工程師得以入關,是持風力發電「商務履約」證明而來。試想,四、五月間正是歐美疫情向全球擴散的高峰,台灣嚴格管制邊境,機場進出人數甚至曾經掛零;而政府特別放寬商務履約人士來台,竟然吝於對他們逐一篩檢,只放他們自行居家檢疫了事。陳時中開了一道商務小門,卻不知要格外加強安全檢查,這是真的為了節省篩檢經費?還是過度自信,或者太過盲目?
諷刺的是,比利時工程師直到要離台才發現染疫,指揮中心竟然立刻掐指回算,指他三月間曾失掉嗅味覺,極可能是在歐洲染疫,而非在台感染。這樣的託詞,也許可保住台灣一百多天「零本土」的紀錄,卻掩不住政府進退失據及自欺欺人的窘狀。醫界及公衛專家早就一再建議,政府應對入境者進行全面篩檢;指揮中心卻置之不理,聲稱「居家檢疫」即可大大降低傳播風險。這種「惜篩如金」的保守心態,哪有任何超前部署、阻絕境外的決心?
最讓人不解的是,政府三度追加防疫預算,整體防疫紓困經費已高達三千多億元;但陳時中卻始終不肯提高國內的篩檢量,迄今每天僅有兩三百人的檢測量,和公衛專家要求的五千人差距極大。這到底在省什麼錢?「篩檢」是否已成為陳時中的心魔,我們無法知悉;但台灣人民屢屢得藉由外籍確診者的反射,才能窺知台灣的防疫真相,即使不感茫然,也會覺得憤怒吧!
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解讀比國工程師的病毒量,推斷他是六月下旬在台北感染,清脆打臉指揮中心的「三月歐洲感染」說。令人好奇的是:這場牙科醫師部長領軍的戰疫,真的會把公衛專家氣到無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