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747/web/
◆ 聯合報社論/前瞻停車場坍塌,折射紓困案的草率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嫌「時中」慢了
◆ 經濟日報社論/發起全民消費運動
經濟日報社論/發起全民消費運動
2020-05-10 23: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疫情稍有緩和,未料卻另燒出了蔡政府的紓困之亂;這波1萬元紓困金發放,不但過程草率膨風,更階級化紓困對象,導致民怨沸騰。行政院長蘇貞昌雖然出面道歉,卻暴露出中央與地方行政步調不一,各地發放手續亂成一團。政府應徹底檢討找出病因,避免類似的錯誤再度發生。
從一開始,為了不採用馬政府時代發行的「消費券」名稱,硬創出「振興抵用券」,其實它只是綁國旅並限定夜市、商圈等消費的縮小版消費券。其次,為了不接受在野黨提議的現金發放,強端出「酷碰券」,其實它只是綁電子支付並排除電商、超市等消費的擴大版商家折扣券。然而,由於社會批評聲浪甚囂塵上,行政院深陷左支右絀,日前竟又決定將酷碰券改為「現金券」。民眾得先花1,000元去買1,500元的紙本或數位券,再以之消費,說穿了,這就是政府折價發行的「禮券型」消費券。行政院政治凌駕專業,決策翻來覆去,民眾被搞得暈頭轉向。
因應疫情發展,政府在不同階段應做好不同的事:初期,防治為先,阻絕病毒擴散;中期,紓困為重,助民度過難關;後期,振興為主,恢復經濟元氣。政府最實際的做法就是花錢,然而,因為各階段施政目的不同,故花錢的方式也要有所區別。防治花的錢,係直接用於防止感染與治療病症,目的單純明確,較少爭議。紓困與振興花的錢,則因經濟事項複雜多變,用錢方法不同,其有效性自亦有所差異,對政府決策常是一項考驗。
紓困與振興是兩件目的全然不同的事,目前疫情雖稍見平息,但政府仍處於紓解民困的階段。可笑的是,政府一邊在做解救民困的事,一邊自己卻陷入政策搖擺不定的困境。檢視事件始末,行政院這段時間以來,連續犯了以下幾項錯誤:
一,挾立法院多數,恣意妄為。執政黨立委慣於使用「多數暴力」,強行通過行政院所提法案,不屑甚或不容在野黨的意見。每逢重大天災人禍,為因應情勢變化及其衝擊,政府必即時制定特別條例並編列特別預算,但概皆目標明確,以防治及紓困為重,從未有將災後振興經濟一併列入者。這次新冠肺炎特別條例卻好大喜功,破壞此一慣例。然疫情一直未解,導致振興預算資源迄今尚未能發揮效益,民眾抱怨「看得到,卻吃不到」。
二,好面子,專斷獨行。紓困最好的方式就是發現金,但疫情紓困與平時紓困截然不同。前者幫的是「急困」,對象以急需受助者為主;後者救的是「窮困」,須嚴格篩選出真正的窮人。行政院拒絕在野黨與輿論的建議,明明為疫情紓困,卻訂定一堆嚴格瑣碎的申請條件,搞得基層兵荒馬亂,民眾怨聲載道,誠然咎由自取。
三,馮京當馬涼,不辨輕重。疫後振興消費的方法,迄今仍未搞定。行政院打死不用消費券,故只有在折扣券、抵用券或禮券等名稱上作文章。其實,檯面上這些方法,姑不論其要民眾先消費再折扣的不符實際,更糟糕的是沒有一項有把握可以避免「替代消費」的發生。由於這個關鍵因素決定政府振興消費的成敗,此項疑慮不除,任何型式券的發行都難產生預期效益。
新冠疫情造成的消費不振,並不是消費信心的喪失,只要疫情和緩,補償性的消費會急速增加。此刻政府不應再糾結於振興券的發放名稱,應從根本宗旨構思,至少可以做好二件事:一,發起「全民消費運動」,重新設計消費券,順勢而為,激勵出非替代性的消費;二,絕對不能讓群聚消費再度引發任何染疫風險,萬一出現破口,消費信心將遭受重創而難再恢復。
蘇院長已獲續任,希望他對民眾的道歉能換來振興經濟亡羊補牢的機會,則國家幸甚!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嫌「時中」慢了
2020-05-11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疫情趨緩,行政院蘇貞昌(左)認為各行各業鬆綁要「轉守為攻」,右為新北市長侯友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趨緩,各行各業都催促政府加快鬆綁腳步。蘇貞昌強調台灣要「轉守為攻」,要「大膽一點,快一點」;但指揮官陳時中卻認為,開放要「步步為營」。蘇貞昌很著急,拜託阿中部長:「可以的話,就慢慢放。」
說實在,台灣的解封腳步真的太慢。我國已連續廿八天沒有本土確診病例,至於境外移入零星個案只要相關部門管理得當,沒必要讓兩千多萬人都跟著受罪。畢竟,台灣是最早進入嚴格控管的國家,如今連武漢都解封一個多月了,我們卻還在層層設限,完全說不過去。
矛盾的是,政府一方面要自詡防疫有成,另一方面卻又遲遲不肯鬆綁管制,緊掐著百姓的經濟和生活休閒不放。政府難道不知道,許多行業都快窒息了嗎?或者,政府耽溺於每天宣布「嘉玲」時的快感,欲罷不能?中央把敏感的八大行業開放丟給地方決定,更是缺乏指揮官風範。
蘇貞昌嫌陳時中開放太慢,其實有點矯情,彷彿阿中真的有權隻手阻擋內閣決策似地。陳時中是以醫護專業出任疫情指揮官,但政府重大決策都經各部會共同討論;如果蘇貞昌堅持要鬆綁某項管制,阿中能堅決反對嗎?何況,包括許多受爭議的紓困方案,根本不是陳時中所能置喙;否則,怎麼會有計程車司機領六萬、農民領一萬,而無保勞工卻要苦候審核的怪現象?
每天下午兩點的大戲如果都是「嘉玲」,阿中部長也應想想如何落幕了。
聯合報社論/前瞻停車場坍塌,折射紓困案的草率
2020-05-10 23:5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桃園市平鎮興建中的停車場日前坍塌,造成一名女工喪生,讓人痛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正當「紓困之亂」引發民眾憤怒,桃園市平鎮興建中的停車場日前轟然坍塌,造成一名女工喪生,讓人痛心。許多人不知道,這座停車場是前瞻基礎建設的項目之一,其坍塌反映出前瞻建設粗糙上路、草率執行的現實。政府正為疫情推出上兆元紓困計畫,決策粗糙較前瞻建設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後果,亦可能較停車場坍塌猶有過之。前瞻計畫的草率,實是紓困方案的照妖鏡。
前瞻建設計畫的目標,是要加大對具潛力的公共建設之投資,以促進國家發展。但當年蔡政府為了助攻綠營縣市、並籠絡藍營地方首長,前瞻計畫巧妙地加上「基礎」二字,即可堂而皇之編列預算讓地方執行一般平凡無奇的公共工程,地方停車場因此被納入前瞻計畫。當大建設變成了綁樁工具時,計畫內容就逐漸變質走樣,「前瞻」變成了「錢沾」。
誰能想到,像桃園平鎮這樣施工不良而坍塌的停車場,竟是蔡政府大剌剌宣揚的前瞻建設之一環?不獨如此,光在桃園市,以「前瞻」計畫為名的停車場即多達十四處,幾乎是一區一座;在新北市更多,共有十八座,台中有八處,其餘難以勝數。停車場原是尋常的地方建設,蔡政府不去推動無人車或智慧公路等具有遠見的交通建設,卻把大把經費撒給地方蓋輕軌、搞鐵路地下化及建停車場,不僅毫無瞻矚可言,甚至在助長建商包工程及粗製濫造。
近兩年來,前瞻計畫弊病紛傳,政府卻置若罔聞,也未提高警覺。以平鎮停車場而言,號稱採「無梁設計」,但在無地震、無風雨的情況下突然崩成一個天坑,極可能是施工或設計欠佳的「無良工法」釀禍。令人痛心的是,蔡政府自誇前瞻計畫可以大幅增加就業機會;但在坍塌事件中喪生的女工卻沒有勞保健保,還未領到薪水就葬身工地。這樣的施工與監工品質,將讓國人對前瞻計畫的品質與效益作何感想?
前瞻建設更深層的問題,是一開始就缺乏完整的安全、效益及環境評估。以苗栗的大安溪濕地公園為例,被質疑破壞石虎棲地,並造成石虎死亡。台中市南勢溪環境營造,被批是用蓋水溝的心態來整治河川,缺乏對溪流生態的尊重。這些經費都由中央透過前瞻計畫撥款,地方政府當然樂於笑納補助;俟建設倉卒上路後再發現規畫失當,究竟是中央還是地方要負責?對於前瞻預算的執行效率,行政院發言人稱「只有不夠用,沒有剩餘的問題」;撒錢者就是大爺的心態流露無遺。
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預算還在執行,現在政府又為新冠病毒疫情推出上兆紓困方案,邊撒錢邊修正,連連演出「玉蘭花之亂」和「小黃紓困之亂」,暴露紓困決策的錯亂。在疫情不急迫時,先對遊覽車司機與計程車司機補助三萬,這是評估錯誤;隨著疫情擴大發現生活窘迫者日增,只好緊急追加無保勞工補助一萬。如此一來,除了申請者和公所人員備受折騰,不同職業民眾受到差別待遇之不公更引發巨大民怨;計程車司機爽領六萬,更讓社會大眾譁然。
紓困計畫其實比前瞻計畫重要百倍。因為若不加緊紓困,許多企業與勞工將就此倒閉失業;但若振興不得法,台灣未來數年的經濟堪憂。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遠超乎想像,但蔡政府因應輕重失調,在初期對不急迫的對象撒出太多銀子;等到百業有難時,銀彈幾已用盡,越艱苦的人反而領得越少。
我們建議,政府應立即盤點前瞻計畫中缺乏效益的項目,將經費與資源作為疫情的紓困與振興之用。對於民怨滔天的紓困計畫,政府也要記取前瞻計畫草率規畫與粗糙執行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平鎮停車場的坍塌,暴露前瞻建設難堪;但如果台灣經濟崩塌,將埋葬多少人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