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減碳代價大 修訂溫管法才有意義
◆ 狂消毒,傷環境…疫情趨緩 盡速生態重建
◆ 中美世紀霸權之爭:交鋒?交火?
◆ 中共無力武統,先以武制獨?
◆ 紓困之亂 侯友宜捲入綠內鬥?
◆ 漫畫/得救了?
◆ 聯合筆記/台灣參加WHA的前世今生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台灣參加 WHA 的前世今生
2020-05-10 23:48 聯合報 / 陳言喬
2009年5月16日,在外交人員陪同下,當時的衛生署長葉金川(左)試坐WHA觀察員座位。 (中央社)
藉由疫情並透過美國等多國對中共施壓,民進黨政府希望能參加今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但坦白說,機會不大。
民國98年(二○○九年)五月十八日,在離開聯合國卅八年後,我政府代表團首度得以參加 WHA,儘管出席的名稱不是「中華民國」而是「中華台北」,且只是觀察員身分,但終究是個突破,是國際現實下不得不的妥協。
馬政府當時說,之所以能叩關成功:一是國內朝野努力;二是大陸釋善意;三是國際社會美日歐盟與友邦的支持。其實關鍵點只在大陸的態度。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改善,大陸才點頭放行台灣可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 WHA,且連續八年都得以出席。
遺憾的是,從第一次我代表團出席 WHA 就波折不斷,一是未受到當時在野黨的民進黨的祝福,民進黨酸言強調馬政府是被「矮化」,當年的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說,台灣的主權在參加這次 WHA 後會完全喪失;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批葉金川的「民進黨無能說」是說謊、是豬八戒。
我代表團抵達日內瓦後,更發生葉金川宴請友邦會場被民進黨青年軍、後為小英總統競選中部辦公室主任的黃海寧等留學生鬧場,民進黨未譴責有失國家顏面的這種行徑,反聲援留學生,當時的立委賴清德稱葉金川言行惡劣,是台灣的不幸,綠營眾立委要求葉金川下台。
葉金川被民進黨痛批賣台,記者會上聲淚俱下的說他愛台灣、沒有賣台,同為代表團團員的陳建仁應全程目睹,不知如今已貴為綠朝高官的陳建仁是否仍會百感交集。
疑惑的是,民進黨罵馬政府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 WHA 是矮化、是犧牲主權,但民國105年(二○一六年)五月廿三日,民進黨政府當家了,卻仍然跟著馬政府的步伐,持著「中華台北」的邀請函出席 WHA,而這次的邀請函還多了一道緊箍咒「一中原則」,蔡政府非但沒拒絕,到了會場也沒像民國98年(○九年)那樣的找人鬧場,所有的 guts 全不見了,等同全盤接受了「一中原則」。
回憶這段歷史不過是在對照早年與當前民進黨對待參加 WHA 的心態與作法。當朝政府不喜「中華台北」名稱參加 WHA,請問要拿什麼名稱來代替?台灣?中華民國台灣?還是中國台灣?
參加 WHA 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是全台人民的心願,中共的打壓與軟硬兼施的手段也不是始自今日,早從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起就開始了。政府總應告訴我們要以什麼名稱來重返國際社會,它的有效性與可行性究竟如何?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叫叫嚷嚷,重回 WHA 恐怕是痴人說夢;如果想坐等美中交惡、從旁添柴加薪以獲益,更恐怕會是引火燒身。
紓困之亂 侯友宜捲入綠內鬥?
2020-05-10 23:59 聯合報 / 左余謙/文字工作者(桃園市)
在蘇揆喊出「中央審核、地方免責」,新北市送來九千多件紓困申請表給衛福部。 圖/衛福部提供
急難紓困金還沒發到市民手上,中央與地方再度上演「送件之亂」。新北市政府初步審核九,三○一件紓困申請案後,打包給衛福部審核,衛福部卻稱「錯誤示範」。
癥結在於蘇貞昌針對紓困民怨公開道歉後表示「中央審核、地方免責」,新北市僅照蘇揆指示執行;衛福部不敢挑戰上層機關命令,行政院周末悶不作聲,難道侯捲入綠營內鬥才是弦外之音?
衛福部對於新北市府送件表示「錯愕、無奈」,祭出親情牌稱母親節同仁辛苦加班;然而第一線的區公所一樣犧牲母親節為市民著想。衛福部若有疑義,不主動向行政院釐清補助核發的權責歸屬,還一度拒收案件,已有行政怠惰之嫌,何來資格責難地方政府?
新北市府並非直接打包,而是初步篩除三分之一不合格案件,其餘由於地方系統無法獲取一至四月的所得資料,因此請求中央協助。其餘可直接認定合乎資格者,侯友宜也表示將從速發放。衛福部不檢討中央與地方系統是否整合、不質疑蘇揆指令,反將責任推給地方,新北何辜?
真正做出指令的蘇揆看見中央地方角力,卻沒有出來滅火,心態可議。不久前,新北綠委、蘇揆之女蘇巧慧才為紓困之亂護父心切、劍指陳時中;這回侯友宜拿著中央令箭辦事,若中央部會一體,蘇為何沒有聲援陳時中?再者,衛福部指責新北,也等於拐個彎質疑蘇貞昌。表面上是中央地方爭議,實際上,侯究竟是蘇陳互鬥的擋箭牌?還是綠營策畫的卡侯戲碼?這場送件大戰,恐怕還有序曲。
中共無力武統,先以武制獨?
2020-05-11 00:05 聯合報 /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新北市)
解放軍少將喬良指出,中共現階段可採「非開戰」方式來以武制獨。 圖/取自中美印象網站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等人提案,要改變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關於兩岸統一之目標和中華民國法理主權及於中國大陸的規定。國台辦發言人對此發出一貫的警告,指台獨分裂分子在謀獨的道路上飆車,不斷試圖挑戰大陸的底線是極其危險的。其實,「以疫謀獨」雖已在大陸激起「武統」的聲浪,但「以武制獨」才可能是最需面對的衝擊。
這些「英派」立委在五二○前夕提案,獲得黨內跨派系立委和黨團幹部連署支持,或只為舒緩急獨派人士提出制憲公投的政治壓力。事實上,從公投的兩個題目「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啟動憲法改造工程」和「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狀的新憲法」來看,既不符合《公民投票法》以法律和政策為創制和複決的事項,且總統亦無該二題目所要求的憲定職權。
蔡易餘等人的提案把制憲問題降到修憲和修法,當能為蔡英文卸掉些急獨派的壓力。但在中共看來,未改國號只是為台獨進程掩護,提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法理上擁有大陸地區的主權,此既為「兩個中國」形式的階段性台獨,更屬於「分裂國家」。
中共的和平統一政策立基於法理上,中華民國憲法仍規定對大陸擁有主權。目前兩岸雙方互不承認對方實際統治地區,同時在法理上也擁有主權下,中共認為「中國」目前並未「分裂」,主權和領土也保持完整,只是大陸和台灣各自「分治」而已。而和平解決「分治」的現狀後,才完成國家「完全的」統一。
當下大陸民眾武統台灣的聲浪迭起,中共尚堅守《反分裂國家法》中以武制獨的底線,此雖與武統有段距離,但若實施卻也可能連帶完成統一。日前解放軍少將喬良為文闡釋勿躁進武統的戰略,認為在綜合國力還不如美國之前,不要跳進美國設下阻滯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武統圈套。
然而,喬良也指出現階段可採「非開戰」方式來以武制獨,如美軍於民國88年(一九九九年)轟炸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今年初擊斃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的「斬首」事件,都是並非開戰但屬遏制台獨的懲罰性軍事行動。因此,台灣應了解中共本不願或無力武統,但可能性正在升高的則是以武制獨。
中美世紀霸權之爭:交鋒?交火?
2020-05-11 00:13 聯合報 / 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香港)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數位人民幣,這是全球首個央行發行的主權數位貨幣,目的是為下一代科技搶占國際標準的制定權。 (新華社)
兩條消息。中國央行發行數位人民幣,自五月一日起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和成都進行封閉試點測試;另外,據美國 CNBC 報導,中國將於今年推出「中國標準民國124年(2035)」十五年藍圖。前者,是全球首個央行發行的主權數位貨幣,目的一在於防洗錢,二在於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後者,則是在「中國製造民國114年(2025)」的基礎上,為下一代科技搶占國際標準的制定權。
我在進入本世紀之初,即預見中美兩強的博弈必將成為人類廿一世紀上半葉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提出「全球一盤棋,中美大博弈」的概念。十幾年來,所有形勢的發展確如所料:
一、GDP。民國99年(二○一○年)中國 GDP 超過日本成全球老二,中國老二與美國老大即正式雙雙掉入「修昔底德陷阱」,時間將長達數十年。
二、地緣板塊衝撞。從局部的西太平洋(第一及第二島鏈),延伸到全球範圍(印度洋、大洋洲、非洲、拉美、歐洲、南北極),再延申到太空(月球及火星)。
三、軍事。中美的航母形勢從原本的○ vs. 十一,到目前的二 vs. 十一,到不久將來(民國114年(二○二五))可能的四 vs. 十一。這是追跑;第四代戰機(中國J20 vs. 美國F22及F35)是並跑;至於中國獨門的反航母導彈及高超音速導彈,應該算是領跑了。所有這些形勢的出現,都發生在過去十年。
四、工業。同樣是民國99年(二○一○),中國取代美國成全球最大製造業王國。目前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已超過美、日、德三國之總和;且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全球唯一。
在全球製造業王國的基礎上,中國的目標是民國114年(二○二五年)要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具體說,要在工業革命 4.0 的主要科技如 5G、AI、大數據、生物醫學、工業互業網、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目前看來,已有相當機率。接著,再在這樣的基礎上,以「中國標準民國124年(2035)」為目標,攻取全球製造最後也是最高的山頭——標準制定權。
五、貨幣。美元霸權已形成半個世紀(自民國60年(一九七一年)美元與黃金脫鉤起算),不但是美國霸權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全球紛亂的最大源頭。美元霸權的關鍵基礎是強大的美軍及石油美元,目前均已現鬆動跡象,為避免美元霸權的霸凌,主要大國均力推主權貨幣的國際化,中國自不例外,中國的數位貨幣在確保中國的貨幣主權上將跨出關鍵的一大步。
六、國際話語權與道德制高點。相對於美國不斷自毀國際形勢,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認捐更多會費、派出最多維和部隊,以及最近的防疫援助等)。
面對中國的強勁崛起以及因此對美國霸權構成的挑戰,美國別無選擇,必然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中國反擊,同樣中國也別無選擇,再無韜光養晦的模糊空間,中美世紀霸權之爭已是歷史的必然。令人高度關注的是,交鋒之後,是否跟著交火?
狂消毒,傷環境…疫情趨緩 盡速生態重建
2020-05-11 00:21 聯合報 /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新冠疫情期間隨處都可見到消毒人員噴灑消毒液,進行環境消毒。 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冠疫情有趨緩跡象,各界紛紛呼喊「重啟」,首要之務是生產、生活常態化,從重建經濟入手;接著探病、長照、公共場所啟封的人際面重建。類似的呼喊項目繁雜,所有項目都圍繞著人,以人的福祉為核心思考;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重建,迄今全未提及,這不但重要,甚且是避免下一場災難極迫切的事。
疫情爆發這一百多天,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衛福部、內政部都印發許多防疫守則、抗疫生活指南的冊子,隔離、社交距離之外,反覆鼓吹勤洗手、隨時消毒;這百來天,室內,尤其是公共場所,被噴灑較常態不只百倍多的消毒液;戶外消毒,新冠之前了不起一個月一次,這一百多天隨時隨處都可見到消毒人員,甚至軍方化學兵也支援噴灑。
室內的消毒液會由汙水溝進入下水道,經過滅菌除汙後放流;室外消毒劑沉降後,經由草場、植物進入生物循環,或者進入土壤,逐漸滲入地下水層;每一個循環必然會再進入人類、生物的生存環境;簡單說,所有的消毒液人類逃不掉參與分解及吸收。
看看各級政府介紹的消毒液,高濃度酒精、異丙醇可以溶解病毒或細菌的酯結構,接觸人體當然也會產生此作用;另一是含氯元素化學品,包括次氯酸、以及通稱漂白水的次氯酸鈉,這類消毒液會破壞生物體的蛋白結構;副作用較低的是含氧元素、主要是雙氧水的消毒液;另還有自行調配五花八門的化學液體。不管哪類消毒劑,都是人工合成。
疫情爆發前,消毒液長期以來的使用很節制,當然會殘存於生態系中,引發的負面作用可能細微到不易察覺;新冠抗疫期間,消毒液、清潔劑幾乎是狂噴濫灑,不但公共場所大量使用,藥廠還追逐「商機」製作隨身瓶,大量使用消毒液早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必然造成生態破壞。
大量消毒液進入生態系,可能殺了病毒,微生物、單細胞生物也難以倖免,再往上走是昆蟲。去年底德國發表研究報告,指占地球物種三分之二的昆蟲已滅絕了百分之四十,目前正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加速滅絕;為什麼這麼嚴重的生態破毀人類遲無警覺?發表報告的學術單位很懊惱,「近十年我們才警覺昆蟲滅絕的嚴重」。
昆蟲滅絕問題近十年唯一被注意到的是蜜蜂大量消失,因為蜜蜂扮演糧食作物授粉重任,少了蜜蜂人類將面臨糧食短缺危機,因此才注意到蜜蜂消失;不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昆蟲,例如吉丁蟲、糞金龜若族群數大量減少,人類會察覺嗎?生態系每一分子都有他的角色,少了誰都不行。
抗疫的消毒液狂噴濫灑必然升高環境毒素濃度,此刻是青蛙產卵季節可以就近觀察,若是自然水域裡蝌蚪數量大減,就可能與消毒液過量使用有關,那將是一個沒蛙鳴的寂靜初夏。
疫情下減碳代價大 修訂溫管法才有意義
2020-05-11 00:28 聯合報 /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下滑6%,將是有紀錄以來最大萎縮規模。 (美聯社)
為了減緩新冠肺炎的傳播速度,世界各國政府都對社會和經濟活動實施限制措施。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受到各國對居家及產業實施的限制措施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將下滑百分之六,這將是有紀錄以來最大萎縮規模。
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下滑,同時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而受害最早,感染範圍愈大的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亦最大。IEA預估中國將減少百分之八、歐盟百分之八和美國百分之九。同時預計在剩下的九個月內,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得更快,今年排放量將降到卅點六Gt,要比去年降低約百分之八。
各國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限制、封鎖手段,影響到物流、製造、貿易、金融、觀光旅遊、餐飲等各行業,當然嚴重衝擊到全球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今年全球GDP將萎縮百分之三。
過去全球對二氧化碳減量不力,主要原因是減排成本過高,我們或可計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減量代價,如以今年經濟萎縮量即去年GDP的百分之三,約二點六一六兆美元,除以今年減排量即全球去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百分之八,約二點六六Gt,粗略估算這次疫情的平均減排成本為九八三點四六美元/噸CO2(約八九六點四二歐元/噸CO2)。但是該成本尚未納入死亡的廿七多萬人,及確診四百萬人的傷亡及相關外溢效應成本。
新冠肺炎蔓延,導致全球巨大經濟損失,人類亦面臨生命危機,這樣的減碳肇因及過程,完全不符合永續發展原則,對人類生存亦無益處。新冠疫情的減碳情景也蘊含人類面臨生命威脅時,生活行為的改變及經濟活動的崩解,但是它說明了一個基本道理就是減碳要付出代價。
新冠肺炎也讓人類了解要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需要正確的氣候及能源政策,健全的社會安全體系,更要有可以有效執行的法令。我國《溫管法》於民國104年(二○一五年)通過,迄今已近五年,其中有不少窒礙難行之處,據悉環保署將提出《溫管法》修正草案,這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現行溫管法最大的缺點是,缺乏其他相關環境法規所具有的強制管制工具,包括設訂排放標準、許可證、專責人員等,對業者毫無約束力,僅希望利用排放交易制度就可以解決減少二氧化碳問題,明顯忽略徵收碳費的思維。其次,溫室氣體減量涉及各部門事務,雖然現行溫管法已訂有政府機關權責,但各部會應負責推行之減量措施並不明確,對各部門達成目標難以構成壓力。再者溫管法多偏重於減緩,對調適工作的推動著墨不多,要加速建構台灣成為對氣候災害具有韌性的社會,政府部門對調適的權責分工需要更加明確。
新冠肺炎導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係極端代價下的結果,氣候公約明確要求各國應對氣候變遷要符合經濟有效及永續發展的原則。因此我國溫管法的修訂就更具有時代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