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紓困?窘困?
◆ 台灣敦促全球衛生的新方向
◆ 避戰 遠比備戰更重要
◆ 蔡政府第2任轉向硬對抗…兩岸外交應回歸避險
◆ 聯合筆記/觀光振興不是旅遊助興
◆ 紓困亂象 問題在統計分析
◆ 「以訓代賑」難行 經濟觀光何時復甦?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觀光振興不是旅遊助興
觀光產業堪稱新冠肺炎「海嘯」衝擊第一排,各式紓困方案如火如荼進行中。隨著疫情趨緩,國內已連續廿九天無本土案例,交通部觀光局正草擬下階段的振興措施,打算要砸廿億元振興觀光。但根據初步規畫,又是類似過去國旅秋冬補助的撒錢老招。
根據初步規畫,振興旅遊分三階段,會由旅遊業者先在六月派出踩線團推出「防疫旅遊」,再擴大國旅推安心旅遊,擬提供自由行每房補助一千元、團客一人六百元等補助,最後再開放國外旅客入境。其中國旅安心旅遊又是撒錢補助出遊,未將資源優先投注在觀光軟硬體的體質振興。
回首蔡政府過去幾波國旅補助,最早起源花蓮大地震後,為了振興東部觀光;隨後又因陸客銳減,持續再推補助。從暖冬遊、擴大暖冬遊到春遊補助,相同的招數都是砸錢補助。
撒錢救國旅,雖然可帶來短期觀光量變,但短多長空,觀光體質恐怕還是沒調好。
這回在疫情衝擊下,觀光產業更是哀鴻遍野,不少從業人員放無薪假、甚至丟工作,很多公司在紓困下勉強「續命」,但「大病」後體質更虛弱,疫情重傷後的觀光產業當然要療傷, 只是蔡政府過去一路已用納稅錢補貼了近卅億元,未見國旅「振興」,這回還要再將廿億花在國旅補助?
另一方面,百日防疫讓不少民眾神經緊繃,近期疫情「+○」讓不少快悶壞的民眾「蠢蠢欲動」,很多景點假日已開始冒出人潮。
後續疫情更加緩和後,預料國旅有機會反彈出補償性旅遊潮,加上暑假旺季到來,且國外疫情相對仍嚴峻,在出國觀光還得緩一緩的情況下,不用政府補助,被防疫悶壞的民眾很可能都想出遊透透氣,國旅人潮屆時自然會有「報復性翻轉」。
也就是說,疫情平穩後,國內觀光缺的可能不是人潮,只能帶來量變的國旅補助,這廿億元銀彈恐怕淪為只是旅遊「助興」,無助觀光「振興」,白撒了。
國旅真正需要振興的,一直都是軟硬體的質變,包括景點硬體基礎設施、更便捷的觀光交通運輸,以及旅遊軟體服務、國際行銷、產業轉型升級等,甚至包裝結合在地文史農藝特色的深度行程。可惜這幾年,蔡政府每遇觀光寒冬,端出的總是無助體質調整的撒錢補助,一再錯過結構性「診治」良機。
「以訓代賑」難行 經濟觀光何時復甦?
2020-05-11 23:14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觀光成了重災區,交通部提出相關紓困及振興措施。記者黃義書/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緩和,防疫的「時鐘神」即將走下神壇,而更重要的能讓蕭條百業復甦的經濟或觀光「時鐘神」,何時才能真正上台?
台灣的防疫成功基本就是個「鎖」字訣。當新冠疫情初起,台灣立即封鎖中國觀光客來台(甚至武漢台民返台),將最大可能傳染源阻斷。
鎖字訣防了病毒也重創台灣經濟,尤其是觀光產業叫苦連天,因此交通部長林佳龍早在二月就宣示將籌百億元救觀光。觀光業紓困方面,包括補助、紓困、融資貸款及利息補貼,促進觀光業發展及人才培訓等六案。但以筆者實際接觸的人才轉型培訓或是官員宣傳簡化的「以訓代賑」計畫,就發現實際執行仍與理想有相當落差。
例如:開訓上課班數不足。配合防疫要求,每班人數控管在八十人以下,想受訓之人員無法充分滿足。有公會業者表示,全台有一半以上旅行社在台北市,公會一個月只能辦四梯次,要滿足所有人領滿一二○小時補助金額確實有困難。
再如:專業人力和上課師資不足。由於要快速開課,各公協會遭遇申請計畫專業人力不足和師資問題。台東縣內三大觀光旅遊同業社團皆反映無法獨力準備龐雜的提案計畫書,縣長饒慶鈴還特別指示另開專案輔導各公協會撰寫提案計畫,而偏遠地區訓練師資的缺乏也需要快速解決。
針對「以訓代賑」,政府實應考慮延請大學師資參與,提供研撰計畫專業人才,解決師資不足問題;再者,遠距教學應該納入,若能克服「訓練人員受訓簽到申請補助」之規定,採取網路線上授課,相信可以避免接觸傳染和增加訓練人數;第三,延長計畫執行期間,以訓代賑計畫期限為六個月,而林佳龍也表示把五億元預算加碼至廿億元。在業界表達有訓練需要、政府又大增補助訓練預算的情況下,如果課程和師資不足問題無法迅速解決,那就勢必要延長執行計畫期間。
疫情會過去,經濟的復甦無法等。防疫的「陳時中」已經達成任務,冀盼經濟和觀光的「陳時中」趕緊上位!
紓困亂象 問題在統計分析
2020-05-11 23:15 聯合報 / 鄭宗記/政大統計學系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擴大紓困方案受理申請第二天,申請人潮依舊爆滿,新北市三重區公所緊急加開一旁的活動中心作業。記者潘俊宏/攝影
今年是白衣天使南丁格爾出生兩百年,她的生日(五月十二日)也是國際護師節。當此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際,南丁格爾藉由公共衛生統計研究改善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貢獻更值得一提。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參與護理工作,並以戰場士兵死亡資料,製作由極座標形式所得的圓餅圖(或稱南丁格爾玫瑰圖),呈現戰場上士兵死亡率在不同季節的變化,也向國會議員提出改善克里米亞戰爭醫療條件報告。英軍因此改善軍中衛生條件,避免許多受傷士兵因感染而死。將統計學知識用到護理實務上,南丁格爾成為統計視覺表現和圖形分析的先驅;一八五九年她被選為英國皇家統計學會的首位女性成員。
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重要健康資料庫。不僅提供健保在政策的檢視與研擬、及執行與管理的參考依據,也提供醫療、公共衛生、健康與財政規畫等領域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在此波疫情上,健保制度也提供了相當的資源與支援;更重要的是,防疫過程中,政府採取資訊公開透明的作法。
以最近因紓困之申請產生的疑慮而言,即是因資料與資訊的提供不足引發的問題。政府雖明確框列紓困對象,但第一線人員沒有足夠訊息或權限進行即時查核。內政部已建構的內政大數據資料,可以連結戶政與地政資料,亦有能力判讀親屬關係及其土地、房屋之持有狀況。若能再連結財政部之財政資料,更能清楚紓困對象的範圍與定義,及其財產與財務等背景資料。當然各部會間的資料串接,涉及各自資料的機密、敏感性與個資等問題,仍待溝通與努力。
台灣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資料源,即財政資料中心的統一發票資料庫。雖然一張發票上所有的資料欄位不多,但其品項卻非常複雜,且各店家有相當不一致的呈現,全台每日發票累積數量也極為龐大。在能夠使用發票資料進行分析前,需有非常龐雜的資料清理程序與定義、歸類等工作,也因此對發票的研究到能具體應用的階段,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
一個後見之明,在武漢封城之前,台商、台生及台灣的陸生因正值過年與寒假的返鄉往來兩岸,即已大肆蒐購口罩等防疫物資。當時若有全台這些物品購買發票金額與數量的總計,藉由時間序的資料,或可發現與過去同時期的異常作為預警,或可預估當時的疫情發展。
對於統一發票的完整分析,除了前述商業的研究,也可提供各行業實際受疫情影響的狀況評估。如比較去年一月到四月與今年這段疫情期間所有的發票內容,可探究各類商品消費的變化、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差異,評估產業面受影響的狀況,進而提供關於紓困的對象與產業可能的特徵訊息。甚且因各產業所需的投入不同,因疫情影響所需的恢復期間長短也不一,對於這些資料更清晰的理解與比較,對於紓困方案及振興經濟方案的擬訂,是相當重要的決策參考基石。
期待政府各部門超前部署更多開放資料,提供更多領域優秀的學者投入研究;當下一波疫情或其他災害發生時,我們已具備更多資料分析經驗、累積充分的訊息與知識,提供各種的不確定性的理解與洞察,作為政策的決定與執行的依據。
蔡政府第2任轉向硬對抗…兩岸外交應回歸避險
2020-05-11 23:39 聯合報 / 吳崇涵/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9年4月蔡英文總統回應共機繞台,強調國土主權寸步不讓。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總統在防疫期間,面對中美持續高漲的對峙,似乎有朝法理台獨邁進之勢。除了先前呼籲世界衛生組織考慮讓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外,並積極進行「口罩外交」。在對外關係方面,綠營啟動一連串台灣正名活動,包括提倡護照、華航、中華電信刪除「中華民國」,甚至中華職棒改名等。
五二○總統就職前夕,黨籍立委更拋出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國家統一」字眼。這一連串動作,都是展現蔡政府在第二任時,試圖完成她第一任期在兩岸關係與外交政策上的未竟之業。
民主國家的領導人若能成功競選連任,多會在第二任期大膽推行其在一開始競選時的承諾。而蔡政府趁著美中兩強因為新冠疫情產生的新一輪對抗之際,藉由一連串對抗中國大陸的外交措施,顯示她在第二任期的外交與兩岸政策會偏離「避險」,邁向「抗衡」中國大陸的態勢。
當美中關係日趨競爭,台灣該如何自處,遂成為更重要的議題。其實蔡政府第一任時期的兩岸與外交策略,大致仍落在避險的光譜之中。因為雖然台灣經貿上仍然與中國大陸有著緊密的關係,在此同時民進黨政府也不斷強化「新南向政策」,期望藉由分攤中國大陸投資風險至東南亞國家上。然而,面對北京在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後更高壓的對台工作,迫使蔡政府積極拉攏美國勢力,這就是所謂的避險;也就是一方面經濟上與中國大陸交好,另一方面尋求美國的安全協助。
此外,另一說則認為台灣的避險是抗衡與扈從中國大陸之間的中間策略。而這包含了「軟抗衡」。蔡英文在第一任期間進行一連串的「外部抗衡」與「內部抗衡」,表面上是加強抗衡中國大陸,實則仍在進行避險策略中「軟抗衡」的戰略選項。只是其「軟抗衡」力度較馬政府高一些。但總體來說,第一任期的策略還是屬於避險的範疇。
然而,蔡政府是否會在第二任期大膽地擺脫避險,而朝「硬抗衡」中國大陸邁進? 筆者認為,如何在兩大強權間尋找中庸之道,避免成為大國博弈中的棋子,考驗執政者是否能夠細微地調整戰略與戰術。而蔡政府應該還是要回歸「避險」。
首先,在面臨兩大強權未知的競爭與合作前,切勿明確地選邊站。在美中兩大陣營還未全面對立之前,國家必須謹慎小心行事。而最佳的戰略選擇就是左右逢源,特別是當兩大強權在競爭又博弈的初期,選邊站是不明智的策略。
其次,面對強權在競合的期間所釋放出來的政治或軍事承諾必須更加小心。過度的扈從或許會使一個國家的主權被犧牲,甚或捲入因為聯盟引發的戰爭與衝突。因此,過度依賴以美國為首的聯盟體系,對台灣自身的區域安全並沒有太大的加分作用。
台灣處境已經比過去更為艱難,如何在美中關係中游刃有餘,避險概念應可提供決策者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架構。
避戰 遠比備戰更重要
2020-05-11 23:41 聯合報 /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大陸軍機不畏疫情還是持續擾台,展現武力恫嚇。圖為我空軍F-16戰機(左)監控繞台共機。圖/國防部提供
從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包括口罩禁止出口、武漢台商包機、中配子女國籍、新冠肺炎與武漢肺炎名稱爭議、與 WHO 對抗等等事件,使得兩岸關係產生許多變數。雙方並未因為疫情肆虐而有同舟共濟的想法,反而因為防疫對立,導致民粹衝撞,加深彼此的嫌隙。台灣的「抗疫外交」被大陸批為「以疫謀獨」,感情嚴重撕裂,「仇中」、「仇台」的氣氛越來越濃厚,兩岸關係有著山雨欲來、劍拔弩張之勢。
這種緊張氣氛也反映在軍事行動上。即使在疫情燒得焦頭爛額之際,大陸軍機還是持續擾台,展現武力恫嚇。我方除嚴陣以待外,美國軍艦也適時穿越台海,並派遣軍機現蹤台灣海域,對於台灣而言,似乎展現一個軍事保護傘,警示大陸不要輕易挑釁。很多台灣民眾篤信,從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台灣關係法」成立開始,美國就對台灣提供了安全承諾,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基於維護其西太平洋勢力,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近來由於貿易及防疫問題,中美關係日趨緊張,更加深了台灣往「親美反中」的路線靠攏。很多人也開始討論戰爭的可能及我們「備戰」的能力。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兩岸一旦開戰,美國基於其國家利益是否真會參戰,還是未知之數。即使真的出兵馳援,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到達,但台灣早已淪為戰場。同時不管最後是誰取得勝利,戰後我們是被統一還是走向獨立,台灣本島都將在炮火摧殘下滿目瘡痍,軍民傷亡慘重,產業停擺,社會失序。試問我們是否可以承受電影上所看到的戰爭畫面成為舉目所見的現實?我們是否願意幾十年來的成就毀於一旦?我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和平」、「避戰」應該是我們獨一無二的選項。
翻開歷史,過去台灣曾兩度幸運地掠過戰爭的邊緣。二戰末期,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實行「跳島戰術」,針對日本所占領島嶼進行攻擊,如中途島、硫磺島、關島等。這些戰疫都是由美國海軍主導。民國34年(一九四五年)關島戰役後,陸軍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先取菲律賓,海軍尼米茲將軍則選擇台灣,後經參謀聯席會主席馬歇爾協調,尊重麥帥的意見,攻打菲律賓,台灣因此躲過了淪為戰場的命運。雖然當時還是有些零星的轟炸,但比起直接受到戰爭洗禮,死傷百萬的情況,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而民國39年(一九五○年)六月,原本中共的攻台總指揮栗裕已集結了六十萬大軍,預備渡海攻打台灣,此時韓戰突然爆發,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希望大陸能夠派兵支援,最後中共決定出兵朝鮮半島,發起了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也間接化解了台海的危機。掠過烽火,躲過浩劫,台灣才能積極建設,創造出一方樂土。
以上兩件事情,決定權都不在我們,但卻在冥冥之中避過戰禍,由此看來,台灣是個福地。就像前陣子衛福部長陳時中所說,台灣有很多好,地理位置好、運氣好,也有好的人,因此造就台灣變得比較好。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好」,珍惜老天賜予的福氣,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和平幸福。希望執政者要以天下蒼生為念,以「和平」、「避戰」為己任,努力維繫台海的和平穩定,不要輕啟戰端,讓台灣永遠是個宜居樂業的寶島,這才是全體國民之幸。
台灣敦促全球衛生的新方向
2020-05-11 23:44 聯合報 /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吳宗樹/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講師;顏慕庸/台北市聯合醫院感染科醫師;
石富元/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
盧道揚/衛福部台北醫院兒科醫師
台灣因防疫得當,也願將防疫經驗與世界各國分享。圖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說明疫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每年五月在日內瓦舉行衛生大會,今年因新冠病毒全球流行而備受重視。事實上,世衛組織自民國37年(一九四八年)創立以來,曾在根絕天花、防控瘧疾、建立全球流感病毒偵測實驗室、每年決定南北半球的流感疫苗株、民國92年(二○○三年) SARS 流行後訂定國際衛生條例及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協助韓國防控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流行,均有實質貢獻。
在傳染病較多的民國39年(一九五○年)代,世衛組織甚至敬邀各國傳染病專家出版一系列的防疫技術報告專書,將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各國。惜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傳染病漸被慢性病取代,具國際視野與成功防疫實務經驗者劇降,因此若新興傳染病爆發流行在醫衛資源不足地區,世衛組織的專業領導遂扮演重要的樞紐角色。
我國因經常最鄰近新興傳染病的原發地,面臨的挑戰也最大,加上民國60年(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是國際孤兒!民國92年(二○○三年) SARS 流行時,美國疾控預防中心派專家來台,當我國開始推動「全民量體溫」的第一天,美國團員即趕緊蒐集資料,對任一新防疫策略蒐集科學數據;同時也教我們評鑑院內感染每一環節的重要性。世衛組織雖首度派專家來台,因懷疑低報,特走訪台中市而非較多院內感染醫院的北市或高市,自此深深體會強化我國傳染病偵測系統的重要。
因此,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所病毒研究室聯合台大醫院急診科、國衛院生物統計學家、疾管局資訊室、台北市衛生局及市立聯合醫院,共同研發以醫院急診國際疾病診斷碼為基石的新興傳染病症候群偵測系統(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並與世衛組織專家一起發表在國際學刊。此系統建置後速降低腸病毒對幼童的危害;民國98年(二○○九年) H1N1 新型流感病毒全球流行時,疾管署公布不同年層的「類流感」病例數,發揮預警防疫功能。此外,感染科醫學會多次舉辦防止院內感染研習會、疾管署推動醫院感控評鑑及與病毒合約實驗室提升新興病毒的檢測力,又與台大流行病所培訓全國衛生局基層衛生人員的疫情調查能力,讓台灣在新冠病毒突襲時足以應戰。
簡言之,民國92年(二○○三年) SARS 流行後的系統化防疫建置,經71型腸病毒流行的試金石與民國98年(二○○九年)新型 H1N1 流感的歷練,台北市又加入校園傳染病症候群偵測系統,較醫院急診症候群偵測的敏感度與時效性更佳,尤其流感病毒流行影響社區,社區病例飽和度又與醫院群聚息息相關,須全方位動員社區人物力資源、有效分流,跨越政治鴻溝,建立不同單位的互助合作,提供一全球流行而根植社區的成功防疫模式。
因此,世衛組織可參考台灣經驗,在檢測資源不足國家,建立「類新冠病毒感染症」的症候群偵測,並對輕、重症與其接觸者三群人,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採系統化抽樣進行病毒檢測,暫免昂貴的大量篩檢,再以確診病例、可能病例與疑似病例三層次比對重要流行趨勢,一旦掌握流行脈動走向,疫情控制易撥雲見日。
至今,公衛先進國採用防治措施不盡相同,幾項重要問題待跨國比較探研:如佛系防疫是否比疫情調查與即時檢疫會犧性更多年長者死亡?盡早升高民眾戴口罩百分比是否比疫情高峰時增社交距離更能降低病例的發生率與致死率?哪一種病毒蛋白的抗體較具保護力又可維持較久?更重要的是那些防控措施對開發中的國家公共衛生效益最大?
當新冠病毒來襲考驗人類之際,台灣盡其所能作最完善的準備與最壞的打算,以系統化的思考,不斷累積經驗、修正、驗證防疫成功法則,歡迎世衛組織專家來台討論防疫實戰經驗,我們有志協助中低收入國家與世衛組織聯合打贏新冠病毒全球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