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恆/2020下一步,世界觀!
◆ 方祖涵/意外發生的那個早晨
◆ 林中斌/孔子棄台、駐日、返中
◆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 李清志/美感的自學之路
◆ 葉銀華/基金可以保證收益?
◆ 盛治仁/人生無常 珍惜當下
◆ 薛承泰/疫情與親情
陳立恆/2020下一步,世界觀!
2020-02-08 00:11 聯合報 /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大陸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大陸外貿數據顯示,東協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歐盟。 (路透資料照)
記得年輕的時候讀到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後來又看過庫柏力克的《二○○一:太空漫遊》,我總覺得像民國109年(二○二○)這種神奇數字應該只存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然而,彷彿才一跨步,居然已站在民國109年(二○二○)庚子鼠年。
民國109年(二○二○)對台灣而言,確實是個神奇年份,一場起伏跌宕大選年初落幕,結果並沒有改變台灣,除了在地緣政治戰略地位外,我國的整體影響力正以一種蒙太奇式解構姿態,淡出國際焦點或區域核心,無論在經濟、文化,還是科技方面,都不容樂觀。
值此同時,整個世界卻正不停地以同樣手法重組與進化,以鄰近的東南亞區塊為例,新加坡,甚至泰國已不在話下,這幾年在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往來,親身體驗著他們的奮發圖強、日新月異,無以計數的徵象與細節都告訴我們,亞州四小龍時代終將過去,未來或有可能是屬於東協十國的舞台。
可是,我並不在東協十國內,且在目前政治氛圍下,台灣經濟一邊是「側身西望長咨嗟」、另一邊是「南國路遙書未回」;對台灣言,民國109年(二○二○)不是一本小說或是電影,而是一局關係著未來二、三十年如何繼續以小搏大的決勝棋局。
其實,不該是政府選擇走向東西南北,而是政府與企業一起「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五十年前,我創業時,還是舟車郵電很慢時代,寄一封國際信件,可能兩三個禮拜才會收到回覆,參觀一間外國工廠,恐怕兩三天交通才能到達,可是那時我們很能抓住世界脈動,無論這個世界要往哪裡去,當時的施政與商人都能迅速調整步伐、整隊跟上。
五十年後,一個按鍵就和千里之外溝通,一個日夜就能一趟來回天涯海角,可是卻覺得我們漸從表象全球化裡,失去對世界脈動的掌握,最近從文創產業發展方向可窺知一二。一直以來,看似夕陽的工藝產業,產值向來是台灣文創前五名,大家寄予厚望的流行音樂與電影,加起來只有工藝的三分之二,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才發現視覺藝術與工藝居然名列全球文創出口產品(World Cultural Goods Exports, 2004-2013)的最大輸出量,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甚至占總體七成一,珠寶金飾更一枝獨秀,產值是第二名音頻媒體的五倍,無怪乎LVMH的阿諾特願意豪擲近台幣五千億買下蒂凡尼珠寶。換言之,今天的世界脈動,和我們所想所感其實未必一樣,企業界、文化部與經濟部,或許可從目前文化折扣過高的音樂與電影,轉移一些心力到靜水流深的工藝產業中,未來坐看雲起,亦未可知。
誠然,不能加入國際組織也許不是末路,但不能掌握世界脈動,絕對是條窮途。在我看來,重建一個宏大而真實的世界觀,就是台灣未來發展的不改青山,如果能守得這座青山,台灣的下一步,將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