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灣人口問題的十年大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567/web/

◆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灣人口問題的十年大計
◆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能重開機
◆  聯合報社論╱政府選前大撒幣,防疫救經濟卻躊躇不前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灣人口問題的十年大計


2020-02-07 01:5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年初宣布,今年起將不再訂定年度挑戰目標,他將著眼於未來「十年大計」,例如,他看好私密通訊將成為未來社群趨勢,VR、AR將是下一個運算平台。另外,他還要訂定更好的社群監理制度,為微型商家創造機會,以及培育更多年輕企業家、科學家等

過去十年,查克柏格總會在新年公布年度挑戰目標,像是學中文、寫程式、跑步、閱讀,或是許諾只吃自己追捕到的動物等。這兩年,他的挑戰偏向解決臉書與科技帶來的問題,今年他更是直接對準他預測十年內必定發生的改變,讓人感受到,他掌舵一家能改變世界的企業,視野與企圖心是何其遠大

在台灣,同樣也有不少值得遠望十年,在這十年間,必須以終為始思索問題、找尋對策的挑戰。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因人口問題所衍生出的各種高齡化少子化長照挑戰等,台灣準備好應對民國119年(2030年)了嗎?

民國119年(2030年)的台灣人口圖像,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從此刻,也就是民國109年(2020年),根據官方所提供的一些數據,來做推想。

首先是,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民國109年(2020年)台灣的推估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大於出生人數17.8萬人,自然增加率從今年起,將由正轉負。不少人形容,台灣從今年起邁入一個「生不如死」(出生人數不如死亡人數)的年代。

壞消息之二是,台灣的出生數在未來十年間還會一路下滑。若是以人口中推估來看,即假設總生育率維持當前水準,民國109年(2020年)台灣的新生兒預估有17.8萬人,但是民國119年(2030年)將下降到15.9萬人。

未來十年間,台灣的總人口數將繼續減少,但是,65歲以上的老人人數將快速增加,預估從現在的378.3萬人,增加到民國119年(2030年)的559.4萬人,增幅高達48%

從民國109年(2020年)遠眺民國119年(2030年),我們得出的景象是,台灣人愈生愈少,卻又是老得那麼快。這十年間,台灣的年輕人將扶養更多老年人,就業與生活的擔子將愈顯沉重;企業面臨的,則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萎縮,消費市場進一步轉向的局面;政府也必須提撥更多的退休、養老準備,一舉考驗台灣的長照、健保與年金體系。

前瞻民國119年(2030年),台灣的十年挑戰無疑是巨大的,但是我們也絕非毫無勝算,只能被動以對。尤其是,當我們已先一步設想,儘管台灣人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老,但是台灣還是要在民國119年(2030年)展現出「小而富強」的集體圖像時,那麼各種以終為始的相應布局、解題對策與方法,就能由此展開,那麼,改變即是指日可待。

未來十年,台灣必須借助更多的科技與社會創新,來創造改變。科技的創新,包括運用AI人工智慧、自動化生產與發展人機共同協作關係,來降低高齡化、少子化對勞動力的衝擊。

為此,企業與個人都必須進行更多的數位轉型,在心態上也必須做好65歲不必然是退休年齡的準備。與之相應的教育、科技倫理、勞動規範等,也必須重塑,以便十年後,大家都能站在一個比今日更好的位置上。

在社會創新方面,政府更要加倍地鼓勵民間,運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也就是讓眾人之事,眾人皆可助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改變台灣社會的一股力量。為此,政府不必大權在攬,也不必作之師、作之君,而是要以謙卑的態度,與社會結成夥伴關係,向社會借點子、借力量。

一旦設想好十年後要成就的局面,自然可知今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由此也就不需要年年高呼,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高齡化是隱憂,當我們專注在解題的過程,挑戰自然能迎刃而解。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能重開機


2020-02-07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首批武漢台胞返台的種種不愉快,蘇貞昌昨天大爆發,痛批「事件完全走樣」,又大罵台商不許中間人邀功」。他並提出下波接運四條件:一是弱勢優先,二要落實登機前檢疫,三是陸方要事先提供完整名單,四要由兩岸政府或兩會進行磋商。

這把怒火,說明了蔡政府對首波接運的諸多不滿包括:登機者與事先提供的名單不符,老弱婦孺未獲充分優先安排,卻另被塞進台商家屬,以及最後名單多出三人竟有一人被確診感染等。最糟的是,居間聯繫的台商徐正文擅自說出一些未獲授權的訊息,弄得我方好像完全沒有作為,這才是蘇揆最火大之處。

的確,這次接運工作本來是我方要派包機前往,最後卻變成對岸以「春節加班機」名義派機將人送回,結果還人數不符,讓我方一路陷於被動。蘇貞昌提出四個條件,旨在提醒對岸尊重台灣的主權,自屬必要。但別忘了,當初正是蔡政府弄僵兩岸關係,導致雙方對話窗口不暢,才會有台商居間協調傳話的角色出現。台商多嘴邀功固然可憎,但政府抹殺民間人士的苦勞及功勞,一樣可鄙。

如今接運台胞的工作急如星火,兩岸政府如果能「重新開機」,互釋善意,開啟原有的對話管道,未嘗不是從危機中重建關係的轉機。雖然人換了,但原來的溝通模式和機制都還在,只要雙方有意願,要對話並不是那麼難以啟齒的事。台胞都在等,但疫情不等人,重開機要快!










聯合報社論╱政府選前大撒幣,防疫救經濟卻躊躇不前


2020-02-07 00:2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口罩實名制購買首日,上午就有許多民眾前往排隊,商家也趕緊張貼告示。記者曾學仁/攝影


武漢肺炎疫情繼續擴散,中國大陸確診人數與對全球的影響持續上升,目前南京、杭州、溫州等市也相繼宣布封城,包括台港澳在內全球各地與大陸的航空或人員往來正快速緊縮。這是繼民國92年(二○○三年)SARS疫情後全球最嚴重的公衛事件,也是今年全球經濟的第一隻黑天鵝。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尚未停歇,武漢肺炎不但再度打擊大陸經濟,對台灣、乃至亞洲和全球經濟都有嚴重影響。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界多拿SARS疫情作為推估基準,預測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第一、二季。但這次與十七年前不同,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性,已較當年大幅提升。在疫情肆虐的牽動下,勢必引發各項產業缺工、停工,乃至材料及加工供應鏈斷鏈等問題,再加上檢疫因素導致進出口受阻,衝擊絕不可小覷。

民國91年(二○○二年)十一月大陸通報全球第一個SARS病例後,台灣在次年三月十三日通報境內第一起SARS病例,直到民國92年(二○○三年)七月五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台灣從SARS疫區除名,台灣的疫情延續近四個月。當年SARS疫情嚴重打擊我國第二季的經濟,該季經濟成長率從原先預估的三.○六%重挫為○.○八%。足見疫情對經濟的殺傷力既快且深。

SARS在民國92年(二○○三年)入夏後幾近絕跡,台灣和全球經濟迅即復甦。但武漢肺炎的影響是否會循此模式發展,應從三面向來觀察:一是疫情的擴散程度,二是病例的下降速度,三是大陸經濟的復原腳步。目前武漢肺炎的擴散速度與確診人數已超越SARS,但大陸以外地區僅有兩例死亡,顯示武漢肺炎死亡率低於SARS,但傳染力則有過之。這也是武漢肺炎威脅超乎SARS之處。

民國92年(二○○三年)七月後,SARS病例幾降為零,之後傳出的病例主要是實驗室感染,未見社區傳染。武漢肺炎情況則不同,不少專家認為它可能變成類似流行性感冒的傳染病,可能在每年冬天捲土重來,這將增加各國人員管制的困擾。

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的第三個不利影響是,中國大陸產業復原的速度,可能較SARS時期更慢。民國92年(二○○三年)大陸經濟正處於快速上升期,SARS疫情對其衝擊有限;而今疫情正好發生在美中貿易戰及大陸產業轉型時,內外環境都更嚴酷。若這次疫情三個月內無法控制,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很可能難「保五」。

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我出口總值三成。台灣出口雖受惠美中貿易戰,但當大陸經濟急速降溫,台灣對陸出口立受衝擊。此外,這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封城效應,讓一些電子業和傳統產業出現斷鏈危機,將使台灣出口其他市場也受到影響。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民眾因為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遊,並減少消費,這對高度仰賴內需的觀光、零售等產業,將造成嚴重打擊

觀察蔡政府對疫情的因應,醫療體系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其他方面諸如口罩的供應、開學的延後、防疫假如何放等,則似乎拿不出有效的對策。尤其可議的是,大選前蔡政府狂撒數百億元,從發放夜市券、扶持國旅、補助農機到建高鐵等,毫不手軟;而今遇到武漢肺炎來襲,政府應該出手協助各行各業,卻反而躊躇不前。承平時期亂花錢,急難來臨卻兩手空,不正是如此景象

政府應立即盤點這波疫情對各產業的衝擊,展開因應協助。對於第一線的重災區,如航空、旅遊、零售與農產品出口等,要即刻提出救急方案;對於第二波將遇到的產業斷鏈,行政院也應召集國發會、經濟部、交通部與農委會等跨部會協調,及早研議對策。否則,光是最基本的口罩問題,政府都處理得灰頭土臉這種本事,怎麼穩住經濟?目前疫情還在延燒,政府須作長期抗戰準備,請拿出選前大撒幣的魄力來救經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