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薪資統計不應誤導民眾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6260/web/

◆  聯合報社論/和蔡總統商榷蘇貞昌的適任性
◆  聯合報黑白集/不告訴你的「三套劇本」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薪資統計不應誤導民眾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薪資統計不應誤導民眾


2019-10-28 23: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最近發布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今年1至8月全體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萬1,760元,成長率2.32%為19年以來同期次高。但相關統計也透露許多隱憂,包括低於去年的成長率、獎金的成長不如月薪的成長,以及加計獎金與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今年1至8月累計的總薪資年增率為近三年的同期最低,製造業加班工時也已經連11月呈現年減,可見景氣擴張力道趨緩,「一例一休」似已產生了負面衝擊。
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更受質疑的地方,就是民眾看到平均數根本無感,因為平均數會受極端數值影響,少數薪資特高的勞工就足以把平均數拉高;平均數不但不代表「一半」,反而是反映「少數」勞工的薪資水準。主計長朱澤民曾以「左手放在冰箱,右手放在烤箱,得到的平均數叫做很舒服」,揶揄平均數會嚴重誤導民眾」的問題;但主計總處不能再每次都講平均數就當了事,更應當附註說明薪資「低於平均」的勞工比率為何,才能貼近民意。
其次,名目薪資沒多大意義,民眾在乎的是扣掉物價上漲後的實質薪資,真相則是今年前八月的實質經常性薪資4萬773元,只比民國91年(2002年)多3元。若是知道勞工實質薪資17年竟無成長的實況,相信民眾就會有感了
主計總處在統計上是專業的政府機關,卻只公布無感的名目和失真的平均數統計,不但容易誤導民眾,更會成為有心人士混淆視聽的假資訊。例如,就有媒體引用主計總處今年初發布的舊資料,指出民國107年(2018年)所得收入者的收入(含薪資、營業淨收入、農業淨收入、利息與租金收入等)平均為65.58萬元,較前年增加935元,寫成「歷年新高」;又指出未滿30歲者平均年所得47.28萬元,30至34歲平均年所得63.86萬元,總計未滿35歲者平均年所得54.37萬元,「均為歷年新高」;35至39歲平均年所得70.01萬元,則為「近11年新高」,進而下出了「馬政府時代青年所得大倒退情況已明顯改善」的可笑結論。
這類報導暴露出嚴重缺乏基本的統計概念,引用的是嚴重失真的平均數,對民眾真正在乎的實質所得隻字不提,也立即引起不少網友諸如「抱歉!我2萬多的月薪資拉低平均水準了」、「拿高薪和低薪一起平均才這樣,政府要覺得丟臉,若大家薪水都有上來,數據要更高才是」等酸言回應。
從網友反應即知,如此偏誤跟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一樣,都欠缺基本統計概念。賴清德在去年勞動節前夕曾對勞工邀功,表示台灣勞工民國106年(2017年)的每月平均薪資為4萬9,989元,創歷史新高,代表「有一半」以上的勞工月薪將近5萬元。後來還說這項平均數只是指標,建議薪資低於平均的年輕人可向雇主說:「應該幫我加薪。」
真相是,能真正代表一半的是中位數」,而中位薪資不到平均薪資的八成,因此民國106年(2017年)一半勞工月薪低於4萬元,三分之一勞工月薪低於3萬元(且有七成是45歲以下勞工),70%的月薪不到5萬元。主計總處公布的民國107年(2018年)全年平均實質月薪僅4萬60元,低於民國90年(2001年)的4萬338元;民國108年(2019年)的實質薪資估計數也和民國91年(2002年)相當。換言之,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價格繼續攀升下,就算平均名目薪資成長,蔡政府在「實質月薪」的政績仍不忍卒睹,還是倒退回17年前的水準。
總之,為免誤導民眾,政府尤其是主計總處往後公布所得或薪資統計,應採用實質中位數,並做長期的歷年比較,才能分得出政績的高下同時也請一併公布政府僱用的軍公教人員實質薪資,揭露軍公教人員實質薪資比20年前低5%的慘況若使用平均數,則應註明多少比率的勞工是低於平均,並比較最高10%薪資和最低10%薪資的成長率,才能知道年輕人是否仍然悶在低薪困境中。








聯合報黑白集/不告訴你的「三套劇本」


2019-10-29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陳同佳來台投案事件,蔡政府幾日數變,各部會弄到難以收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一開始「不准入境」,然後說入境「沒有障礙」,港嫌陳同佳來台投案事件被蔡政府的髮夾彎弄到難以收場,人仍然沒進來。國安幕僚自誇政府高層處理此案有萬全的「三套劇本」,但從事件的發展看,「三套劇本」盤算的卻是另一回事。
政府沒告訴你的第一套劇本,是投案自首陰謀化」。刑案嫌犯要投案原是好事,唯獨蔡政府不這麼看,一下子批香港放棄司法管轄權不合常理,一下子說其中暗藏「送中」詭計;說來說去,不斷把動機「陰謀化」。
第二套劇本,是司法互助政治化」。民進黨說,若無司法互助,投案可能辦不成,並再三強調要「平等互惠尊嚴」。要不要互助,原各憑雙方善意,有善意就能互相協助解決爭端。但蔡政府一味反中,又藐視香港為地方政府,怎麼可能和它簽互助協議?司法互助當然只是其藉口。
第三套劇本,是不同聲音抹紅化」。蔡政府面對投案卻顧左右而言他,法理上自失立場,當然引來批評。民進黨於是用「放大絕」一律抹紅:批評的媒體叫做「統媒」,學者、政治人物都是「和香港中國站在同一邊」,連為嫌犯辯護的律師都成了「為港府擘畫解套的魔鬼」。
這三套劇本,很快就被看破手腳。除了蔡總統一直跳針「香港不審我們審」,從蘇揆到陸委會、內政部和法務部立場都變來變去,醜態百出。只能說,劇本糟糕,演員不稱職,也難怪會演到下不了台。










聯合報社論/和蔡總統商榷蘇貞昌的適任性


2019-10-2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蘇貞昌繼「魔鬼說」後,再批馬英九與「馬友友」為威權服務,暴露過時的狹隘心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衡量一名政務官適任與否,通常有三個判準一是見識,二是能力,三是氣度。民眾也許難以要求每位政務官都必須才德兼備、器識過人,但至少閣揆的品格修養不能低於常人,施政能力須能接受公評。用這樣的標準檢驗閣揆蘇貞昌的表現,則讓人大失所望,他一再帶頭貶損台灣的民主品質,戕害台灣的政治文化。蔡總統真的認為,自己任命這樣一位沒格調的閣揆,是適任且有助於民進黨選情的嗎?
蔡英文任內前後共任命了三名閣揆,其中,以蘇貞昌的表現最讓人驚駭。他大剌剌擺出官僚嘴臉和腔調,全力動員行政資源為自己的政黨造勢,毫不忌憚曲解民主價值供自己狡辯,更不惜踩過道德底線作荒腔走板的效忠演出。比起林全企圖保持高度,比起賴清德力求維護自身形象,蘇貞昌對於政治高度及民主形象毫不在意,或根本不知有這些追求。他赤裸裸表現出自己的見識淺、能力差、氣量小,仍得意洋洋,而蔡英文似乎也頗賞識。
為了陳同佳來台投案之爭,蘇貞昌發表了顯不相稱的「魔鬼論」批評馬英九及為陳同佳提供諮詢的律師;由於太危言聳聽,引發外界側目。對於理當接受公眾批評的決策,行政院長居然用「魔鬼」及「魔鬼中的魔鬼」等字眼作人身攻擊,其猖狂程度,恐怕連川普總統都自嘆不如。這顯然不僅是個人遣詞用字不當的問題,而是一位政務官心胸狹隘不能接受批評,又因充滿仇恨而必須厲詞妖魔化對方,似如此才足以洩恨。
穿插在「魔鬼論」之間,蘇貞昌還有一段離譜的論述,暴露了他過時的狹隘心態。蘇貞昌說,自己當律師為政治犯爭取公平審判時,馬英九和「馬友友們」都在「為威權服務」;言下之意,這些人哪有資格談人權。這席話揭露了蘇貞昌的三個思想誤區:第一,根據別人某一段時間的角色,即否定對方的一切,這才是威權心態。第二,根據自己某一段時間的作為,即以絕對的高尚自居,這是謬誤的擴張論。第三,「去威權化」是台灣民主的重要過程,但蘇內閣攬權、專擅、打壓不同意見的作法,其實是把政治帶向「新威權」。
從蘇貞昌的表現,讓人們看到台灣民主倒退的可悲景象;然而,民進黨對此退化卻毫無自覺。不可否認,蘇貞昌早年有過人權律師的榮光時刻,但他十三年前後兩度出任閣揆掌握大權,卻只讓民眾看到其老舊與不合時宜的威風。也因此,連當年任命他出任閣揆的陳水扁,都批評他的魔鬼論「不是法律人該說的話」。這點,難道蔡英文看不出來?
由於蘇揆的魔鬼論等離譜演出,國民黨立院黨團醞釀發動倒閣」,要求蘇貞昌下台。事實上,大選在即,蘇貞昌的任期亦所剩無幾;國民黨不如將有限的精力用來對付選舉,訴求選民對蘇貞昌惡行及蔡政府橫行霸道的厭憎,以求藍營在一月的選戰中能翻盤,這將比在國會發動「倒閣」更直接有效。畢竟,以國民黨目前的席次不可能達到倒閣的目的,卻反而使選戰焦點模糊,甚或促成綠營團結。從在野黨的立場,愈是言行乖謬的行政院長,愈有利於在野黨在選舉中造勢攻防;國民黨應該「珍惜」蘇揆的荒腔走板表現,極力擴大選民對他的惡感,怎麼會想要把自己的「利多」拋棄呢?
蔡英文任命了三名閣揆,結果是品質每況愈下。設若她贏得大選,而蘇貞昌仍將續任,這對民眾而言,則將有漫長的反民主時日要捱。試想,一個官腔官調、惡言惡行、公器私用的人,如果繼續高坐在廟堂之上天天在那裡逞威叫罵,這個國家還會有前途嗎?蔡政府搭著香港「反送中」的順風車,看起來聲勢大振;但若把這些全都歸諸於蘇揆「領導有方」,那就太大謬不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