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363/web/
◆ 聯合報社論/區區數百元,能弭平不恤農民之怨嗎?
◆ 聯合報黑白集/李進勇先退黨再上任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各退一步 打破「囚徒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各退一步 打破「囚徒困境」
2019-02-27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春節前後美中雙方已經密集進行了三回合的高階貿易談判,目前雙方都表示已獲得「重大進展」;美國總統川普不僅表示將延長「停戰期」,還期待下一次的「川習會」將是一次「簽署峰會」,而國際金融市場也給予正面回應,陸股漲勢尤其兇猛。這些正面發展既屬「預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更可望為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消除一項重大的不確定因素。
其實從去年12月初「川習會」之後,川普的基本立場已經轉為以協議代替對抗,中國的態度也轉趨柔軟,三輪談判雙方都盡量克制,展現誠意,協商成局的希望逐漸升溫。現在川普同意將「停戰期」延到原訂的3月1日之後,更是協議有望的最強烈信號。川普當時僅設定三個月的「停戰期」,也知道時間根本不夠,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對中國加重壓力,以取得更多的談判籌碼,並使中國不得不做出原則性的讓步。
現在川普見到談判已有進展,因此延長期限並不為足奇,但重點在於此舉顯示川普寧可犧牲一些籌碼,也期望能達成協議;而中方也不斷提高對美採購金額,且展現出加強保護智慧財產及禁止強迫性科技轉移的意願,避免貿易戰升高。
雙方立場的轉折,可以用「賽局理論」的「囚徒困境」來解釋。這場賽局的結果不外乎四種,即雙方退讓、中國退讓、美國退讓或衝突升高。去年貿易戰開打之初,雙方都是一派強硬,以牙還牙,認為對方可能讓步,結果自然可能導致雙方都提高關稅障礙,造成「雙輸」;但這也可能是雙方在相互刺探、摸底,目的是檢測對方的弱點,並試探彼此的決心,反而有助於達成「雙贏」的協議。雙方原先都認為自己占有優勢:川普相信美國經濟表現強勁,為他強力出擊提供條件,因此中國終會退讓;中國則認為自己更能打持久戰,且習近平也沒有選舉的壓力,因此美國終將退讓。但隨著時間拉長,雙方逐漸了解自我認定的優勢根本經不起考驗,於是雙方都退讓,轉而透過談判及達成協議來打破「囚徒困境」。
美國其實有兩項弱點,一是把戰場拉得太大,希望達成的目標太多,中方寧可開戰也不願投降;二是白宮內部主張分歧,五位主要貿易幕僚呈現「鴿、溫、中、強、鷹」五頭馬車。「鷹派」的賴海哲只要「玉」,不要「瓦」,不惜與中國對抗到底;但川普卻要「全」,不要「碎」, 貿易戰只是手段,協議才是目的。
去年10月起美股重挫,使川普擔心賴海哲的「鷹派」路線可能導致美國經濟下滑及股市重挫,打亂他的連任之路,於是決定親自出馬,才會有12月初的「川習會」,以及後續的貿易談判,最終並將由「川習再會」來敲定協議。
這場貿易戰打到現在,雙方對彼此的基本立場已經非常清楚;美國不能壓迫中國領導人就範,中國也未強大到足以不甩整個西方世界,於是妥協成為必然的結果。
川普希望協議的格局要大,能夠宣稱勝利的領域要多;中國則希望條件要鬆,小失面子卻不輸裡子。因此美中可能達成「淺碟式」的協議,包括中國大量增加對美採購,承諾加強保護智慧財產,禁止地方政府強迫外企轉移科技,擴大開放服務業及有條件同意穩定人民幣匯率,雙方協力打擊竊取商業機密行為,並研擬出一套可行的執行體制等;至於國有企業及產業政策等「結構性」改變,中方可能只要做出一些調整,讓美方能夠宣布「勝利」即可。美方則以不再擴大、甚至縮小懲罰性關稅規模,作為交換條件。
聯合報黑白集/李進勇先退黨再上任
2019-02-27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雲林縣前縣長李進勇獲提名出任中選會主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果真如此,蘇內閣即成了縮小版的「五眼聯盟」,可完全扮演「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任務。這支隊伍,彷如蔡英文精挑的「復仇者聯盟」,要在明年大選前為其連任扮演開路先鋒。李進勇雖是第四隻眼,卻是關鍵的肚臍眼,可謂任重道遠。
中選會法制化後,主委人選向來由無黨籍人士出任,以減少政黨干預。說穿了,「無黨籍」已是最低尺度的遮羞布。先前也有主委貌似無黨籍,卻對執政黨忠心耿耿,去年選後辭官的陳英鈐就是鮮明之例。如今,蔡政府連這塊短短的遮羞布竟也省了,赤裸裸地提名剛剛在選舉中落敗的「本黨同志」,賞了選民一記清脆的耳光。
行政院與綠委吹噓說,李進勇行政歷練豐富,又曾任律師、法官,不僅是合適人選,還能推動選務改革。這樣的邏輯若說得通,那麼,陳水扁、謝長廷豈不更加適任?
陳英鈐雖下台,人們並未忘記去年選舉「邊開票、邊投票」的怪現象,和他數度「卡公投」的賤招。中選會主委若不超然,台灣的民主梁柱必然傾斜。為免中選會淪為民進黨的新東廠,李進勇若要上任,必須先退黨。這是民主的基本規則,如果蔡英文和民進黨還沒忘記的話。
聯合報社論/區區數百元,能弭平不恤農民之怨嗎?
2019-02-27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立委提議,將老農津貼由現行依「消費者物價指數」改為依「經濟成長率」調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提議,將老農津貼由現行依「消費者物價指數」改為依「經濟成長率」調整;如此,津貼明年可從每月七 ,二五六元調高為七,九六九元。對此,閣揆蘇貞昌認同農民應享受經濟成長成果,在野黨則持反對意見,批評是「政策買票」。耐人尋味的是,農民對區區數百元津貼覺得味同嚼蠟,更有人怒嗆政府「把農民當乞丐」。
總統大選選情緊張,才想到要討好農民,這是民進黨慣用的老套。從民國84年(一九九五年)開辦老農津貼,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即密集調高過三回,陸續從三千元調高到六千元,民進黨當然食髓知味。民國100年(二○一一年)選前民進黨又想如法炮製,馬政府才訂下「每四年依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一次」的制度,希望遏止惡性政治喊價。孰料,民進黨眼見去年選舉農漁民「變心」,又想對制度動手腳,改成依「經濟成長率」計算。
若依物價指數計算,明年老農津貼將調為七,五五六元;若依經濟成長率,則調為七,九六九元。兩者之間,僅四百元的差距。這對農民而言,其實連「雞肋」都不如;因此,基層才有「把農民當乞丐」之怒。事實上,民進黨也知道這點錢買不到多少票;但是,只要激國民黨站出來反對,它的政治目的就達到了。廿多年來,這種買票兼插刀的伎倆,一般民眾都熟到會背了,不是嗎?
若依民進黨立委的要求改依經濟成長率調整,政府明年將多支出的老農津貼預算約卅億元。這個數字,與廿多年來政府發放的老農津貼總數八千多億相比,其實只是小巫。然而,八千多億的老農津貼則絕非一筆小數,多年來也為民進黨鞏固了許多農業縣的基本盤。領取津貼的農民大都認為這筆錢是民進黨所賜,而非國家對農民的照拂,這是民進黨用之不竭的利基。
然而,去年底的選舉卻改變了這個態勢。許多農民開始認清,民進黨雖然喊了各種照顧農民的口號,但在口惠與實質之間,卻出現巨大的落差。最鮮明的例子是,民進黨用盡心機趕走北農總經理韓國瑜,並塞進高薪實習生吳音寧。其後多次遇到果菜盛產、菜價崩跌,農委會和北農卻毫無作為,一味呵護國王的人馬,置農民的利益於不顧。蔡政府也許並不自覺,但民進黨過去「護農」的形象在此一役崩毀殆盡,這也是它隨後在九合一選舉大敗的主因之一。
民進黨另一個被看破手腳的真相,則是它滿嘴大話,卻沒有真正的本事提升農民收益。蔡政府成立後,起用了多位農運出身的官員;這樣的用人取向,雖有助於她個人的形象宣傳,卻對農民及農業產銷毫無助益。除此之外,蔡政府上任後由農委會輔導成立一家「台灣國際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農發」),聲稱要以「農業國家隊」的旗號,把台灣的農產品賣到全世界。但兩年多來,台農發不僅做不出成績,更連年虧損,虧掉了三分之一的資本額。這樣一家志大言大打著「國際農業發展」大旗的公司,因定位不明、績效不彰,其功能連一家小型民營農貿公司都比不上,又奢談什麼「國家隊」與「造福農民」?
更令人反感的是,最近韓國瑜和藍營地方首長或登陸或出國推銷地方農漁產品,蔡政府非僅不提供行政協助,還不斷地向他們潑冷水、畫紅線,要求不可以越雷池一步。民進黨自己無能協助農漁民拓展外銷,卻又無理地限制他人對農民提供協助;這種作風,看在農漁民眼裡,怎會不心寒?
老農津貼一發廿多年過去,許多當年的「老農」都已不在人間,台灣農保卻反而多出了九十萬的「假農民」。這種倒錯現象,反映的不僅是民進黨對農民無盡的虛假照顧,也映射它花公帑、賺私利的心眼。民進黨至今還在動老農津貼的腦筋,只說明它還活在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