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從韓流效應談農產品外銷

名家觀點/從韓流效應談農產品外銷


2019-02-27 02:57 經濟日報  林祖嘉(作者是政大經濟系教授)

日前蔡英文總統和蘇貞昌院長不約而同的提及,去年台灣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54.6億美元,尤其是其中對大陸輸出達到12.6億美元,都是歷史新高。農產品出口增加當然是好事,只是政府到底執行了那些農業的相關政策,讓我們的出口因此而增加?如果農產品的增加,是來自於農民自己或是地方政府的努力,那麼中央政府值得那麼高興嗎?
長久以來,台灣向大陸購買許多的中藥材,所以兩岸在農產品貿易中台灣一直都呈現進口大於出口的情況,也就是台灣與大陸的農產品貿易都處於逆差的情況。
民國99年(2010年)6月,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ECFA架構下,雙方為了讓一部分的商品得以較早的享受調降關稅的利益,大陸選擇539項商品提前調降關稅,台灣則開放269項商品提前調降關稅,這也就是所謂的「早收清單」。在大陸給予台灣的539項降稅清單中,有18項是台灣重要的農漁產品,包括文心蘭、香蕉、柳橙、茶葉、石斑魚、秋刀魚等等。依照早收清單的規定,這些優先調降關稅的商品從民國100年(2011年)1月1日開始,分成三年逐年調降到零關稅。
降稅後,這些台灣重要農產品銷往大陸的金額就開始快速的成長,由民國99年(2010年)的5.36億美元逐年增加到民國104年(2015年)的10.0億美元。在五年當中,出口總金額幾乎翻倍,每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9.2%。另外,台灣自大陸進口農產品的成長速度相對而言要小許多,其金額由民國99年(2010年)的6.76億美元增加到民國104年(2015年)的9.11億美元。也就是說,在早收清單降稅的誘因下,台灣在兩岸農產品貿易中,由民國99年(2010年)時的逆差1.4億美元反而變成民國104年(2015年)時的順差0.9億美元!這就是雙方簽署ECFA的效益,其間台灣的農民明顯獲益不少。
不幸的是,民國105年(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就任後,因為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迅速惡化,兩岸經貿易關係也急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陸客來台人數急速下降。當然,農產品也同時受到影響。因此,民國105年(2016年)台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下降到9.08億美元,比前一年少0.93億美元,也使得台灣在兩岸農產品貿易中再度出現0.7億美元逆差。
其後經過一些縣市首長的努力,爭取到大陸一些的出口,比方說,台東的釋迦,才再度使得台灣對大陸的農產品貿易又重回到貿易順差。然而,即使是民國107年(2018年)對大陸出口達到12.6億美元,過去三年的平均成長率只有9.1%,遠低於早前五年的平均成長率19.2%。事實上是,過去這三年政府在兩岸農產品貿易上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為。
其實,農產品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運銷與通關的時效性,否則農產品很可能變質而無法銷售,尤其是一些生鮮的漁產品在運送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時間拖太久而死亡,比方說,台灣大量出口到大陸的龍膽石斑。因此,當年在兩岸農產品進出口協商過程中,除了早收清單降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速農產品運輸、通關與銷售的速度。
所以,當時兩岸協商農產品相關開放措施時,包括在廈門建立台灣農產品產銷中心,在廈門和上海建立台灣農產品綠色通關的相關制度,以及採用漁船快艇,加速生鮮產品的運輸等等,這些都是協助農漁產品順利銷往大陸的重要措施。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為了協助農產品更順利的賣到大陸去,政府部門應該更為開放才是。不久前上海市台辦主任李文輝想要去拜訪韓國瑜市長,韓市長理應會利用這個機會爭取擴大高雄農產品銷往上海。結果陸委會卻警告說,地方政府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與陸方簽署協議,更直接不准李文輝訪問韓市長。我們真心的希望政府能夠有更開放的心胸,協助台灣農產品外銷,包括大陸在內,才是全民之福。


林祖嘉

現任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曾任國發會主委、陸委會副主任委員兼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等職。其研究專長為住宅經濟、兩岸經貿、應用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