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選後 政策、經濟及市場走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456/web/

◆  聯合報社論/沒有鐵板選區,只有候選人差異與政策良窳
◆  聯合報黑白集/「不負責推薦」省省吧!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選後 政策、經濟及市場走向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選後 政策、經濟及市場走向


2018-11-07 23: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結果一如預期,由民主黨奪回眾議院多數黨的地位,共和黨繼續掌控參議院,形成所謂的「國會僵局(congressional gridlock)」。這對未來兩年美國的財經政策、經濟表現及全球金融市場走勢將產生何種影響?
先看政策面,主要是財政與貿易領域。這次選舉結果的最大意義,在於川普政府想要進一步擴大公共支出,例如所謂的「減稅2.0版」,已經不大可能。新國會雖可能會比較重視擴大基礎建設支出,但由於聯邦政府的赤字已經超大,而且期中選舉結束也意味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即將起跑,民主黨不大可能積極支持這項有利於經濟成長的政策,以防川普連任成功。
至於貿易,選後美國並不會減輕對中國的壓力,因為兩黨都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再者,國會由兩黨分治,華府政治雜音將升高,民主黨在移民、法規、外交及健保議題將對川普展開挑戰,甚至可能發動彈劾案,因此川普對美中貿易爭議的立場可能更加強硬,為他在民國109年(2020年)的大選尋求加分。
再看經濟面。川普主政以來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在財政政策的「任期周期」上與以往的總統大異其趣。歷任總統通常會依循「倒吃甘蔗」的策略,剛就任時由於支持度高,政治資本最為雄厚,可以採取一些不利於短期、但有利於長期經濟繁榮的政策,例如削減預算赤字;在任期做到一半時,總統面臨的政治情勢經常會比較惡劣;進入第三年,由於先前採取的長期政策開始產生正面效果,於是總統會擴張財政支出刺激經濟成長,使選民在下次總統大選之前能感受到經濟好轉,對總統爭取連任有利。然而川普卻選擇先讓民眾嘗到甜頭,為未來經濟可能急轉直下種下病根。
現在出現「國會僵局」,川普將難以再擴張財政支出,加上第一輪減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效應將會遞減,因此從民國108年(2019年)起經濟成長率將從高點回降,使川普的「任期周期」可能先甜後苦。
至於美股展望,選前一些專家認為若共和黨全勝,對美股將是一大利多,民主黨全勝或「國會僵局」對美股較不利。這是因為川普的財政政策減稅效應在任期第一、二年便已實現。選後川普將難以再擴張公共支出,減稅對企業獲利的正面效果將逐漸鈍化,美股將不易有亮麗表現。
然而結果未必如此。選後對美股真正最有利的因素,就是選舉結束本身,因為政治不確定性下降,與哪一個政黨勝出關係不大。
再者,第一輪減稅政策對企業獲利的正面效應仍將持續;何況政府將繼續鬆綁法規,Fed不會加速緊縮,公債殖利率將相對穩定,美元也可能回軟,這對經濟穩定、企業獲利及美股走勢都是長期性的利多。美股雖然少了選後的激情,但也免掉了宿醉後的痛苦,因此「國會僵局」反而是最好的結果。
再放眼全球,由於川普今年起實施減稅政策,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嚴重背離。選後美國財政支出難以進一步擴張,美國與他國之間的經濟差距將縮小,Fed也將放慢緊縮步調,美國利率上升及美元持續升值的時間將會縮短,這對負債沈重的新興市場將是一大利多;而且從價值面來看,美國以外的股市也普遍比美股更具吸引力。
選舉既已結束,投資人現在的關注點將先轉向Fed8日召開的決策會議不會升息,要到12月才會再升1碼另外歐洲央行也將於今年底結束購債計畫,全球寬鬆政策的時代大致結束,這才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基本面因素
更重要的因素仍是美中貿易戰的發展。選後由於川普政府的政策著力點減少,因此美中貿易敵對關係可能更加升高。
11月底G20峰會上川普與習近平能談出什麼結果,將是市場密切觀察的重點。除非「川習會」能使貿易戰獲得緩解,否則全球市場今年底及明年的展望仍將充滿不確定。






聯合報黑白集/「不負責推薦」省省吧!


2018-11-07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小野以「柯文哲競選總幹事」身分挺陳其邁,引發議論。 記者邱瓊玉/攝影

作家小野以「柯文哲競選總幹事」身分表態挺陳其邁,引發各種陰謀論。有人臆測是柯P要拉攏綠營,有人認為這是在操作「棄姚保柯」,有人批小野對柯文哲「不義」,也有人解讀陳其邁嚴重告急。無論如何,此舉「助陳」的效果似乎有限。
以為拉幾個名人「掛保證」即能拉抬選情,這是台灣政壇長久以來的一個幻覺。但經過不斷地操作,這項迷思也漸漸被打破了。最著名的例子,是民國89年(二○○○年)三月總統大選前一周由李遠哲領銜的「國政顧問團」,組織一批學界和企業界人士公開支持陳水扁,的確影響不少民眾手中的一票。
諷刺的是,陳水扁當選後不到一個月,就宣布解散國政顧問團,這些人沒有發揮他們預期的「國政顧問」作用。而後來陳水扁貪瀆弊案連續爆發,這群人也未曾為自己的「不良推薦」道過歉,李遠哲還宣稱他「不後悔」挺扁。想必,後悔都留給當初相信他的人去懊惱了。
小野要推薦誰,是他的權利。畢竟,這類「政治產品」的宣傳,要比商品的廣告代言責任小得多。而說到底,在民主選舉中,每個人都是一票,小野的一票不會比高雄市民的一票大;何況,他的戶籍還不在那裡。倒是文化總會總幹事林錦昌策劃這次宣傳,有沒有涉及假公濟私,必須說明一下
且看,四年前曾大力幫柯文哲抬轎的名人們,如今多少人都站到他的對立面去了。「不負責推薦」,大可省省了!







聯合報社論/沒有鐵板選區,只有候選人差異與政策良窳


2018-11-07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高雄市長人候選人韓國瑜(中)造勢場人氣滿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已進入倒數階段這次,不少縣市都出現了「基本盤翻轉」的情況,諸如北部被認為一向是「藍大於綠」的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和基隆市,國民黨候選人從上屆至今都陷入苦戰;而被認為是「綠營鐵票區」的高雄,則出現了鐵票鬆動的情況。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戰況,說明了所謂「鐵板一塊」的選區並不存在,候選人憑著不同的條件與政見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戰果。
說基隆等四市基本盤「藍大於綠」,並非虛言。以基隆、桃園和新竹三市為例,自民國九十年起到一○三年都是國民黨執政,台北市更是自八十七年開始就是藍營執政。四年前國民黨在這些地方慘敗,主要並非板塊崩裂,而是遭民眾對中央執政不滿的「政治大海嘯」所席捲,使得原來的鐵票區人心思變。
經過上次那場「意外」的縣市政黨輪替後,大家都在觀察民進黨能否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四年下來,桃園、基隆和新竹市儼已成為民進黨縣市長選情最穩定的選區,令人刮目。至於台北市,即便柯綠分手後綠營自提姚文智,國民黨仍然只能苦苦追趕,並未找回失去的基本盤。其間原因,除了候選人的個人因素,主要還是政黨及政策認同度不足
民進黨最近推銷「綠色執政」經驗,總不忘拿桃園等三市為例宣傳。諷刺的是,這三市的施政之所以獲得肯定,並非這些市長使用了什麼「綠色治理」的絕招,亦非貫徹「中央意志」;而是這些首長以市政為優先考量,撇開藍綠成見,且避免民進黨慣用的「意識形態治理」。舉例而言,當蔡總統大張旗鼓推動「轉型正義」,把「去蔣」當作主要目標時,全台兩蔣銅像最多的桃園卻未跟進。其他幾個縣市,也多專注市政建設,而非塑造意識形態或和「前朝」搞對立。
而比起傳統藍營的「票倉」,民進黨長期執政的縣市更多、時間更長。其中高雄市的舊縣區,自民國七十四年即已成「黨外」的禁臠;高雄市則是從民國八十七年開始執政。台南市的舊縣區,民進黨自民國八十二年開始持續執政,台南市則是八十六年,距今皆超過廿年之久。其餘屏東縣、嘉義縣,民進黨也掌握縣政分別達十六及二十年之久。
然而,在最具標誌性、民進黨從黨外開始執政的高雄,此次大選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最後的勝負仍難逆料,但韓國瑜僅主打「經濟」和「北漂」兩張牌,就引起選民廣大共鳴,形成可觀的「韓流」,比起四年前柯文哲的崛起毫不遜色這麼重大的改變,當然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但這至少證明三件事:第一,國民黨過去對艱困選區採取近乎「棄守」的作法,是造成南部「綠上加綠」的主因。第二,任何地方長期執政都可能造成人心思變,關鍵在在野黨如何催化選民認同。第三,要翻轉選情,不能只靠對手犯錯,而必須提出更積極的選戰策略和政策牛肉。
更進一步看,從民進黨的連任者在傳統國民黨票倉站穩腳跟,到國民黨的戰將在綠營鐵票區攻城掠地,關鍵都在「藍不像藍,綠不像綠」這裡所謂的藍綠,不是指政黨的核心價值,而是傳統作風。國民黨政治人物往往偏於保守怯懦,容易遭地方派系掣肘;民進黨人物則習於意識形態掛帥,一上台就忙著清算、切割前朝,這些都讓選民厭惡。從國民黨在高雄,到民進黨在基隆等三市,都看得出翻轉的並不是基本盤,而是藍綠作風
對選民而言,地方選舉能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對政黨而言,所謂的「票倉」、「基本盤」,本身就不是正確的概念。更該警惕的是,當所謂「西瓜黨」大行其道之時,也正是民心思變的時候。候選人特質的對決與政策良窳的比較,才是民主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