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1+1>2 純網銀的最大利基
2018-11-09 01:04 經濟日報 蔡宗榮(作者是前金管會委員、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金管會在10月30日公布純網銀設立許可的審核項目與評分標準,其中「營運模式的可行性」占了40%,包括:營運模式、創新性、穩定性、客戶服務之便利性與安全性。另外「管理機制妥適性」占了30%,內容包括:風險管理、備援作業及業務連續性、消費者保護與退場計畫。這兩大項目合計占比高達70%,是申請團隊能否入選的最重要關鍵。
要能掌握「營運模式的可行性」與「管理機制妥適性」,申請純網銀的團隊必須充分了解純網銀的利基與策略,才能在研發營運模式和建構管理機制時有充分的規劃。
一般人常誤以為純網銀只辦理現有銀行的網路銀行業務,從而只是現有銀行的一部分。據聞,三大純網銀申請團隊中的某團隊,在邀請某金控時被冷淡對待,該金控理直氣壯地回應,目前該金控的銀行在實體與網路配搭良好,不必參加純網銀申請,純網銀只做半套業務,還來跟自己銀行競爭,只是自討麻煩;因此原本盛傳該金控是某團隊的主要股東,最後完全沒有參加。誠然,如果純網銀只被定位為現有銀行的網路銀行部分而已,開放純網銀,不但沒有「鯰魚效應」,甚至只是「沙丁魚效應」,讓接近飽和的市場更加擁擠而已。
純網銀也不是只做到Bank 3.0就夠了。Bank 3.0強調銀行服務要無所不在,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客戶只要一支手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搞定銀行金流的大小事,因此,實體分行的重要性逐漸萎縮,甚至最終將被裁撤。相對地,純網銀一開始就不設實體分行,超越Bank 3.0最終讓實體分行絕跡的終極目標。
一般人認為純網銀的最大利基在於省下實體分行的租金、人事、設備等龐大開銷,可以將省下的費用回饋給客戶,讓客戶享有更高存款利息收益、負擔較低授信利息支出;換言之,一般人認為「價格破壞」是純網銀的最大利基。然而,價格破壞帶來惡性競爭,這是金管會和央行所不樂見,更不是純網魚的鯰魚效應。
事實上,金管會所寄望於純網銀帶來鯰魚效應,是希望純網銀團隊中的科技、電商、社群媒體等合作團隊,能與金融團隊結合,產生金融+科技、金融+電商、金融+社群媒體的跨業整合,帶來1+1>2的效果,這才是純網銀目前的最大利基,這也是我不久前在一個研討會專題演講指出,純網銀不應只做到Bank 3.0,至少要做到Bank 3.0+。當然,純網銀若能做到Brett King 在Bank 4.0所提出的「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應還有創造更大利基的機會。
在策略上,如何讓這些利基充分展現?無論是金融+科技、金融+電商、金融+社群媒體,都要回到基本面,亦即莫忘初衷;金融消費者最基本的三個金融需求:價值的儲存、價值的移轉、信用的提供,歷經數百年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有形式和方式。對金融消費者而言,「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耗子的就是好貓」,電信科技如何提高金融效率與安全?電商物流如何融合於金流?社群媒體如何體現於金融服務當中?現有的三大候選團隊都有高科技重裝備,更可以參考Brett King所說的「First Principles Design Thinking」,打破固有思維,重新勾勒設計,讓金融消費者在舊需求裡得到嶄新的便利與安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