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方/國語日報70歲 只值458.75元的轉型正義?
◆ 沈呂巡/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 王健壯/羅秉成維權本色的政治考驗
◆ 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王正方/國語日報70歲 只值458.75元的轉型正義?
2018-10-25 00:34 聯合報 王正方(電影導演)
教育部與國語日報社的戰火延續迄今未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陪伴絕大多數台灣孩子長大的國語日報,今年十月廿五日滿七十歲,如今小亨利是個老亨利了。國語日報為台灣語文教育長年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七十年前的事,很多人都不清楚。早年在北平的「國語小報」,奉命赴台灣創辦國語日報,教育部撥經費金圓券一萬元(折合新台幣四五八點七五元),後因戰事緊張,教育部答應的編制和經費都未兌現。經過千辛萬苦,國語日報於民國37年(一九四八年)十月廿五日如期出版了創刊號;但新報紙尚未打開銷路,沒有經費,有斷炊之虞。
文獻記載,當時的教育部次長田培林面告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你們必須做自給自足的打算,千萬不要仰賴教育部給錢。」黨國元老吳稚暉先生也說:「你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社會事業來辦。」
教育部沒有再撥一毛錢給報社。不久國語日報拿到生意:台灣省政府訂卅萬冊有注音符號的三民主義,暫時解去燃眉之急。那時只有國語日報,才能印發注音書籍。它是一樁普通商務交易,並非政府補助。
語文教育的前輩們成立國語日報董事會,台大校長傅斯年兼任董事長,董事們全不領報酬,有人捐自己的版稅,多年作無私的奉獻,終於奠定了局面,日日出報,蓬勃發展到今天。
教育部下令辦國語日報,出刊後棄之不顧,國語日報成了「棄嬰」。七十年後「棄嬰」奮鬥有成:世世代代的台灣孩子,人人爭看國語日報、讀古今文選,增進語文程度、出版多種書籍刊物屢屢獲獎、年年舉辦少年國語杯桌球賽,培養了多位國手…,貢獻多到不可勝數。
棄嬰兒於不顧的父母,回頭來確認親子關係,應該是一個感人的故事,誰料到卻是要派員入駐(或入主)財團法人董事會,不承認它是民間組織等。只因為早年曾資助過四五八點七五元,便要你們認祖歸宗,一切由爸爸來管!當年的棄嬰一無所有,長年刻苦奮鬥,如今有點身價。算起來是個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或許不是圖利,是「去中國化」的措施之一,要推行另一種國語?切莫胡言揣測,傳「假新聞」的廣電媒體罰二百萬元,識時務者應謹言慎行。
民主制度選出的執政者,以「人民公僕」自況,公僕應該為民眾服務,憑著什麼天條法理,就「巧取豪奪」起來?封建時代的帝王,全面執政唯我獨尊,通常是這樣對待「棄嬰」的。
或許它是促進「轉型正義」的又一章?「棄嬰」行徑絕非正義,政黨輪替,應概括承受,至少現在該道個歉吧!卻又意圖將「棄嬰」的非凡成就拿來我用,算哪門子的正義?
台北地方法院駁回教育部的抗告,認為政府沒有捐助國語日報,但核准教育部派七人進董事會;「拿過來」的目的達到了?
四五八點七五元的轉型正義不可取,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