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919/web/
◆ 聯合報社論/治水不如口水,韌性之島非常任性
◆ 聯合報黑白集/寬容的效期與溫度
◆ 經濟日報社論/吹亂台灣經濟表現的三股逆風
經濟日報社論/吹亂台灣經濟表現的三股逆風
2018-09-27 01: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高頻總經數據來看,近一年來台灣經濟確實繳出了久違的好成績,但能否維持下去,尚在未定之天。姑且不論多數民眾的觀感與經濟數據表現未必一致,單就當前美中貿易戰、兩岸關係惡化、年金改革等三股逆風不斷狂吹的情況看來,明年台灣經濟成長要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難度頗高。
先從最受國際關注的美中貿易戰來說,美國在邀請中國官員共啟新一輪談判時,再度出爾反爾,於9月18日宣布正式課徵2,000億美元產品關稅,讓中國無法判斷美方最終底線,雙方缺乏互信下,貿易戰已陷入持久戰。台灣附加價值出口到美國及中國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逾二成,兩強相爭必然影響台灣經濟表現。
具體地說,美中貿易戰將透過所得效應、全球供應鏈及出口競爭三個管道影響台灣出口。首先,所得效應就是當貿易戰讓全球經濟下滑,對台商品進口需求減少,拖累台灣出口。國際貨幣基金(IMF)於7月16日的報告指出,若檯面上的貿易制裁措施徹底執行,民國109年(2020年)全球產出將較基準值減少0.5%,以台灣實質出口的國外所得彈性平均落在2上下推估,台灣實質出口約減少1%左右。
其次,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金額龐大,但有相當部分的中間財與零組件產自台灣,致使貿易戰將經由供應鏈管道影響台灣經濟。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台灣內涵占台灣GDP在2%左右,若貿易戰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10%,將透過供應鏈管道拉低台灣經濟成長約0.2個百分點。
前述兩個管道對出口的拖累力道,對依賴出口且成長動能已不足的台灣經濟來說,傷害並不算小。
不過,這場貿易戰亦帶來若干機會。攤開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清單(7月6日及9月24日實施),總金額占美國一年從中國進口比重達40.14%,但有不少與台灣輸美的主力出口產品重疊,占比達台灣出口到美國總金額的65.08%。若進一步就美國是台灣某項產業最重要的前幾大市場、中國與台灣各是美國該產業前幾大的進口來源地等標準爬梳,可以發現電腦零組件、基本金屬製品、腳踏車及其零配件、印刷電路等產業,可能有轉單效益。
問題是,這個轉單機會是否會透過產業供應鏈轉移(即鮭魚返鄉),成為更長線的台灣經濟成長支撐力量,目前仍難評估。除了企業詬病的五缺問題外,台商產業供應鏈的轉移,還深受兩岸關係的緊張程度影響。
眾所皆知,近年兩岸關係惡化已導致陸客來台人數大幅下滑,重創台灣觀光產業,近日中國似乎又開始營造台商商業活動的不安定感來達成其政治目的,讓人擔心未來中國可能以直接限制台商在大陸商業活動等手段施壓,使廠商考量調整供應鏈或鮭魚返鄉時,會將兩岸經濟與政治實力懸殊、中國有大部分發言權的現實,列入考量。畢竟,在台灣出口高度仰賴大陸市場、台灣對中國累計投資占GDP比重逾三成的情況下,何止台商承受不起,台灣經濟也傷不起。
麻煩的是,除了美中貿易戰與兩岸關係惡化的衝擊外,今年底與明年台灣經濟還將受到年金改革牽動消費動能的影響。
蔡政府利用所得替代率逐年遞減的方式實施年金改革,讓其對經濟的衝擊分散到各年,惟頭一年所得替代率下滑幅度較大。若以全體平均消費傾向初估,年金改革拉低民國107~108年(2018~2019年)民間消費水準值略低於1%,但受影響者重估自身長期財富減少的預期效果等拉扯力量,將讓明年台灣經濟成長步伐更沉重。
易言之,橫亙在台灣經濟前方三股強逆風,使明年經濟維持現有表現的機會似乎不大。至於蔡政府能否在兩岸關係惡化下,做出讓貿易戰之下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的前瞻性決策,以及能否為信心日益渙散的經濟體系帶來安定與希望,眾人也只能抱以觀望與期待了。
聯合報黑白集/寬容的效期與溫度
2018-09-27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出席海基會的台商中秋聯誼活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但這只保證了不會「立即除籍」,未來會不會變卦,就不保證了。換言之,「寬容以待」也是有賞味期的。陳明通沒說清楚這賞味期有多久、是怎麼訂的,大約就是看北京會「再加什麼料」吧!
陳明通還說,政治防範是針對北京政府,不是針對台商。但從M五○三航路事件以來,蔡政府的一連串反制措施,哪次不是針對北京政府?只是最後受害的都是台商。這次面對居住證,也是一開始就放話研擬除籍懲罰,後因找不到任何違法之處,才漸改口;但霍霍磨刀之聲,仍隱隱作響。
何況即或暫免除籍,但限縮台灣人民的公民權,也實在看不出這是怎麼「針對北京政府」?更看不出這算怎樣的「寬容以待」?
民主到底是「人民作主」,或是「作人民的主人」?常見健忘的選民寬容對待濫權的政黨與政治人物,現在倒是公僕稱可寬容對待主人了。
當然,比起蔡政府一連串以懲罰自己人民來反制北京政府的蠢事,這次陸委會面對居住證的態度轉折,已較謹慎;陳明通的「寬容以待」說,也是迄今最有溫度的溝通。
「非常恐慌啊」,台商難過之情,溢於言表;「寬容以待」別又變成葉俊榮「有溫度的溝通」的翻版!
聯合報社論/治水不如口水,韌性之島非常任性
2018-09-27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出席9月21日「國家防災日」活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二一國家防災日,蔡英文總統感受現有災防體系功能不彰,無足因應日益加劇的極端氣候,指示行政院徹底盤整災防體系,不僅位階提升,且強化聯繫整合,讓台灣成為具抗災力的「韌性之島」。總統的指示對飽受天災之苦的台灣民眾確實如久旱甘霖,但總統的瞭解或侷限於技術面,若不能與民眾一起調整災防思維,災防提升將是事倍功半。
諷刺的是,行政院長賴清德二十五日向立法院提出八二三水患專案檢討報告,不但最後口水戰掩蓋了治水辯論,包括經濟部奉令籌備中的「全國治水檢討會議」,基本思維也都是補過去「治水」能量不足,全然不是蔡總統「韌性之島」的防災思維。
不過,蔡英文恐怕也不甚瞭解韌性防災的精髓。「韌性」思維發展接近半世紀,真正落實、具象化,是在福島核災發生後,人類承認天災是生存環境無法剔除的因子,必須與天災共存,災害來臨,能在最短期間恢復正常生活機能。夠強韌,才能在天災創傷中迅速復原。
政府致力治山、治水、防洪,把自然界水、土、氣、林想方設法阻絕於人們生活圈,這是「人定勝天」的概念,試圖以工程技術搶下有限土地用於開發,但這全然禁不起檢視。投下數千億的防洪工程,防災能力甚至不及強降雨的十分之一;八二三南台水災、九月上旬北台灣豪雨都如出一轍。
「韌性之島」其實並不複雜,讓水、土都有路可走,人類謹記危地不居而已。工程技術可短時間搶下谷口、山林,一旦天災來臨,必將連本帶利還給大自然。各國現在掀起退湖還田、退耕還林…運動,認為只有讓水、土、林、氣各自回歸它在生態系的角色,國土才有健康、韌性可談。
落實韌性之島,重點在貫徹國土三法。但現況是,「韌性之島」只是政府掛在嘴上的流行詞彙,並未體會其精髓;指揮中樞不懂,各部會、地方暗地裡大開倒車不算意外。韌性之島必須要堅持土地利用原則,但部會與地方卻鯨吞蠶食,破壞國土健康,非常任性。
農地除了保證糧食安全,另一個要務是維護國土安全;因此,維持農地完整極其關鍵。但像彰化頂番婆七二○公頃占用農地的水五金產業正打算劃為特定區,逐步自農地解編;全台十四萬家農地違章工廠同步要求脫農…,大面積農地一塊塊被拔除,不再能涵養水源,更奢談保水,台灣怎麼韌性得起來?
造成這樣的局面,也與整個災防體系偏差有關。賴清德在立院報告中,說會運用智慧創新科技,整備防救災及預警能量。但依據災害成因劃分防救災權責的「災防法」,部會各自為政;災防法編制有限的「中央災防委員會」是幕僚單位,至多是層轉、彙整各部會文件,全無協調功能。
環顧各災防先進國家,都有直屬內閣的專責部會、閣員指揮災害防救。台灣依據災害成因分割事權,不要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後各級官員排排坐,其實沒有協調、指揮、人員、後勤的能力;未受過災害管理訓練的官員,無法介入災防進度;對災防系統的「通關密語」狀況外,無法接收災情是必然的。
又因「災難政治學」作祟,沒被扯上權責的部會盡量不多言,省得惹上司法、監察系統追究責任;因此,能推的責任就往前朝推,不能推的也要避重就輕,推崇救災英雄、照顧受災者,盡力補償、撫卹成了災防重點;應該在災難中淬取教訓,避免重蹈的檢討正辦,反而輕輕帶過。
除了防災體系缺失嚴重,政府也該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台灣不缺愛心、不缺資源,但對政府主導災防越來越沒信心。例如高雄氣爆的災區重建,民間捐輸善款數字龐大,可是氣爆現場的迅速復建,高雄人感謝的是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率領的救災隊伍。重建人民信心工程的龐大,恐更甚於實質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