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司改大會救司法?

.兩岸解套 主權鬥爭➡制度競爭
.反制中共 但別讓對岸找到挑釁藉口
.聯合筆記/司改大會救司法?
.救低薪 不能只靠基本工資
.漲郵資 郵票竟無法湊數
.媽媽的養護 長照2.0幫不了
.司改遺忘兒少生存危機
.諮商門診 把糾結說出口







聯合筆記/司改大會救司法?


2017-08-15 00:01 聯合報  蕭白雪

司改國是會議日前在總統府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左三)、行政院長林全(左二)皆與會。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備受民眾期待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歷經約半年的討論後落幕,洋洋灑灑數百項的決議,司法院、法務部各自推出優先改革法案,但民眾可感受到司法會因此改變?
當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時,提到要召開司改國是會議時,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可見許多人對這場司改國是會議抱有高度的期待;官方強調此次司改會議特色是加入民間的聲音,卻有委員在總結會議上直指,人民的聲音真的有被引進?真有對話?
有委員形容這是放天燈會議,有熱血委員花費幾個月心血許完願後,卻發現天燈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代表原住民的委員看完總結會議的報告,更驚覺原民議題「連水花都看不到」。
「人民參與審判」是蔡總統上任時的承諾,被視為重中之重的司改議題。
陪審、參審吵半天沒結論,多少比例法官收賄的說詞卻已先重傷司法;司法院最後創設「國民法官」,希望讓「國民感情」進入判決,但未來很可能也會出現,只要裁定或判決的理由有違民眾的日常生活認知,再高尚的理念也挽不回民心;更不論新制要付出的訴訟成本,正義的經濟效益該怎麼算?
法務部宣示自我改革的檢察人事民主化,一審票選主任檢察官新制才上路,就因三中案破功,基層票選第一名的檢察官,因曾簽結蔡正元的中影案,平日再努力、受肯定,依舊敵不過政治現實。
屢遭外界質疑的終審法院法官任命權,總結會議時,一再表決,直到通過修正案才落幕,有委員私下質疑:這程序合法嗎?
姑不論現場委員有幾個人搞得清楚修正案實質內容為何,在講求「正當程序」的司改會議上,這種場景何其荒謬。
一九九九年的全國司改會議後,司法體系有不少改變,增加的人力、新血素質並不低,但若以民調論成敗,目前民意對法官、檢察官的信任滿意度卻遠低於十八年前,若說台灣現今的司法比十八年前退步,未免不盡公平。
多位委員在歷經前後兩次司改會議後,都不希望十八年後還要再來一次;諷刺的是,沒有人敢打包票,十八年後民眾對司法的信任滿意度,會因這次的改革而提升,這是民眾的無奈,也是司法的悲哀。

兩岸解套 主權鬥爭➡制度競爭


2017-08-15 00:01聯合報 李允傑/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新北市)

面對現今兩岸僵局,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北、上海雙城論壇時發表「命運共同體」等言論。 記者邱瓊玉/攝影



不論是賴清德的親中愛台說、柯文哲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或是蔡總統的新模式,都是泛綠陣營試圖在九二共識之外,尋求打開兩岸僵局的嘗試。對北京而言,不論是法理台獨、柔性台獨、文化台獨,只要是搞台獨,兩岸沒有妥協的空間。另一方面,兩岸分隔六十八年,本土意識滑向台獨意識比例上升,每年增加的天然獨青年墊高台獨民意基礎。這就是當前民共僵局的結構背景。
就兩岸實力消長與國際政治現實而言,兩岸如果陷入統獨對決,當中國的民族主義與台灣的民粹主義激烈對撞,對台灣非常不利。因此兩岸的競爭軸線,應從民族主義的邏輯轉為民權主義的邏輯。從統獨主權之爭,轉為政治制度之爭,才有解套的可能。
試想,如果中國變成了民主國家,在面對分離主義運動,會使用包容尊重的民主制度來解決,如同英國允許蘇格蘭以統獨公投決定去留;加拿大允許魁北克進行統獨公投。民主國家會用民主制度方法來解決統獨問題。藍綠政黨在統獨問題上其實是有交集的,也就是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權;藍綠政黨的共同利益,在於堅持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度,期待中國大陸走向民主,兩岸的統獨之爭自然迎刃而解。
只有中國民主化,台灣主流民意即使選擇統一,也會因為中國大陸是民主法治社會而比較安心;假設台灣人民選擇獨立,也會因為中國是尊重包容的民主社會,和平獨立公投才有可能進行。
台灣最不智的策略是,在兩岸實力對比懸殊下,推動激進的台獨主張,招致中國極端的民族主義對撞,傷害台灣,也讓北京當局藉著民族主義,拖延中國民主化的進程。台灣要有趨吉避凶的智慧,以軟實力柔化中國大陸,善意引導中國民主改革,而非激化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導致兩岸玉石俱焚。
因為「獨立沒能力、被統不願意」,「維持現狀」就成為台灣社會不分藍綠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戰略,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等待時機,找到對台灣最有利的兩岸互動模式,建立新的兩岸政治關係,以確保兩岸永續和平。
堅守中華民國憲法是維護台海和平的法寶。中華民國憲法在台澎金馬的實施,證明中華民國政府仍然存在,只是治權的管轄範圍縮小。這部憲法不但有一中的保護傘,更提供了中華民國政府主權獨立的金鐘罩。
我建議,中華民國總統應公開宣示「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中華民國」。一方面可解除北京對台北政權走向台獨的疑慮;另一方面既然大陸地區在法理上仍屬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揭櫫的自由人權與民主法治的核心價值也適用於大陸地區人民。這就提供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關心大陸民主改革的正當性,讓兩岸從主權的零和鬥爭模式,轉向兩岸制度的良性競合模式。

反制中共 但別讓對岸找到挑釁藉口


2017-08-15 00:01聯合報 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新台灣國策智庫兩岸關係組召集人(台北市)



外界均關注習近平政權能否穩定地跨越中共十九大,「寧左勿右」的政治表態,成為中國大陸權力鞏固盤整階段各黨政部門的必然現象。反映到兩岸關係或外交層面,就會出現較為強硬的作為和姿態,對我產生外交上與國防上的壓迫。對這些行徑,我國當然要有所作為,否則何以安定民心,但也不要給對方找到藉口進一步挑釁或發動戰爭。
在十九大政治報告定稿之前,我國因應之道,應當是在維持法理現狀的立場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害人權法治、破壞區域和平的行為,提出事證予以具體的揭發與批判。特別是在攸關國家主權的問題上,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小動作意圖創造新的既成事實,我國必須堅定地回應並有強硬的作法,否則也將會影響到人民對於國家的信心。
我們如一時不能突破一個中國的框限,則宜揚棄不正常國家觀,建構特殊國家論,發展平行於傳統外交的非典型外交,也就是如美國台灣關係法的模式,朝實質強化我國在各國和國際組織中的特殊國家法人地位安排來作外交的努力。而此則需整合我國國家對外資源以及一切國際友台力量,一起影響各國的中國和台灣政策。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發展與海外反共華人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已進入各國主流社會的華裔群體,更是我們需要照顧與加強聯結的重要部分。非典型外交的戰略布局中,應當要善用外交、僑務乃至於教育學術、經濟貿易等政府資源與政策工具,全力創造出友台的國際氛圍和環境。
此外,在中國大陸權力過渡階段,或可以我們的民主價值與法治思維,對中國大陸民間社會發生影響力,刺激其黨國內外將民主轉型列為新一代領袖競爭與甄拔過程思考方向。
對於中國大陸以專業參訪名義來台的黨政部門人士,政府並不宜以拖延或擱置其入境申請的方式,來做為報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統獨區別對待我國人士的手段,因為最終影響的或是受傷害的,都是我國社會團體及其所舉辦的活動。
二○一○年十二月立院曾通過〈禁止中共人權惡棍入境〉決議案,我建議政府認真考慮,透過公開透明機制,邀請專家學者或利害關係人進行聽證與審查,調查公告「人權惡棍」清單,限制入境。同時可與國際的人權問責機制合作,作為對中國大陸的反制作為。把反制目標,由決策層面縮小到執行層面,加諸壓力於執法者個人,可避免全面與對岸黨國體制決裂,也可對具體的個案當事人,如劉霞和我國的李明哲產生人身保護的作用。

救低薪 不能只靠基本工資


017-08-15 02:16聯合報 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北市)

漫畫 季青


日前財政部公布的台灣薪資統計顯示,台灣低薪情形仍相當嚴重,月薪低於二點三萬元的人數高達一二九萬人,卅歲以下有三分之一是低薪族。
儘管台灣近十幾年經濟有相當幅度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顯示絕大多數人並未享有經濟成長的果實。一直以來,我們窮盡所有方法,動員大量政府與社會資源,追求經濟成長,目的只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就是要提高人民福祉,而不是為少數人累積財富。
台灣低薪現象觸及經濟成長最深層的問題,包括它的意義與存在價值。停滯的薪資顯示,過去十幾年我們努力的結果都是白費,投入越多資源,人民福祉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使分配更為惡化。讓我們懷疑到底追求的是誰的經濟成長?
這種「低薪成長」的發展模式不具備自我延續的內在動力,無法找到穩定的均衡點,最終會走向崩潰。除社會產生對立,人才出走與消費不足是由低薪產生的兩大致命傷,也會是向下拖垮經濟的漩渦。
低薪是經濟發展不能承受之重,是一切不幸福的來源,是撕裂社會的禍首,也是政府最需優先處理的項目。低薪問題不解決,經濟不可能永續成長,社會也不能脫離纏困已久的悲情,企業也不可能在平靜的環境中發展。
台灣低薪問題並非無良企業所造成,而是因為一些結構因素使然。這結構因素很難改變,欲徹底解決需要時間與智慧。短期政府所能做的即是儘量運用政策工具,協助建立完備的給薪制度,並確認投入資源全民均可受益,才能放心推動經濟成長。當然,訂立最低薪資是最基本的工具,此外,尚可運用以下策略:
第一,以員工薪資做為政府資源分配的一個重要考量。政府在補助企業、提供減稅誘因或標案招標時,可以參考企業的薪資水準與員工分紅比例,做為優先補助或給予標案的標準。
其次,在此次稅改中,維持未分配盈餘加徵十%的賦稅,以此做為企業提高員工分紅的誘因。在本年度員工分紅比例不低於前一年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將十%的加徵稅負中的一定比例分配給員工,而該部分可從稅負中減免。若企業決定將所有未分配盈餘加徵十%的賦稅分派給員工,則可獲得全額減免。
第三,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中的加薪條款,已切中要害,針對低薪的中小企業提供加薪誘因。未來可考慮參考新加坡的方式,採用累進式的補助法,以增加中小企業持續加薪的動能。
薪資停滯宣告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經濟政策的失敗,未來必須重新整裝,尋找新的模式。除了產業政策需鼓勵高薪產業的發展外,改善分配問題也有助於薪資成長。政府可以雙管齊下,才能擺脫台灣永無止境的低薪困境。

漲郵資 郵票竟無法湊數


2017-08-15 02:18聯合報 鍾邦友/高職教師(高雄市)


八月一日起多項郵資調整,平信五元調至八元、印刷品三點五元漲至六元、明信片二點五元變五元,掛號則是廿五元變成廿八元,原本我對反應成本的漲價沒有異議,但中華郵政慢半拍的政策因應卻讓人心生怨懟。
像要寄平信或掛號,原若有自家備存的五元或廿五元郵票,需再補三元差額,印刷品、明信片要多二點五元。但各郵局都買不到差額的郵票,也沒有一元、一點五元等可資湊數的較小面額。
郵資調漲醞釀多時,從六月下旬宣布到實施也有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唯一準備好的竟然只有八元及六元郵票,甚他均付之闕如;更不要說超商等代售點,仍僅有五元及三點五元的,只能以三點五元代替三元或二點五元,民眾只能自認倒楣。如此缺乏前瞻的行政效率,如何與民間業者競爭?

媽媽的養護 長照2.0幫不了


2017-08-15 02:18聯合報 鄧欣榮/教(台南市)


我九十歲的媽媽有輕微失智,在家時,因為「黃昏症候群」緣故,導致家人與她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多次想送她至養護中心,她都以「覺得被子女遺棄」及「不願子女多花錢」等理由,而不同意入住。七月初她在臥房跌倒,摔斷髖關節,送醫開刀;經由此次「契機」,我們在手術一周後,以「名為術後復健,實為入住養護中心」方式,哄她住進去。
養護中心費用加上其他如尿片、可能產生的醫療等費用等,一個月大約三、四萬元。我打電話詢問國稅局,養護中心相關花費,綜合所得稅申報時可否抵免?國稅局答覆是:「醫療費用可抵稅,非醫療費用則不能」。
我們慶幸尚可負擔媽媽養護所需費用,但也因此無法獲得任何來自政府的補助或是協助,即便是「抵免個人綜所稅」亦不可得。政府喊得震天價響的長照2.0,對我們而言,又有何用?

司改遺忘兒少生存危機


2017-08-15 02:16聯合報 何素秋/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


司法國是會議在喧鬧聲中落幕,但關乎全台灣四百多萬人口的「兒少保護」卻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然後當下一個兒虐事件或兒少死亡事件再次發生,我們只能再次痛心。如果現有的兒少基本生存權都無法保障,就算成立再多個少子化辦公室,也難讓夫婦放心生育下一代!
台灣兒少保護在超過卅年的努力後,事故傷害、嬰兒猝死症候群、自殺、他殺仍在零至十七歲兒少十大死亡原因榜上有名。甚至,當兒少死亡事件或暴力案件就發生在國家矯治系統內,卻幾乎沒有機制能夠確實查核。相較於嬰幼兒受虐致死舉國哀痛,在封閉矯治系統中死掉的孩子,社會往往因為他們的非行行為而較無法獲得關注,於是孩子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人間。
我國的兒少保護一直是借鏡英語系國家,這些國家在兒少安全的維護上,也從初始的危機介入發展到目前的預防模式。一九八○年代開始在全美各州推行的兒少死亡檢視機制就是最好的典範。死亡檢視制度發展至今,全美有超過一三五○個死亡檢視團隊,檢視年齡從零歲到十八歲或廿一歲不等,許多州與郡更是逐案檢視轄內的兒少死亡事件,並將檢視的案件上傳到全國系統。
透過長期的資料追蹤及研究,指標性的加州沙加緬度郡報告便發現,近半數的兒虐死亡事件加害人曾是兒虐受害者、黑人小孩的死亡率是白人對照組的兩倍、嬰兒因睡眠造成的死亡案件與兒保轉介具有統計上的相關性、半數少年自殺個案都有精神健康的家族史,這些研究發現更有利政府行政團隊和非營利組織發展預防性的處遇方案。除了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也都各自發展普及性的兒童死亡檢視制度。
從英語系國家的經驗可以明顯感覺到,國家對於兒少人權的重視,不僅只是口號式的政令宣導,更包括實質性的預算提撥和根本性的司法介入與立法保障。衛福部每年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是好的開始,透過具體數據讓社會各界對於兒少死亡的發生狀態有清楚的圖像。然而,我們更需要法務部、司法院、執法人員從基礎著手的兒少保護行動,看見每一個死亡統計數字背後的生命故事,賦予死者及其家屬以及所有關心兒少事務的人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諮商門診 把糾結說出口


2017-08-15 02:16聯合報 林思妙/退休教師(高雄市)


看了聯合報關於生命線志工人力短缺的報導,內心五味雜陳。廿多年前,我崩潰的那一下午,對著電話狂哭,哭了十多分鐘,那端志工很耐心、真誠的陪伴我,沒有催促、煩躁。直到現在,我還是很謝謝那位志工!
後來我留職停薪再回校讀書,預約學校的諮商師(免費),數次的晤談,讓我看清了很多迷思,知道自己的力量,找回迷失的信心。彷彿再生,復職後除了授課外,學生的情緒是我最關注的,就是傾聽、了解、在紊亂時陪他一段。
前些年,我遇到難關,想找諮商師,但昂貴的費用讓我想到替代方案。先掛號大醫院精神科,然後申請諮商。缺點就是要預約,等個幾天、一星期,等到時煩惱或許已經解決了,或更嚴重了!
曾經看過一篇訪問,一個精神科醫師離開大醫院自己開診所,他的理念就是想在病友尚未很嚴重時,及早治療。但我真的很期盼有諮商門診,而且健保能多少給付一些。其實一開始,就能找人談談,或許糾結就解開了,也不會發展到需要找精神科醫師。畢竟精神科醫師不會花一小時與你晤談,且基本上以開藥為主,而且很多人還是忌諱到精神科就診的(坊間診所美化為身心科)。
現在生活壓力只會愈來愈多,不分年齡層的人也都有許多情緒困擾。若能有諮商門診,讓此時此刻陷在泥沼中的人,有個拉住的力量,或許就可免受吃不下、睡不著的痛苦,吃藥的人口不會那麼多,而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悲劇可減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