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去梯言╱蔡政府惹到了「天公祖」?

.去梯言╱蔡政府惹到了「天公祖」?
.要曝光、國際化 先設本土英文台
.民主與公開不適用 速訂宗教法人法
.中印對峙…喜馬拉雅山上的「傲慢與偏見」
.共機繞台 突破美日 事急矣
.化干戈 善用退將登陸
.出外多聲帶 回家鄉部落 母語自然留










去梯言╱蔡政府惹到了「天公祖」?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公孫策

政府推行「減香」運動引發民間誤解為「滅香」,來自全國多個宮廟團體23日舉行「宗教嘉年華」,以神將(大仙尪仔)遊行方式集結台北凱道表達「捍衛信仰、守護香火」的訴求。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減香」變成「滅香」,竟然勞動眾神上凱道,絕非「減、滅」字形相似以致手民誤植的簡單理由。根本原因在於「宗教團體法」草案,要對各種形式的香火錢課稅,因此宮廟借題發揮。
宗教課稅問題,我曾戲稱「耶穌老早說過了」。
當年耶穌在傳道時,猶太人的社群領袖問他:「該不該繳稅給凱撒?」凱撒是羅馬最高執政官的稱號,由於耶穌自稱「猶太人的王」,這個問題乃令他陷入兩難,終於他回答:「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句名言也成為後世政治與宗教分際的格言。然而,這次草擬「宗教團體法」,要求宗教團體「依法繳稅」,等於是「凱撒」的手伸進了「上帝」的口袋。
這次眾神上凱道後來改成宗教嘉年華,更明確點說,成了一次陣頭大會串,由此聯想到「宋江陣」的創始人陳永華。
陳永華是鄭成功的參軍,鄭成功推崇他為「吾之孔明」。事實上,鄭氏王朝的文治武功,陳永華都居功厥偉(包括興建全台首學台南孔廟)。鄭成功薨逝後,眼看鄭經不材,陳永華就發明了「宋江陣」,令所有莊頭組織子弟習武,操練「宋江陣」,在廟會慶典時演出。
「宋江陣」借用水滸傳梁山泊一○八條好漢之名,它的陣法卻脫胎於戚繼光的「鴛鴦陣」。戚繼光為了對付行動飄忽的倭寇,發明「鴛鴦陣」,以十二人組成一個戰鬥單位,每個兵卒使不同兵器,各有職司。陳永華發明宋江陣擷取了戚繼光的兵法精髓,每十八人一組,操十八般兵器,六組一○八人為一陣,說是廟會表演,其實是將抗清武力「埋藏」在宮廟陣頭裡。後來朱一貴、林爽文等「反清復明起義」,頗得各村莊陣頭之助力。
而清乾隆帝派福康安渡海平「林爽文之亂」,要福康安先在湄州祭拜天后(媽祖),亂平之後,更敕建天后宮(鹿港新祖宮),讓人民相信,朝廷是「代天平亂」,乃無後患。
陳永華跟乾隆帝都是聰明的「凱撒」,能讓「上帝」成為政治助力。蔡英文政府「惹龍惹虎」,這次惹到「天公祖」,一個立意良善環保政策,竟然演變成「人神共憤」,實為愚蠢的「凱撒」!(註:台語俗諺「惹龍惹虎,不要惹到天公祖」,意思是「不長眼睛,惹到最惹不起的對頭」)

要曝光、國際化 先設本土英文台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温啟邦/國衛院名譽研究員(新北市)

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表示,將從明年起編列台語頻道的籌備預算。不過作者認為應以本土英文台為優先。文化部長鄭麗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兒子帶孫子從美國回來過暑假,他是外交官,想知道台灣內部消息。我給他第四台加MOD總共三百多台,他轉來轉去,卻發現沒有一台本土英文台,所有英文台全是國外的,美、英、新加坡、韓、日、德等都是報他們國家新聞,國外旅客想了解台灣,卻不得其門。
沒有本土英文台,外籍人士看不到台灣國內的消息、文化、美食或景點,連天氣預報或總統行程也沒有,讓台灣失去對世界曝光的機會。台灣想加入世衛組織,國內消息卻不讓外人知道,人家怎麼挺你?英文台潛能無限,像韓國的阿里郎英文台,在新加坡、中東都看得到,我兒子說在美國也常收看,因此了解韓國比台灣多。
他發現台灣有客家台、原民台,卻沒英文台,看來不是沒錢辦英文台,只是政府島國心態,認為台灣是世界中心,不注重國民外交。
計程車司機十之八九不會英文基本會話。連大學畢業生遇到外國人也開不了口。沒有本土英文台,無法提升國民英文能力。中共與韓國的英文台,定期舉辦中學與大學英語演講比賽與辯論比賽,全國屏息觀戰,為自己學校加油。
英文台更可專訪各國名人,如諾貝爾獎得主、運動明星、成功企業家、電影明星等,也可介紹台灣青年在國外出名得獎細節,刺激台灣競爭力。
台灣很多大學,幾乎天天都有國際研討會,請來各國著名教授,可惜以高薪招待來台,只對出席的幾十名或幾百名聽眾做一兩場演講,無法讓全台大學生及教授們分享其智慧。沒有專訪對話,也無法讓年輕人學習見面如何以英文表達,如何選字用詞及客套方法,如何從簡單入門開始,進而潛移默化,培養國際觀氣質文化。
報載台灣想設一台語電視台,與客家台分庭抗禮,看誰是國家語言。但為了下一代、為提升文化水平、為使台灣曝光、為能早日進入國際社會,本土英文台可為台灣前瞻願景立下永續發展汗馬功勞。不妨試試,至少可讓我兒子了解他爸爸的台灣。

民主與公開不適用 速訂宗教法人法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李建忠/士林地院法官兼庭長(台北市)

內政部正研訂「宗教團體法」草案,引起多個佛教團體反彈,發動連署抗議。 記者洪上元/攝影




監督寺廟條例,只規範佛、道兩教又介入宗教團體財務自主權,有違宗教平等及侵害信教自由,業經大法官於九十三年宣告部分條文違憲並於二年後失效,迄今十餘年未完成修法或立法,行政院及立法院都難辭其咎。一部制定於民國十八年內容只有十三條的條例,近九十年從未修改,可說是我國立法史的奇蹟。
日本一九五一年即制定宗教法人法平等規範全部宗教團體,且高度尊重宗教團體的自治自律;美國也有將近五十個州有制定宗教法人法律。
民主憲政國家都體認到宗教自由的重要性。基於政教分離、聖俗分離及國家對宗教的中立性等原則,並顧及宗教團體的特例性,其中以民主與公開並不適合宗教團體為重要,而這也是內政部明白宣示的原則。所以,民法規範的公益社團或財團法人相關規定,大部分都不能適用於宗教團體。因此,才必須另定特別法並且只針對宗教團體的世俗面事項加以規範。但應先了解宗教團體的特殊性,否則會過度干涉宗教自由。簡要說明如下:
一、神聖性與世俗性兼備,宗教團體除從事宗教事業的本業之外,尚可從事公益事業、營利事業。而且憲法上有宗教自由、政教分離原則、聖俗分離原則。因此,國家不介入宗教事項,不可立法限制,亦不得為審判對象(例如:教義、聖物、住持身分)。草案第一條有違反政教分離之嫌。目前宗教行政實務,由政府訂定認定信徒資格及強制寺廟不是採取執事制就是信徒大會制,違反監督寺廟條例採住持制的立法原意,違法且違憲。
二、宗教團體結社自由緣自宗教自由,非來自結社自由,釋字五七三確認宗教團體具有人事、組織及財政自治權。
三、限制宗教自由,德、美、日均是憲法保留;故宗教結社自由之保障優於其他基本人權及結社。有關宗教團體的法制,不可比照公益團體(財團法人法或人民團體法)或營利團體(公司法)。草案第十七條明顯違反此原則。
四、再從集遊法第八條:室外集會、遊行,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但宗教、民俗…不在此限。
五、公益勸募條例第三條:…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宗教團體、寺廟、教堂或個人,基於募集宗教活動經費之目的,募集財物或接受捐贈之行為。日本早期由縣市自治條例方式,採報備或許可制,現幾已廢止。
六、政治獻金法:排除宗教團體,外國亦禁止政治人物捐獻教會。禁止選舉時在教會演說,或宗教師推薦候選人。
七、強制執行法:禁止查封禮拜之物;日本連宗教建築物及宗教用地也禁止查封;刑法:妨害祀典罪。民、刑訴訟法規定宗教師可以拒絕證言。
八、外國還有許多可用宗教理由禁止輸血、服戰鬥兵役、不受義務教育,宰殺動物不必麻醉、割禮不構成傷害罪。
九、要成為宗教法人前,須已是宗教團體(已有從事宗教活動的歷史,日本要提出三年以上活動證明),並非如公司或其他法人具備法律要件即可成立。
十、外國立法例,個人資料保護法與政府資料公開法的相關規定中,宗教團體享有例外。
我們已落後日本六十多年,還要落後多久?

中印對峙…喜馬拉雅山上的「傲慢與偏見」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方天賜/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新竹市)

中印兩國持續在邊界對峙。中國外交部罕見公布照片稱,印度方面承認進入中國大陸領土,「老老實實地退出去」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取自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國與印度在中印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地區對峙,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雙方的姿態愈來愈強硬,在喜馬拉雅山上演的劇情也愈來愈扣人心弦,增兵、演習、備戰的新聞不斷。外界持續關注中印是否會再戰喜馬拉雅山?巴基斯坦甚至傳出中印已經開戰的假新聞。
中國與印度在一九六二年因邊界問題發生戰爭,從此不睦迄今。兩國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和解談判,主談代表都不知換了幾個世代了,連邊界長度都還是各說各話。由於邊界問題在短期內看不到有徹底解決的曙光,兩國因此務實改變策略及心態,以「管理」邊界問題優先於解決邊界問題。
兩國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六年簽署邊境信心建立措施條約,以避免軍事衝突。在印巴邊界屢屢傳出死傷之際,中印邊界相對保有和平與安寧。中印邊防部隊還曾一起打排球及過節。從媒體發布的影片也可看出,雙邊士兵在此次衝突中其實是用肢體互相推擠,旁邊則有人拿手機拍照。與其說是核子強權之間的爭鬥,更像是街頭的車禍擦撞。
由此看來,中印邊界爭議雖為時已久,但不是雙方在廿一世紀最迫切的問題。那為何邊界問題會突然升高成新危機?借用珍.奧斯汀的書名來說,近來的中印關係發展就是一部「傲慢與偏見」,兩國有意無意之間做了許多「不信任」措施,導致雙邊關係充滿信任赤字,洞朗對峙其實只是兩國關係的一個小縮影。
北京長期不把新德里的感受當一回事,甚至傲慢以對。二○一三年李克強訪印前夕及二○一四年習近平訪印時,雙方卻在邊界衝突,引發印度不滿,懷疑中共是否真心來作客?
中國為了挺巴基斯坦,反對安理會將穆罕默德軍的領導人阿茲哈列入聯合國恐怖分子黑名單,但印度認為他主導二○○一年印度國會的恐怖攻擊事件等,指責中國縱容。北京也持續阻撓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中國要求印度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不可支持西藏流亡政府,但中國為了支持巴基斯坦,卻對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居民給予另紙簽證。中巴經濟走廊更堂而皇之經過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不理會印度的關切。
相對地,印度對於中國的作為也帶有偏見,傾向以敵意或負面解讀。印度在一九九八年便是以中國威脅為由進行核子試爆,並藉此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諒解。中國的珍珠鍊戰略可能是為了確保其石油運輸線,但在新德里眼中更像是為了圍堵印度而來。印度雖然逐漸崛起,也擁有核武及航母,但面對中國時卻仍信心不足,不時有印度政治人物跳出來警告說,中國即將攻擊印度。所以中國在洞朗築路時,就會被解讀成是北京將運兵長驅直下,將切斷印度東北七省的通道,印度因此激烈反應。
事實上,兩國不乏對話機制。但雙方面對此次爭議,並未在第一時間用外交管道磋商解決,反而不斷放話跟指責對方。隨著網路民族主義的發酵,此爭議已經演變成攸關尊嚴的「懦夫遊戲」,看誰先受不了壓力而退兵。但雙邊關係若因此而再度惡化,兩國當然都不會是贏家。


共機繞台 突破美日 事急矣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蘭寧利/退役海軍中將(高雄市)

最近中共轟六機頻頻繞台飛行,壓迫我空防。經國號監控轟六的照片。圖/國防部提供



西太平洋區域安全,從二○○九年共軍艦隊編隊穿越宮古海峽起,穿越第一島鏈已成常態,尤有甚者繞日本西南群島間穿梭航行。二○一三年起各式軍機開始進行進出第一島鏈,其企圖相當明顯,讓穿越常態化,第一島鏈虛級化。
近期,共軍應美中關係之起伏,五月兩架共軍蘇卅戰機在東海企圖攔截美國空軍的WC-135型輻射探測機。七月廿三日共軍兩架殲十戰機在距大陸東岸約八十浬的東海國際空域裡,危險接近一架美軍EP-3偵察機。而這等於告知美國其對東海防空識別區專屬認定的執行能力已非吳下阿蒙,而將日益提升其威懾姿態。
但是最引人注意的是,莫過於中共藉著威懾蔡政府,繼宮古海峽後,再開闢了突穿一島鏈的第二戰略通道—巴士海峽。巴士海峽通道的開闢因台灣完全無防堵的戰略認知,且又可避免遭美日聯合阻絕。其次尚可迴旋向北,單獨圍困台灣,直接解決台灣問題,而不波及日本,讓美日不介入。
於是去年十一月廿五日共軍轟六及電偵機經台灣南部海域穿巴士海峽沿東部外海北上,兩周後四架電偵機由北而南再繞台一次。接著十二月廿五日,遼寧號航母和五艘護航艦經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訓練,遼寧號戰鬥編隊隨後沿台灣東部外海南下再至南海訓練,接著由台灣海峽北返,完成首次順時針繞行台灣一周。
今年繼遼寧號戰鬥編隊訪問香港兩次穿越台灣海峽後,七月廿日起共軍軍機多達十架再度繞台,並連續多日持續南北穿梭。這些完全是針對台灣。這些轟六K都具有遠程場外精準打擊的能力,而航母在距台三百五十浬就有對台發起快速打擊的能力。而這種從東向西發起的攻台行動,將迫使我軍顛倒正面作戰,而幾十年的戰略縱深經營皆化為烏有。
個人認為共軍在東海及圍繞台灣的軍事行動,已彰顯了其海空兵力已有足夠的能力及信心,突破美國與日本的封鎖,穿越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這兩條戰略水道,進入台灣東部的西太平洋,圍困並攻略台灣;且陳兵外圍,阻撓日本、關島,甚至澳洲等方向來援的美軍。
共軍軍機實施這種遠航訓練已逐步進步到多機編隊,在東部外海穿梭的行動顯然是進行綿密的戰場經營,以求越來越熟門熟路;而遼寧號戰鬥編隊繞至東部海域對台威脅更大,主要其位置飄忽。
雖然國防部每次都稱對其行動均已「綿密監控」,但絕不能形式化,必需要有「事急矣」的迫切感,深入檢討兵源、戰備,調整作戰指導。當前,擴大外圍的監視海域已刻不容緩,而面對共軍海空兵力的場外遠攻,仍固守六十浬的一線陣地,恐只有處處受擊而無還手餘地。


化干戈 善用退將登陸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政府提修法,退將赴大陸將剝奪其退俸,不知這是黨意、民意,還是政府決策?
總統府肯定賴清德的「親中愛台」,卻否定退將們的「親中愛台」。再看立委、縣市長等高官,不也常跑大陸,難道要退將們高喊「台灣萬萬歲」才可赴大陸嗎?
中共轟六等軍機常態化跨海遠訓,還能讓我方經國號戰機接近伴隨飛行拍照,約略可看出兩岸軍事對陣中有新的端倪,這就是退將們多年來暢遊大陸談笑風生中累積的默契。打打殺殺已過去了,現在都是自己人,客客氣氣把酒言歡,這些都是政府做不到的事,無形中由退將接手,符合「親中愛台」。
未來共軍機艦進出台海空海域頻繁且成常態,若發生事故,兩岸互尬叫囂,若退將們能運用其人脈,化干戈為玉帛,何樂不為?

出外多聲帶 回家鄉部落 母語自然留


2017-07-26 02:40 聯合報  翁煙源/藝術工作者(宜蘭市)

目前小學必修本土語言,教育處鼓勵低年級教師平日以台語等本土語言教學,幫助學童精進母語。 記者李蕙君/攝影



近日有數篇投書探討語言問題,各有論點,似乎沒有完全的對錯。以筆者的經驗,也許不用太多規範,在今日環境下,語言自有其發展方向,順其自然恐怕就是最好的政策。
苗栗靠海小鎮講閩南語居多,靠山線才講客家語。筆者出生在苗栗,初識者以為我是客家人,有的即以客家語相詢;但聽得幾分,講得不好。小時回位在山海交接小村的外婆家,常會聽到大人們依對象適時切換閩、客語;當時到苗栗市都用客家語而聽不懂,今日再去市場,是國、閩及客語三聲帶自然切換。
及長至新竹念書,同學來自桃竹苗,班上近三分之二是客家人,三年下來大都聽得懂他們說什麼,偶而也能聊上幾句,但今又幾乎忘光了。
在台北工專念書,教授在課堂以閩南語對話討論,有外省及客家同學,似乎也不造成困擾。出社會工作,在貿易公司,兩位老闆都是外省第二代,閩南語說不輪轉,只好聘請我代他們去跟中南部的大小工廠老闆溝通。
宜蘭縣的泰雅族人不少,他們下到平原,三聲帶皆可轉換,可是大同鄉與南澳鄉的泰雅族語是有差異的,有回唱一首南澳泰雅語的歌,大同鄉的族人竟聽不懂。有日到寒溪(小南澳),聽部落老人家的泰雅語摻雜不少日語,族人坦言那不是純正的泰雅語。而蘭陽平原的許多噶瑪蘭族後代,早就不會族語,只有遠去花東的族人,尚存些許族語,但可能也混了部分阿美族語。
許多從各地來宜蘭的阿美、布農、卑南…甚至部分客家人,都似乎漸忘掉其語言,小孩更不可能有師資傳授,不少人早分不出族群,有的從家鄉來此落地生根而回不去了。
這半年來我幾乎每月都會往台東多良跑。有回去訪問那巫師後代的老人家,其兒子坦言:媽媽說的排灣語受日語影響不少,但慶幸在部落有熱心的族人老師,很用心在教孩子們族語,也漸將傳統文化找回來了。不少年輕人也回到部落,並將十幾年沒舉辦的小米豐收祭恢復了,漸漸恢復了部落原有面貌與生機。
但也有族人深切說:如果部落裡那些在外頭發展的精英,願意多回部落來共同打造傳統文化,注重語言,應是最實際的。像宜蘭有不少教職退休的泰雅族人回部落奉獻傳承語言文化,那才是根本之計。回到家鄉,部落語言自然會留存,否則到了外頭只好被融化在強勢的語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