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經濟╱前瞻預算應建立終身究責制

.聯合報社論..幸福城市的真相 是市民用腳投票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青紅燈,非禮勿視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預算應建立終身究責制










經濟╱前瞻預算應建立終身究責制


2017-07-26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針對前瞻基礎建設預算召開臨時會,國民黨立委在全院談話會中上台占據發言台,指責行政院預算內容表示拒審。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立法院倉促通過前瞻條例,行政院更火速地在四天之內提出1,100億元的預算,提請立法院審議,希望繼續利用多數優勢也能快速通過。這種「超高」的行政效率,比一般民眾購物還要果斷恣意,當然引起民眾的懷疑和在野黨的反彈,從而引發立院藍綠立委的肢體衝突。
各界非議最多,也是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解號稱「謙卑」、「最會溝通」的蔡政府,為何要採取「逼車」的高姿態導向衝突?
按預算法,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由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四個月前提出立法院審議,並附送施政計畫;總預算案應於年度開始一個月前由立法院議決,可知一般預算應給立法院至少三個月的時間。但前瞻建設,在蔡總統就職演說沒有提到,顯示原來不在施政計畫之內,完全是急就章;以急迫的八八水災為例,莫拉克颱風重建預算也是在特別條例後約三個月才通過,而毫無急迫性的前瞻預算案,卻硬是要求立法院三兩天就要囫圇吞棗,根本就和林全院長「計畫都要經過討論與評估,也要通過嚴格預算審議」的說法矛盾,如此蒙混過關,如何讓全民心服口服?
其次,蔡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完全執政,更掌握立院的絕對優勢,前瞻預算案要過關直如翻掌,但也總該行禮如儀,讓立法院扮演基本形式上的監督角色,卻如此躁進把立法院貶低成行政院的橡皮圖章,也會讓民眾認為是黨意凌駕於納稅人的權益之上,潛意識裡逐漸失去對蔡政府的信任,恐怕是短多長空。
因此,我們認為最近中國大陸為了促使地方政府負起財政紀律責任,新推出的「終身負責,倒查責任」制度,具有啟示意義,值得蔡政府從嚴以律己的角度採納實行。
在剛結束的大陸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談到防控金融風險時,除了宣布將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之外,有鑑於近年來官員幹部的政績考核,都是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論英雄,導致部分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違法違規舉債擔保,造成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快速增長,隨時可能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於是習近平首次提出對地方債實施終身問責並倒查(倒推回去審查)責任制度,代表如果地方政府未能在合法合規的基礎和前提下做出政績,只造成債務的增加或衍生弊端,則未來官員即使退休也要被追究、承擔相關責任。除此之外,大陸的中央政府也淡化GDP排名的重要性,引領官員在政績考核中更加注重民生、環保和經濟增長品質。
事實上,大陸財政部今年已經啟動問責模式,處罰重慶、山東、河南、湖北個別地區涉事官員,部分對地方政府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負責人也被問責罰款,建立問責常態化模式之餘,財政部也聯合發改委、司法部、人行、銀監會、證監會封堵地方藉公私合夥(PPP)模式、政府性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變相舉債管道,不斷加強監管力度。
此種終身問責制度,套在備受質疑的前瞻條例和預算方面,更是迫切而必要。面對各界質疑的聲浪,既然蔡政府異口同聲說前瞻的經濟效益很大,絕無浪費,也不會拖垮地方財政,債留子孫,蔡總統也說會將錢花在刀口上,何不就勇敢地借鏡大陸的前瞻作法,增訂終身負責的「究責條款」,要求上自總統,涵蓋行政院長、國發、經濟、交通、財主首長和地方首長,只要未來有任何前瞻建設造成浪費、效益不明、自償率低於原先估計、財政惡化等情形,都要向前追究責任,負責賠償。相信前瞻條例或預算只要增訂此一究責條款,宣示規劃官員為政策負責的政治擔當,必能讓反對黨和民眾口服心服,即無須在立法院做無謂的面子之爭,保證能讓前瞻預算隨即通過。

聯合╱台電青紅燈,非禮勿視


2017-07-26 02: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核三廠出包,電力供給告急。台電官網「未來一週電力預測」系統,24日下午一度亮起四顆「限電警戒」紅燈。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馬路上的交通青紅燈,是為提醒人車注意;但政府有些青紅燈,卻是為了干擾視聽而設,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
經濟部長李世光前天剛說全力保證本周供電「不亮紅燈」,誰料,下午台電官網的電力供需預測就紅燈高掛。神奇的是,不到十分鐘,紅燈就被「滅燈」了;台電官網故障後重新連網,燈號已然變成「橘燈」。
事實上,李世光在保證今夏不會進入「限電警戒」的紅燈時,還小心翼翼加了兩個前提:一是新機組上線,二是舊機組正常運轉。但他說不出口的另兩個原因,一是內閣保衛戰,二是怕挨小英總統罵。台電燈號由紅轉橘,雖順手推給伺服器故障;但精明的民眾一看即知,這比較像是內閣保衛戰的「政治燈號」運用,尤其李世光多次被點名異動。
蔡英文最近變得愛罵人。如影隨形的公教陳抗已讓她夠焦躁,因減香封爐引發「眾神上凱道」,更讓她「罵不擇人」,被誤飆的葉俊榮只能半夜臉書貼文,請環保署出面說清楚。想也知道,一旦限電,工商跳腳,民生衝擊,小英將怎麼暴跳如雷。
但是,電力告急,其實很難要李世光一肩挑。蔡英文為了「非核家園」而躁進廢核,又因過度膨風綠能,導致供電緊張成為新常態;如今一情急,連老舊核能機組都隨意放行。這個連環套,如何教李世光一人解?
台電供電無力,李世光扛責無奈。電力供應的青紅燈變幻莫測,攏嘛為了權力和顏面。

聯合╱幸福城市的真相 是市民用腳投票


2017-07-26 02: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的政治風華提升不了它的經濟風光,高雄市公債已飆升逾二千九百億,高雄花的錢不比其他直轄市少,欠的錢卻是最多。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高雄「全台第二大城」的位子岌岌不保,即將被台中市追過,兩市人口差距僅一千多人。也正因為人口成長遲緩,中選會最近計畫重新劃分立委選區,高雄市極可能因此減少一席立委,引發當地立委反彈。如果真的被削減一席立委,未必不利高雄發展;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為何高雄保不住人?
根據去年的人口統計,新北市穩居全台第一,將近四百萬人;第二名的高雄和第三名的台中,人口相差三萬人。但從人口成長數看,台中去年增加二萬二千餘人,高雄僅增四百五十多人;由於增減速率未變,至上月底高雄只比台中多一四○○人。據估計,台中市人口今年隨時可能超越高雄,變成全台第二大城,也對照出高雄的遲滯。
對此,高雄市長陳菊的解釋是:「台灣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現象」。但少子化、高齡化是全國性現象,主要呈現在鄉村人口流向都會,為何高雄也如此?當然,比起去年人口負成長九千多人的台北市,高雄市失血不算最嚴重。但台北市周遭的新北、桃園人口都大幅成長,可見這是北部都會間的人口流動;由於交通便利,人口往低房價地區移動。反觀整個南部地區,人口負成長居多,屏東甚至連續十五年負成長;而應扮演磁吸角色的高雄、台南二都,去年人口成長加總不到一千人。這難道不奇怪嗎?
從人民感受最直接的家戶平均所得看,或許可以發現局部答案。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五年的十八年間,北、高和後來升格的四都比較,高雄有十二年的時間名列第五名,只勝過「難兄難弟」台南,另有六年時間排名第四。同一時期,高雄家戶平均所得負成長的次數,則是六都之冠的八次。僅論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高雄市也只勝台南,排名第五。
此外,高雄二○一六年總預算規模和居民平均分配預算都在六都排名第四,但總負債和平均居民負債卻均高居全國第一。二○一七年的統籌分配稅款,高雄獲得的經費是六都第二,僅次於台南。換言之,高雄花的錢不比其他直轄市少,欠的錢卻是最多。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文章,說過去高雄自誇是「幸福城市」,但這個稱號如今卻變成一種嘲諷。以年輕人首份工作平均薪資來看,高雄硬是比平均值低了四千元。高雄街道寬,市容光鮮,房子便宜,人工便宜;但換個角度看,不也是虛有其表?對於這樣的批評,在高雄執政近廿年的民進黨當然不會服氣,但眼前的事實是,高雄政治風華卻提升不了它的經濟風光,如今拚命要爭「第二大城」,已無意義。
高雄會落到今天的局面,產業轉型失敗是主因之一。過去高雄以重工業為主,擁有中油、中鋼、中船等國營事業為基礎,加上全國第一大港加持,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十八年前,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曾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但一轉眼,今天已跌到第十三名。遺憾的是,高雄並不珍惜原有的經濟基礎,一味想要擺脫「重工業」,卻無法提出新的替代發展方向,等老本吃完,經濟也蕭條了。
其次,是執政者太強調「煙火式建設」。不可否認,高雄市今天的市容確實較過去光鮮亮麗;但是,這些花大筆公帑創造出來的文青建設,卻未必實用或具有深層帶動效果。高雄的輕軌、捷運都是鉅額虧損,辦過世運後,設計驚豔的「龍騰體育場」幾成為蚊子館。其實,施政若只求「被看到」,炒短線、缺乏效益的結果最後終會降臨城市。如今,前瞻基礎建設八千多億預算中有將近兩千億要投注在高雄,怎不教人擔心?
只重表面的城市發展,最後,就是市民「用腳投票」,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再多自我美化或卸責於人的話術,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