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分寸,台灣與世界之間的距離
.葉丙成/台灣,不該再漠視「人」的價值
.葉銀華/台塑集團以後會變怎樣?
.蘇蘅/反智的總統與美國媒體的堅持
.薛承泰/共享經濟會成為共產主義3.0嗎?
李清志/尋找秘密基地
2017-05-27 03:16 聯合報 李清志
許多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是小朋友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有的人利用樓梯下方的死角、有人利用空地上的巨型水泥管、有的則使用家電搬運的大型紙箱,或是山洞樹叢裡,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成為孩童放學後與玩伴閒聊分享的俱樂部,或是與父母吵架賭氣時的避難所。男孩與女孩的秘密基地各有不同,但是那種追求個人私密獨立空間的欲望,卻是相同的。
我兒時秘密基地是在樹上搭建簡陋的樹屋,對我而言,那是一處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場域。利用撿拾來的廢棄木料、費勁地搬到大樹上,然後拿父親的鐵鎚、釘子胡亂地拼湊出類似小木屋般的建築,滿足了內心某種創造個人空間的衝動,或許後來選擇念建築系,也是源於兒時的建造經驗吧!
秘密基地建造經驗,似乎也驗證了我的建築想法:「每個人都有建造的本能。」其實每個人內心都存在著構築自我獨立空間的欲望,這樣的欲望始於孩童期逐漸萌芽的自我意識,藉著打造秘密基地,幫助自己建立起獨立自主的人格。
以前小孩子總是能在住家院子、社區荒廢空地,或是山野森林裡,建造自己的秘密基地,但是現今都會化社區環境,連玩耍的空間都少了,更不要說是建造秘密基地的空間。城市中所有的社區公園,都是制式的罐頭塑膠遊樂設施,然後是規畫完整細膩的公園步道植栽,設計完善卻是十足人工化,小孩完全沒有自我創作實驗的空間,想要在地上挖個洞、在角落釘個小木屋,或是爬上樹木,都會被制止或甚至開罰。
有鑑於此,丹麥在一九四○年代就推出「遊樂公園」(play park )構想,後來也傳到歐洲各地。它不同於現今一般公園,沒有完善的設施,地上到處是坑洞與廢棄物,看起來沒有規畫設計,也好像缺乏安全,但卻有許多自然材料,並允許孩子們在此利用各種道具材料玩耍,不論是生火、挖洞、倒水、爬樹,都不特別禁止,讓孩童可以像「野孩子」一般,盡情玩樂,創造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日本建築工作者尾方孝弘所成立「基地學會」,目的就是推動「遊樂公園」的設置,讓日本小孩有機會在公園中,自行發揮創意,自己親手搭建秘密基地。位於日本東京世田谷區的羽根木公園就是一座「遊樂公園」,公園門口的告示牌沒有一大堆禁止事項,只寫著「自己負責、自由遊玩」,公園內可以看見許多小孩自己建造的秘密基地,千奇百怪,卻是充滿創意!
我們的孩童總是被規範捆綁與限制,無法盡情地創造自己的生活空間;過度的限制與保護,侷限了他們冒險犯難的精神,同時也妨礙了創意實作的成長能力!
不僅是小孩需要秘密基地,大人也需要秘密基地,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認為,建築師藤森照信的「高過庵」茶屋建築,以及石山修武的「幻庵」等奇特小建築,其實都是大人的秘密基地,可見即便是大人,內心對於「秘密基地」還是有無限的憧憬與想像。
不論小孩或是大人,內心都需要有「秘密基地」,在那裡我們可以孤獨自處,可以誠實的與自己內心對話,也可以在沉靜中,重新找回再出發的能力!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