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政策 海軍司令指路
◆ 星期透視/和解飯延期 莫忘政壇壞人多
◆ 名家縱論/陸堅持和統 我勿越底線
◆ 對台 川不確定高 賀原則導向
◆ 颱風預報輔以現地觀測
◆ 氣象署 應改變專業獨斷的心態
◆ 保留陳奇祿故居 傳承美的記憶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陸堅持和統 我勿越底線
2024-10-06 04:46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海峽兩岸分治已過七十五年,過去雖有軍事對峙的局面,但還是在一家之內的鬥爭,現在則趨向兩家身分認同與主權的對立,加上美國主導的霸權體系與中國崛起必然發生衝突的宿命論調,兩岸關係的緊張猶如隱藏在深海的暗流,時刻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兩岸戰爭真的不可避免?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盛行的「修習底德陷阱」、「攻勢現實主義」以及「權力移轉論」都論證了歷史上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之間,必將走向強權政治的衝突宿命悲劇,加上美國政學界在地緣政治的競爭框架下,與大陸展開全面的對抗,更推動了這些立論的風潮。
其實上述的理論也只是現實主義的分支,主流的古典現實主義主張權力平衡可以維持國家間和平,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後盛行的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家追求的目標是安全,而非權力的最大化,也主張平衡的兩極最能維持體系的穩定,這些主張在歷史上都可以獲得驗證。
甚至提出「修習底德陷阱」的作者艾利森也發文強調他的著作並非主張大陸與美國的戰爭不可避免,恰恰相反,他希望人類能夠體會戰爭的極度危險與殘酷,因此要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調適力,以避免戰爭的發生。
應當說中國威脅的是美國的霸權,而不是國際體系,在美國霸權主宰的國際政治中,從來沒有一個崛起強權在經濟、科技、軍事與政治的實力與影響力與其如此接近,美國當然要傾全力遏制大陸的超越可能,問題是大陸崛起後一定會挑戰美國的霸權並引發衝突嗎?
中國大陸對國家發展的看法往往從百年甚至幾百年時間維度出發,習近平新時代國家願景旨在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內在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國際關係權力平衡的主張,也可以做為未來中華民族復興後走向的分析依據。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對台用武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還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政治議題。美國軍方往往以具備攻台能力或是攻台準備,作為研判用武時機的依據,因此才出現了針對民國一一六年或一二四年(二○二七年或二○三五年)可能發生台海衝突的種種預測。
但是具備能力並不代表就有意願使用武力,它必須服膺於國家發展的大戰略,首先強調盡一切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其次設下用兵的紅線:法理台獨、外力介入、長期抗拒談判,以此嚇阻台灣跨越紅線,也給自己留下迴旋空間,避免用兵,阻礙甚至破壞了民族復興的進程。
我們切莫認為大陸至今尚未對台用武是大陸「不能也」,只是在虛張聲勢,寧可相信大陸是「不願也」,在大陸領導仍在堅持和平統一的政策下,我們要避免超越大陸的底線,逼迫大陸不惜代價發動戰爭。
但當前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的錯誤,韓非子早已告誡小國不可「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其後果不堪設想,務須審慎以對。
星期透視/和解飯延期 莫忘政壇壞人多
2024-10-06 04:46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專任教授)
在總預算審查陷入僵局的時刻,原本由韓國瑜院長邀集,上周五政院卓榮泰院長要和朝野立院黨團幹部餐會,但因颱風過境考量救災優先決定延期,目前朝野的態度是這場餐會仍會擇期舉行。
會有這場餐會,和總預算被在野黨退回當然有關。為此韓卓已在九月廿七日「咖啡會」,卓院長形容他喝了杯「溫暖的咖啡」。由藍委在質詢中問卓餐會的事,卓榮泰還輕鬆表示希望餐會裡能有個「溫暖大火鍋」。
但多數媒體並沒有選擇用「溫暖」來定調這場原定的餐會,媒體更愛用「和解飯」。「和解」當然是很重的字,經常是在描述對立或是敵對的雙方之間,想藉此重建友善關係。需要吃「和解飯」,等於認定吃飯的雙方存在著某種現在進行式的對抗或僵局。
政壇讓人印象最深的「和解」是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施明德和新黨人士喝「大和解咖啡」;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陳水扁想模仿找在野黨喝和解咖啡,但和解需要彼此夠強的互信、誠意和善意,當年扁身上不太能找到這些。
現在在立院待審的明年度總預算,朝野確實陷入僵局。賴總統是「雙少數」,但並無身段放軟跡象。總預算被找到許多問題,但執政黨卻不從補正、拿出替代方案,或至少是充分說明編列難處取得在野黨理解。卻選擇走一貫的對抗路線,一面是賴總統下軍令狀,要綠委全勤、團結、服從黨團指揮,一面是民進黨發動宣傳,要給藍白立委戴上阻擋預算,傷害公務員加薪和民眾權益的大帽子。這只會升高朝野對立,僵局就是這麼來的。卓榮泰雖然經常擺出溫和形象,但看不到能改變僵局的具體作為。
我在學校教談判協商多年。對於要不要和談判協商「對方」吃飯,是不少談判專家認真研究過的。當然餐桌不可能取代談判桌,但邀請對方共餐除了能展現善意、和緩關係,還有很多額外好處。知名的「哈佛談判課程」建議:談判前先吃飯增進瞭解,吃完再去談判桌,一旦談判氣氛變得太緊張,就再一起吃頓飯。
吃飯這招看似簡單,在僵局中確有其效果。韓院長跳出來召集這場餐會,展現他彈性柔軟的政治風格,有彈性才能有真正的「韌性」。但在賴總統身上看不到彈性,只有「任性」。或許賴總統的幕僚就是體察了上意,才會用「莫忘世上苦人多」來酸韓,這只是在提醒大家,在台灣政壇「莫忘世上壞人多」。
立法行政陷入僵局,按照憲法規定,該出來邀集兩位院長吃飯的應該是賴總統,他應該是相信吃飯能化解僵局的,否則他應該不會在選前說要邀習近平吃飯,雖然他和扁一樣,忘了吃「和解飯」前得先累積足夠的互信和善意。
這頓「和解飯」無論最後吃成沒有、和解了沒,韓國瑜都大大加分,他展現彈性柔軟,為總統承擔本來該是總統要做的事。賴總統當選那晚,就說自己很樂意與在野黨領袖共商國事,說要用人唯才、不分黨派,籌組民主大聯盟。但上任至今沒有「溫暖咖啡」、沒有「和解飯」,等陷僵局再約飯,為時已晚。
現在怕的是韓院長苦心召集的「和解飯」最後真的辦成了,但是卓揆卻根本沒拿到讓步授權,而是背後綠營大戰狼和小戰狼的「黑臉白臉」策略中使出的一張白臉而已。政治本是妥協的藝術,更何況作為雙少數的賴總統呢?再這樣任性到底,除了總預算,後面的案子還很多,包括大法官、NCC 和考試院的人事案,真能「我自一口真氣足」嗎?再這麼「與人鬥其樂無窮」,鬥對岸、鬥在野、罵部屬,台灣還能不讓你鬥得烏煙瘴氣嗎?
兩岸政策 海軍司令指路
2024-10-06 04:46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我海軍司令唐華日前接受英媒訪問,形容解放軍在賴清德政府上台後,正在實施「蟒蛇戰略」施壓台灣。
從升斗小民角度看,該訪問有以下重點:一、自綠營執政後,解放軍繞島無論在次數、時間或接近距離上,都遠超過去;二、國防部自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起逐日公布解放軍在台灣附近的動態,到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後只更新船艦數量,是政府憂心說太多會打擊台灣士氣和經濟;三、中共已準備好「只要願意隨時可以封鎖台灣」,而台灣展現克制,避免給北京製造藉口來發動封鎖或衝突。
面對中共威脅,人民首先應該好奇的是:為什麼唐司令突然接受訪問?相對於過去中共射飛彈飛越我上空,還要日本公布消息間接告訴我們,後來國防部發布的消息看似坦白多了,但此次訪談仍透露出他們怕說太多。
那麼,唐司令為何不延續綠營的粉飾太平政策呢?我們實在不想去懷疑,是否因為立法院審預算日子要到了,軍方出來放點國安危機消息,有助通過預算,只能相信,國安真的是壞消息太多,軍方必須出來提醒國人緊繃神經,思考如何跟政府共同應對中共威脅,甚至採取行動加入軍隊,解決之前傳聞部隊編現比不足,金門和馬祖擬採「非軍事化」的問題。
既然要共同面對,看到中共能力,人民該知道政府的綠營良策,才好決定接下來能如何做。唐司令說「展現克制」。遺憾的是,唐司令只能代表海軍,最多是軍方立場。對照金門事件後一系列中共海警等單位對我禁限制水域所做侵擾,海軍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就是他口中的克制之一。
而其他長官怎麼說呢?唐司令的上級:國防部長顧立雄僅強調,中國擴張主義的本質一直在那裡,所以人民要看到的是,中國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或是任何一個主張、政策而改變擴張主義的本質。
顧的說法讓人注意到,民進黨政府從蔡英文上台時強調「維持現狀」,到現在「藍綠誰來都一樣」的論述轉變。簡言之,以前蔡政府告訴人民,選綠營不用擔心中共會打來,她從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當選感言,一直到下台前夕的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國慶演說時仍指出,「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
但顧部長如今卻只強調中國有擴張主義的本質。人民應該難以瞭解,中共擴張主義既然是本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是從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就上台,涵蓋藍營執政階段。為什麼藍營執政時人民少看到解放軍繞島紀錄,相反的,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還有中共不使用 M 五○三航路等自制態度,現在卻是國安頻頻出現危機階段?
該特別指出的是,唐司令所言對應之道,其實就是在野黨一貫主張,而中共擴張主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則是近年兩岸關係的常數,少數差別在美國以及新上台的賴政府對中共態度的變化。此次軍方還知道要避免給北京製造藉口發動封鎖或衝突,那賴政府知道嗎?
對台 川不確定高 賀原則導向
2024-10-06 04:46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日前公布「川普或賀錦麗政府將如何對待台灣」的研究報告,分析川普與賀錦麗兩位總統候選人對台灣的不同態度。儘管台灣不是美國總統選舉的主要議題,但隨著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持續施壓,無論誰當選,美國的下一任總統都將無法迴避這個問題。
首先,川普的態度具高度不確定性。他在上一任期內時,對台灣的支持呈現雙面性:安全方面積極強化對台的軍事援助與合作,然而在經濟問題上,卻持保留態度。川普更注重交易的結果,往往以貿易赤字、國防開支等具體、可量化的數據來衡量雙邊關係。對於台灣,他可能將之視為談判籌碼以促進美國在其他領域的利益。
例如,他抱怨台灣沒有為美國的保護支付足夠的費用,而台灣「竊取」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他的政策可能聚焦於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開支(他日前明白表示台灣國防預算應增至 GDP 的一成)、購買更多美國軍事裝備,甚至促進台灣對美國的經濟投資。川普對國際原則的承諾較弱,他的政策更強調靈活性與不可預測性,可能會讓台灣陷入不確定性,也加大美國政策因他個人喜好而波動的風險。
相對於川普的交易式策略,賀錦麗的態度則更為系統化和原則導向。作為拜登政府的一部分,她參與一系列深化美台關係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強化經濟合作、提升台灣國際地位以及增加安全支持。賀錦麗若上台,預期將延續拜登政府的路線,尤其是在反對中國大陸透過武力奪取台灣的全球規範方面。
賀錦麗的外交政策更注重維護美國與盟友、夥伴的穩定關係,並強調國際規範的重要,意味她可能會加強與亞洲盟友的合作,共同遏制中國大陸在台海進一步擴張。然而,儘管賀錦麗政府在理念上可能延續拜登政府的政策,但她對台灣的承諾或許不會如拜登般直接公開。拜登曾多次強調美國會保衛台灣,賀錦麗在此議題相對低調,反映出她希望避免進一步激化美中關係的策略。
整體而言,川普和賀錦麗在對台政策的執行將存在顯著差異。川普可能會將台灣問題納入美中貿易與經濟談判的範疇,將台灣作為與中國大陸博弈的籌碼;相對地,賀錦麗可能延續拜登政府的政策,強調透過多邊合作來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報告最後的結論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不會取決於台灣。不過,美國選民對下一任總統的選擇,將對未來幾年美國對台灣和兩岸問題的立場產生巨大影響。
颱風預報輔以現地觀測
2024-10-06 04:45 聯合報/ 陳俊成/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工所退休副教授(新北市)
本次山陀兒颱風路徑與登陸時間預測失準,使得各縣市政府宣布放颱風假後,有的地方卻是風雨不大甚至是晴天,造成各界對地方政府放颱風假的批評,與對氣象署預報準確度的質疑。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表示,放颱風假是地方政府衡量各種狀況所做決定,但現在有更好的科技,希望氣象署再精進,讓各地政府能取得更新、正確的資訊,中央地方可合力檢討。
如氣象署所言,對颱風路徑與登陸時間的預測並不容易,因其中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對一般人或地方首長來說,關心的是颱風帶來的風雨大小是否會影響日常作息,及影響多大的問題。
本次氣象署預測山陀兒颱風的路徑其實並未太失準,只是颱風移動速度慢,延遲登陸而已。雖然氣象署預測的颱風路徑沒有太失準,但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會遲滯登陸,並且其風雨影響的範圍與程度,在十月一日與接下來的十月二日,如能配合現地觀測與戶外溫溼度的體驗,應該還是可預估的。
從那幾天天氣圖來看,大陸高壓與太平洋高壓都壟罩在台灣的北邊,連最近台灣東部的低壓帶中心氣壓,也都高於山陀兒颱風的中心氣壓。並且北部那幾天的室外天氣明顯偏涼也不悶濕,顯示高氣壓冷氣團一直盤據在台灣中北部,因此可預估山陀兒颱風不易北轉,而會遲滯登陸或暴風圈風雨影響台灣中北部的時間。
現代人的生活倚靠電腦,例如行車慣用電子導航,氣象預報當然也要靠電腦。但除了看電腦的輸出之外,也要配合現場的臨場感覺與現地氣象觀測數據,才會有全局視野,來判斷或修正電腦颱風預報的結果,以免落得像有人因完全依賴電子導航,而不從車外環境判斷,結果車子走到田埂路,最後落入開進田中央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
氣象署 應改變專業獨斷的心態
2024-10-06 04:45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山陀兒颱風重創台灣,卻引發更多的討論,尤其高雄這次連放四天假,雖破了紀錄,但許多人心中卻一點也不舒服,因為前兩天颱風假是處於等待階段,後兩天卻是在驚恐與驚嚇中度過,這種心情的起伏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相對的,北部的災情是在沒放颱風假的時候才出現,看在氣象署的眼中不知做何感想?
其實這種預報不準確的情況,個人在很多年前就提過,因為在多次的經驗中感覺到的問題,是不看氣象預報出門遊玩會不放心,但過度相信氣象預報又不安心,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氣象署所公布停班課標準,縣市首長也以此作為決策指標,但長期預測失準成常態,尤其這次的結果顯示氣象署完全不是山陀兒的對手,因此,有專家建議海上陸上警報定義應修正,太早動員或空等都不是辦法。
氣象署對此也做出說明,但是愈說明讓人愈迷惑,因為重點始終圍繞在山陀兒的詭譎預報的難度,這種說法明顯就是打臉自己,不就因為難預測才需要氣象署嗎?否則民眾自己觀天象就可以,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的經費建置相關的資源呢?
更重要的是一種專業獨斷的心態,或許當初是為了怕資訊混亂引發後遺症,但現在是否因為沒有競爭而墮落?政府不該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嗎?畢竟,這樣的情況若持續下去,對於氣象署的公信力恐怕也是弊大於利。
當氣象署的專業獲得信任,縣市長的放假與否就不會遭受無謂質疑,政治上的對立也會因此減少。希望山陀兒的經驗可以讓氣象署有更多的自我檢討,用具體的作為來建立真正的專業地位!
保留陳奇祿故居 傳承美的記憶
2024-10-06 04:45 聯合報/ 廖新田/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台北市)
颱風山陀兒襲台,我利用風雨前的寧靜走訪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以憑弔行政院文建會首任主委陳奇祿院士對台灣美術及版畫藝術的貢獻。近日聯合報報導,繼台灣史先驅曹永和故居被拆毀後,陳奇祿故居也可能被拆除,因為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認定無文資價值。家屬與藝文界雖發動搶救,是否成功尚難論,真心期待有兩全其美的結局。
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年)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有一,一四一位畫家提出三,○○二件作品、來自卅九個國家參展,最後五四三件展出。如今喜迎第廿一屆,盛況依然:八十二國、一三一位參賽者、一,二一五件作品。國美館二樓展覽廳顯目的黃綠看板寫著「作為全球版畫藝術工作者交流與對話的平台」。這個國際藝術展也鼓舞了台灣版畫藝術家輩出以及推動台灣的版畫教育。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就是陳奇祿的幕後傑作!搜尋「聯合知識庫」,陳主委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一月三日於聯合副刊發表「拓展審美的視野」一文,強調國際美展有助於提升國家形象與提高國人審美視野,具深遠意義,於是在台灣現代版畫「師傅」廖修平教授的協助下成功舉辦。試問:台灣有哪一種號稱國際的美術活動能吸引如此多的國家共襄盛舉?如今台灣現代版畫藝術在國際上有其地位,都要歸功於他的高瞻遠矚。
台大設有藝術史研究所,將台灣美術史列為七大領域之一,並強調運用校內資源跨域整合「進行藝術史學之新開展」。台大應該積極爭取保留陳奇祿所留下來的歷史空間,以彰顯過去台大真正參與台灣藝術政策發展並且有重大影響,更展現未來將扮演積極角色之決心。更何況,文化部甫公布重建台灣藝術史2.0政策,預算十四億,台大若能保留這項少見的藝術遺跡空間,應該更有理由爭取大筆經費挹注台大才是。
回頭說,曾經在台大貢獻心力的台大學者,學校本身都不珍愛其痕跡而棄之,如何說服遍布海內外校友及廣大的師生、家長,台大校訓中有「愛人」一詞?如果歷史、文化記憶是國家根本,如何「愛國」?
期待文資審查諸君在硬體認定或好不好看之外,也能重視無形場所精神對歷史記憶的作用。
那怕是空空如也的歷史空間,只要適度設計與詮釋,都可以為後代提供歷史連結與文化認同的平台。把它剷平了,我們的文化記憶就少一塊了,那是台灣世世代代永遠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