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回應世代需要 讓診間對高齡友善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回應世代需要 讓診間對高齡友善
◆  許個友善職場 幫媽減壓
◆  節日寵愛母親 平時更該珍惜
◆  獨自過母親節 更要對自己好
◆  新青安貸款 政府帶頭炒房
◆  中高齡再就業準備好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回應世代需要 讓診間對高齡友善


2024-05-11 03:45  聯合報/ 周傳久/醫院顧問(高雄市)


高齡友善逐漸受到重視,政府最近展開大規模醫院與衛生所高齡友善會議,議題包含無障礙把手、遠視眼鏡等等,其實高齡友善思維隨時空改變和深化,從高齡者及看護眼光看世界,可以有更完整人性的系統、態度與技能。也能節約經費,降低衝突與暴力,醫療人員亦可降低壓力,快樂一點,因為感受了解人,才能掌控局面幫助人。

到底醫院、衛生所的高齡友善該想到什麼?希望能少點「帶回研究、全力配合」,可以更慎重發展。不是因為有什麼大商機才有誘因,至少能多為人著想。這麼多官員學者專家喜歡去日本考察,日本的核心就是多為人著想,覺得這樣才是正常。歐洲也直接用以人為本的觀念對全體員工和新人訓練來訴求傳承,另外還加上科技倫理

以近年北歐為例,包含系統性由下而上、平等開放透明的討論,各機構核心價值與高齡友善整合各單位專業職責,甚至加入個別創意,所以不斷地有溫馨務實之舉。

例如,如何和難與一般人溝通的人互動,重視其發言權,所以有另類溝通能力養成,以促成最大化共同參與決策。又如,如何判斷不能正常表達的人的痛,甚至失智者特有的感染風險;另外還有全失智友善醫院、如何同理而避免誤會性騷擾、如何使人不會迷路、在太平間如何考慮老人感受、如何適切的陪伴同在而不成為老人的災難、如何減少羞辱怪罪方式的言語等。有的國家甚至想到如何在老人住院後協助處理家裡收信等。還有對來當志工的老人,要怎麼支持他們?

這樣看來,我們還真的需要完整的思考與布局,因應各地經驗與需求而有不同的優先順序,和該做什麼、如何做、為什麼等步驟擬定。

可喜的是已有人開始教老人用智慧科技過濾及時病情,避免老老照顧緊張害怕。也開始收集現有各醫院的優點以集思廣益,減少時空錯亂的病房社會心理環境。筆者則開創全失智友善系統創新,這個在國外已逐漸普及的發想。

有老人用台語說,「到老您就知道」!願我們以專業溫暖、跟上時代的心,一同回應這個世代的需要,而走出形式亮點服務,玩真的!












許個友善職場 幫媽減壓


2024-05-11 03:43  聯合報/ 王福闓/品牌再造學院院長(台北市)


母親節即將到來,女性以往多是家庭的照顧者和管理者,尤其是有了子女之後,許多人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暫時或長期退出勞動市場。但隨著社會結構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改變,或是家中經濟的需要,全職媽媽重新投入職場,在增加收入外也追求自我成長。

依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逐年提高,男性卻逐年下降,有時我們也可發現像從事行銷傳播、媒體公關等領域的就業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不少本來在職表現優異的女性,會在生小孩上卡關,因為有了子女,不論是工作或家庭都須承擔更多壓力。

從衛生福利部「一○八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婦女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為三點一八小時,有配偶或同居伴侶的婦女平均每天無酬照顧的時間為四點四一小時。也就是說,當成為母親後,女性從工作加班又自動增加了家庭加班

根據求職網今年的網路問卷結果,若將「扮演媽媽」視為一分工作,平均認為月薪至少需要五萬一千餘元起跳。其中,最多人認為母親的地位相當於「資深員工等級」或「基層主管等級」。然而若同時處理公事與家事,「職場媽媽」的每天工作時間,平均落在十點八小時,甚至有兩成四認為在十二小時(含)以上,有高達九成四的人,覺得不能兼顧家庭與事業。

普遍來說照顧一個子女,至少需要一至三年的時間才能重返職場。當子女進入幼兒園或小學階段時,可說是最忙碌的時刻。但從職場媽媽成為全職媽媽,要重返勞動市場並不容易,可能面臨包括技能更新、世代職業斷層,尤其是還要兼顧小孩,都會影響就業機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女化的趨勢,我們必須正視在職場的婦女和二度就業的需求,藉此同時解決缺工問題。一些家庭開始嘗試新形態的家務和照顧分工模式,包含共同分擔家務、雙薪共同經濟,藉此緩解職場媽媽的壓力。

同時對於有意願重返職場的婦女,要給予更務實的職業培訓,包含數位化的技能、職場管理與壓力調整,以及因應不同產業的差異,提升就業即戰力。企業也可利用創新方式,提供可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工作模式,或是符合「元行銷」的人才養成,讓二度就業婦女能更好地兼顧生活與工作。我們也發現不少二度就業婦女,希望能以創業方式經營,這時不論政府的培力計畫和女性的創業貸款方案,也能有一定的幫助。

成為母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承擔「多元宇宙」的身分,在照顧孩子和工作間平衡,或暫時從職場登出。不過,當職場的環境及工作模式更友善,或是自己能掌握生活節奏時,職場媽媽就能更有自信的兼顧,也更能改善缺工問題。













節日寵愛母親 平時更該珍惜


2024-05-11 03:43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物理治療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南市)


母親節到了,許多商品廣告都針對如何寵愛母親來做宣傳。然而,卻有愈來愈多女性選擇不踏入婚姻不當母親。

根據媒體報導,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內政部調查顯示,十五至五十歲的適婚女性未婚率已達五十一%。顯示現代男女已不再把結婚當作人生首要考量。

前幾天我去辦事,請老公在鬆餅店等我,他聽到旁邊四位女生在討論偶像劇「不夠善良的我們」的劇情,討論結婚到底有什麼好?活潑的老公竟跑去跟她們說,結婚好不好,妳們應該問我!她們反問他結婚有什麼好?他回答,結婚會有不同的體驗,馬上被四個女生反駁,一個人只要願意嘗試也可以有不同體驗,他就無力反駁了!

其實結婚對男女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有小孩後,當母親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甚至犧牲專業表現(以我來說就是減少寫論文的時間)來照顧與教養小孩,這種蠟燭兩頭燒的狀況是相當辛苦的。

但結婚也不是全然不好。少子化已很嚴重兩性結婚一起養育下一代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帶孩子雖然很累,但孩子給你的甜蜜回饋是無法用富裕的物質生活取代的。

最近成大圖書館有一個性別主流特展,有本書叫《大年初一回娘家》,讓我心有戚戚焉。現在大家孩子生得少,有的家庭只有生女兒,要是過年或是母親節只能回婆家,那娘家的媽媽不就很孤單?現代人不能被舊觀念綁架,夫妻兩人討論,或可找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不論你要送紅包送禮物或是帶媽媽吃大餐都很好,但重點是要記得平時請好好關心從前呵護你的母親,她正一天一天衰老,未來她也需要你的照顧。













獨自過母親節 更要對自己好


2024-05-11 03:41  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高齡化、少子化社會,獨居長者愈來愈多,不是每位媽媽都有人陪伴左右。身處高壓社會,許多子女自顧不暇,終日不得閒,即便是一個人的母親節也要過得精采。

日昨和女兒逛家具店,中午在地下餐廳用餐,一時找不到杯子,鄰桌的老太太熱心指引我去排隊。望向她,一身休閒打扮,一個人好整以暇地享用豐盛餐點。

大姊說她就住在附近,獨居,有一兒子也住同社區。她一星期會來這裡用餐兩三次,每次來必點炸雞。大姊邊優雅品嘗食物邊說。

看到女兒幫我夾菜,大姊羨慕地說:「女兒比較貼心,我兒子也很孝順,但媳婦畢竟隔了那麼一層,所以還是自己生活比較自在。我從不干涉他們,最近兒子一家要出國工作,我跟他們說趕快去,趁年輕努力賺錢。」我頻頻點頭稱是。

她指自己的餐點:「這一餐兩百八,有些老人家捨不得吃好的穿好的,我都快八十了,當然要對自己好一點,花自己的退休金,有什麼捨不得的?」「但我不喜歡看醫生,也不想給家人造成負擔,所以我每天運動。早上起床後在家踩跑步機,然後出門走走購物,順便吃午餐,再找朋友聚聚,晚上在家自煮,吃完晚餐,出門散步運動,睡前看看書報。凡事看得開,沒人陪伴就自己找樂子,保持心情愉快,身體自然健康。」大姊侃侃而談,有一種看淡人生的豁達和通透。

我問她母親節到了,她打算怎麼過節?老太太笑著說:「我會為自己買一束花、一個小蛋糕,再買套衣服。一個人過節也要精采有儀式感。這輩子我們常常對別人好,卻忘了對自己好。」我不禁對她豎起大拇指。

台灣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一個人的海嘯來襲。這位大姊給我上了重要的一課:一個人的老後也要樂觀無怨,一個人的母親節也要精采有味。

















新青安貸款 政府帶頭炒房


2024-05-11 03:41  聯合報/張雅婷/房地產相關產業(新北市)
新青安提供高額的利息補貼、提高貸款額度、貸款年限延長並擴展寬限期。本報資料照


去年大選前,為了幫執政黨催票,財政部端出了新青安貸款這道政策牛肉,以公股銀行青安貸款為基礎,提高貸款額度至一千萬元,延長貸款年限至四十年,延長寬限期至五年等;此外,原本公股銀行已經減收利息半碼,新青安貸款不僅繼續減收,還額外再由政府加碼補貼一碼,補貼後的貸款利率瞬間空降市場最優惠冠軍,甚至在今年三月央行意外宣布升息後,政府補貼又再度加碼,狂勝以往俗稱房貸地板價公教房貸

新青安貸款一推出,原本在號稱「史上最強打炒房」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通過後呈現急凍房屋市場,一下子又引爆資金瘋狂投入。據報載,今年第一季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八點一萬棟,是近十三年來次高紀錄,且依央行公布今年第一季五大銀行新承作購屋貸款累計二,三八二億元,為歷年同季新高,尤其新青安占比高達卅九%,顯示新青安貸款買房儼然已成為全民運動,號稱幫助無殼蝸牛成家立業的新青安貸款,難道只是政府帶頭炒房嗎?

筆者長期研究房地產市場,綜觀新青安貸款規定,明顯有政策設計上的瑕疵。

首先,新青安借款人資格條件寬鬆,只要年滿十八歲以上,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名下沒有房屋即可申辦,沒有家庭年所得或動產、不動產限額等排富條款;其次,新青安貸款並未限制購屋後出租的行為,意即屋主在補貼期間內可以一邊享受政府的利息補貼,一邊樂當包租公,一屋兩賺,何樂不為?

此外,新青安貸款沒有使用次數限制,加上雖然新青安貸款利息補貼期限只到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七月底,但以過去經驗,政府推出各項補貼,為了避免屆期時的民意反彈,幾乎都會續辦,於是在預期新青安貸款會一直補貼下去的前提下,屋主還可以運用五年寬限期只繳利息,寬限期過後將房子脫手賺取價差,再利用新青安貸款購入另一間房屋,以前面提到的方程式持續獲利。

無論是筆者同事、身邊的友人,或是網路研究房地產的社群(如 PTT home-sale 板或 Mobile01 等),都有許多關於利用新青安貸款套利的討論,比如夫妻為了使用新青安貸款購屋而離婚,或父母用還在讀大學、且仍與家人同住的十八歲子女名義,辦理新青安貸款購屋並出租等等。

此等投機行為,簡直多如牛毛,就連立法委員黃珊珊都在立法院質詢提到這樣的貸後出租情形層出不窮,種種鼓勵取巧的政策,實在可笑

政府一面高喊健全房市,一面推出新青安貸款這種不知是故意還是不小心的瑕疵政策帶頭炒房,一步步推升房價高漲,市井小民只能眼睜睜看著居住正義淪為口號,不知何時能夠實現。












中高齡再就業準備好了?


2024-05-11 03:40  聯合報/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超商業者與新北市銀髮據點合作,招募中高齡二度就業人才。圖/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近來在高齡化和缺工潮兩大現象夾擊下,政府與民間都出現鼓勵高齡人口就業的聲音,不論是持續待在同樣的職位上,或是退休後再度就業,表面看來是供需雙方雙贏,只是,現實真是這樣嗎?

我是長期與高齡長者相處的醫師,想提醒大家:職場環境嚴苛,客戶的需求並不會隨服務提供者的年齡不同而產生差異,所以當我們鼓勵高齡人士就業時,也該問雇主端、同事端和顧客端是否都準備好了呢?

特別是高齡族群並非同質性高的鐵板一塊,從能爬山長跑的亞健康人士,到失智失能人口都包括在內。狀況差異之大,若沒有足夠準備,鼓勵就業的呼籲很可能會變成好心辦壞事,最後落得兩頭空。

多年前日本曾有團體舉辦讓失智症患者在餐廳上菜的活動,後來引進台灣,還特意稱為上錯菜的餐廳,似乎失智症長輩還能工作這件事已成立了,大家彷彿都覺得自己能毫無困難接受失智長輩服務,並擁有不打折的用餐經驗。但現實真的如此美好嗎?

我曾嘗試找答案,於是找了間餐廳來模擬,戰戰兢兢的從失智長輩每周工作一次來試行。但當我們坐下來討論時,大家不得不承認要達到這個目標,從旁協助人力不可或缺且這只能是立意良善的試行,可以是短時間、偶爾為之,卻不會期待成為日常。現實中顧客付了錢,要的就是快速且不出錯的服務。慈善之行,偶一為之可以,若總是如此,顧客會先選擇其他餐廳,於是出於善意的餐廳老闆反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而讓失智高齡者持續待在職場的美好想像終究要破滅。

這不只發生在餐飲業,也不只發生在高齡失智長輩身上,就如同身心狀況影響不同年齡層的人,連帶造成更年輕的中高齡人口因必須調整職業而在職場上產生不同的適應困難。

例如有位年方四十出頭的病人來我診所,本來從事的高壓護理工作讓她喘不過氣,但中壯年本當持續就業,對社會來說是有用人力,對病人來說是維持經濟收入和社會互動,於是她改到麵包店打工。

我想像中的麵包店工作就是把麵包一個個包好,顧客來就賣,應該不難吧?

「乃菁醫師,你不知道啦,每種麵包的包法不一樣、膠帶貼法不一樣,各有各的規則。老闆還想知道你一個麵包要花多久時間包好,把一個蛋糕裝進盒子再用繩子綁起來需要多少時間,讓人神經緊繃。」

病人嘆氣說:「還有,我無法一心多用,一邊整理東西,客人一直問問題,我就會呆住。站櫃台更恐怖,有沒有會員、要不要集點、買多少有多少折扣,還有載具統編一堆的,記都記不完。我幫一位客人結帳,隔壁妹妹已經結完三個人。」

說到這她更傷心了:「你看我好歹也是個受訓過的護理師,只是年紀大了些,有點狀況,再進入職場就這麼難。」

我回想起曾與餐廳合作讓失智者工作的經驗,感觸良多,也對高齡(甚至是中年)再就業有了更深的思考。希望社會能將中高齡就業做更細緻的規畫,不要只是單純的將這群人口視為缺工解方

讓我們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當他們有就業意願,除了鼓勵外,是否也能給予更大彈性和更多的協助。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或許有不同的能力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競爭優勢,若職場真的希望鼓勵中高齡人口持續就業,就該先問是否已針對中高齡再就業做好環境改善,職場同仁也該在心態和做法上跟著調整,才能達到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