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政策 平衡區域發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能源政策不改,漲電價就是個無底洞
◆  聯合報黑白集/邱太三不懂邱國正的失眠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政策 平衡區域發展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政策 平衡區域發展


2024-03-09 01:22  經濟日報/ 社論
基隆港東岸廣場商場開發產生所有權糾紛,引發社會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基隆港東岸廣場商場開發產生所有權糾紛,引發社會關注。之所以如此,除基隆市政府「護產」行動激烈外,和基隆市區腹地有限,廣場開發績效可能影響基隆興衰,甚至波及基隆地區發展密切有關。

這其實也是台灣區域發展問題經濟發展必然走向都會建設超越鄉村,生活機能相對完善之下,人口當然往都會移動;眾多都會人口又吸引政策進一步傾斜,「雙元性」如滾雪球一般,加速了「惡性循環」。以六都為例,儘管政府高喊「區域均衡發展」目標,但就是愈來愈不均衡。調整後來比較,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的六都人口,占全台57.9%;到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升高為67.4%,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進一步緩升至69.7%。這造成城鄉差距愈來愈大,都會區房價狂漲,以及年輕人買不起房、不願結婚生子的國安危機甚至對未來絕望,產生吸毒、加入幫派、搞網路詐騙、到東南亞詐騙「賭一把」等嚴重後果區域不均衡發展後果,顯然被政府嚴重低估

能扭轉這種「雙元性」發展的因素,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地區有重大經濟利多,帶動其自然發展,如設立機場或港口;前者如桃園,後者如高雄。而隨著近年空運發展凌駕海運,桃園發展遂超越高雄,民國六十四年-一一一年(1975-2022)期間,桃園市人口成長169%,高雄卻只成長41%。基隆因港口發展遲緩,人口成長不僅停滯,甚至在最近20年下降6%。而台南市在缺乏空運及大港之下,從民國八十九-一一年(2000-22)的人口成長竟然只有1%,家庭收入也只有全台平均的84%,已經完全停滯。而若有高科技的科學園區落腳,當然會帶來發展契機,如新竹地區;這也為台南和高雄地區的未來帶來希望。

另一種是政府提供特殊的政策,讓落後地區發展誘因。典型的案例就是設立「經濟特區」,如日本從民國一○三年(2014年)開始設立的「國家戰略特區」,放寬法規、提供補助和優惠發展地方;韓國更早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陸續推出「自由經濟區」;中國大陸除了深圳等特區外,進一步在民國一二年(2013年)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最新的經濟特區是泰國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針對發展遲緩的四個區域設立的16府「新經濟走廊」,提供企業高度的免稅和其他優惠。馬來西亞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在柔佛州設立「伊斯甘達經濟特區」,今年初進一步和新加坡簽署協定,合作開發這個經濟特區。英國更在民國一一年(2021年)提出,在蘇格蘭港口設立「自由港經濟特區」,提供稅收減免、降低關稅、建築和機械投資全額津貼,可延伸到港區內40公里區域,以吸引投資帶動就業和發展,被視為英國脫歐後的必走之路。

高雄加工出口區」曾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均衡區域發展上,政府已長期缺乏有力作為,導致部分地區發展遲滯,人口陸續外流,衍生上述諸多問題;政府可以參考各國作法,考量「經濟特區」的特性及可扮演的角色。其實,澎湖、金門、馬祖有「離島建設條例」提供發展優惠,但本島的台東、花蓮、基隆、宜蘭,都是發展遲滯、收入明顯低於全台平均(不到85%)且人口明顯低於50萬人。對這些合計220萬人的地區,政府可以考慮提供「經濟特區」地位,授予租稅減免和其他優惠,甚至提供「市港合一」和其他權力,由地方政府發揮創意,打造吸引企業進駐、創造就業、促進發展的環境。中央政府只要適度放權,不見得要提供顯著資源,即可促成區域均衡發展,消除發展問題。而若將人口上限適度放寬,尚可考慮納入南投縣和嘉義縣。

促進區域均衡發展需要創新政策,可參考的他國案例很多,台灣必須加油。













聯合報黑白集/邱太三不懂邱國正的失眠


2024-03-09 03:03  聯合報/ 黑白集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今天出席立法院內政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質詢,過程中和藍委羅智強唇槍舌戰。記者林伯東/攝影


金門漁船事件導致兩岸關係緊繃。國防部長邱國正坦承,自己每天提心吊膽睡不好,國軍已改變「第一擊」的要件,就是反制對方海空「實體越界」。對照之下,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舌戰立委,嗆稱「到底誰入侵」,又說中方說法「不值得回應」,一派輕鬆。

同是內閣首長,同樣面對兩岸關係,邱國正的提心吊膽,對比邱太三的漫不在乎,有如天壤之別。當然,邱太三不會懂邱國正的失眠;他更不會了解,對方的失眠是自己造成的。

這也是蔡政府的奇特之處。陸委會的設置,原是為處理兩岸事務;如今卻變成專門製造兩岸緊張,後果則由其他部會承擔。因此,邱太三只顧耍嘴皮,兩岸十幾回合協商破裂,他仍樂在其中。邱國正則要繃緊神經,國軍日夜升高守備,人民則擔驚受怕。蔡政府的治國神邏輯,還真看不懂。

倒楣的不只國防部,交通部也很衰。赴陸觀光團剛開又關,讓王國材被罵到臭頭。但邱太三依舊漫不在乎,他說如果我單方面開放,會產生觀光消費「鉅額逆差」。他說的鉅額逆差,指的是五年前的六十六億元新台幣;但若看兩岸的貿易失衡,是我方享有一,三○○億美元順差。六十六億台幣和一千三百億美元,要怎麼計較?

邱太三運氣好,他除了鬥嘴,沒什麼事可幹。他哪能懂邱國正的失眠。
















聯合報社論/能源政策不改,漲電價就是個無底洞


2024-03-09 03:10  聯合報/ 社論
衛福部取消掛號費用調整備查制度,各醫療院所可以自行依照市場機制,調整掛號費用。記者胡經周/攝影


衛福部剛剛宣布取消全國醫療院所的掛號費上限,許多醫院立馬喊漲。經濟部長王美花緊接著證實,四月電價將全面調漲的訊息,其中民生用電調幅至少五%,包括廿年未曾調升的小用戶在內。同一天,主計總處公布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三.○八%創十九個月以來新高。若醫費、電費再接連調漲,今年的通貨膨脹將一發不可收拾,民眾的日子會更難過。

蔡總統選在卸任前放手讓醫療和電費上漲,表面上看,似乎在幫準總統賴清德清理難題;實際上,卻是在為他堆積民怨柴火。蔡英文任內八年,前六年均未調整電價,如今要卸任了,才突然來個電價全面大調整,還把電價合理化說得煞有介事。看來,電價調整公式不過是她的政治玩具。五二○卸任後,蔡英文便逍遙自在了;但民怨的怒火找不到出口,不會直撲賴清德而去嗎?

尤其,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經過八年的實踐驗證,不僅證實不符時勢潮流,同時也違反了環保、減碳、愛地球的精神,根本難以為繼。簡單地說,蔡英文高舉「能源轉型」大旗,卻是植基於錯誤的定位,愚昧地將價廉、穩定又乾淨的核電揚棄,從而帶來供電不穩、價格高昂、破壞環境等後遺症。八年來,台電這條鯉魚非但未能飛越轉型的「龍門」,反而困陷在虧損、跳電和政商勾結的漩渦中打轉。

如今,台電累計虧損高達近四千億元,蔡政府的臨別大禮,就是要大漲電價,讓全民為台電的虧損埋單。如此一來,也等於要人民為蔡英文的錯誤政策埋單,大家能接受嗎?當然不能!如果錯誤的能源政策不改,政府仍照既有的錯誤架構繼續推進,台電漲再多的電費,也不夠填它的大窟窿。也因此,經濟部在宣布電價調漲方案時,必須一併提出能源政策修改計畫,才足以說服社會大眾。

可怕的是,台電如今已虧損累累,卻還搞不清楚自己的病因何在。台電日前發新聞稿反駁外界批評,辯稱「非核展綠」並不是該公司虧損的主因,燃料成本高達六千億元才是主因。此一說法,不僅毫無澄清作用,反更印證台電的頭腦不清與人格分裂

發展綠電是正確的方向,這點無庸置疑。但外界抨擊的重點是放在政府的執行:一是不該用破壞環境手段進行,二是不該讓政商居間壟斷利益,三是台電不該用不合理高價購買綠電。但台電對此毫無回應,只說綠電購置成本,占不到台電支出的一成,彷彿這只是小事一樁。試問,占不到支出的一成,台電就有理由以超高價格去購買綠電嗎?這種漫不在乎的態度,不虧損才怪。

再問,為何燃料成本連續兩年高達六千億元?不就是蔡英文為了「非核」,要抹除原占一成六核電,全部改為火力發電,讓天然氣占比達到五十%嗎?蔡政府可以說,俄烏戰爭導致油氣價格大漲,是它無法預期變數能源政策本就是一種動態調整過程,隨著外在環境變化不斷修正,政府為何至今不提出調整對策?

事實上,依蔡總統原訂的目標,綠能要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達到廿%的比重,但迄今達不到一半;因此,已在去年先行下修為十五%那麼,在全球紛紛將核能重新視為「綠能」之後,蔡政府為什麼不重新調整能源配比,並讓既有核電廠延役,卻還繼續維持火力發電八成多的比重

錯誤的政策,比貪瀆還可怕!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正是如此,把原本績優的台電弄到虧損累累,還讓沾親帶故政商盤踞綠電,還要人民來填這個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