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總統大選的吉巴德效應


◆  領導德不配位 台灣繼續沉淪
◆  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  青年選票集中 齊拚未來
◆  致台灣青年 為國家投出一條生路
◆  教育道德廉恥 正義之聲崛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總統大選的吉巴德效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總統大選的吉巴德效應


2024-01-09 00:2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傑克遜。林一平/繪


非對稱博弈論,有一個吉巴德定理Gibbard's theorem),常常被引申於選舉現象。其說法是,所有單一當選者的選舉制度都會鼓勵「策略投票」(strategyproof),尤其是操作「棄保效應」的投票方式。台灣的總統大選數度應驗吉巴德定理

美國建國初期,一個有名的棄保案例發生在一八二四年總統大選。這次大選的候選人有四位,全都屬民主共和黨美國建國早期的一個政黨),包括克勞福德(William Crawford)、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克萊(Henry Clay)以及傑克遜(Andrew Jackson;1767-1845)。傑克遜原本被當成一個陪榜的「幌子候選人」(stalking horse candidate),用來防止田納西州的選舉票投給克勞福德。未料傑克遜在田納西州以外贏得了普遍支持,成為一位真正的候選人。原因是民眾認為他是一位受歡迎戰爭英雄果斷和獨立具備改革美國能力

在總統選舉過程,傑克遜、克勞福德和亞當斯贏得前三名的選舉人票,第四名的克萊則確定落選。然而克萊認為傑克遜若當選總統,將會是國家的一場災難,因此左思右想決定支持亞當斯。這個棄保效應亞當斯獲勝成為總統,之後亞當斯任命克萊為國務卿,傑克遜的支持者譁然,指控克萊和亞當斯進行了「腐敗交易」。

腐敗交易」的指控導致亞當斯在一八二九年想要再度連任總統時失敗,傑克遜如願以償地當上第七任美國總統。在傑克遜任內,克萊提出美國系統構想,希望能讓經濟高速發展,並通過國家銀行的建立,統一貨幣流通,使得聯邦更有效率。但傑克遜黨同伐異,記恨當年被棄保,不予採納。克萊的構想其實很有遠見,後來深獲林肯總統讚賞,認為克萊是保護國家利益先驅

一八三二年克萊挑戰傑克遜的總統連任,結果失敗。傑克遜連任成功,兩人結怨更深。傑克遜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他擁有強烈忠誠感,會將對他朋友的威脅視為對自己的威脅。但他也很容易情緒化將事情視為個人恩怨要求對方回饋絕對忠誠,如果有人得罪他,他往往會想盡辦法粉碎對方。例如,在他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天,宣稱只有兩個遺憾,其中一個是沒有絞死克萊。克萊競選總統五次都沒成功,有人為他開藥方,勸他堅持理想時也要能變通,打打折扣,不要太強硬。克萊回答了一句:「比起當總統,我寧可選擇真理」,這句話成為常被引用政治名言

在台灣,正式登記的總統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不能主動放棄資格,但仍有可能技術性操作棄保,將自己的票灌給另一位候選人,如同克萊和亞當斯。這次台灣總統大選是否會再度驗證吉巴德定理?若是,誰會是「克萊」,誰會是「亞當斯」?我們拭目以待













領導德不配位 台灣繼續沉淪


2024-01-09 00:04  聯合報/ 杜忠誥/文化工作者(台北市)
中華文化不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去中國化,而是要去政治化。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筆者向來關注國內的文化教育,執政黨長年以「反中」的意識形態,「去中國」連帶「去中華文化」,不僅在政治上擴大對立與仇恨,也鄙夷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甚至私德敗壞,而最令我痛心的是,人民對此似也無所謂,形同縱容。

這已是一個病態的「民主」國家。

所謂「中華文化」,不管是先秦以前的諸子百家,還是隋唐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包括中醫、琴棋書畫等等,早已是世界文明場域不可或缺的一環,都是幫助我們如何讓身、心、靈融合為一,從「內修」到人與人之間的「處群」,能夠活得更像一個「人」的一套知識文化系統、美學素養而已。

社會放棄了「中華文化」,不僅是放棄了自家的祖產,當我們未來的主人翁面對人生艱難時,他們還能在心中自然湧起一句古人智慧,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此自我勉勵嗎?他們在人生低谷時,能以中國獨特的美學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要去自殺或殺人嗎?當他們在世界舞台面對歐美人的同業時,他們在工作專業之外,能有高度、深度與對方做豐富的文化對話、交到真正的朋友嗎?

在鄉愿文化教育生態下,這個政治人物說「人家不想聽,你就不要說嘛」,那個政治人物說「道德是封建威權時代的產物」;「這都是什麼時代了,還在談道德?」集體的昏昏無明領導,怎能期待會有昭昭清明的治理?結果以盲導盲,上下其手,無慚無愧,就多活在自欺欺人的矯偽虛假日子裡。

就在這鄉愿的政治文化生態熏染下,學校孩子不喜歡約束,教育當局就設法把「生活倫理」拿掉;學子不喜歡壓力,主政者就把壓力拿掉,不斷地鬆綁、不斷地解放,以姑息為愛,一味地討好無知的學子和對教育一知半解的家長。

所謂道德,只是「個人內在心甘情願的自我節制」,有道德始成世界,它正是人類與禽獸動物拉開距離的一點幾微分別而已。

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其實涵蓋了責任與義務,其中有自律、他律,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但是我們目前的政治人物,有幾個人堪作人民典範?

論文抄襲不到最後關頭就是不承認、卡住台大遴選出來的新校長管中閔,硬拖一年多就是不讓他上任、還有許多官員生活淫亂不堪等,不像昔日內閣只要私德有一點問題就立刻辭職下台,現在卻是恬不知恥,官官相護,請問這是什麼社會教育?而我們這些孩子看在眼裡學到的是什麼?

中國儒家人格教育「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的中道靈智,看似抽象,其實這與每個人的家庭關係、職場倫理、工作精神,甚至行路正義,無不在在相關,民主、自由正需要這些做我們的靈魂主軸,才能真正挺立,而不是人欲橫流、暴力四竄。

「人心失去就,中人可橫行」。標榜「選賢舉能」的台灣民主,多年來充滿「德不配位,能不稱職」的末世亂象,台灣到底是繼續被沉淪,以至萬劫不復,抑或被自己救贖?成也台灣人,敗也台灣人。

這次的大選,也許就是台灣人自我救贖的最後一次機會了。












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2024-01-09 00:27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新加坡魚尾獅地標。美聯社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過去了,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在動盪中來臨。展望今年,俄烏戰爭依然持續,以哈衝突方興未艾,胡塞紅海事件事態嚴重,國際間又有四十餘國將舉行總統選舉,包括台灣、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及美國等都會選出新的領導人,為世界的局勢增加不少變數。

去年底,任職新加坡總理長達廿餘年的李顯龍公開表示將於今年大選前交棒。從李光耀到李顯龍,新加坡在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年)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後,不但沒有成為世界的棄兒,反而發展成為世界最富強的國家,人均生產總值遠勝東南亞同區域國家,也超過原來宗主國馬來西亞數倍。不論是在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基礎工業甚至觀光教育都是區域內指標新加坡大學被評選為亞洲最好大學,各方各面都不遜於西方先進國家。

很多人把台灣和新加坡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面積不太大島嶼國家也曾在六十至九十年代因為飛躍經濟而被稱之為亞洲四小龍。甚至有段時間,台灣人對於新加坡還有種莫名的優越感,嗤之為「鼻屎大的國家」。然而這二、三十年下來,新加坡的經濟成長已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並被知名財經網站 Insider Monkey 列為「全世界最富裕廿國之首。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首先,新加坡政府的清廉舉世聞名,他們從小學教育開始,就灌輸貪腐是一種嚴重犯罪觀念學生被教育要明辨是非要培養社會正義感貪汙被視為極其可恥行為,受到大家唾棄。民眾也勇於舉發貪汙受賄者,使其受到嚴厲的懲罰。正因如此,新加坡被國際透明組織列為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全球清廉排行第五名也是亞洲唯一列入前十名國家新加坡以其清廉的政府贏得國民的信任、世人的尊敬,也讓更多的外資願意赴星投資及移民。然而在台灣,社會大眾對於貪汙沒有那麼嚴格要求,但貪汙絕對會阻礙國家發展與進步,我們應該要深刻檢討,並以此為戒。

再者,新加坡和台灣都是移民社會,境內有多種民族共居,但他們非常強調要團結一致,從建國之初就強調多元文化與種族融合,也透過教育倡導對於其他族群要理解與尊重不可以任意挑弄種族宗教之間糾葛。相對而言台灣其實很單純,除了原住民之外,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人民,但是族群這個議題卻是不時被挑起、擺弄、操控,成為取得政治權力武器,也讓台灣被撕裂徒增內耗

新加坡對外也力求平和,身處在馬來西亞及印尼兩個伊斯蘭教國家之間,它的外交政策一直是與大家當好朋友」。它與中國大陸有邦交,但與台灣也保持密切經濟與軍事合作。近年來中美關係日漸緊繃,總理李顯龍就多次公開表示,新加坡與兩國都有深厚情誼,不希望因為美中衝突被迫選邊,做出不合意願的抉擇。當然台、中、美三方的歷史及糾葛和新加坡不同,我們無法完全複製新加坡經驗,但新加坡的「小國外交智慧值得學習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對台灣而言是關鍵性的一年,尤其即將面臨大選,希望選民們要謹慎選出適合的人選。未來不管是那個政黨上台,也都希望能以台灣的前途做理性而完整思考。台灣曾與新加坡並駕齊驅,甚至被美譽為四小龍之首,證明我們有足夠的潛力,所謂有為者亦若是,盼朝野互勉,也盼國人齊心,共同為我們所摯愛的家園努力。










青年選票集中 齊拚未來


2024-01-09 00:24  聯合報/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前校長、中選會前委員(新北市)


台灣人民善良純樸,我們不要做事無能的政府,也不要毫無誠信、譁眾取寵、只會抹紅抹黑的政客,我們要的是能真正關心人民生活,可以好好做事的國家領導人。

選戰最後關頭,在三黨競爭之下,期待政黨輪替的民眾,選票必須集中,支持最有勝選機會的候選人;否則將讓施政無能、弊案不斷、官箴不彰、貪腐時聞的民進黨繼續執政四年。如此基層人民不只生活痛苦,青年恐怕也看不到希望和未來。

政治學對投票行為的研究有三種理論模型
第一為「政黨認同取向」,是指選民認為他屬於某個政黨,因此投票時只注意候選人的「黨籍」,僅投票給自己所歸屬或認同的政黨,此類人數比例最多

第二為「政見取向」又稱「政策取向」,意指選民會投票給政見最符合自己願望的候選人,而不論其黨籍為何,此類選民大都為中間選民或理性投票者人數占最少,但在選戰激烈時會有關鍵性的影響。

第三為「候選人取向」,指選民在投票時,往往只注意候選人的個人或外在特徵,如儀表、談吐,至於候選人是屬於大黨、小黨或獨立人士都不重要,此種選民大多懷有「英雄崇拜心理尤以年輕人和首投族為最多

參考台灣過去八次民選總統實際經驗,以及觀察世界民主國家如美、法、韓國、印尼、菲律賓、南非等國的總統直選結果,都是由傳統的兩大政黨人士贏得總統職務,從沒有第三政黨或無黨籍人士的勝選紀錄。

因此,不論是從「政黨認同取向」或「候選人取向角度深入分析,各國皆由朝野兩大政黨競選並獲得總統大位,已是不容易改變的國際民主趨勢。

當前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迅速,台灣卻因民進黨的執政無能而停滯不前,尤其薪資成長已停滯十多年,造成許多青年族群低薪不敢婚育、更買不起房子,也無法創見前瞻性的未來。政府應增加多元管道讓青年參與國家發展,使青年在社會能盡展所長,要讓年輕人看到願景與未來。

大選已進入最後衝刺,期待政黨輪替的所有民眾,選票絕不能分散,尤其青年選票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只有選票集中,才能還給人民一個有效率且清廉的政府,而年輕朋友也才能為自己創造一線生機和未來;否則投錯票、選錯人,台灣前途恐會萬劫難返,且至少四年甚或十多年,看不到任何希望。











致台灣青年 為國家投出一條生路


2024-01-09 00:23  聯合報/ 陳志明/教育工作者(台北市)


在台灣,年齡的分期大致如下:零歲到五歲是嬰兒,六歲到十二歲是兒童,十三歲到十九歲是青少年,二十歲到三十九歲是青年,四十歲到六十四歲是中年,六十五歲以上是老年。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則為二十出頭。

我在台灣出生成長,有幸成為教師,二十歲到三十九歲的青年中,有我掛念的學生,以及親愛的家人,令我一日不得放鬆。與老人談往事,對青年論前途,今天全拋一片心,說心中二三語,希望有助於諸位的未來。

從孔子到國父,都重視正名。毛澤東說:「台灣在蔣介石手上,我比較放心」。蔣先生襄助國父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後來堅持「一中憲法」,不改國號,台灣才有今天。侯友宜先生指出,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我們的厝,這是確保台灣的陳述。諸位今後的安身之道,也正是「中華民國加台灣」,而非「台灣減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者張君勱先生,非但不是國民黨員,而且反對蔣先生。後者以大公無私的態度,接納這部憲法,不久帶到台灣來,我們方能選總統,而為大陸人民所羨。憲法的第一受惠者,當然是總統,假若此人痛恨憲法,恣意詆毀,就不只是忘恩負義,且將造成國家級的災難,全民同受其害了。

民進黨籍的王世堅先生說:「民進黨愈來愈共產黨化了。」兩岸歷史證實,王先生所言不虛。清算鬥爭,毀人名節,貪汙腐敗,不及備載。我在中共黨史上讀到的內容,如今在台灣親見,能不痛心疾首青年經濟均貧共慘,要延續四年嗎?諸位的食衣住行育樂,誰來改善?

政黨之上,還有國家;政黨之外,還有人民。蔣經國先生為中華民國盡忠,為台灣人民盡瘁,死而後已,贏得多數國人的懷念。我在侯友宜先生的政見裡,看到昔日國家建設的延續,更在一水之隔的新北市,目睹他苦幹實幹的政績。三位總統候選人,現在都推崇經國先生,彰顯了人世的公道,其中心口始終如一的是侯先生,事實上磨鍊最深的也是侯先生。「知識界良心」管中閔先生,如今挺身相助了。

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指出亡國與亡天下之別。亡國是改朝換代,亡天下則如孟子所說,仁義之途堵塞,致使天下無父無君。若依管子之言,就是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亡天下則為亡文化,國父強調的八德,就包括了仁義。在民進黨的口中,四維八德都是封建文化,管子和國父都是封建人物了,這是真的嗎?

今後四年,中華民國可能名存實亡,這是一位候選人的心願;中國文化也可能更受摧殘,這是民進黨的共業。我心繫的台灣青年啊,諸位都是中華民國的主人,請為自己、也為我們偉大而不幸的國家,投出一條生路!













教育道德廉恥 正義之聲崛起


2024-01-09 00:00  聯合報/ 丁予嘉/經濟學家
台灣2023年選出的代表字是「缺」,完全反映庶民的心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每年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我也不免俗的,總會回覆一些氾濫於社群媒體上的祝詞、圖片、動畫,因為我沒有罐頭動畫,也沒有罐頭圖片,每封選擇要回覆的,都是連名帶姓,親手打字出來的,難免有些煩瑣、無趣。讓我覺得更無趣的,就是跨年倒數。不知從何年開始?全世界各地,蜂擁擠爆的人群,熱烈、瘋狂地倒數,慶祝新的一年的來臨。其實,每一年的最後一秒鐘,跟你平常過的每一秒,都是一樣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或是一月一日,跟你平常過的每一天,也都是一樣的。不過,有曆法,就有特殊的日子,人類幾千年來,就是這樣。只不過,我選擇遠離被極度商業化特殊日子靜在家中,狂想些事,寫點東西。

」是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代表字,這個字選得真好!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台灣缺蛋、缺電、缺工,一兩年前的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缺藥等等,這些都是實際生活上的,讓生活不便,甚至危及生命。我卻覺得台灣最缺的是道德、廉恥與正義,尤其是在上位的人這是心靈上與良心上,這會讓是非不分,公理不張,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人類所賴以持續的綱常,敗壞殆盡。

再過幾天,就是台灣總統大選的投票日。早在去年十月,選舉活動就已經如火如荼。我親睹在造勢大會、政見發表、電視辯論會上,候選人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臉不紅、氣不喘地說謊話,騙人於有形,為什麼?是因為沒有人站出來揭穿他/她。

整個社會避談道德與廉恥,甚至中學的校訓也被質疑;軍公教退休金,神聖的契約精神,不是不能改,但也不能背信忘義,罔顧法律正義,竟溯及既往;民主講究透明、廉潔、制衡,我們的政府只要遇到要隱瞞的真相或是貪腐的弊案,一紙行政命令,立馬封存三十年,制衡的立法院,無力回天,下令之人嘴上還高喊著捍衛民主,著實令人不齒;當台灣在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缺蛋、缺電的時候,發國難財的,橫行霸道之外,若有人批評,則迅速濫用公權力,不是查稅,就是查水表。這些都是比獨裁還獨裁行為。我們缺什麼缺道德、缺廉恥、缺正義

經濟學理論對說謊以圖利的,也有著墨。制裁道德危機Moral Hazard)的精髓在於,說謊的,會受懲罰,不但不能獲利,更會產生虧損。這是一種設計出來的機制,制度讓你說出真話,理論上可行,現實上,行不通。就跟我們現有的民主體制一樣,弊端叢生毫無招架之力。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世界各大民主國家,人類賴以維持生存的道德,面臨極大的危機。睜著眼說瞎話的,很難繩之以法。如何讓正義之聲崛起?唯從小教育道德與廉恥而已。

我們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四年,文明與科技早已無遠弗屆,人類早就該脫離以往的原始與無知。想想古今中外,引發戰爭或導致民不聊生的歷史,深入探究之後,都是在上位的人,為著自身的短期(相較於千秋萬代人類歷史)利益,背信忘義、寡廉鮮恥所引起的。當經濟學碰上政治,實在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只是做為一個高級的知識分子,政府如此過分的違背體制,卻沒有人反正,扼腕之餘,狂想之後,有感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