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趙春山/處理兩岸關係,豈能只有政治正確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處理兩岸關係,豈能只有政治正確
◆  施振榮/王道與民主
◆  方祖涵/二十一世紀工業革命






趙春山/處理兩岸關係,豈能只有政治正確


2023-12-06 04:18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舊金山「拜習會」後,有美國不具名官員引述」習近平在會中的談話,說習否認中共在民國一一六年或一二四年(二○二七年或二○三五年)有攻台計畫。蔡英文總統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也表示目前中國領導層面臨內部極大挑戰,認為「現在也許不是他們考慮大規模犯台的時機」

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上述兩則訊息不約而同引發各方關注;民進黨似乎因此「撿到槍」,可以拿來「打臉」在野黨所提,「明年大選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的論述。  

首先,對於習近平作繭自縛」,主動在他對手面前明確提出攻台時間表」的說法,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何況,大陸內部曾有「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領導人一句話」的戲言。習近平現在沒有攻台計畫,並不表示未來就不會決定攻台。

其次,「外交是內政的延長」。中共內部形勢影響其對外作為,這是理所當然;但如果認為習近平會因內政問題對台示弱,那就不免有些「自欺欺人」了!    

歷史證明,中共參與的幾次對外作戰,包括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中印邊境衝突、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的中蘇「珍寶島事件」,以及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的中越戰爭,都是中共內部處於多事之秋國家以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對其內部困境的注意力,這在國際社會屢見不鮮何況上述戰役對中共而言,都是涉及「領土與主權完整」的核心利益

外界對選後台海形勢示警,說穿了,就是擔心賴清德勝選可能為兩岸關係投下「震撼彈」。我認為在無法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屆時兩岸關係必呈螺旋式下降。中美關係目前即處在這樣的狀態。

紐約時報中文網》評論指出,中美各層面的學術合作,已被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削弱;尤其是學生交流的減少,可能對兩國之間未來的相互了解造成重大傷害。以美國赴中國留學的人數為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於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發起一項計畫,打算在五年內向中國派出十萬名美國學生,他們被形容將成為「下一代的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但過去三年,在中國的美國學生人數,已從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的一點一萬餘,降到今年的只有三五○人

另一方面,大陸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曾撰文指出,美國政府系統內的智庫及專家,受制於美國已確立的對華競爭對抗原則,很難提出挑戰當前對華強硬政策的基調主張他們當中有許多缺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了解和尊重,而是側重西方理論或數據模型等來分析看待中國對外行為和觀念

上述中美雙方的「認知」問題,恰恰存在於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毛澤東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兩岸因民共交惡而「有讀不回」,如何能獲知對方的正確訊息?

兩岸系出同源,台灣研究大陸問題,曾被認為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如今受到「去中國化」的影響,台灣已失去這個優勢再加上有人動輒以「政治正確」來對客觀現實進行價值判斷錯估與誤判形勢也就難以避免

形勢研判決定戰略,戰略決定戰術。兩軍對陣,高估或低估對手皆非可取;但料敵從寬,寧可高估,不能低估。雖說兩岸關係錯綜複雜,但台灣選後迎面而來的必是兩岸問題。人民有知的權利,檯面上任何角逐大位者,都有責任告訴我們,當選後要把國家帶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