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1:錢都留給子女好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5:歪嘴配駝子的婚事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4:學習孟母三遷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3:結交益友最快樂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2:有使命感 屢敗屢戰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1:錢都留給子女好嗎?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1:錢都留給子女好嗎?


2023-11-21 14:5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大量財產留給子孫,會使智者喪志,愚者益愚。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有對夫妻有三個兒子,都已結婚生子。後來小兒子離婚、失業,住在父母家,他的兩個孩子也由媽媽照顧。兩個哥哥覺得不公平,弟弟吃住不用花錢,孩子還有人幫忙帶。這對老夫妻沒辦法,就給兩個哥哥各五十萬元。

有人問這對老夫妻「給兒子五十萬時,兒子有沒有説謝謝?」老太太説:「好像沒有。」那人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給他們呢?」老太太説:「我們老了,錢將來還不是要給他們?早給晚給而已嘛! 」

為什麼留給孩子
真奇怪,人死了,為什麼一定要把錢留給孩子呢?不能做別的用途嗎?留給孩了一定好嗎?

創辦廈門大學的陳嘉庚先生,年輕時隨父親在南洋經商,頗有成績,賺的錢都用來興學及支持抗戰。在將近七十年的歲月裡,共資助學校 118 所,小學、中學、大學、職校應有盡有。在廈門有集美學村,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人

此人因思想傾向共產黨,台灣很少人知道他,但在大陸卻大大有名,鄧小平稱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逝世時,在家鄉集美舉行國葬

我為什麼要介紹陳嘉庚先生呢?主要是他用錢的觀念值得效法。他有十幾個孩子,但一毛錢都不留給兒女。他説:「將大量財產留給子孫,會使智者喪志,愚者益愚」。意思是説,大量財產留給子女,如果子女是有智慧的人,會使子女喪失掉志氣,本來要努力打拚的,有了這麼多錢後,豪情壯志就沒有了。

如果孩子是個笨蛋,給他很多錢,他會變得更笨。所以他不留錢給子女,而他的子女也很有志氣,都沒有去向父親爭財產,是有骨氣的孩子。

林則徐的故事
鴉片戰爭中的名臣,曾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先生,對國家貢獻卓著,為後世景仰。他也是力行不留錢財給兒女的人。他説:「子孫若如我,留錢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財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林則徐官至湖廣總督,陳嘉庚經商致富,兩人背景雖然不同, 但在財產是否優先分配給子女的觀念上,幾乎一致。我們常説,富不過三代。第一代,白手起家,勤奮工作,成就事業,累積不少財富。第二代,吃苦耐勞,奮進程度與第一代相比,雖差距甚大,仍耳濡目染父母的打拚精神。到了第三代,財富對他們來説,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種草莓族的第三代,一遇風吹草動就完蛋。

愛的方法不同
父母想要孩子成才,絕對不是留很多錢給他們,而是要磨練他們,能有「鐵打的身體,鋼般的意志」,將自己精彩的奮鬥經驗傳承給子女,這才是正道。可是談到錢不留給自己的骨肉,許多人就顯得很猶豫,甚至認為違反人性。有這種心態,當然也無可厚非,因為我們都是人嘛!親情總是難以割捨的。但是如果能冷靜的想想,這樣對兒女究竟好不好,如果是不好的,何必害他們呢?

林則徐、陳嘉庚還有其他不留錢財給子女的人,難道他們都不愛自己的骨肉嗎?應該不是吧,只是表達愛的方法不同。

民國九十八年(2009 年)3月,在奧斯陸的一場討論會上,微軟大老闆比爾•蓋茲呼籲世上的億萬富翁,應該把絕大部分的錢財捐出來。蓋茲説:「我並不是説,他們不應該留任何財產給子女或自己,但把錢捐出來作公益,會帶給他們快樂,他們的孩子會過得更好,世界也將變得更美好。」

蓋茲將四百億美元的身家財產絕大部分捐了出來,幫助貧困及有病痛的人。他説:「我想和他們一起分享我的快樂。」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2:有使命感 屢敗屢戰


2023-11-22 15:2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有使命感的人,容易成就大事,成為傑出的人。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我們常會發誓要做好某件事,否則就如何如何。例如青少年會説 「一定要怎樣怎樣,否則就剃光頭或三天不吃飯。」這就是使命感。怎麼定義使命感?使命感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圓滿達成任務的強烈意願

這種圓滿達成任務的強烈意願,常能使我們成就大事。否則凡事不成也無所謂,那是成就不了大事的,更不用談什麼豐功偉業了。我們如果希望孩子成才,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要有使命感。

戰勝困境
培養孩子的使命感,當然不是要孩子動輒剃個大光頭或不吃飯,而是要訓練孩子不要隨便放棄戰勝困境的勇氣,凡事總要努力以赴。有位將軍向皇帝報告,他的軍隊「屢戰屢敗」,請皇帝治罪,另一位戰敗的將軍則對皇帝説,他的軍隊「屢敗屢戰」,請皇帝再給他一次機會。父母就是要訓練孩子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孩子如果有這種態度,我們就不難預期,孩子會有成大才的機會。

有個父親很想訓練孩子成為拳王,但孩子始終勇氣不足,一旦被打倒,就爬不起來。這位父親想要培養孩子有「屢敗屢戰」的勇氣,於是請了一位拳擊教練來訓練兒子。這位教練保證可以把孩子訓練好。過了半年,父親想看成果,就讓兒子跟人比賽,兒子被打倒,爬起來再打,又被打倒,打到流鼻血,眼睛也被打腫了,還是持續奮戰。

屢敗屢戰
父親看了,十分不忍,責怪教練教導無方。教練説:「你的兒子雖然沒有立刻打嬴拳賽,卻已有『屢敗屢戰』的勇氣,鼻青眼腫也未放棄,這就是我訓練成功的地方。你的兒子能夠堅持到底,你還怕他沒機會成為拳王嗎?」

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在瑞典出生的蓮娜.瑪莉亞 ( Lena Maria),出生時就沒有雙臂,左腿的長度只有右腿的一半。她四歲學刺繡,五歲就完成第一幅十字繡作品,中學時可以縫製洋裝,十五歲進入瑞典世界殘障游泳國家代表隊,獲多面殘障金牌。十九歲拿到汽車駕駛執照。後來專攻音樂,在世界各地以音樂傳福音。

蓮娜.瑪莉亞
一個人沒有雙手,也沒有手臂,只有一條管用的右腿,怎麼可能達到上述這些令人欽羨的成績呢?真是不可思議。有一年,她來到台灣在木柵靈糧山莊演唱詩歌傳福音。我特地跑去參加,目的不在聽她演唱,主要是想當面看看這位不可思議的奇女子。

我很榮幸被邀上台,坐在蓮娜.瑪莉亞旁邊,可以很仔細的瞧瞧她。她長得很漂亮,容光煥發、目光有神,看起來十分樂觀開朗。因為她的四肢只剩下右腿可用,一切事務都靠右腿處理,所以右腿特別粗壯,左腿並不能著力使用,像是一塊多餘的肉掛在那裡。

蓮娜.瑪莉亞為何能有了不起的成就呢?首先是父母正確的教導。她説,由於自己的平衡感較差,容易跌倒。有一年夏天到朋友家作客,在園子裡玩耍,不小心摔倒,哭著叫媽媽,希望媽媽過來扶她一把。但媽媽告訴她「爬到圍牆旁邊,靠著牆,背頂在牆上,慢慢自己站起來」

背後帶有使命感
她母親秉持的理念是,凡事盡可能讓瑪莉亞自己來,除非必要,不輕意幫她的忙。這與現代父母處處呵護孩子,任何事都幫孩子代勞,造成許多「弱雞」或「草莓族」孩子的教養方式,非常不同。瑪莉亞自己也很有毅力,試想,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如何用僅有的一隻右腳繡花呢?要怎麼開車?怎樣獲得殘障奧運游泳金牌呢?她做每一件事,背後都帶有使命感

有使命感的人,容易成就大事,成為傑出的人,為人父母,必須培養孩子從小就成為有使命感的人。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3:結交益友最快樂


2023-11-23 15:00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結交益友最快樂。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我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到了陌生的地方,最常講的是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人生最痛苦的時刻,是眾叛親離的時候,最哀傷的是親人離散或逝世。

苦悶的人生,不是缺少名利,而是沒有朋友。父母確是我們的靠山,但他們都有大限之期,真正伴我們一生的是親密的配偶和給我們安慰及幫助的朋友。我看到一篇講快樂的文章説,快樂百分之百繫於人際關係,想來的確有道理。我們許多的不愉快,部分源自人際關係太差。所以,人的一生,能交一、二位好朋友,絕對是人生樂事。

結交一二位益友
有次我演講,題目是「交一、二位益友」,聽眾問我為什麼只交一、二位益友,交愈多不是愈好嗎?我説當然愈多愈好,但這要看好朋友的定義是什麼。「樹倒猢猻散」的是好朋友嗎?當大官丶發大財時,門庭若市,下台或企業倒閉,就門可羅雀,這是好朋友嗎?這樣的朋友愈多愈好嗎?恐怕不是,這樣的朋友,有時非但沒有幫助且會造成傷害,被朋友害得走頭無路、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的大有人在,不是嗎?

有位縣長因貪污被判刑十年,在牢中服刑,來看他的朋友愈來愈少,後來好像沒有人記得他的存在。但其中一位朋友,始終不離不棄,幾乎有空就去看他,給他鼓勵。更難得的是,持續照顧他的妻小,給他們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

人生低潮時的朋友
每次談到這位朋友的情義,服刑中的縣長總是淚流滿面。你有這種朋友嗎?在人生最低潮、最需要朋友時,總會適時出現在你面前並伸出援手。你期盼有這樣的朋友嗎?你會有這樣的朋友嗎?

有位老人家肝癌末期,多次進出醫院,最後在醫院住了半年, 安息天家。他有三兒三女,都已成家,孫輩十餘人。患病初期,兒孫還常來醫院,但人數慢慢減少,後來根本無人聞問。老伴也有病在身,體力及經濟均無力為繼。但他有一位好鄰居,自始至終出錢出力,支持著病中的老人。談起兒孫及這位好心鄰居,老夫婦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為兒孫的不孝流下傷心淚,因鄰居的有情有義流下感激的淚水。你有這樣的鄰居嗎?你想有這樣的鄰居嗎?

先付出自己
想要有這樣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好鄰居,其實並不難,關鍵是你要懂得先付出,先成為別人的好朋友、好鄰居。在別人苦難的時候,你能適時的出現在他面前,扶持他度過難關,重新站起來。

人都有罪性,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所謂益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因為我們自己也不完美。交好朋友,一定要先注意他的品格好不好,例如具有孝順父母、有責任感、樂觀進取等特質的人,可以找機會多接觸,談理想、同切磋、共患難,並包容對方的缺點,久之,就能成為有益於你一生的好朋友了。

父母應該鼓勵並幫助孩子交朋友,對孩子的朋友要多關心,邀請孩子的朋友共遊,來家裡聚聚,都是好辦法,久之,孩子就能找到知心之友,相互扶持一輩子。如果你沒有找到益友,不用發愁,耶穌樂意成為你最好的朋友,有了耶穌,你還可以找到一大批益友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4:學習孟母三遷


2023-11-24 14:5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學習孟母三遷。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有立太太育有一子,由於夫妻倆經營一間小餐廳,日夜忙碌,根本沒有辦法照顧孩子,就將孩子寄養在妻子的大哥家。她的哥哥是知名大學校長,嫂嫂是大學教授,哥哥、嫂嫂有愛心,又善教,視孩子為己出,這個孩子被教導得彬彬有禮,學業成績經常是全班前三名。這位太太高興的不得了,常常跟別人説自己命好,有這麼好的哥哥及嫂嫂。

教會裏有好哥哥
我想有孩子的人,可能都會羨慕這位太太,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好哥哥呢?我想到了教會,教會裡有許多這樣的好哥哥。一般人總以為教會只是基督徒作禮拜、唱詩歌、聽牧師講道的地方,十分枯燥乏味。

其實教會裡有各種年齡層及各行各業的人,除了主日崇拜外,還有很多好玩的團契及節目。尤其是比較大型的教會,幾乎坊間能吸引兒童及青少年的正派節目及活動,教會都有,寒暑假時項目更多,許多教會也辦課後輔導,常常只需繳交一點點成本費。

教會裡的各項活勳,分齡分組進行,小學、初中的孩子,由高中生帶,高中生由大學生帶,大學生則自組團契,各個小組都會有牧師、師母、傳道人或執事等間接指導協助。年齡相仿的孩子玩在一起,再由年長一些的大哥哥、大姊姊帶著進行各種活潑有趣的活動。這些小組活動,各有特色,可以吸引不同興趣的孩子參加。

由於是教會主辦,內容健康、安全,不怕孩子被帶壞。我們不—定能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太太那麼好命,但是在教會裡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好哥哥、嫂嫂來替我們帶孩子,正面影響我們的孩子。教會是神的家,把孩子放在神的家裡,早日親近神,對孩子的—生都會有莫大的影響。

多參加教會活動
可惜很多人都疏忽了教會對孩子的成長及品德、性格的影響,有些父母更認為孩子常到教會,萬一沉迷於宗教,會影響學業成績。其實教會的各項活動,有些直接協助孩子學業的進步,有些可以導引孩子養成合群、助人、樂觀、孝順、喜歡運動、熱愛大自然等諸多優良習慣及性格。教會活動多能適量、適時分配,不會要孩子整天待在教會裡,疏忽課業。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常參加教會活動的孩子,多數都品學兼優,獲益匪淺。帶孩子到教會來,使我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三遷為孩子
孟子是山東鄒國人,小時候家居之處靠近墓地,孟子常在墳墓間玩跪拜、哭泣的遊戲。孟母看到後十分擔憂,認為這裡不是教養兒子的好地方,因而搬到市集旁。孟子乃以吆喝買賣為遊戲,孟母看在眼裡,認為此地亦非養兒的好所在,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旁邊。孟子看到學校師生都在讀書,待人有禮,也學會要讀書及遵守各種禮節。孟母大感高興,認為這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為人父母的,哪個不想孩了成才
但世俗環境愈來愈險惡,許多家長告訴我,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孩了交友不慎而被帶壞。我曾經遇到一個剛出獄,正接受更生教誨的年輕人。我問他,是什麼原因被關進監獄的,他説因為由偷變搶,且殺了人。我説,那是很嚴重的。但他説,他沒殺人,只是負責把風而已,原本不願意去,但禁不起朋友的慫恿,結果變成共犯

為人父母的,不能只擔心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而是要像孟母三遷一樣,為孩子尋找一個適合成長好所在,我想,教會應該是很好的選擇!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5:歪嘴配駝子的婚事


2023-11-29 14:4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歪嘴配駝子的婚事。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從前結婚常是媒妁之言。有位男士是個駝子,一直找不到對象,於是找媒婆幫忙。剛好有一位歪嘴的小姐,因為沒有對象,也來找媒婆協助。

媒婆要懂機靈
這位腦筋靈光的媒婆安排兩人見面,不過相親的方式很特別,媒婆跟女孩子講:「妳就站在路邊,假裝等人,當我介紹給你的男士經過時,妳就用手帕搗住嘴,嫣然一笑就可以了。」

媒婆又告訴那位男士:「你相親時候騎馬經過,騎馬姿勢自然是駝著背的,小姐就不會看出你是個駝子。」

在這位媒婆的細心安排下,兩位果真都未發現對方的缺點,很滿意的結婚了。但是這些缺陷婚後自然都被揭穿,可想而知日後的婚姻生活並不會好過。

結婚是人生大事,白頭偕老是要相處一輩子的,因此慎之於始,十分重要。結婚前應該睜大眼睛,看清楚,仔細想清楚。

為情迷視若無睹
現代人戀愛結婚,雖然不至於發生前文相親遮掩缺陷的事;但是很多人為情所迷,關於對方的缺點經常視若無睹。認為偉大的愛情一定可以克服這些問題,殊不知這些都是造成日後婚姻不順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國家,結婚前會要求雙方體檢,以瞭解其是否健康,或是否有難以醫治的疾病。我們東方人常認為這太現實,不夠羅曼蒂克,愛情不夠堅貞。其實為了日後的幸福,絕對有其必要性。我們既然那麼的愛對方,凡事應該坦誠以告,體檢就是坦誠以告的一種方式。如同聖經以弗所書四章15節:「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用愛心說誠實話
社會上經常出現婚姻騙子的新聞,市井無賴居然可以冒充大學教授、董事長或某貴人之子,騙得美貌女士的愛情及身體,受騙者還常是學歷佳、智慧不低的女性。讓人感覺到,這個騙子真有一套騙功,而被騙的女士又為何如此的好騙呢?

以上所述都是因為沒有睜大眼睛。有些愛情騙子的行徑,只要女士保持清醒,即使用肚子想,都會發現他是個騙子。可惜的是,當事人已經被愛情沖昏了頭,以為白馬王子來了,對方講的任何話,她都無條件接受,這樣怎會不被騙呢?

視而不見非現實
人在戀愛時,為取悅對方,討對方歡喜,常會有很多偽裝動作出現,掩飾自己的缺陷或不良習慣,或是遷就對方的習慣,甚或表示喜歡對方的不良嗜好。可是這些不良習慣或嗜好,在日後每每成為美滿婚姻的絕大障礙,必須為此付出殘酷的代價。

有對夫妻愛情長跑了六年結婚了。經過這麼久的戀愛、觀察及適應,海枯石爛應是可期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結婚不到一年,就天天吵架,有時先生夜不歸營,有時太太回娘家不回來,第二年還是離婚了。

他們結婚前沒有睜大眼睛嗎?戀愛六年就算把眼睛謎起來,應該也看清對方了吧!但是不然,因為六年時間雖然夠長,對方缺點也大致了解,但卻故意忽視,有視而不見的現象。結婚後這些缺點逐一暴露,這才知道,從前視而不見的缺點,對婚姻 居然有這樣大的破壞力。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