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要加速去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551/web/ 

◆  聯合報社論/大案不辦,小案重判,台灣司法奇幻現象
◆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勿當賴清德助選員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要加速去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要加速去風險


2023-08-21 03:17  經濟日報/ 社論
隨著大選時間接近,近期兩岸經貿關係也趨於緊張,導致產業界心情起伏不定。圖為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新華社)


隨著大選時間接近,近期兩岸經貿關係也趨於緊張,導致產業界心情起伏不定。兩岸關係穩健固然是產業之福,但面對每四年就要被政治影響牽絆的定律,企業必須開始有更多的分散風險意識與作為。

上周中國大陸宣布對台灣出口的聚碳酸酯的反傾銷案,經調查已初步認定構成傾銷,並將以保證金形式,開始課徵16~22%的臨時反傾銷稅。本案引起關注重點有二,第一是選在賴副總統出訪的隔日公布,第二為聚碳酸酯是ECFA早收產品,引起外界有下馬威及「收回ECFA」的議論,否則中國大陸過去對我苯乙烯、正丁醇等六項化學產品早已課徵反傾銷稅,並非新鮮事。

另一個受注目的發展,是針對我2,455項產品貿易措施的調查,中國商務部初步認定違反世貿(WTO)規則而形成貿易壁壘。對於媒體詢問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給予之優惠問題,商務部發言人給了「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這個耐人尋味的答覆,國台辦隨後也表示支持。對此,國內有不少意見直接下結論認為ECFA可能被中止,工商大老也表示憂心。反之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卻表示沒有中止的問題,同樣耐人尋味。

回顧兩岸貿易與投資的發展,可發現向來是跟著全球大局在走,兩岸政治或政策影響力反而有限。以對中國大陸投資為例,2011年時來到高峰,核准投資金額高達146億美元,占全體對外投資的八成。然而2015年(馬習會當年)兩岸政治最和諧時期,台灣對其他國家地區投資額開始超越對陸投資,此後對陸投資一路下滑,過去幾年中國大陸雖然仍是最大投資地,不過平均投資金額已經剩約45億美元。

再看貿易變遷。兩岸都在2002年後成為世貿會員,在此前後我國兩岸政策歷經「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推動ECFA等不同階段的政策訴求,但都不影響我對中國大陸出口節節升高;中國(加上香港)占我國出口市場比重從20%一路攀升至2020年時高峰的44%。不過去年已下滑至38.8%,今年1至7月更降至35%。由此可知,兩岸經貿發展起伏固然受到政治影響,但更為直接的因素,實際上是全球化下的供應鏈變遷。隨著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的發展布局,供應鏈夥伴及客戶的意見,看起來比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對台灣產業投資及貿易的方向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兩岸經貿關係正在被新世界秩序改寫中,但我們也要正視迄今對岸仍是台灣最大市場及投資地的事實。亦即是,兩岸關係和諧固然是產業所期待的願望,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因為中國大陸近年將經濟相互依賴武器化的偏好,已引發主要國家對中「去風險」的聲浪,若忽視了這個趨勢,一方面將不利於台灣身為國際品牌商合作對象的發展,二方面也增加我國仰賴中國大陸市場可能面對的高風險。

近期聚碳酸酯反傾銷案、貿易壁壘調查以及ECFA存廢等爭議,暫且不論是否有政治動機,卻再再顯現中國大陸作為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問題,及兩岸經貿成為政治脅迫工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在中方尋求國內經濟復甦動能的壓力下,其內部不滿對台灣持續讓利的情緒日增,長期而言給予的優惠減少也不意外。

面對這個至少每四年就要被政治牽絆的定律,除非企業堅持「只看短期利潤、不顧長期風險」的做法,否則就有必要加速降低對這種優惠的依賴,加速掌握美歐日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商機,增加可預期性高的穩定市場比重。對於政府而言,也應擴大並深化協助產業分散風險等「去風險」的主動作為,而非只有針對個案指摘中方政治化等被動回應。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勿當賴清德助選員


2023-08-21 02:41  聯合報/ 黑白集
郭台銘今天表示不組黨!批柯侯對不起台灣人民、主流民意,邀喝咖啡外也可以公開辯論。記者游明煌/攝影


前一天還在喊邀侯、柯喝咖啡,第二天郭台銘立馬變臉,怒批兩大黨都「只為私人利益」,把他當敵人,「不敢打賴清德」。他還放話,要跟侯、柯公開辯論。每天如此翻來覆去,郭董只暴露自己毫無原則與誠信。在野陣營之所以被民進黨吃得死死的,不正因為他一直在扯後腿?

選戰打到現在,郭台銘的表現越來越荒腔走板。就事論事,侯、柯都不曾對他口出惡言,藍、白陣營批評民進黨和賴清德的火力也絕對比他強大得多。郭董卻把箭頭對準盟友,根本是亂咬。選戰打成這副德性,看在民眾眼裡,只會貶損郭董的形象,認為他是「來亂的」。

政黨政治有一定的運作規則,但郭董卻覺得自己可以超乎其上。他先參加了國民黨的初選未能上榜,說要支持侯友宜卻食言,隨即又轉向民眾黨要求柯文哲「禪讓」,且絕不接受當副手。請問,如果政黨接受一個外人這樣玩弄,這個黨還能讓選民信任嗎?

若四年前未曾怒退國民黨,若郭董早早就加入民眾黨,今天的局面也許還有話說。但他一介「個體戶」,憑著家大業大,硬要騎在別人頭上;民眾不會覺得這種人當總統很危險嗎?尤其,打著「主流民意大聯盟」的招牌,座上皆是國民黨割之難去的派系腫瘤,何威風之有?

郭董再打下去,就成賴清德最佳助選員了。













聯合報社論/大案不辦,小案重判,台灣司法奇幻現象


2023-08-21 02:52  聯合報/ 社論
新竹市長高虹安因涉詐助理費案日前遭台北地檢署起訴。 本報資料照片


新竹市長高虹安因四十六萬元立委助理費爭議,遭檢方起訴貪汙重罪;但牽涉數十億元的公共工程疑雲如新竹棒球場等,卻遲未見檢調行動。正如前少將參謀長因一台不到八千元的洗衣機,遭重判十二年;而向廠商索賄並接受性招待的台南市前經發局長陳凱凌,卻僅判八年徒刑。檢調的作為與不作為,法院量刑的輕與重,司法那把尺讓人民如墜雲霧中,看不清正義面貌。

高虹安在去年競選市長期間就爆出助理費爭議;她當選後,尚未辭立委,檢調就在立法院開議期間重棒出擊,當著媒體的面公開搜索其立法院辦公室等處所。但幾個月後端出的起訴證據,不脫高虹安辦公室行政主任所製作的帳本和幾位助理的證詞,據此指控四十六萬公款遭高虹安私用。檢方無視立法院曾對公費助理所做的函釋,起訴書內嚴厲的指控,高虹安儼如罪不可赦的貪汙要犯。

對照動輒數十億卻問題重重的新竹棒球場案、桃園羽球館案、前鎮漁港改建案,儘管疑雲滿天飛,特定業者與執政黨的特殊關係鬧得沸沸揚揚,檢調至今依舊閉眼裝瞎沒行動。這種「小案大辦、大案不辦」、「嚴查在野黨、避查執政黨」的標準,正是蔡政府裁撤特偵組後展現的司法肅貪特色。

這幾年,檢調經常偵辦與過去首長特別費案同樣充滿爭議的議員詐領助理費案,卻鮮少積極深入查辦綠營官員可能涉入的重大貪瀆案。從前瞻幾乎變「錢沾」,到疫苗採購疑雲,檢調廉查辦矛頭總是對準在野黨縣市首長,對涉及執政黨官員與縣市首長的爭議卻視若無睹,當然會被質疑為政治辦案。

檢警調辦案的標準是否一致、法院對同類案件量刑是否因人而異,都攸關民眾對司法的觀感與信賴。若以「罪刑相當」的基本標準檢視最近幾件貪汙案,法官對金防部前少將參謀長把七九九○元的部隊洗衣機運回家私用,以貪汙罪重判十二年徒刑。對照陳凱凌利用對工業區等開發案權限向業者索賄、要求性招待,涉貪金額近二百萬,只因他認罪換取減刑,法院僅判八年。以上述兩人行為的違法程度與量刑落差,其衡平性與比例原則都引人非議。

更啟人疑竇的是,陳凱凌除檢方起訴的收賄貪汙案外,在經發局長任內也曾被檢舉在光電利益案件中上下其手。但檢方切割起訴,加上陳凱凌被起訴後認罪讓法院快速結案,都難免讓外界懷疑,其中是否有人盼此案盡速落幕,以免其他更嚴重的非法行徑曝光,或者是製造斷點讓案子無法往上溯源?

金防部少將案與陳凱凌案的對比,很容易引人議論,但這並非法院第一次被質疑判刑不符比例。前少將韓豫平拿漢光演習加菜金核銷長官宴請餐費二千八百八十元,被依貪汙罪判四年半徒刑定讞,引發藍綠兩黨都為他奔走營救,批評判決不符比例原則,檢方為此大費周章研議因應方案,更罕見地主動為貪汙案爭取再審機會。但等不及法院決定是否重審,蔡英文總統去年搶先特赦韓豫平,直接替法院宣告罪刑均無效。當時就遭質疑,多少基層百姓因為微罪失去自由、生命陷入困頓,蔡總統卻在此案未盡司法手段之前就急著行使特赦權,彰顯了什麼樣的價值?至於高舉的罪刑相當原則與修法討論,當然不了了之。

國人長期累積對司法的不信任,不只因許多與當權者相關且疑雲重重的案件真相不明,也包括執法者恣意濫權、偵辦標準難以取信於民、判決又讓百姓覺得輕重失衡,這樣的台灣司法奇幻現況,正是蔡英文的司法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