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ESG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954/web/ 

◆  聯合報社論/藍白無論如何合作,必須面向民生公義
◆  聯合報黑白集/攘外,必先內鬥?
◆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ESG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ESG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2023-07-27 00: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聯合國與瑞士政府聯合發布《Who Cares Wins》,倡議資本市場應將環境保護、社會關懷與公司治理(ESG)納入選擇投資標的的標準。ESG 將先前的「企業社會責任」(CSR) 主張簡化成三項目標,而隨著氣候變遷成為顯學,ESG 與減碳議題連結,成為各國接受的標準。全球以 ESG 為選股標準的基金,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首次達到 1兆美元,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即達到3兆。台灣至今年3月底,境內外 ESG 基金共109檔,規模近新台幣 4,000億元,受益人數150萬人,較去年增加76%。然而,投資人與政府應了解,在此熱潮背後,ESG 投資理想目標與現實距離

首先,能被納入 ESG 基金的公司,應該符合哪些條件?美國除了 MSCI 發布的 ESG 評比外,另外還有 TVL 與 KLD 兩家公司的評比。台灣證交所自民國一O三年(2014年)起要求上市櫃公司繳交社會責任 CSR 報告,並自民國一O四年(2015年)評鑑各公司的公司治理。然而,目前並無法規規定以 ESG 為名的基金應如何選股。去年美國證管會針對 ESG 基金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開罰高盛資產管理公司400萬美元,並對市場提出警告與監管原則,顯現確實有基金公司純粹將 ESG 當成行銷亮點,抱著「反正投資人也不會仔細看」的摸魚心態

其次,投資人是否應期待 ESG 基金的報酬高於其他基金?這要看衡量的時間是短期還是長期。鼓吹 ESG 投資的理由之一,是讓 ESG 做得差的公司,籌資成本提高;然而這也代表,願意投資這些公司的投資者能得到比較高的報酬。在股票市場,公司股價與公司籌資成本並無直接關聯,ESG 基金集中投資的公司,短期股價提高,投資人的報酬率反而降低。在債券市場,銀行或投資人給予好的 ESG 公司較低利率,同樣也是提高投資於壞 ESG 公司的報酬率。所以,短期來看,ESG 投資的報酬率較低,但長期而言,零碳排已是趨勢,現在就準備好的公司,未來面臨負面衝擊的機率應低於現在還沒行動的公司,因此,投資這些好公司等於是提早布局,長期的報酬會比較高;至於長期是多久,就沒人知道了。

再者,ESG 投資潮是否能將公司導向減碳?ESG 雖然是三件工作,但市場比較強調「E」,也就是減碳。減碳需要投資或改變生產方式,經濟學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在此仍然適用。碳排已經很低的公司,即使籌資成本降到零,這些公司能再減碳的量還是有限。碳排很高的「棕色」公司,是否要投資於減碳,利率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利率低,它們為了未來的市場而減碳的動機較強。利率高,不僅降低投資於減碳的誘因,還會讓棕色公司趁現在排碳成本低的時候增加排碳。美國比較老而沒效率的油田,這幾年的開採量反而提高,多少反應了這個心態。

最後,我們別忽略了,即使檢討全球化的聲浪不小,但全球化生產仍是現在的生產方式。重視 ESG 也提高了電動車的市場占有率,然而,電動車的電池卻是由中國壟斷。美國可以讓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卻很難在美國建汽車電池廠。檢視汽車電池從原料到成本的流程,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重視 ESG 的民主國家,都不可能用跟中國同樣的成本生產汽車電池。非洲擁有電池原料的國家,其政府作風並不符合民主國家標準;冶礦是高汙染高耗能工業,「鄰避」使民主國家不可能有新的冶礦場,也不符合減碳趨勢;組裝需要熟練而便宜的勞工,「便宜」顯然也不會合乎「社會責任。如果電池不符合 ESG,那開電動車是否還能成為減碳的加分因素呢?

ESG 將複雜的問題簡化成分數或評比,固然能加速推廣其理想,但沒有好而實際的政策,可能只會淪為讓人買心安的標的。投資人投資 ESG 基金前,仍應做好該做的功課;而政府也應讓 ESG 能與公司實際的運作結合,才不會偏離理想太遠。













聯合報黑白集/攘外,必先內鬥?


2023-07-27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表示,現在不只彰化縣議長謝典林、屏東縣議長周典論,全台大多數議長、最少8成以上都對郭台銘「寄予厚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委陳玉珍說,全台八成以上議長都對郭台銘「寄予厚望」;侯友宜競辦發言人黃子哲批她「珍亂」,只會讓人看笑話,讓民進黨得逞。陳玉珍立馬回敬:「希望反擊民進黨的效率,跟打自己的小雞一樣快」。脣槍舌劍,一個比一個犀利。

侯友宜的民調何以沒起色,這就是原因。賴清德那邊出了什麼狀況,全黨不分青紅皂白力挺,槍口一致對外。柯文哲那邊,他一個人說話就代表全黨,絕無異議。反觀國民黨,大家每天心猿意馬自己不出力還忙扯後腿;黨中央則若無其事,讓大家在裡面殺來殺去。這表現,還像個現代政黨嗎?

陳玉珍罵侯辦「打自己人」,其實她自己做的正是同樣的事。她郭台銘也夠久了,到了觀眾都覺得不堪的地步:黨中央似乎沒人說過她一句,所以全代會後她繼續演出。除她之外,顏清標、張榮味輪番和郭台銘十指緊扣到底在演哪齣,只是增添民眾反感吧。包括金溥聰隔空質問朱立倫及羅智強,那些話,私下說不是更好嗎?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但如今國民黨上演的,卻是不思攘外專攻內鬥。這或許是在野黨當久了,漸漸忘記團結是什麼滋味,連黨紀也不再有印象。但政黨再怎麼隨便,也不能把內鬥當成三餐便飯在炒;朱立倫再怎麼無為而治,也不該以為黨內亂鬥有助於吸票吧!













聯合報社論/藍白無論如何合作,必須面向民生公義


2023-07-27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針對柯文哲說的「藍白合」,可能出現解讀上的差異,有人認為談的是由誰代表非綠聯盟選總統,但也有人導向為藍白聯手,才能爭取主導下屆國會的最大席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問到「藍白合」的可能性,說:「再拖一、二個月,說不定水到渠成」。律師陳長文投書本報,則呼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發起「政黨輪替大聯盟」。這些說法,都使得「在野合作」議題受到熱烈討論。但因兩黨各有盤算,加以郭台銘動向曖昧,「藍白合」的前景仍不清晰。

在三政黨主要候選人各就位後,民進黨賴清德即居於領先位置,柯文哲、侯友宜則分居二、三,趨勢大底不變。但更具意義的指標是:賴清德雖然領先,支持率始終在四成以下;柯文哲、侯友宜加總,則穩定超過賴清德。主要關鍵在,一直有近六成選民期待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也因此「藍白合」才會受到期待。如果藍白能合作,則下架民進黨便指日可待;反之,就是保送民進黨繼續執政

最早提出組「非綠大聯盟」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時,國民黨提出了「三階段整合論」:第一階段黨內整合,第二階段整合泛藍友軍,第三階段整合所有非綠政黨。當時民眾黨並未正面回應此倡議,但朱立倫也未對整合預設前提,一切以「下架民進黨」為前提。

在侯友宜獲得徵召後,因支持度欲振乏力,情勢對國民黨顯得不利,黨中央對「非綠大聯盟」的態度似乎轉趨曖昧。先是通過「禁止邀請他黨站台」的內規,侯競辦執行長金溥聰又宣稱「柯侯配百分之百不可能」,朱立倫後來又說「什麼都可能」,顯示黨內意見分歧。

兩度爭取國民黨提名失利的郭台銘,迄今仍在各地遊走造勢,是藍營情勢混沌的主因之一。郭台銘在提名前曾宣示「絕對支持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不會有郭柯配、柯郭配」,提名後也曾宣布「全力支持侯友宜」,誰料他後來卻變成自走砲。郭董一方面在各地串連藍營地方派系,意圖倒侯;一方面又以國民黨「友軍」自居,緊貼柯文哲,扮成藍白合「牽線人」模樣;另一方面他也作出自行連署參選的準備,逕自走他的參選之路。

至於柯文哲,雖對「藍白合」持開放態度,但他所謂「再拖一、二個月」,恐怕只是「以拖待變」之計,觀察情勢且走且戰。從「墨綠」到「白色」,柯文哲其實深知民進黨「翻臉像翻書」的作風;但他過去說「未必要下架民進黨」,到近來說「最大黨組閣」,顯示他思考的只是如何極大化自己的影響力,並非在乎什麼樣的未來對台灣最有利

亦即,國民黨、民眾黨乃至郭台銘目前對「藍白合」的思考,都把政黨或個人私利放在首位,把其他政黨置於配角地位。這樣的「藍白合」,恐怕註定只能停在「倡議」層次,很難有「實踐」的可能。即使某一方迫於情勢勉強合作,也可能被解讀或標籤化為政治分贓,難獲選民認同。

在野黨應把「下架民進黨」視為政治目標,而不只是政治口號,原因是,蔡政府執政下的各種不公不義,已令民怨沸騰。諸如:外交與兩岸政策失當導致台海兵凶戰危,人民隨時可能身陷戰爭的火海;財經政策成為撒幣買票工具綠營權貴酬庸便道,在在掏空台灣原有的根基。藍白兩黨乃至郭董都必須認清問題的嚴重性,認真協助民眾達成想要完成的「政黨輪替目標

在野陣營唯有從民生公義出發,才能以更高視野認清自己的政治目標,才有充分的正當性召喚選民支持藍白合」。目前談全面合作,也許時機尚嫌過早,但從區域立委的選舉出發,可以慢慢照見彼此的善意,一兩個月後也許合作之路便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