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Fed決策粗糙 治絲益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926/web/ 

◆  聯合報社論/侯友宜再這樣拖泥帶水,會拖累藍營選情
◆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賴清德也疑美?
◆  經濟日報社論/Fed決策粗糙 治絲益棼






經濟日報社論/Fed決策粗糙 治絲益棼


2023-06-16 00:46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4日會議決定「跳過(skip)」一次升息,給予緊縮行動一次「緩刑」的機會,讓決策官員有較長時間觀察更多數據,來評估累積升息以及銀行倒閉事件對經濟及通膨的影響,並為接下來的決策爭取更大的運作空間。至於接下來利率將何去何從?Fed顯然仍定不出一條清晰的路徑。

先從決策的性質來看,這次沒有升息,就代表Fed主席鮑爾等「三巨頭」所領導的「鴿派」得勝,但也採取妥協性的作法;只說這一次是「跳過」,不用「暫停pause)」,因為「暫停沒有時間限制,當然更不提緊縮過程即將停止stop)」。鮑爾幾乎保證7月將再升息,使決策「鷹中有鴿鴿中有鷹」,是為了維持住內部的共識,以免「鷹派」委員提出「異議」,進一步傷害 Fed 的信譽。

其實各界對這次會議的觀察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跳過」升息,而是「點陣圖」對利率預測,結果顯示18位委員中有12人預測今年「至少」再升息2碼,比今年3月、甚至去年12月的預測都更「鷹派」。既然決策委員預測利率應升到如此之高,那6月為何又要「跳過」?難道是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事實上美國通膨走勢相當不利。5月整體 CPI 年升率雖大幅下降到4%,但這主要是因為去年能源價格的基期太高所致,預料6月可能還會更低,但7月以後這項「反通膨」動能將逐漸消退。5月核心 CPI 年升率仍高居5.3%,服務業年升幅更達到6.6%,4月(最新數據個人消費支出核心平減指數年升率更回升到4.7%顯示通膨高度黏著。加上目前就業市場仍然吃緊,住宅市場已經出現復甦信號;美股再創今年新高,公債殖利率下降,更使金融情勢趨於寬鬆,加上下半年油價可能因為需求回升而反彈,都可能導致通膨持續居高

再就推升通膨動能來看,傳統上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成本推動型cost-push)」,例如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瓶頸,以及俄烏戰爭引爆能源及原料價格飆漲等。目前這項肇因已經消退

第二是「需求拉動型demand-pull)」。目前美國經濟仍處於「正循環」,勞動市場吃緊工資持續上升民眾所得增加,加上仍擁有5,000億美元超額儲蓄可用,使消費依然熱絡勞動市場也將持續緊俏循環不已。Fed 必須打破此一循環,才能夠將通膨率壓回到2%目標。

現在又出現第三種,就是「獲利帶動型profit-led)」。由於一些廠商擁有獨占或寡占地位,利用物價普遍上漲作為掩護,使本身產品或服務的漲幅超過成本升幅,以提高獲利率,造就所謂的「貪婪型通膨greedflation)」。消費者對高通膨也愈來愈習慣;只要工資繼續上升,消費者並不在意日用品漲個5-6%結果很可能導致通膨落地生根

再者,長期間供給面仍存在諸多結構性通膨因子,包括人口高齡化使勞工供給減緩,而去全球化、企業重建供應鏈、友岸外包、能源轉型、國安凌駕經濟因素等,都將使企業成本提高,在長期間持續推升通膨。「通膨削減法鼓勵美國製造」,但結果很可能反而使通膨增強

總之,基於利率已經大幅上升5個百分點20碼),因此決策重點不再是升息速度」與「幅度」,而最終利率的「高度」也愈來愈不重要,真正的關鍵在於高利率持續時間的「長度」,藉以表明 Fed 對抗通膨態度」。綜觀這次會議的決策,無論從理性面,還是從通膨面,都顯得相當粗糙,有「為跳過而跳過」的味道。鮑爾對外溝通難以自圓其說政策指引不清不楚,結果只會治絲益棼,要達成通膨目標將是一條漫長而顛簸的道路。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賴清德也疑美?


2023-06-16 05:27  聯合報/ 黑白集
美中同時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本月18日到19日訪問中國。(美聯社)


美媒一陣七嘴八舌後,布林肯真的要訪中了!日期正是美聯社爆出六月十八號。巧合的是,美聯社披露訊息的同一天,美國國防部官網刊登了參謀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演說,他在演說中告訴一群軍校畢業生:美國走完了「單極時刻」,此刻已是複雜多極世界

密利的演說跟布林肯訪中,反映共同的時代徵候:力不從心的美國,已撐不住單超體系。布林肯不跟隨鷹派的調子執意東行的背後,是美國枯竭國庫密利理性思辨,則有蘇州艦鬼切時鍾雲號鏽跡斑斑甲板襯托

雖然美國政壇的主流氛圍似仍是躁動的新麥卡錫主義,但布林肯與密利卻流露出美國近年罕見冷靜。加上肯花上十個小時跟王毅對談的蘇利文,拜登的班子顯然正在烹製全新的對中方針

AIT處長孫曉雅突然表態美國樂見兩岸對話,即洩漏了華府此刻的心跡。但民進黨主政下的陸委會,卻連馬英九申請的五十個陸生都懶得交流,一逕封殺。彷彿無腦抗中的大爺癮,還沒過足。

布林肯不可能空手敲開北京的大門,台灣難保不是一項登門禮!美國既走完了單極時刻,可能意味台灣的台獨大夢已難以為繼。當馬克宏都想參加金磚峰會,布林肯若喊出反台獨,恐不令人意外。曾要求人民不得疑美的賴清德,若突然也疑美,可別意外!












聯合報社論/侯友宜再這樣拖泥帶水,會拖累藍營選情


2023-06-16 05:29  聯合報/ 社論
消息人士表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在5月17日徵召日後,與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間始終無法建立有效的互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大勝的氣勢,經過短短半年的消耗,如今已磨損大半。其中主要問題在,黨中央徵召侯友宜參加總統大選後,參與初選的郭台銘並未實踐歸隊承諾,而侯友宜的表現也遠不如預期,在在打亂藍營全盤部署節奏。最近民進黨連續爆出性騷擾事件,使得形象重創;與此同時,侯友宜處理新北市幼兒園的「餵藥」疑雲則拖泥帶水,無法明快釐清案情和責任,失分卻更嚴重。

從侯友宜最近的幾次應對,無論是與青年學生的對談,或是回應外界對餵藥風波的質疑,皆可看出其團隊手腳紊亂,無法有效應對社會期待。因此,原可迅速釐清的疑點,卻一直受到錯誤訊息牽引,或陷在自己的經驗窠臼中,提不出有力的答覆。這類事件三番兩次上演,必然在民眾心中投下陰影,認為侯團隊的才幹不足,甚至懷疑侯友宜本人的行政能力和用人能力。這樣的印象一旦成形,要再改變就極困難。

之所以演成這般境地,與侯友宜本人的因循及固執恐怕難脫關係。侯友宜獲得提名後,外界一再建議他必須立即擴大競選團隊,納入更多人才。一則,是為了擴充其政見和視野做準備,讓選民看到他的領導高度和格局;二則,可協助他應付四面八方而來的刀光劍影,幫他清理戰場;三則,使黨中央可以兼顧總統選戰與立委選戰的連動,在兩個戰場彼此支應、互相造勢,以形成更大的氣候。

令人遺憾的是,侯友宜及其團隊卻固執己見,既不接受黨中央的戰略建議及人馬支援,在日常應對上也緊閉門戶,不讓其他藍營同志了解詳情。如此一來,國民黨內跨區立委或議員即便懷抱著滿腔熱情,也不得其門而入,不知如何聲援。不少民眾或許以為,國民黨內同志都在隔岸觀火,看侯友宜的好戲;殊不知,侯友宜團隊的自我感覺良好,不改「不沾鍋」性格,將自己同志拒斥在外,才是這場選戰打得一路滑坡癥結所在

侯友宜被提名後,他的民調已兩度下滑,在若干媒體的民調甚至跌至第三,落後柯文哲。此一趨勢,都是一次次事件的積累:侯友宜和黨中央遲遲無法合作彼此互推責任留下藍軍不團結印象。如果侯友宜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短處,不及時改變自己的選戰模式,繼續如此毫無章法戰法,勢必對藍營立委選情造成嚴重的拖累。試想,作為總統候選人,若連自己的黨內同志無法信任及整合,要如何讓選民相信他能夠統領國家

這種拖泥帶水的情況,黨主席朱立倫當然也難辭其咎。當初他將郭董引入初選戰局,最後卻無法讓對方信守君子協定,反而使黨內挺侯挺郭派彼此爭鬥,他難卸處理不周之責。其後,對於黨內的雜音不斷,以及侯陣營的故步自封,朱立倫也未以主席身分善加調解處理,反而以旁觀之姿坐視情勢惡化。近日,國民黨內有人呼籲朱立倫「交出兵權」,讓侯友宜主導選戰節奏。但以目前侯團隊的跌跌撞撞表現,連處理新北事務都力有未逮,要「主導選戰節奏」恐是奢談,情勢恐愈形惡化。

於今之計,侯友宜必須敞開心胸,重新組建一支戰力、視野、敏感度俱足的選戰團隊。這點,沒有黨中央及同志協助,不可能成其事。他須先證明自己能善用黨內人才、有能力解決問題,才能向社會證明自己是能用人、會做事的領袖。也唯有如此,他才能使藍營始終未消的「換侯聲音熄滅。侯友宜最大的敵人,不是黨內外人士的不友善,而是他自己的開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