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華/當爸爸在我這年紀
◆ 劉憶如/聯準會的鴿派行動與鷹派思維
◆ 洪蘭/活在當下?未雨綢繆? 端看年齡
◆ 劉義周/我們需要候選人的暗黑紀錄
◆ 陳亮恭/萬仞宮牆與濠梁之辯
◆ 馬凱/為青年請命請從居住始
王文華/當爸爸在我這年紀
2023-06-17 01:19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我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變成自己的父親。
掃爸爸的墓,看墓碑上他的出生年份,心算他在我這年紀,當時我幾歲。
答案是十四。那時我學校離家遠,坐公車要一小時。晚上熬夜念書,早上起不來。為了讓我多睡幾分鐘,爸爸開車繞路送我上學,自己再去上班。我勉強在鐘聲響起前到校,他每天都遲到。
如今我也送孩子上學。孩子還沒升學壓力,但一樣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我希望他吃飽了再出門,不忍催促。希望他安全到校,也不敢開快車。最後只好讓自己的事,一次次地耽誤。
小學開始,我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題目是「破除迷信」。爸爸雖相信風水,卻幫我寫了義正辭嚴的講稿。他坐在客廳的大理石椅,邊搧扇子邊聽我練習。扇子的擺動好像鋼琴的節拍器,穩住我亂竄的心。
如今孩子在學校也要講故事:用五張照片,分享周末趣事。於是我們去青年公園,我幫他拍照,然後一張一張教他說:「昨天我去公園,看到一艘太空船…」孩子講一句就跑掉了。我只好把每張照片的來龍去脈寫下來,請老師到時引導。孩子上台,我緊張。
看著爸爸的墓碑,我很想問他:他在我現在這年紀時,帶我的心情。我記得有一天早上下大雨,我賴床不起,他念了幾句,我負氣衝出家門。當我坐公車到新生南路轉車時,看到他的車停在路邊。兩支雨刷左右不一致,好像一雙手臂要接住我。我故意躲開他,鑽進計程車。
我的孩子還不會衝出門,但發飆與任性,不亞於當年的我。不管在家或公共場所,每次孩子胡鬧到在地上打滾,我從小練就的口才完全安撫不了,唯一能做的是張開雙臂抱住孩子,像我爸那亂了陣腳的雨刷。
掃墓前一晚,我問孩子,爸爸明天要去看爺爺,你有沒有話想對爺爺說。他從沒見過爺爺,自然沒有,只說:「爸爸你明天可不可以早一點來接我?」
我不記得我曾這樣跟父親示愛,直到自己出了事。大學時有一回演戲撞破了頭,被送到急診室。爸爸趕來,我害怕地說:「爸,我受傷了。」他抓住我的手:「沒關係,難免的。」進了手術室,我懇求醫師,「我還想再看到我爸。」
如今我去接孩子時,孩子抱歉地說:「我今天午睡尿濕了!」老師交給我濕了的睡袋,我跟孩子說:「沒關係,難免的。」我洗了睡袋,攤在陽光下,抖出一床對父親的想念。
沒有人教我這樣說。我想是我血液中遺傳我爸的那部分,讓我在送孩子上學、幫孩子準備故事、看孩子胡鬧、拿孩子的睡袋時,自然有這些反應。我至今還在背爸爸寫的「講稿」,只不過講題不再是破除迷信,而是如何當父親。
當父親,有成就感和挫折感。低潮時,我總想起爸爸在我這年紀,跟我互動的情景,然後對自己說:「沒關係,難免的。」說完站起來,早一點去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