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施振榮/培育高階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培育高階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  王正方/知己知彼並不難
◆  翁曉玲/AI時代,新聞媒體的機會與挑戰(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④)
◆  馮建三/新媒體年代 政府仍在編戰爭理由(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③)
◆  游梓翔/AI衝擊傳播業,你是80還是20?(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系列專文②)








施振榮/培育高階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有大學校長認為,如果博士班招生情況良好,沒有大學會願意砍博班名額,要求博士生的品質是一種「自我課責」。但也有教授認為,若博士班品質不佳,那就不必招太多博士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日前報導近年願意投身就讀博士班的學子愈來愈少,恐怕會造成國內高階研發人才斷層,恐將來會成為台灣的「國安問題」。

基於國家及產業未來長遠發展,將會需要很多博士級研究人才長期投入研發,台灣才能在許多領域維持競爭優勢,一旦就讀博士班的學生變少,未來少掉這些高階研究人才,勢必就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

我在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國際論壇中,也特別提出呼籲,面對未來的挑戰,人才培育領導人最重要的責任,要加以重視,並且要繼續為人才搭建更多的舞台讓人才歷練。

不過擺在眼前,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不選擇就業,一旦選擇就讀博士班,博士研究生申請到的獎學金或研究助理費,往往不足以養家餬口,在誘因不足下,學子們自然會傾向選擇優先就業,尤其高科技業界理工科畢業生需才孔急。

為此,我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需要研究人才的單位,包括政府單位或私人企業/組織機構,可以提供研究經費並設定研究方向的題目,然後透過學校媒合指導教授及博士生同意後,讓博士生以此題目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提供充裕的「獎學金」,以吸引博士生的就讀意願。

尤其所設定的研究題目,是要和台灣社會或產業未來發展有關,讓博士生的研究成果除了追求學術上的成就之外,同時也會對社會及產業具體產生影響及做出貢獻。

第二點,隨著人工智能(AI)的發展,AI 是新的科技工具,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因此就讀 AI 領域的博士可以不限於理工科學生,諸如醫科或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也可以借重 AI 工具來做特定領域更深入研究,進而創造出新價值。

如此就讀博士班學生來源也可以擴大,讓博士生不只做學術研究,也可以將研究重點擺在科技應用上,如此也有助國家與產業建設發展,這也需要社會大眾的認同。

第三點則是基於台灣企業積極朝國際化拓點布局,台灣除了要與海外在地合作夥伴攜手共創價值之外,勢必也會需要更多「跨文化」的國際管理人才,不論是要將同仁派駐海外,或是台灣總部要管理海外據點外籍主管,未來都會需要更多具備「跨文化國際管理能力高階管理人才,這些都要超前部署,及早投入培育人才。

不論是台積電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海外設廠,或是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台商在海外的製造據點具競爭力都要在當地形成新的供應鏈產業聚落,這不只是靠一家公司移過去,而需要整個供應鏈轉移才會成功,是否有足夠的「跨文化國際管理人才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從王道來看,雖然「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大家比較有感,但創造「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卻往往會帶來更長遠的影響力,而培育人才就是一項長期對隱性價值的投資項目,最終往往能為企業帶來長期最大的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