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平心靜氣談「重啟服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269/web/ 

◆  聯合報社論/科技快速發展 對媒體和民主機制造成新挑戰(系列三,完)
◆  聯合報黑白集/只抓「質量」 不拉警報
◆  經濟日報社論/平心靜氣談「重啟服貿」







經濟日報社論/平心靜氣談「重啟服貿


2023-06-30 00:35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20年來的出口成長動能,已落到東亞末段班。本報系資料庫


大選接近,選舉攻防回到重大財經議題-是否該重啟兩岸 ECFA 協商,包括「服貿」和「貨貿」?柯文哲拋出議題之後,引發綠營圍剿,侯友宜也不落人後力挺,戰火一片熾熱。許多國人不清楚 ECFA 和貨貿、服貿間的關係,也不明白和台灣經濟有何關連;聽到民進黨說會將經濟鎖進「一中」,讓400萬白領工作被陸人搶走,當然恐慌不已。然而,情況是否真的如此?我們平心靜氣來解析「服貿」。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後,WTO 推動貿易自由化受阻,國際間興起「自由貿易協定」(FTA)熱潮,各國互利商談,免除所有貨品關稅、開放受高度管制之服務貿易和投資。目前,東亞各國間基本上都有 FTA,貨品貿易免除關稅、服務市場大幅開放;僅台灣和北韓、蒙古是極少數例外,台灣20年來的出口成長動能,也已落到東亞末段班,但多數民眾都不清楚。

國際間的 FTA,除「東協-中國」以外,都是貨貿、服貿合為一體,並一次完成簽署;且因是討價還價的結果,所以都是「包裹表決」,沒有逐條表決的。兩岸 ECFA 目前只有「架構協議」,附帶了「早收清單」,僅涵蓋台灣5%的出口項目和極少的服務行業。貨貿和服貿是 ECFA 最主要的內涵,服貿簽署後擱置立院未能生效,貨貿則還沒開始談,對台灣在大陸市場競爭愈來愈不利。

台灣和大陸政治對立,遭大陸打壓無法簽署更多 FTA,已造成台灣製造業中僅高科技電子業國際需求高漲,加上已加入「資訊科技協定」(ITA)多免關稅而一枝獨秀;其他製造業出口仍須交關稅,加上勞動成本高,造成大量出走或萎縮,製造業結構畸形發展缺乏韌性,對全球景氣循環更加敏感。

服務業問題更大。兩岸先前已相互開放勞力相對密集的服務業,像最能代表服務業的「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等;但相對需要專業技術、高薪和高獲利的銀行、證券、保險、會計、設計、法律、顧問、醫療、教育、電子商務等行業,受到高度管制難以大量進入,只能透過服貿協議彼此開放市場,才能獲得「市場准入」。

台灣服務業競爭激烈,服務業中小企業家數從「太陽花學運」前的民國一O二年(2013年)106.4萬家,快速增加到民國一一O年(2021年)的128.3萬家;僅僅民國一一O年(2021)一年中就有10萬家服務業中小企業成立企業規模微小難以投資設備進行數位轉型生產力低且失敗率極高,也造成薪資難以快速提升。民國一O二年(2013年)批發零售業平均總月薪落後製造業3,000元新台幣,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已落後達8,000元。中研院院士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謝長泰最近指出問題出在服務業平均規模太小,無力投資研發和設備提升,生產力和薪資難以提高。若和對岸簽署服貿,可大規模進入大陸市場,即可擴大規模,有能力研發創新投資設備生產力薪資自可快速提升。

但 FTA 必須「彼此」開放市場,綠營在政策上一向「守護經濟相對弱勢者,加上意圖和中國「脫鉤」,乃大聲疾呼「服貿」將導致大量陸企以低薪攻台,造成大量失業。其實,台灣早已開放半數服務市場,包括批發零售業,根本沒多少陸企敢來投資,因為難以和台灣競爭,鎩羽而歸者甚多。其實,只要在「服貿2.0」中搭配國安配套,以「總量管制」限制陸方來台人數,就可以從根本上補實「服貿1.0」的縫隙,讓民眾完全放心。

當年推動「服貿1.0」時,國民黨因 ECFA 架構協議打了勝仗而輕敵,加上未能學歐美讓「黑箱」稍微透光和外界「溝通」,以致因溝通不足終於引發「太陽花學運」而擱置。要重啟服貿,須有周延的規畫、配套,及具有執行力的政府,才能說服民眾支持。台灣服務業不能繼續蹉跎,「服貿2.0」可以好好討論。











聯合報黑白集/只抓「質量」 不拉警報


2023-06-30 02:28  聯合報/ 黑白集
國防部在莒光日全軍都需要收看的「國防線上」節目,出現「持續提升訓練『質量』」的字句形容步槍射擊訓練的成效。圖/取自軍聞社YouTube影片


國軍莒光日阿兵哥都得收看的「國防線上」節目,上月某集介紹新式步槍射擊訓練,旁白說了「持續提升訓練質量」一語。一個月後,旁白忽然觸動綠營「恐共」雷達,一夥人對「質量」一詞大加撻伐。

「質量」與「重量」,大家都學過,現在前者突被綠營指為「中國用語」。綠委王定宇說,這對國軍精神戰力有相當影響;賴品妤更說,這是「中國戰略性輸出慣用語」,「大剌剌地進行思想統戰」。一個單詞,就彷彿造成了精神汙染。

糗的是,網友立馬挖出蔡總統說過:高「質量」的台灣製造取代中國製造,成為輸美主力。原來,「匪語匪詞」早已滲入高層腦中。賴品妤臉書三年前談故宮文物修復,兩度用了「質量」,如今迴力鏢砸中自己,證明自己早在統戰最前線。難怪國台辦嘲諷民進黨政客跟不上節奏,遲早被年輕人拋棄。

民進黨抗中腦抗體不抗去年研究禁用小紅書、抖音,今年有教科書說土豆即馬鈴薯,教育部立刻說審不過。連先嗇宮祭個伏羲氏,都要查處。但最近共機連兩天飛到廿四海里鄰接區,別說我機升空對抗了,連拉聲警報都不敢

當年輕人琅琅上口檔次、智能、視頻、躺平等語,民進黨卻仍以為冷戰圍牆還沒拆呢!這種嘴砲抗中的政黨,還在思想警察,距離人民也太遠了!











聯合報社論/科技快速發展 對媒體和民主機制造成新挑戰(系列三,完)



2023-06-30 02:42  聯合報/ 社論
Google新聞副總裁Richard Gingras昨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發表主題演講。記者林澔一/攝影


Google 新聞副總裁金格拉斯昨天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上說,他認為媒體應該獨立自主,完全不受政府或私人機構資助,才能真正發揮言論自由的機制。他的說法在年會上引起熱烈討論,因為媒體與科技平台的關係目前正是當紅議題,更往深層看,也是科技發展媒體自主民主機制三者之間更複雜的問題。從互聯網、手機,到社群媒體、科技平台崛起,每一階段都改變了社會體制民主機制面貌

去年底 OpenAI 推出 ChatGPT 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程式,短短兩個月使用者就破億,效能強大令人驚豔。目前,南韓、印度和中國等國都已出現 AI 女主播,顯示生成式 AI 趨勢銳不可擋。科技帶來便利但也造成衝擊,世界新聞媒體年會討論此一議題,則關注 AI 將帶來的訊息混亂偽誤,認為需要設法監管,以避免失控。

近數十年科技的發展,大大改變了新聞事業與閱聽大眾之間的關係。網路的普及,引領紙媒向電子化轉型;科技平台及社群媒體的勃興,帶動了自媒體發展,也刺激主流媒體重新聚焦定位並調整商業模式。對社會而言,科技的發展使得訊息傳播更為容易,但也切割了人們的互動,更造成意見市場破碎化;不同的言論小圈圈各自劃地為王,也讓社會共識更不容易形成。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則又更推波助瀾,讓偽誤訊息輕易地十倍速擴散。尤其,有些隱含敵意歧視或偏見假訊息科技包裝,可能讓人誤以為無害或信以為真。如何善用科技快速產製真實可靠的新聞,有效拆穿並勝過假訊息,是這一代新聞媒體人志業挑戰

這次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上,來自比利時、瑞典、丹麥和法國的媒體集團的代表均同意,媒體應該善用 AI 技術來收集資料,但最後的編寫工作仍應由新聞工作者完成。使用AI,必須建立公平、可問責、透明、可解釋性等準則。今年六月中,歐洲議會已通過《人工智慧法》草案,潛意識操縱大規模人臉辨識社會信用評分等列為禁止發展事項。反觀台灣,社會上的假訊息危害事件難以勝數,政府機關連一般詐騙都無能處理,我們的腳步實在落後太多

再看,前幾年 Deepfake(深偽)技術推出,讓新聞界信守的「眼見為憑」原則,變得極為脆弱。近幾年,從地緣政治對抗到內部的政黨競爭,全球四處可見政治人物利用各種造假技術打擊對手,群眾則往往莫辨真假。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倍努力,提供閱聽者更有深度的內容,也幫民眾釐清訊息的虛實。

AI 對新聞業造成的衝擊,在一方面,是媒體查證新聞的難度及成本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政府面對訊息傳播的態度若是出於私利而非公益,則非但無法打擊假訊息,反而會侵害媒體的第四權行使。

科技為新聞產業帶來的另一挑戰,是原本有價的「內容」被大型科技平台輕易複製運用,從而稀釋了原有的收益。從澳洲、美國、加拿大到歐洲,陸續出現了媒體產業向 Google、Meta 等平台要求付費的議價談判,目的就是要打破科技平台無償或低價使用媒體新聞內容的霸權。如果科技業者以「無成本」的方式大量蒐羅、轉載媒體苦心創作的內容,這對新聞內容產製者絕不公平,當然也會損及媒體生態的健全。

科技和AI的發展,對媒體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避免假訊息變成內容農場劣質產物,需要新聞媒體產製更優質、更有說服力的報導作為對應,同時嚴防掌權者利用假訊息危害民主政治。在科技AI洪流中,媒體人保持清醒還不夠,還要有夠快速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