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新聞「守門員」的智慧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269/web/ 

◆  新聞「守門員」的智慧
◆  勇敢拒絕性騷擾 職場之路走更好
◆  餵藥案後 拾回堅實信任
◆  面對鴨霸NCC 在野黨團須硬起來
◆  兩津勘吉也可以當電視主播?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新聞「守門員」的智慧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郭志華/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丹麥媒體集團JP/Politikens Hus執行長Stig Ørskov(前)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分享丹麥報紙轉型數位訂閱成功經驗。記者季相儒/攝影


世界新聞年會六月廿八日在台北登場,這是年會七十五年來首度在台灣舉辦,聚焦在 AI 對新聞報導與媒體影響新聞報導多樣性、以及新聞報導變革與永續性等議題,在此時空環境下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

由於科技的進步,新聞媒體的報導有很大的改變,社群媒體與搜尋引擎慢慢成為人們取得新聞資訊主要來源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關係也變得更複雜。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我們更關切,科技的進步是否使新聞報導更專業?是否能提升媒體的傳播價值?

首先,現今媒體環境的複雜化,使許多人忘了守門員(gatekeeper理論,也就是新聞媒體在獲得新聞素材後,是經過篩選和編輯,才成為新聞報導,這個過程每一個步驟,其實都包含了媒體和媒體工作者的理念和判斷,這是新聞傳播學最基本理論或概念,媒體工作者必須時時記住:讀者是經由報導的新聞來看外面的社會和世界,所以自己要像一個守門員一樣,守護新聞素材真相

但是,我們如今在媒體上所看到的,卻是越來越多以偏概全、扭曲事實捕風捉影未經求證新聞報導,例如最近的幼兒園餵藥的報導中,讀者在不同的媒體上可能讀到各種片面的報導,報導者在匆促趕稿之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經過自己剪裁之後的一篇新聞稿,對於幼兒園的教師、家長、兒童將造成什麼樣的心理?又將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新聞工作者沒有權利替讀者決定或選擇,必須公平、公正、中立的呈現取得的新聞素材,但是常常因為媒體的政黨、政治、企業、意識形態、或社群團體的取向,人們看到或讀到許多隱藏在報導背後的、經過媒體取向所篩選過的、片面的、誇大的、醜化或美化的報導,引導社會大眾走向媒體所想要的看法或想法。

更嚴重的,這些新聞報導常常是以人為對象,而非以議題為重心,過度聚焦於煽情和個人隱私的細節,對於事件中不管是加害者或被害者窮追猛打,使用誇大、重複的技巧,放大或強調某些內容,例如最近許多 #MeToo 事件的新聞報導雖然鼓勵了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卻少看到從議題上針對如何建立有效的保護或申訴管道的探討

由於選舉季節的接近,相關的新聞報導版面(或電視台的節目)明顯變多,隱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也就更多了。雖然人們想要了解的是各候選人的政見、政策、或對議題的看法,但是看到的卻總是各種民調、候選人加持的活動、候選陣營的互相放話和挑釁,以及製造出來的網路聲量。這些充斥在媒體的光怪陸離的報導、造謠、假新聞,已經使人們對選舉失去信心,也失去興趣。對新聞媒體的守門員智慧,也不再信任。

我們很慶幸仍然可以享受新聞自由帶給我們百花齊放的新聞報導,我們更期待新聞工作者能夠擁有守門員的智慧,重拾社會對新聞報導的信賴。













勇敢拒絕性騷擾 職場之路走更好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蕭文欣/資深國際商務經理人(台北市)
性騷擾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正興攝影


近卅年職業生涯行走不同國家的職場及社交場合,我要見證:勇敢拒絕性騷擾,使我的路走得更好。雖不容易,但絕對值得事先用心思考並準備。這對自身安全或對職涯的發展,都能帶來非常正面的幫助。

我所實際經歷的是,無論在國內國外,可能是上司、同事、客戶、或所能接觸到的任何人,不分國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態、是否有其他人在場‧‧‧,真有不少人會隱約或直接以言語或肢體接觸來試探或推進你對他逾矩的接受程度、作對象的可行性評估。

或因自尊心強、不願讓人忽視我的專業能力,也因心中總掛念著儀表、形象的重要性,特別當在國外時,對外國人如何看待評價台灣人與台灣女性更敏感。最根本的原因應該還是膽小、怕沾惹麻煩,怕可能引發更黑暗可怕的事。當感覺受到性騷時,我便會本能地立刻板起臉、認真、嚴肅、犀利、明確向對方表態:我不會接受、不是你可欺侮的對象,你必須馬上停止!

奇妙的是,事後我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將其歸納為:有品的,只是一時鬼迷心竅失去理智者,他們竟會流露出感謝、欣賞我的態度。並且從此對我更敬重、禮遇有加甚至更認真與我共事、給我更多好機會。我猜他們可能慶幸我明智果斷地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傷害虧損雙方的錯事、災難,因而肯定我吧。

反之,則是沒品的,習慣或樂於欺侮他人者,事後便會壞情緒、莫名其妙地開始霸凌我。但無所謂,在我心中這種人沒地位,我極度鄙視、不願繼續與他們共事。因為有此品格行為之人,出事是遲早的事,不宜為伍,能避多遠避多遠。

我曾聽聞,這種人對其所欺侮得逞的對象是輕視的。甚至有些事後竟會四處得意地傳播他的侵略戰績並醜化受害者。甚者更因自私的理由,如不想再見對方、不想繼續與對方共事,而封鎖、封殺對方。如此一來,受害者除了當下身心受害,於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的受害情形更讓人無法想像。

因此對於 #MeToo 的潮起,我非常心有戚戚焉,非常贊成應該如此清理、調整、教育我們所處的世界。

對於遭遇性騷的情境要事先有心理準備並擬好因應之道。於大庭廣眾之下的標準反應與大聲喝斥大家應較知悉;而若於職場或社交場合的獨處情形,根據自身的實際經驗,我感覺最安全且務實的作法,是有感覺到異性在言語或肢體上發出曖昧的星星之火時,真得要立即板起臉、認真、嚴肅、犀利、明確拒絕,從根本澆熄撲滅對方一廂情願的激情與幻想。對方真的多會因此冷靜,有如自夢幻中被敲醒般。

若對方只是一時鬼迷心竅失去理智,此明確態度與具體行動便可能救了雙方、避開惡事,事後可能如我一樣反得到敬重與機會。或者縱使短暫間,工作或社交受到影響,另擇更健康的良木而棲也好。即或不然,保住當下的安全、幫自己貼起不可侵犯的標籤、得到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肯定,無論如何總是生命中最基本重要的事。

所以,不用懼怕,大家站起來,將身心準備好,以勇敢的行動,當下制止或事後舉發,一起為未來建立起更明亮健康的職場與社交環境,保衛自己的安全、價值、人生願望!














餵藥案後 拾回堅實信任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洪福財/北教大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新北市)
幼兒園餵藥案摧毀家長與幼教老師間的互信基礎,未來如何修補將是一大難題。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汐止幼兒園餵藥案」獲士檢簽結,而「板橋私幼餵藥案」送驗則未檢出有毒物反應(但尚未簽結),在我理解的檢察案件裡,汐止一案的偵結速度不可謂不快,要對檢察系統能快速偵結表達肯定。

回想新聞披露之際,還以為是眼花錯看中國幾年前的紅藍白幼兒園事件!疑似對幼兒「餵藥」(更惡劣還有稱餵毒),這在我認知的台灣幼兒園裡,絕對沒人有膽子會做出這檔事。幼兒園近年爆發人才荒眾所皆知,原因之一就是教保人員時常接到疑似虐童的投訴,在零體罰早已成為教育界定律的今日,要是動了小孩還留下瘀青或傷痕,這位人員恐怕就難待在幼教界了。扯上對幼兒餵不明來源藥物?恐怕是看完「絕命毒師」影集的後遺症了!

這份偵結報告能快速到來,至少有幾個功能。首先,幼兒家長可安心些,別輕易相信有幼兒園老師會向孩子下藥這種言論;其次,老師可安心些,這幾個月被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的不安與無力感,我們都能體會;再次,孩子可安心些,老師在學校給的餐點,是可以大口大口吃的;又次,新北市教育局官員們可安心些,所轄幼兒園的親師生沒有胡作非為,孩子也平安,這是萬幸!復次,遭到懲處或懷疑的幼兒園,這幾個月肯定想破頭都不知道為何會遇到這種事?暫時可以壓驚寬心,被撤照的幼兒園也有了提申訴的底氣。最後,醫療院所曾開設方劑的人員,開出的處方終不致對孩子有不良後果或反應。

各方就此暫時可以得到喘息,也應從中獲得一些啟示甚至教訓。回想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曾否對前述任何一方的行為(或不曾有的行為)有過存疑?懷疑從何而來?我們又是否曾經相信?在信息快速傳遞的今日,在真實虛擬世界交雜的今日,遇上這樣的事件,該有哪些應對和判斷?沒有安全的社會,難以找到立身之處;沒有信任的社會,更難找到立足之地。

走過失去互信的一段時光,我們要如何拾回信任?會是碎裂後再次拼湊的信任,還是浴火重生後讓信任更為堅實?藉此事件有過反省後,應當不難做出選擇。














面對鴨霸NCC 在野黨團須硬起來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排案審查鏡電視案,僅有5位委員開會,鏡電視董監變更案、第四台上架等兩個案子,在主委陳耀祥與三位委員同意下,最終以4:0方式通過,除了准許鏡電視董監變更之外,也讓鏡電視未來可以上架在凱擘、台擘共32家第四台系統台86頻道。記者曾吉松/攝影


NCC在主委陳耀祥強力主導通過鏡電視上架及董監變更案,儘管立院在野黨及外界多所非議質疑,但陳耀祥依然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強硬姿態部會首長這般罔顧法治、目無法紀,在民主國家還真罕見,也令台灣民主法治蒙羞

鏡電視自取得營運執照後,隨即爆發各式各樣爭議,幾已背離社會公器精神,按理 NCC 非但不應讓其上架,反應撤銷其營運許可。然而,NCC 卻無視各種亂象,一路護航放水,其中若說沒問題誰能信?尤其,鏡電視自設台至今,政治介入傳聞一直未斷,讓人合理懷疑鏡電視順利上架,NCC是「奉行上意」。

陳耀祥因鏡電視案已被列為瀆職案被告,雖尚未定案,但目前已是刑案嫌犯,理應迴避與自己有關的案件審查,他非但未迴避,還主持鏡電視上架案並投票讓案件順利過關,這樣的結果豈能昭信國人?而這樣一個公信力幾已蕩然無存新聞台,閱聽人對其報導或評論豈會有信任感?又豈有存在價值?

鏡電視政治力介入陰影下,已喪失媒體獨立超然立場鏡電視原始董事長裴偉一再對外夸言與政府高層的良好關係,甚至在股東會上表示「已請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施壓 NCC主委陳耀祥」,旋即引發政治風暴,乃改口說是「膨風」,為的是讓股東對設台有信心。但裴偉改口後,時任閣揆的蘇貞昌卻說:「第三人在外面要講什麼話,這不是總統、院長能夠去控制,也不必去查,那把一個有爭執的東西,來問院長、問總統,質疑院長、質疑總統是不對的。」引發更大爭議。如果裴偉真是膨風而傷及總統與行政院長令譽,政府應立即徹查重辦,但蘇貞昌非表態「不必查」並將問題導向「股東的爭議」,顯是刻意誤導,以掩飾政府縱放醜陋居心

為鏡電視取得設台執照卻遭拔除董事長的陳建平,在 NCC 通過鏡電視上架後,發出聲明指控「鏡電視新聞台本是一件臭不可聞政治弊案」,並痛陳民進黨黑手干預、一再遮掩鏡電視的弊端真相。但他仍希望司法、檢調能守住公平正義的底線,勿受主政者操控,只不知能否如其與社會大眾之所願?

鏡電視上架與董監變更案,NCC曾向立院做出「調查有結果才會繼續審查」的承諾,如今食言而肥、強行通過;面對蠻橫鴨霸的 NCC,立院在野黨團必須硬起來,不僅要拒審 NCC 預算及相關法案,並應拒絕陳耀祥列席立院,直至 NCC 主委易人或政黨再輪替為止。















兩津勘吉也可以當電視主播


2023-06-30 02:51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新聞集團等美國大型出版商,傳出正在討論籌組聯盟事宜,以因應AI的衝擊。美聯社


最近有電視台推出 AI 氣象主播,引來 NCC 關注,要求電視台說明;NCC關注點在影像、聲音及文稿等之產製與內控編審流程,新聞畫面是否有清楚揭示為 AI 虛擬主播,以及是否產生替代效果,而影響到員工勞動權益

新聞當然可以由 AI 產生器來撰稿,但沒有一家專業媒體敢這麼做,AI 產生器的產出是蒐集、整理、歸納資料庫大數據素材,但素材也是人工餵養,若有人刻意散布大量假消息,AI 新聞就是GIGO(垃圾進垃圾出),複製另一則假新聞。

AI 產生器無法做第一手查證,對兩造的意見也只有間接的資料庫素材引用,不能有真正的平衡報導,所以 AI 新聞並不具備由「守望環境」進而「形成決策」的古典價值,因此無法處理爭議或高度政治性、複雜性的事件;現在的 AI 虛擬主播,還是以傳統新聞作業、人工撰稿,經輸入後 AI 主播再以語音、動作演出,所以可以說其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讀稿姬」,並非 AI 新聞。讀稿姬內容人工餵養,當然和正確與否無涉,若有錯,也是人工作業不慎,似乎沒有影響內控編審流程,但還是有些問題可討論。

新聞播報涉及主播與觀眾之間的信賴關係,在老三台時代,很多人相信電視新聞,說這是某主播講的不會錯,現在新聞台是多了,主播也多了,但主播還是收視率的賣點,所以會有電視台高薪挖角,顯示主播與觀眾間的信賴關係還是存在;現在以 AI 合成聲音影像,取代真人,成了「假主播播真新聞」,這是否會影響閱聽人對新聞的信賴?主其事者須慎思。

其次,新聞產製是一連串「守門」的過程,記者採訪剪輯、編審看稿、主管核稿,期間經過層層守門過程,以避免出錯,而主播則擔任最後守門人角色,如果由 AI 讀稿姬取代真人,是不是代表最後一關守門的棄守?

科技進步,電視新聞製播當然要與時俱進,早期外出採訪,人工跑帶回公司做新聞,後來變成 SNG,現在則是直接上傳網路;早期棚內都是實景,現在是虛擬棚,主播背板千變萬化,隨時帶入新聞畫面;早期畫面切換要勞駕導播,現在透過預存在電腦,再由主播、主持人或名嘴直接觸控大螢幕切換畫面;這些科技運用當然有其必要,但須謹守的是,無論科技如何演化,都不能影響新聞的「」。

新聞的理想是盡可能真實再現,而不是盲目於科技,約十餘年前,台灣流行一陣子的「電視新聞動畫化」,有些新聞場景無法真實重建(如凶殺案、災難事件),媒體把畫面做了模擬,以動畫呈現,這是「真實重現」抑或「製造新聞」?與新聞的「正確」與「真實要求有無違背

有研究生透過深度訪談,訪問電視台新聞主管、記者與學者,寫成「電視新聞動畫化之倫理研究真實再現文,結論是動畫的重建與再現過程,只是迎合感官主義虛擬的再現,未必呈現資訊原貌,此外多層次守門干擾影響新聞真實性

該論文結論用來討論 AI 虛擬主播,是否也部分契合,執意追求新科技,讓新聞庸俗化娛樂化,是不是只是滿足感官主義而缺乏深層意義;如果虛擬主播被接受,改天電視台用烏龍派出所的兩津勘吉,或柯南、蠟筆小新來播新聞,是不是更有娛樂性、更可搶到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