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黃正忠/ESG必須是「投資」不是成本

◆  黃正忠/ESG必須是「投資」不是成本
◆  彭金隆/也許可以考慮外溢保單!






黃正忠/ESG必須是「投資」不是成本


2023-05-19 05:20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ESG(環境、社會、治理)愈來愈夯,特定產業及資本額廿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都要做 ESG,ESG被解讀為「一本每年都要做的報告書」,許多董事會、董總、金融機構與投資人都以為企業每年有發布永續報告書(以前叫 CSR 報告書),就是有做 ESG。

有公布財報不代表一家公司一定賺錢,那麼有公布被視為是非財報的 ESG 報告,怎麼可以代表這家公司有做 ESG?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好米好材料怎麼煮出一盤好飯?除非靠「添加」。無添加已成普世價值,食品的無添加是有良,財報的無添加是誠信,ESG 報告的無添加是不漂綠

全世界證交所強制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要每年定期發布 ESG 報告已成主流,這項法遵成為企業的壓力與不可避免成本。台灣一千七百家上市櫃公司若用一本三十萬應付著做人力成本不算),是五億的成本;一百五十萬認真的做,是廿五億的成本。

如果公司將 ESG 內化為風管降險、體質改善、強化韌性能量與提升治理效能的 DNA,創造更多可以揭露的好料,每家一年三百萬投入、一千七百家上市櫃公司就有五十億投資,六百萬投入就有一百億投資,一千萬投入就有一百七十億投資

證交所要求的 ESG 揭露,肯定必然為滿足金融與資本市場需求,目的係支援投融資決策。因此當 ESG 被內化為公司的創新與成長策略,必須落地低碳永續技術或材料開發收割低碳永續產品與服務帶來營收反映中長期的投資潛力與價值。倘一千七百家上市櫃公司三兆總營收中有一%為 ESG 創新所創造,就有三百億,十%就有三千億。

全球早可以預期從今往後企業必須面臨下列 ESG 的主要挑戰因應氣候變遷、負責任使用資源與降低對自然生態系的負面衝擊、對基本人權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維繫、ESG 法規與揭露要求趨嚴、重新進行資產配置、增進信任與透明化等。人類科技文明正在進行石油經濟退潮新能源經濟興起轉捩點,各主要行業的系統性轉型革命已經啟動沒有循環永續低碳淨零科技,世界無法力挽狂瀾走向有希望的未來。因此,ESG 是世界對企業變革的期待,是為人類與整個地球不可持續帶來解藥冀望

把看成是聊備一格法遵報告,及企業不得不支付的成本,真的是把正事做小了。ESG 得從覬覦布滿永續商機卻仍是蠻荒之地的遠見中,做好打造諾亞方舟的苦力。如果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的 ESG 真到位了,目前三兆總營收將全部可羽化成富涵ESG 元素與績效的營收;如果全部更加值為永續未來的解方提供者,甚至可翻倍增長為六兆甚或九兆,那就是台灣企業界對世界帶來正面有力道的影響力。

做夢要有本錢,如果企業仍只是將 ESG 的投入視為百般不願意成本要美夢成真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