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淨零排放願景 化解碳焦慮 政策應接軌國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842/web/ 

◆  聯合報社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真要坐待蕭條?
◆  聯合報黑白集/阿扁喊話,阿德尷尬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淨零排放願景 化解碳焦慮 政策應接軌國際(系列四之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淨零排放願景 化解碳焦慮 政策應接軌國際


2023-05-04 02:34  經濟日報/ 社論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今年10月生效,未來各國出口歐盟時,都可能面對額外的碳稅負擔。(路透)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今年10月生效,未來各國出口歐盟時,都可能面對額外的碳稅負擔。雖然接下來三年的過渡期只要提供碳排放報告,還不用繳稅,但已讓不少出口業者產生集體碳焦慮。更重要的是,加速因應準備不僅是為了協助業者降低衝擊,更是為了盡一份國際社會義務。

相較於民國一一○年(2021年)歐盟執委會原草案,現在通過的 CBAM 管制範圍有擴大,包括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化學品(僅納入氫六大產業,這六類受管制產品約占台灣銷往歐盟總額的12%;其中以鋼鐵製品為大宗,再加上螺釘與螺栓等下游鋼鐵產品後,去年出口歐盟總額約51億美元,占我全球出口比重之18%。台灣產業大都知道這些背景,也了解今天不減碳,往後有被供應鏈淘汰的風險,因此反而希望政府能加速制訂具體規則,讓產業可依規定配合調整,更指望在我國也加入徵收碳費後,政府可協助爭取出口歐盟獲致抵減。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2月15日公布施行,確定未來將開徵碳費,不過徵收碳費的具體實施方式,包括課徵對象、費率等,仍待環保署後續以子法訂定,預期於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

有關碳費與費率的討論,已進行數年之久,但母法通過後卻遲未能對子法定案,加上我國開徵的287家企業所涉及的產業別,也與 CBAM 管制的產業並未完全對攏,例如我國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徵收碳費範圍,但歐盟 CBAM 並未管制半導體等製品。再如我國中小企業多半不是第一波優先開徵碳費的對象,因此即便政府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開始收碳費後,出口歐盟的中小企業無法爭取抵減,都會出現「想抵減的減不到有繳費的沒有抵減壓力」的問題。未來政府政策的推動不僅應加速,更應精準調校適用範圍及順序,使得我國的碳定價措施一方面有助於落實減碳義務,也能協助我國出口產業。

其次,日前蔡總統宣布將成立「碳交易平台」後,證券交易所預計於今年7月前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不過依規劃,台灣碳權交易所是以國外碳權做為交易標的之交易平台,讓中小企業可購買到被認可的國際碳權,但並未計劃讓碳權本身成為金融商品可以進行交易。

目前全球最活絡的碳交易市場,自當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為代表,其基本上對於參與 ETS 的國家進行總量管制與制定排放上限,當地工廠生產超過上限的碳排放量,則需要在 ETS 市場上購買額外「排放配額」(也就是碳權),相對的減碳有成的業者,可將多餘配額在排放市場拍賣。從而需求大於供給時,會不斷推高每一排放配額的拍賣單價,近期歐盟 ETS 每一單位排放配額的碳價已超過100歐元。不過預計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尚無採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規劃,因為我國仍以「碳費」作為主要的碳定價政策。

相較而言,我國碳交易市場性質較類似「碳抵換」平台,協助我國產業團購國外碳權,或種樹造林等植林所抵換的額外碳權,但這種作法要注意可能導致企業不從事實質減排的風險。再者,歐盟至今未曾表示可接受以買國際碳權等抵換機制,作為廠商出口歐盟可抵減 CBAM 的條件(只有國內繳交的如碳費等碳定價費用,可獲扣抵)。

正本清源,政府仍應加速公布課徵碳費的子法,並應使碳費課徵與國際規範接軌,且應避免給予國內產業含混不清的訊息,反而增加不確定性及碳焦慮,甚至誤以為國際碳權交易可以抵減。對於產業而言,對本身製程進行碳管理與製程升級與轉型,才是正途王道。(系列四之一)










聯合報黑白集/阿扁喊話,阿德尷尬


2023-05-04 03:49  聯合報/ 黑白集
前總統陳水扁2日上凱道請願,被質疑是否真有必要維持保外就醫。記者翁至成/攝影


陳致中將因洗錢案入獄,陳水扁為他走上凱道高調請願,言行舉止讓人替他臉紅。這對父子因為貪瀆、洗錢、踐踏司法猶嫌不足,還高聲呼喊司法正義,這些全要怪民進黨的雙標與縱容。

陳水扁這次請願,與其說是衝著蔡英文而來,不如說是喊給賴清德聽的。主要是,這次《選罷法》增加「洗錢罪褫奪公權終身」的規定,正是賴清德出任民進黨主席後開出的「反黑金」改革第一槍,行政院立馬配合提案修法。沒想到,這一槍率先命中的,卻是洗錢罪定讞的陳致中;就算他出獄後,也不能再參選公職。

陳水扁的冤枉喊得大聲,蔡英文假裝沒聽到,賴清德可尷尬了。依《刑法》規定,只有宣告「死刑及無期徒刑」者,才會褫奪公權終身;至於有期徒刑判決,最高僅褫奪十年公權。賴清德為了宣示清廉,不惜用《選罷法》加碼洗錢犯褫奪公權年限,顯然不符法治比例原則。如今,踢到陳水扁這塊石頭,他要不要把腳縮回去?

更尷尬的是,賴清德在台南市長和行政院長任內,都主張特赦陳水扁;理由是「審判過程不正義」,而且阿扁也服了刑。現在阿扁抬著陳致中的案子出來喊話,賴清德如果迅即退縮,豈非凸顯自己道德虛假?

當然,若賴清德當上總統,阿扁等著特赦就好。至於陳致中,等著再為他破例嗎?










聯合報社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真要坐待蕭條?


2023-05-04 03:52  聯合報/ 社論
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表示,25家美軍火商訪台,國內軍工概念股近兩周齊漲。圖/取自震傳媒直播


疫情解封後,經濟並未如預期好轉,反而不斷傳來烏雲罩頂的警訊。主計總處發布的首季經濟成長率,為負三.○二%連續兩季負成長。經濟部的工業生產指數,首季年減十五.三%連續七個月衰退。財政部的海關進出口統計,首季年減十九%,也是連續七個月負成長。包括台積電的首季營收,也因下游客戶需求不如預期而略減;另有電子大廠則傳出放「圓夢假」,等於變形無薪假。

對於這些經濟面衰退的消息,蔡政府並未採取任何因應對策,一副事不關己模樣。此際,政府高層卻忙著接見鼓吹台海戰事的美方人士及軍火販子,彷彿迎戰及備戰才是國家當前要務。正當萬物飛漲、民生艱苦,而產業陷入困境,政府仍不思正視經濟衰退的事實,蔡總統不覺得自己愧對七年執政嗎?

陳水扁執政八年,貪腐、無能圖窮匕現,民進黨「會選舉不會治國」的形象深印人心。而蔡英文的七年,濫權、雙標、分贓再度重演,官員失能、政策跳票、罔顧民生、揮霍公帑等惡行,只能靠大言不慚文宣及網軍來擦脂抹粉。最可議的是,蔡政府偏執而自以為是,在島內煽動族群仇恨,在兩岸間故意挑起敵意,對錯誤的政策堅不退讓,已到了「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地步。這樣的執政黨,有何資格要求人民再相信它一次?

把時間拉長來看,公元兩千年以來,過去廿三年,台灣有十五年在民進黨的治理之下,國家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持續下滑倒退。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日前的一段評語,可謂一針見血。他說,新加坡樟宜機場當年興建時,曾來台取法我國桃園機場的建設;但如今樟宜機場已經蓋到第五航廈,而我們的桃園機場卻連第三航廈都沒蓋完。他還批,政府不重視觀光,台灣除了台積電,還有什麼?

這項批評,一點都不誇張。論土地面積,台灣是新加坡的五十倍;論觀光資源,我國山川人文較新加坡豐富許多。但在疫情前的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造訪新加坡的旅客共一,八五○萬人次;而同年訪台的旅客,僅一,一○六萬人。蔡政府每天在國內大內宣自我吹噓,事實卻不堪一擊。觀光局最近敲鑼打鼓,聲稱今年首季來台旅客已突破一百萬人次,但這距離交通部「全年來台旅客六百萬」的目標還差得遠。癥結就在,蔡政府迄今不願開放陸客來台,陸委會寧可在那裡拗著,也不在乎這能為國內觀光業帶來什麼活水。這種「殘民以逞」心態,和蔡政府急著把年輕世代送上戰場的用心,是同一邏輯。

民進黨一定會辯稱,觀光局四月中才加碼補助來台自由行旅客每人五千,每團一至兩萬,怎麼能說政府未積極推動觀光?沒錯,但問題也在這裡:陸客來台是消費,他國旅客來台卻是補貼;請問,何者對台灣經濟有利?不可否認,蔡政府為政策補貼撒錢絕不手軟,但揮霍全是民脂民膏,是拔百姓之毛以利民進黨,蔡政府豈有分毫損失?不僅如此,過去七年蔡政府撒出的前瞻特別預算八千八百億元、防疫特別預算八千四百億、國防軍購六千兩百億,再加疫後特別預算三千八百億,總共兩兆七千億元都是向子孫借來的錢。蔡政府在分派這些資源時,何曾有過愧色?

更別忘了,去年第四季和今年第一季經濟負成長,已是蔡政府撒下兩兆多元特別預算所灌水過的成果,已經膨風虛浮。當台灣被全球當成「烏克蘭第二」看待,經濟勢將承受更大的打擊。蔡政府若繼續打出戰爭恐嚇牌,升斗小民要如何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