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最強母雞與最強候選人取捨邏輯
◆ 【專家之眼】追求真相為和解 社會及蔣市長的228解方
◆ 【專家之眼】民生物價狂飆,小英怎麼辦?
◆ 【專家之眼】只許州官放火 不容在野黨滅火
◆ 【專家之眼】請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組屋能住嗎?
◆ 【專家之眼】不公不義的稅收—低所得者與移工篇
【專家之眼】追求真相為和解 社會及蔣市長的228解方
2023-02-18 08:04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與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會面。 圖/翻攝自蔡詩萍臉書
隨著2月28日接近,又是台灣表演政治達到高峰之時。如果有益國計民生、促進團結,人民應當歡迎表演,就怕演員格局仍在地盤及黨派政治裡打轉,表面喊尋求真相和解,實際卻在鞏固仇恨意識,讓社會陷入分裂內耗。相較於台灣奇蹟時期,國家有朝氣希望,現在台灣究竟是更團結還是更分裂了?國人應知,追求真相,是為了未來和解做準備,把論述往極端風向帶,甚至追溯後代,這是現代社會法治精神的反面教材。
之所以說這段期間談228的人多在表演,是因為平常沒看到他們真心關切228事件真相的行動。對許多人來說,事情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相關論著汗牛充棟,怎麼還有還原真相問題?這就牽涉到,選擇性裁切228史料,才是當前該事件主流論述的「真相」。
相關論述多以某些特定角度之受難者、家屬口述訪談與歷史資料為證,卻以全稱命題提及中華民國政府與台灣人民,著力描寫當時政府倒行逆施及參與人民的天真無辜。現實人生不是八點檔戲劇,全好或全壞的簡化敘事明顯帶有政治意圖。而論述一旦變得極端,會至少帶來兩種困境:一、家屬在七十多年後還有苦大仇深貌,這是人性?二、苦大仇深情感若真,相關參與者如何才有台階可下?即便是家屬,難道期待未來當聖人?會搞出脫離現實且不顧收尾的極端論述,至少是三類人不在乎真相的結果。
首先是研究當時歷史者,多有特定政治立場。只要稍稍檢視當前主流的台灣史研究刊物,就會發現出版至今,對兩蔣時期的政府描述文章,極少論及正面部分。學界百家爭鳴,本是常事,而該時期的政府政策,也不可能全無值得肯定之處,但號稱一流的學術期刊,卻硬是能在多元議題中,維持近20年的立場純度,令人驚嘆。而長期壟斷議題研究資源的大教授與機構,在其論點遭到不同證據挑戰時,則是一貫冷處理不理會。這並非追求真相態度。
至於受難者家屬,理應是最希望得到真相的一群人。然而,從媒體報導部分人物的隻言片語,卻留下只想把事件渲染成更慘牽連更廣印象。例如228事件70週年有學術研討會文章重探事件死亡人數,僅僅因為低於過去主流認定數字,就引發在場受難者家屬激動批評。按理來說,事件延燒全島,目前官方所言死亡人數僅是推估,也仍存有爭議,受難者家屬如何肯定自己所知為全盤事實?
這恐怕也與事件複雜情況遠超過外界想像有關。目前對參與228事件的台人,一律給予追求民主自由的道德高位,把所有因該事件死亡者的親戚皆稱之受難者家屬,實在忽略其異質性:除了一些認真追求台灣民主自治的犧牲者外,死者也包括被誤殺的、遭身邊奸人栽贓的、參與中共顛覆活動的、趁火打劫的,還包括社會陷入動亂時,許多外省人被殘忍殺害,待政府回來追懲的。覺得冤屈不公者,當然希望事實越多越好,但亦能推論有人希望真相只停留在前者,擔心越追事實,先祖行為越可能曝光;而其他不想探索真相者,還包括曾借憲警之手對敵人進行鬥爭與暗殺的台人後代。他們先祖透過借刀殺人計取得金錢地位,後輩自然試圖掩飾之。由於有這麼複雜的背景,所謂追求真相,就只能適可而止了。
最後就是義正詞嚴,卻把追求真相帶上歧路的政客。他們表面上說期盼世人忘記仇恨,尋找真相追求和解,但卻坐視、引導研究資源被壟斷,讓成果可以為其所用;而在真相過於片面時擺出道歉姿態,就算看來懇切,也會被懷疑有多少誠意。
上述三類人把論述變得極端,不是把追求真相當成未來和解的基礎,只是藉此打擊政敵,期盼贏者全拿,國家社會為此付出代價,就是黨同伐異、不斷空轉。
在這樣脈絡下,台北市長蔣萬安想辦二二八紀念活動,遭到不同意見者拒絕同台,恐怕只是剛好而已。從被拒絕理由,再比對綠朝新人事,大概可以推知,他們劍指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的文化景觀:中正紀念堂。恐怕是要蔣市長自己動手,附和當前的片面史觀。要建議並提醒蔣市長的是,想當領導人,就要頂住壓力、充實說理能力,為未來打開真能團結社會的和解方向;而馬前總統是在第二任才拿基本盤開刀,結果造成他下台後藍營崩盤,蔣市長第一任若要做前人不敢為之事,自己就要小心後座力了。
【專家之眼】最強母雞與最強候選人取捨邏輯
2023-02-18 10:13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新北市長侯友宜(右)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 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中央公職選舉逐漸升溫,儘管中央選舉委員會尚未完成規劃作業,並將相關日程對外公布,但國內政壇各個政治人物早就摩拳擦掌蓄勢待發,有些還保持低調,僅是鴨子划水暗中使勁,但亦有公開企圖明確表態。
相對起來,綠營態勢算是明朗,儘管仍有暗潮起伏,但由誰出面爭取大位,基本上姿態鮮明,各項先期佈局與政治動員亦是次第展開。但反觀泛藍陣營以及臺灣民眾黨,未來動向與出線人選卻仍渾沌不明,各項耳語不斷浮現,臆斷猜測更是難以遏止;如此舉棋不定,是否會再重蹈民國一O九年(2020年)覆轍,成為泛藍支持者壓在心頭難以卸下沉重擔憂。
但是在選擇代表藍營理想人選上,卻浮現出最強候選人與最強母雞兩個用辭,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任何差別?會不會產生任何矛盾?確實是值得仔細思考。就明年中央公職選舉來說,除總統與副總統兩個職位最受到矚目外,其實立法委員選舉將會決定國會生態,更重要的是當前臺灣政治體制以及政治文化上,透過立法以及預算審議等職權,立法院早就成為政治運作核心,因此更是政治黨派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若僅將焦點匯聚在總統選舉上,自然就會強調要尋找最強候選人,但若是考慮到就算是總統選戰獲勝,但卻未能取得立院多數席次,在朝小野大架構下,總統就算能夠自主選擇閣揆,但在行政權與立法權分屬朝野,同時極有可能對立狀況下,若要期待政通人和順利施政,顯然就必須大費周章花上許多手腳。
所以若是希望透過政黨輪替執政,顯然就必須同時贏得總統大位,並且在立法院透過多數席次優勢掌握全局,以完全執政姿態才能夠牢牢把握施展空間。所以從最強候選人調整到最強母雞,顯然就是要將視野擴大格局擴展,並且點破若要讓整個政局翻盤,就必須雙管齊下,不但要贏得總統職位,並且在立法委員選舉上亦須獲得勝績。
誠然許多政治觀察家都篤信母雞帶小雞選戰策略,透過光暈效應獲得加分效果,安排立委候選人能夠運用總統候選人氣勢,讓禿子跟著月亮走來沾點光,藉由愛屋及烏心理,讓立委候選人亦可趁機分潤選票。不過話說回來,總統候選人所主張政見、人格特質與基本形象,在有些特定選區卻會成為政治票房毒藥;此時在該選區之立委候選人就會比較審慎,希望讓本身政治訴求與總統候選人能夠維持差別,甚至在競選活動過程中,還必須考慮保持距離。
所以在台灣此種嚴重分裂與對立社會中,政治見解確實是很難討好所有選民,整個選戰總是要不斷計算選票得失,並且隨著社會氛圍變化,經常調整政策軸向。此種追逐民意之選戰文化,正如在激流泛舟般,僅能順勢而為逐浪操槳,很難從頭到尾堅持航向,經常要去應對偶發性議題適時表態,這是臺灣選戰所要面對之無奈政治現實。
不過最強候選人與最強母雞兩個角色,會不會相互存在矛盾?會不會本身是最有可能贏得總統大選之最強候選人,但卻無法替立法委員候選人加分助陣;或是反過來說,能夠替大多數立法委員候選人爭取選票,但本身卻無法營造足夠聲勢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其實筆者本身亦沒有真正答案,但確實是認為藍營選戰策略操盤謀士,或許應當開始思考最強候選人與最強母雞,是否會產生角色衝突?兩者是否存在取捨優先順序?
不論是透過初選抑或是民調,在選擇總統候選人時,多半都是針對其本身是否能夠贏得總統大選進行選擇,很難再兼顧到其是否能夠扮演最強母雞職能,能否帶動立委選戰氣勢,讓同黨立委候選人能夠藉其選戰聲勢獲利,贏得本身立委選戰。
就選舉方程式來說,能夠透過充分算計,找出贏得本身選戰之候選人都已經是嚴酷挑戰;假若還奢望能夠找出最強母雞,會不會是不可能的任務,就讓吾人靜待後續發展,看看能否找到選擇最強候選人這條方程式,再加上找尋最強母雞另條方程式,這兩個方程式所構成之方程組,能否獲得最佳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