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晶片法挺台鏈 也莫忘挺中小企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149/web/ 

◆  聯合報社論/民意是一把真槍,網軍只能炮製幻覺
◆  聯合報黑白集/一場「超越」的春夢
◆  經濟日報社論/晶片法挺台鏈 也莫忘挺中小企






經濟日報社論/晶片法挺台鏈 也莫忘挺中小企


2022-12-01 04:52  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上月17日通過號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 經濟日報視覺設計中心/製作



行政院上月17日通過號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蘇揆霸氣說,這是史上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草案,政府要用行動支持半導體產業。對照此刻包括美國、歐盟、日本與南韓等國家,莫不祭出豐厚補貼,重建本土的半導體供應鏈,台灣跟進可說無可厚非。不過,政府卻也應當正確理解,「去台化」的威脅,同樣落在中小企業身上,他們也需要政府的關愛。

台版晶片法案的誕生,遠因與美中貿易競逐,美國亟欲在敏感核心領域「去中化」,並抑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有關。在此脈絡下,美國積極吸引本國與盟國的半導體大廠,在美國本土組建半導體基地,由此也激起更多國家在地生產晶片意識,無論做不做得到,全球掀起一波政府補貼浪潮。

而在10月底,半導體業界傳出「去台化」的聲音,更可說是催生本次台版晶片法案的近因。最早的「去台化」描述的是,為避免台海危機,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應當做到「去台灣化」,或是「去台積電化」,以降低風險。如斯「去台化」,充滿惡意攻訐且具針對性,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就曾說,這是一些國外半導體廠商,如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帶出的風向。

不過,自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來台引發台海危機後,另一種更為實存的「去台化」,卻已是現在進行式。那就是,不少上游訂單業主,會要求台灣企業,不要集中從台灣出貨,要更加分散風險。若是加上過去幾年,台灣企業被要求的「去中化」,如今的台灣企業,生存挑戰可說是更加嚴苛。

回過頭來看台版晶片法案的內容,它主要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提供兩大優惠。一是企業前瞻創新研發支出25%,可抵減當年度營所稅;其二是購買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或設備,不論花多少錢,支出5%,亦可抵減營所稅。兩項優惠若是併用,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的一半。

儘管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該法案不只適用半導體,5G、低軌衛星及電動車等產業,也都有抵減優惠機會。不過,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與「先進製程」怎麼定義?研發規模與研發密度的標準,又是什麼?由此更加令人質疑,台版晶片法案,如同其名是為半導體中的大企業量身訂製。

正如一位中小企業主所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了40多年,在產品、技術、人才上,都已相當成熟且具國際競爭力,即便今天政府不補助,這些半導體產業還是會繼續投資,且永保競爭力。反觀台灣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政府能夠拉一把,幾年後,這些中小企業很有機會能加入護國山脈,更能回過頭來,鞏固護國神山或者本身就是新一座的護國神山。

台積電(2330),當之無愧是台灣的產業標竿,多年來,台積電與其他半導體從業人員、企業一同努力,點點滴滴累積出舉世罕見的「矽屏障」,並未辜負「護國神山」的美名。惟政府在做資源分配時,本應少做錦上添花之事,試想,幾百億元的優惠補貼,對比大企業每年千億元的研發支出,猶如杯水車薪。

政府與其傾斜大企業給補貼,不如從環境面,如產業聚落、人才培育、基礎研究等方面著手,讓更多企業可以雨露均霑。尤以此刻的「去台化」,正如急雨般,不分大中小規模,一同打在台灣企業身上,資源稟賦稀缺的中小企業,也應當是政府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聯合報黑白集/一場「超越」的春夢


2022-12-01 04:52  聯合報/ 黑白集
主計總處預測台灣今年人均GDP為3萬2914美元,較IMF預測低,且主計長面對媒體詢問時也改口表示,今年跟明年都不一定,要看匯率而定。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蘇健忠攝影



中央社十月中發出一則訊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台灣今年人均 GDP 將超越韓日,「冠居東亞」。這則喜訊讓人半信半疑:台灣還困在疫情中,人們並不覺得口袋變深,怎麼轉眼就能「超韓趕日」?選舉結束,這場春夢立馬真相大白:「超越日韓」只是傳說,並未成真。

主計處日昨發表我國人均 GDP 預測數,為三萬二,九一四美元,不僅遠低於 IMF 估計的三萬五,五一○美元,甚至低於去年的三萬三,一四○美元。比起韓國的人均三萬三,五九○,或日本的三萬四,三六○,顯然均未超越。所幸,先前大家對好消息並未喜出望外,因此當真相揭曉,人們似乎也不必太過失望。

IMF何以做出如此離譜的預測,原因有待查考。一種可能是,台灣提供給 MF 的數據過度樂觀,或者刻意浮誇,導致這個老牌的國際金融監督機構作出誤判。

IMF 本來信譽甚佳,但它預測台灣「超韓趕日」,台灣民眾多半感到不可置信,現在證明國人直覺更為準確。主計處的修正手法,看起來很眼熟,和陳時中的「校正回歸」是同一模子打造。

若以陰謀論觀點看待,此事或許是蔡政府選舉操作的一環:選前不斷「好康大放送」,選後再慢慢打消。就像主計處發表的每戶財富統計,台灣每戶平均是八十萬美元,居全球第三。這種大夢,也只有蔡政府敢編織吧!










聯合報社論/民意是一把真槍,網軍只能炮製幻覺


2022-12-01 05:04  聯合報/ 社論
蔡英文下令全黨力挺林智堅,重創民進黨形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怨之聲》系列之五
半年前,誰能料到民進黨這次選舉會輸到只剩五席?當時蔡英文提名權一把抓,意氣昂揚徵召她認為優秀絕頂的林智堅,欽點防疫任務未了的陳時中,許多媒體和網路隨之起舞一片叫好。直到選前最後一周,綠營和側翼都提供了樂觀的民調訊息,讓蔡英文、賴清德使出渾身解數輔選,呼籲大家要選擇「台灣隊」。直到票開出來,民意的子彈射穿網軍炮製的假象,蔡英文這才恍然驚覺:「人民不希望看到民進黨獨大。」

對蔡英文而言,「人民不希望民進黨獨大」這樣的覺悟,不僅來得太遲,也太過諷刺。作為國家元首,「超乎黨派」原是其天職,她理應維護政黨政治的良性競爭,使政府在有監督、有制衡的情況下保持國家持續前進。遺憾的是,六年半來,她的「民進黨主席」角色,始終遠遠壓過其「中華民國總統」的角色認知,甚至不惜「割國家肉去解民進黨」。試問,什麼國家的人民,願意看到國家的肥水和權力都集中在一黨手裡

蔡政府和民進黨對民意嗅覺鈍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它對網軍及側翼的大量豢養,並因此依賴成癮。自從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農委會被發現花一千多萬元公帑養網軍,網軍因而有了「一四五○」的代號後,黨政兩路豢養網軍側翼風氣就愈來愈熾。再加上看風向自動帶槍投靠名嘴網紅,台灣上下游網軍已形成多條產業鏈」,依附在政府及綠營周邊圍事

矛盾的是,網軍側翼出征是根據黨政旨意行事,他們所製造的聲量又變成一種「假民意」,再回饋給黨政高層。在這樣的循環饋送操作下,決策者恐怕已分不清因果始末無從分辨自己的決策意向和人民的好惡間的距離。也因此,當大量附和網路聲量不斷傳來,黨政高層應以為自己的英明決策大受歡迎,也就越發把反對聲音拋在腦後。換言之,蔡政府和民進黨利用網軍側翼對民眾洗腦最後卻洗到自己神智不清,反而是民眾看穿了他們的慣技。

豢養網軍主要目的,是製造假民意」,用特定密集意見來掩蓋及稀釋多元民意。但「假民意」平日或許能橫行無礙,但遇到投票日的「真民意」,立刻就被打出原形。這次敗選後,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和林淑芬均對網軍的問題提出質疑,高嘉瑜批評網軍是「豬隊友」,到處出征輾壓的結果,造成中間選民的反感。林淑芬的批評則更深刻,她認為網軍「利用假名罵人還拿錢」,尤其政府指揮網軍出征民代,「使民主核心制衡蕩然無存」。這項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一般人的觀感,網軍側翼只被視為「惱人之害」,或「揮之不去的厭惡」;但它不僅以集體操控的方式戕害言論自由,甚至偽裝成某種「輿論」來以假亂真,其負面影響其實遠超乎想像。且看,林淑芬和高嘉瑜都是民進黨立委,仍無法免於因持不同意見而遭到黨政網軍出征;那麼,在野黨政治人物受到的抹黑攻擊,豈不千百倍於此?在網軍的鐵蹄下,台灣何止言論自由遭到綁架,連整個民主體制都受到嚴重扭曲。

從這次選舉,大家看到真實的民意是一把槍,一彈擊破了綠營的網軍側翼這些年來建構的假象,讓豢養網軍的蔡政府和民進黨品嘗到壓制民意苦果網軍製造假民意,毋寧是炮製一種迷幻效果,操控他們的人以為能操縱人心,最後卻只欺矇了自己。說到底,網紅和你我一樣都只有一票,總統也只有一票。看不清這點,民進黨就等著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