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運動比賽 也是高科技競賽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149/web/ 

◆  綠敗在獨裁 不在獨大
◆  江澤民「弱核心」的功與過
◆  2024關鍵戰 期許沒輸家
◆  後蔡時代各黨布局,鬥爭或整合?
◆  騙甚於爛 全民上了學術倫理課
◆  白紙 說出防疫的兩難
◆  白紙 是要興中非亡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運動比賽 也是高科技競賽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運動比賽 也是高科技競賽


2022-12-01 05:15  聯合報/   張瑞雄(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
圖為日本愛知縣豐田體育場裝設的鷹眼系統。美聯社



喜歡看網球或羽毛球比賽的觀眾應該都知道所謂的鷹眼系統,當球落在球場界線的邊邊時,到底是界內或界外時有爭議,電腦科技輔助的鷹眼系統這時就派上用場,藉著錄影慢動作重播球的落點,是否壓線或出界一目了然,選手或觀眾都沒話說。最經典的鷹眼判決之一就是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東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戰台灣選手李洋與王齊麟關鍵的最後一球,對手針對冠軍點championship point)提出挑戰,但「鷹眼」顯示此球是壓線,商人甚至把此鷹眼畫面做成 T 恤。

將科技帶入運動賽事已逐漸變成顯學,除了上面提到的裁判科技,當然也可以用來增進選手的表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跑鞋改良。如何設計出一雙適合跑步的球鞋,讓選手的成績可以進步,是各大鞋廠競爭之所在,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的馬拉松比賽,科技鞋更是重要。

正在卡達進行的世界盃足球賽也不例外,自從十二年前首次獲得這項賽事的主辦權以來,據報導卡達已花費超過三千億美元來建設這項賽事的基礎設施,並利用這個機會來炫耀一些最先進的高科技解決方案,希望可以變成運動科技經典賽事

今年世界盃使用的足球都是採用由運動大廠愛迪達所開發的「連接球」,雖然球的外表看起來和一般足球沒有兩樣,但它內部配備運動傳感器,該傳感器即時將資料發送給國際足球總會的官員,以幫助確定越位判決,並解決因觸球不明確引起的爭議。不過愛迪達表示這種官方比賽用球是國際足總獨有的不會商業化

配備運動傳感器僅代表越位追蹤技術中的一個資料點,為了確定球員是否越位,在體育場的屋頂下部署了十二個攝影鏡頭來追蹤球和每位球員身上最多廿九個資料點攝影機每秒最多可以收集五十次這些資料點。通過結合球員肢體和球追蹤的資料並應用 AI,每當在比賽中處於越位位置的攻擊者接到球時,AI 會向觀看即時比賽的裁判自動提供越位警報。一旦裁判確認越位,AI 就會生成一個 3D 動畫,完美地詳細描述了球員在比賽中的位置,並將該動畫顯示在體育場的巨型螢幕上,供所有觀眾看到。

此外在安全維護方面,無人機監控、運動場內和周遭公共場所的人臉辨識、足球場的溫度控制等等,都是最新科技的應用,堪稱是最先進科技的世足盃。

科技最有用的地方,其實在於比賽的各種數據和球員表現的統計,一來可以知己,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二來可以知彼,知道如何來攻對方的弱點。所以現在的運動比賽也是高科技競賽土法煉鋼是絕對無法脫穎而出的!








綠敗在獨裁 不在獨大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周三召開首次中常會,代理黨主席高雄市長陳其邁深深一鞠躬,感謝選民的支持。記者潘俊宏/攝影



九合一選舉曲終人未散,各黨不是找戰犯,忙於卡位大選,就是慌於退群。值得慶幸的是,這次選舉顯示國人的理性面,戳破了大部分新生代支持民進黨的神話。

選前,執政黨除要鞏固既有席次外,更有收復失土之責,傾全力輔選自家候選人,加上親綠媒體及側翼無中生有或誇大事實,從競爭者的身世,到為某牌飲料動怒,招數盡出。

怎奈,論文門、球場差和中國鵬成了破口,甚至選後民進黨籍立委何志偉說出黨內有黑道壞事,王世堅及高嘉瑜針對敗選的言論遭圍剿,讓選民看清民進黨面目。

其次,任何執政者可用資源甚多,具有選舉優勢,這次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信國人皆感受得到。內政上,一再強調防疫創舉,經濟成長及所得名列國際前茅等政績;外交上,處處宣揚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對歐、日關係重大突破,自由世界會全力相挺台灣對抗中國。

然而,國人只記得排買口罩及快篩試劑的日子,大部分國人認為生活不若以往,感受不到經濟利多,只感覺通貨膨脹吃掉所得。主計總處選也下修我國 GDP 成長率,連明年前兩季都不樂觀。

再者,美國延遲交付我所購武器,台美進一步經貿協定仍處樓梯響階段,使得這些大內宣都與人民感受迥異。尤其拜習會後,國際風向又有變化,加上烏俄戰爭看不見盡頭,國際要如何幫助台灣尚待觀察。

政黨競爭勝不驕敗不餒,政策獲得選民肯定,就是執政保證。遺憾的是,民進黨挫敗後,親綠政論節目仍在找敗選的藉口,官邸論敗也不覺得是政策出問題,蔡總統則認為是國人不希望民進黨獨大。問題是,民主社會要的就是選出好的人,和能做事的政黨,百姓不會在意一黨獨大,因為當一黨有獨裁傾向時,選民會再用選票下架該黨。

民進黨應該慶幸總統大選前,選民對其施政不滿提出警告,厭倦其空中閣樓式的抗中保台,予該黨下次翻身機會。同時,一如聯合報社論所言,國民黨要記取民國一○七年(二○一八)教訓,深耕基層,甩掉中國黨或投降黨標籤,才有再執政機會。









江澤民「弱核心」的功與過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楊開煌/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路透)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十一月卅日在上海逝世。江澤民起於「民國七十八年(八九)」動盪,在中共領導出現重大危機,國際社會主義大退潮的背景下,他以地方諸侯入主中央,可說是「授命於危難」之際,所以在他掌權初期,若沒有鄧小平全力支持,特別是很快提拔任中央軍委主席的話,很可能就沒有後來十三年領導生涯。綜觀他在任期間:

政治鬥爭上面對過喬石、李鵬以及李瑞環對其不服,所以鄧小平才放話說江澤民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民國八十一年(九二年)十月楊家將事件後,也是鄧小平出手穩定局面。所以江作為「領導核心」不是他對共黨的政績,而是鄧權威加持

政治發展上,江澤民作了三件大事:一是不定期請法學專家入中南海給中央領導講課,這是後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學習會前身;二是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取代「依法制國」,推動中國大陸的法治建設;三是推動中共領導統治幹部,從革命型人才技術型幹部轉型,此後中共的治理逐漸擺脫運動式管理模式,這也是經濟改革成功原因。而港澳回歸平穩實現,也是不錯的表現。

外交鬥爭方面,江澤民時代遭逢過民國八十二年(九三年)銀河號事件、民國八十八年(九九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及民國九十年(○一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等屈辱,以當年中國大陸的實力只能自吞苦果。不過,參與 WTO、在蘇聯瓦解後仍完成了邊界談判、成立「上合組織」、參與東協「十加一」、召開歐亞領袖會議、到建立與友好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夥伴外交」,推動元首外交,在國際上主動出擊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軍事方面也有三件大事,一是波灣戰爭後,提出「打贏高科技下局部戰爭」的新建軍方向;其次是禁止軍隊經商,導正軍隊保家衛國的角色;三是中共首次派出維和」部隊,也使共軍有了國際觀

經濟方面,江澤民曾抗拒改革開放」,在鄧小平以下台威脅下才積極改革,從而為新世紀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也完成了鄧小平在八十年代初所承諾的「到本世紀末人均達一千美元個人 GDP誓言。並在民國八十六年(九七年)抗拒亞洲金融風暴衝擊

意識形態方面,他提出「三個代表」,在改革開放下,中國大陸出現了人才流向經濟領域明顯趨勢,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培育的資本家能否入黨的棘手問題,而資本家入黨就是「三個代表」的第一個,因為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從而為共產黨留住了人才,所以「三個代表」擴大吸收了人才,也救了共產黨在市場經濟下的發展困境

兩岸關係方面,他同意了「九二共識」,提出江八點」,具體呼籲統一分兩步走」、「中國不打中國人」,並且對「 一個中國」的內容,在兩岸之間作了合理的修正。推動新加坡辜汪會談上海汪辜會晤實現兩岸關係改善

江澤民以一介地方諸候,突然上位領導大國、大黨,但中後期仍完成了不小成就。當然,他的時期中共幹部貪腐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東西差距擴大等問題還是存在政策失誤;特別是他在十六大時,將政治局常委由七人變為九人,又戀棧了兩年的中央軍委主席,使中共後來的政治穩定付出巨大代價,也可以說是「晚節不保」,「為德不卒」。

總之,江澤民是使中共政權從「蘇東波」的巨浪中,穩定下來立於不敗的北京領導人,原本在退位後應也可享有一定的「權威」,然而貪腐官風權位戀棧,抵消了他的貢獻,因此,自始至終,他都是欠缺權威的「弱核心」。









2024關鍵戰 期許沒輸家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葛明儒/海外兩岸青年策進會創辦人(台北市)
二○二二是二○二四前哨戰,藍綠白三大天王侯友宜(左起)、賴清德、柯文哲全台輔選,「一個神探、兩位醫師」對決,已是現在進行式。本報資料照片



九合一選舉落幕,國民黨在地方首長席次方面取得佳績,振奮藍營支持者;另一方面,執政黨展現的傲慢,終究在選舉中慘遭滑鐵盧。儘管選前民進黨早有心理準備,但在許多綠營大票倉都呈現票數退步的情況下,民進黨此次挫敗無疑讓黨內對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的信心產生動搖,黨內各派系明爭暗鬥,最後誰能出線,勢必經過一番激烈廝殺。

由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總統當選人將面臨習近平第三任任期結束(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因此誰當選對台海兩岸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區域安全至關重要。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期,完成歷史性成就將成為他追求的最大目標,毋庸置疑,就是指兩岸統一。若以現在兩岸關係的情況來看,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之前發生衝突機率極高,無論這種衝突是軍事、貿易、科技、外交等何種形式,都將對台灣造成極大壓力。

因此,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如無法在兩岸論述上提出新意端上談判桌,將會是場災難;若是國民黨能重返總統府,則如何在現有的九二共識基礎上能有建設性的進展,將會是首要任務之一。

九合一選舉只算是小菜一碟,在如今天然獨的時代,民進黨想要拿下總統大選勝利相對輕鬆,然而誠如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所言,未來五年將會是「台灣危險期」、「美國的空窗期」、「中共機會期」,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誰當選,將對台灣和兩岸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候選人都應該負責任、務實地提出兩岸僵局的解方,否則戰爭一開打,沒有人會是贏家。

尼采曾經說過,「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身為台灣一分子,我們確實在心靈層面有所折磨,我們對國家認同有所迷茫、對身分認同有所疑惑,然而若我們選擇悲觀,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我們將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關鍵戰,期許最終沒人是輸家。









後蔡時代各黨布局,鬥爭或整合?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蔡英文總統29日談敗選,表示民眾不想看到民進黨獨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提早宣布後蔡英文時代來臨。面對剩下不到十四個月的民ˊ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總統大選,蔡英文已無力主導台灣未來政治布局

從一開始蔡英文強力介入主導民進黨地方選舉提名,並且大量提名英系的候選人,其實就不難看出蔡英文念茲在茲的就是確保她卸下總統職位,手中不再握有權力後,如何不被黨內派系鬥爭司法追殺

一般認為這次民進黨的敗選對賴清德是利多,等於宣判蔡英文屬意的陳建仁與鄭文燦,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總統大選提前出局。接下來的變數將是蔡能否與蘇貞昌達成某種協定,確保她下台後餘生富貴平安,讓蘇與英系結盟,一同對抗賴。

對賴而言,最有可能的就是與林佳龍的正國會結盟,對抗蘇系與英系聯手。以鄭文燦為首的新潮流與親賴的新潮流會如何整合或分裂,將會是決定最後是誰出線的關鍵。

國民黨這邊,也同樣面臨各方勢力暗潮洶湧的角力。明眼人都知道,這次的選舉並不代表國民黨的勝利,而是對民進黨執政的厭惡。倘若黨內大老們又患了大頭症,不思團結各有打算,那麼必然會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先贏後輸贏小輸大」的結果。

對朱立倫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當造王者,極力促成藍白合作,營造在野大團結共同對抗民進黨選舉機器,方有可能重返執政。而朱將會是理所當然的閣揆人選,也會累積自己參選民國一一七或一二一年(二○二八或二○三二)總統大選政治資本

目前檯面上最有可能打敗民進黨的,不外是三個人排列組合:侯友宜、郭台銘、柯文哲。國民黨與民眾黨如何談判協商,將考驗在野黨政治人物的智慧,也會決定台灣往後八年的政治走向。








騙甚於爛 全民上了學術倫理課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周倩/台灣學術倫理教育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新竹市)



九合一選舉,候選人的論文抄襲與學術倫理違反與否成為重要議題。這次選舉讓大眾理解到,學術界有自己的尊嚴自主自律規範,我們可從各式討論中歸納出一些大眾理解的重點:

一、學術倫理規範所有參與研究的人,且不因身分、地位、年齡或研究著作性質而有區別。

二、不論是研究報告或學位論文,作者需要對內容負完全之責。作者必須遵守誠實、透明與課責的基本原則,完整註明被引用者之貢獻,並說明或舉證自身貢獻之處,以擔負相應責任。

三、基於透明原則研究成果基本應該公開。除非有重大理由不能公開,否則公開研究成果,才能善盡社會責任接納檢驗與評價,也讓其他研究者可在其上繼續努力。

四、抄襲違反學術倫理,不能被學界或大眾接受。

然而,大眾對學術倫理研究誠信也有些誤解:

一、學術倫理被嚴重汙名化。學術倫理是學術研究的基石,是為了增進研究品質,促進良善的研究文化。但此次選舉,都自動為其加上負面意涵,而學術倫理教育似乎只是為了防弊,失去其正面引導意涵,誤導大眾對學術研究者的肯定與信任。

二、學術倫理的遵從與否,不是黑白對錯二分法,而是一個連續的灰階,不是所有違規事項都一定是違反學術倫理情事。例如系統性大量直接用別人的文字或概念,當作自己的創作,卻不註明出處,極可能是抄襲,屬於黑色的違反學倫情事。但若只有幾句話類似沒引註,或有引註卻改寫不到位,或許會被視為「未適當引註」,屬於灰色地帶,情節不嚴重者認錯改正即可,不算違反學術倫理。

三、當我們要指稱他人違反學術倫理時,評斷標準是「騙」更甚於「爛」。騙可受公眾議論,爛可由學術界進行專業評斷。指控他人違反學術倫理,一定要有具體事證,而被檢舉者應積極提出反駁之證據清楚說明,並交由學倫會判斷。

四、過度依賴原創性比對系統。這次對抄襲與否的攻防,都是用比對系統產生的百分比數值做為「抄襲程度」。其實不管哪套系統,都未宣稱是用來檢查抄襲字數或程度,也不涵蓋概念的抄襲。任何比對系統都會因其資料庫涵蓋範圍而有比對限制,演算法不同也會造成結果不同。所有比對數值,不論高低都只能當作參考,不能直接拿來判斷抄襲與否、違反學倫情事嚴重與否。

五、學術倫理中的抄襲與《著作權法》之規範不同。學術抄襲是直接複製他人的構想、過程、文字表達(含圖表)且沒有適當引註出處。一般的「著作抄襲」,在《著作權法》中通常是指「重製」或「改作」了他人著作的「表達」。所以,學術倫理中的抄襲,範圍比著作權要大。

六、學術研究允許自我改正。學術研究是在已知的有限知識上進行未知的探索,錯誤在所難免。所以不是所有在研究中犯了錯,或論文中有錯誤,都屬於違反學術倫理的範疇,要看是否嚴重或故意而定,有些微小錯誤是被允許改正的。

這次選舉讓全民上了一課「學術倫理」,未嘗不是好事。但因處政治議論環境中,主角是政治人物,媒體論述往往超越學術界的定義與情境,一些似是而非說法就產生了。本文希望能澄清一些觀念,更希望民眾不要失去對學術界信心,讓絕大多數兢兢業業的研究者繼續努力,以其研究成果貢獻社會。











白紙 說出防疫的兩難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林興寧/公(彰化市)
近來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出現民眾手持白紙,無聲抗議大陸防疫封控過嚴。圖為27日晚間在北京,民眾持白紙表達不滿。 路透



如果生命無價,中共為對抗疫情採霹靂手段,以壓低染疫及死亡人數,那麼面對「白紙運動」,就不該輕易將其貼上「抗暴」或「革命」標籤。

人命並非數字,大家若真在乎「一個都不能少」,先別說每個失去親人的家庭,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一輩子的傷痛,面對新冠此類世紀病毒,從染疫到死亡,除了「且戰且走」的疫苗和醫療,一直公認最有效的「隔離」,如今怎麼不見踪影?如果長期封控只為「時間換取空間」,等待新型疫苗或特效藥物,而難免犧牲人民自由及其權益,請問這帳究竟該怎麼算?

資本主義社會太容易生計生活生命三者劃上等號,面對病毒肆虐,許多人似乎只能用「哪個地方不死人」,或「不過萬分之幾致死率」帶過。當然人終將過去,但「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有誰想在害怕憂慮中,與死亡共存?

以染疫和死亡的「結果論」,幾天前我們才用選票教訓民進黨;對岸成績確實不差,現在卻有民眾冒著被抓風險走上街頭,這矛盾正說出防疫兩難。因此不僅是「白紙運動」,相信只要多些同理包容,所有難題,特別兩岸之間的隔閡與衝突,不都可能迎刃而解嗎?










白紙 是要興中非亡共


2022-12-01 05:17  聯合報/ 李華球/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研究員(新北市)
中國各地連日發生的「白紙運動」,圖為一名女性於香港大學校園發放紙張,聲援示威活動。 圖/路透



路透報導,流亡海外的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表示,最近的抗議浪潮難以撼動中共政權,因為警方鎮壓發聲人民,人民難有激進動作,且示威者缺乏組織和領導。許多人論點幾乎和艾未未相同,不認為這場白紙革命有機會成功。筆者有不同看法:

首先,群眾運動有組織、有領導人主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主性走上街頭,才是由隱性到顯性危險,此次中國各地白紙革命即是如此。

其次,各地集結或個別再聚集行動,就是社會長期控制造積怨已久反彈,幅度若由點到線到面,漸次擴增發展,就不是控制不住的問題,而是人心思變的反彈與痛恨之惡的結合,這才是可怕的力道。中共已感受到這股力量了。

第三,中共可以控制網路,但控制不住人心思變人志已變,這並非其他國家例子(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等)可比擬的。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摧毀多少帝王垮台,農民就是人民思變影子,當前大陸人心已動搖了,其力不能小覷。

台灣民主自由的可貴即在此,中國人就是在爭取像台灣這樣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天賦之權,這是白紙革命的意義。

一個帝國滅亡,都會傷及無辜,重傷遍地,國毀家亡,但這也是再造新民主、自由國祚的必然之惡、之壞、之痛。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也許在中國大陸就是習近平第三任。

中國不會因此而亡,但若因此脫胎換骨,就值得額手稱慶蛻變羽化之後,將是中國之福,也是世界之慶。是以,此次中國白紙革命,不是要亡共而是要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