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名句的懸案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8307/web/ 

◆  絕對機密 非弊案護身符
◆  留不住消費力 可惜了金針花海
◆  碎片化醫療化 失智政策過時
◆  拚分科好苦 別讓考生為難考生
◆  幫大腦「動」齡 從年輕就開始
◆  勞作教育啟發 錢買不到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名句的懸案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名句的懸案


2022-08-22 05:24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魯迅。圖/林一平繪



我寫專欄雜文,往往會收到讀者的回響,也從中學習到不少新想法。我的文章〈文學之路〉引用了魯迅小說《故鄉》的句子「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台大外文系張淑英教授來信提到,和魯迅的同輩西班牙詩人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也說過同樣的話。於是引發我的好奇,到底是「抄襲」,還是「古今中外不謀而合」?

馬查多比魯迅大六歲。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西班牙當時年輕一代的文人作家組成「九八世代Generación del 98)」,馬查多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馬查多有爭議的的原句「No hay camino, se hace camino al andar」出自詩集卡斯蒂利亞的田野》的詩歌箴言和歌曲 XXIX》,詩集出版於一九一二年。魯迅小說故鄉》出版於一九二一年。很顯然馬查多的詩歌比魯迅小說早十年出版。如果不是「古今中外不謀而合」,原創是否應該歸功於馬查多?

在中國的人文社會西化過程,魯迅有很多第一的創舉,而這些創舉都源自於吸收國外的想法,以翻譯的方式引進中國。他的翻譯方式和嚴復的「意譯」不同。魯迅強調忠實原文的「直譯」,甚至往往依照原句的結構,不變動的「硬譯」。魯迅也熟知西班牙九八世代。因此,魯迅讀過馬查多詩歌創作的翻譯版,或者將之「直譯」的機會是存在的。如果魯迅真的引用馬查多詩歌,只要在小說中註明出處,就不會有學術倫理疑義,也無損小說的價值,畢竟魯迅寫小說,不是學術論文

當然,也有可能魯迅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就講過這句話,而在十年後才寫入自己的小說。有無可能馬查多在一九一二年前看過魯迅未發表的句子而寫入他的詩歌?馬查多生活圈一直在歐洲,未曾聽聞他和中國有直接交流。

一九一八年後魯迅才開始用現代語法形式創作,之前都用文言文,《故鄉》句子的表達方式在一九一二年前在魯迅的寫作語法中出現的機會不大。然而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中歐交流頻繁,或許有傳教士將魯迅的文言文翻譯成西班牙文,帶回歐洲,造成馬查多的間接交流?果真如此,馬查多最好也能在其作品註記來源

在現代,抄襲頂多是學倫案,而在中國古代,很可能變成謀殺案。唐朝詩人宋之問讀到外甥劉希夷創作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當喜愛,知道劉希夷此詩沒有公開發表,於是要他將此詩轉讓給自己。劉希夷不願意,惹惱宋之問,最後將外甥以土囊壓殺。《全唐詩》提到劉希夷,說他「為奸人所殺」,並含糊其辭地影射奸人是宋之問。當年宋之問無法聘任律師代為辯解,因此抄襲殺人的大帽子就牢牢地套在他頭上。











無腦中介法 NCC的「用心」


2022-08-23 02:08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季青漫畫



儘管蘇揆出來踩煞車,NCC所提《數位中介服務法》暫緩,一位老學生仍問,為何這個草案會造成這麼大的爭議?明顯地社會輿論最不滿的還是這個法案基本用意就是在限制/管制網路的言論自由,當然會讓網路新世代與熱愛民主自由人士嚴正抗議。

這個法案嚴重牴觸憲法對於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保障,當然會引發公憤。只是 NCC 為何要在此時提出這樣無腦與荒謬的法案呢?從 NCC 的委員結構來看,在中天換照一案上七位委員一致贊同,沒有一位委員有任何不同意見的表述。同時對於中天的換照評分表臨時改採最新通過最嚴格的標準,這份標準也只用在中天,其他電視台換照呢?一個中天案就把 NCC 已非獨立機關的事實給掀開來。那麼會在這個時候推出這樣無腦的數位中介法,不更反證出七位委員絕非專業任命,而多半是政治任命

其次,中天台下架,NCC 主委毫無保留就推由公廣集團華視入主,卻沒想到華視出包累累,NCC 則完全採取雙標處理中天/華視,根本談不上公正公平。中天轉戰網路 YT 頻道,從零到一,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轉型之路,同時堅持監督政府立場,這讓 NCC 特別「關注」,有意藉著數位中介法再來嚴審中天 YT 頻道,真的是「用心良苦」。但是此舉正暴露出 NCC 已成了政院的附隨組織,只有政黨利益選舉勝選優先考慮不惜犧牲言論自由新聞自由

再者,不少網路業者與使用者根本就反對數位中介法,連 PTT 與民進黨內一些有識之士紛覺不妥,NCC 的委員根本對於網路的發展與現況一知半解。澳洲與歐盟針對入口網站網路平台大量使用各國媒體產製內容,不但沒有使用者付費,反而藉著網路廣告大賺其錢,分潤不公不義,重擊當地各大媒體。澳洲政府與歐盟出面去向這些跨國入口網站與平台力爭。試問若是要管理網路經營,政府與 NCC 是否應該在這些問題上用心去據理力爭,好讓國內媒體有更大的生存保障,願意投入更多心力來產製正確、有深度與有價值的報導呢?

最後,NCC以防範假訊息、假新聞來做為數位中介法嚴管的理由。別忘了新聞真假,要靠媒體自覺與自律,還有第三方公平獨立機構傳統主流媒體原本就有嚴格的自律要求,但是蔡政府為勝選縱容網軍側翼不斷散布假訊息與哏圖抹黑抹紅競爭對手,讓原本自律系統與要求幾乎破壞殆盡。NCC 以為只要一切納入管制就會一切 OK,可是從中天案看出 NCC 的立場就已經偏頗了,如何有公信力來判定新聞與訊息的真假呢?NCC 與蔡政府想用一個無腦的法案來管理網路,這不是緣木求魚嗎?這已經不只是牴觸憲法而已,更凸顯這一屆的 NCC 委員已失能與失智了!











留不住消費力 可惜了金針花海


2022-08-22 05:52  聯合報/  陳淑慧/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退休(花縣吉安)
花蓮玉里赤科山金針花海逐漸綻放。圖/民眾提供



現在這個季節限定「金針花海」,原本是無心插柳的美麗邂逅。在花蓮和台東共有三個金針山」,分別為台東太麻里金針山」、花蓮富里六十石山」及玉里赤科山」。這三個地區的金針栽種史推移到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重創台灣西部的「八七水災」,有許多父執輩的友人水災過後遷移到當時口中的「後山花東。而東部的金針據說也是因此由嘉義梅山帶到太麻里,再一路北移富里六十石山和玉里赤科山;至少這三個產區除了先居住的原住民外,再來就是來自嘉義、雲林及彰化

金針由農民的經濟作物,成為觀光魅力是個美麗的巧合。它必須在開花前以人力採摘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經濟作物,早年夏季盛產期需要大量人力,自然而然就成為學生暑假打工工作機會之一,學期開學後人力不足就任其開花,當時最美賞花期就在九月開學前後。這些美麗花海透過轉發,讓地方政府發現了觀光契機,而開始像冬天冬藏補貼油菜花海

金針自二千年的進口廉價金針價格競爭、生產成本增加及金針二氧化硫的負面新聞影響農民採種意願,農業主管單位順勢積極輔導休閒農業。這兩年疫情之故,因缺工不採願意接受補貼的面積增加,形成夏天季節限定的景觀;加上這三個金針山因為各有很棒的視覺角度,也是攝影愛好者每年的外拍景點。政府部門也貼心的設置眺望亭或是地景藝術,吸引了各旅客上山拍照打卡。但是除了打卡及補貼,以及金針料理外,還有什麼呢?

台東金針山在經濟優先下,金針種植面積慢慢遞減轉作其他高經濟作物;花蓮六十石山和赤科山的作物目前仍以金針為主,但是除了金針以外,還能有什麼?政府除了花海補貼金針創意料理打卡的地景藝術外,農民願在此低利下維持金針種植嗎?這片經濟與觀光共存美麗花海能存在多久呢?

旅行途中需要吃喝,每年只要有空會就近抽空去花蓮赤科山及富里六十石山二個花海。玉里赤科山的花海在地主農民的經營下各有特色,不只是花海也提供餐飲,甚至有貼心的「友善廁所」。餐飲多樣性高,讓我們願意花錢消費,甚至還可帶回在地農產品,除了賞花還有消費貢獻留在赤科山

反觀富里六十石山,我真的不知道要留在山上吃什麼?至少商家提供的餐飲產品及環境沒有吸引我消費,所以決定下山到富里用餐。到山下一家無菜單料理,我看到跳脫金針單一料理的多元菜單,除了當季金針排骨湯,連炒芥蘭也不是「青青菜菜」,而是臘肉木耳芥蘭。簡單幾道菜,料理不簡單,價格實惠。

在交通發達的現代,沒有吸引力、沒有特色,就留不住消費力。就像我願意在赤科山消費,在富里卻寧願再花半小時下山覓食。重點無非是「上金針山,不是只賣全金針,用餐環境也要能與賞花相得益彰」,讓每位上山的我們心甘情願把錢掏出來。政府除了補助花海的外在,也許更需要輔導農民賣金針料理以外其他餐單及副食品開發能力

創造花海美景是為了觀光,如何一兼二顧把旅人的錢留下來,更是觀光活動的真意,在小鄉鎮也有很棒的料理人,激發及適當協助,自然而然就有機會成為像瑞士一樣,不僅美麗,而且還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所得。否則,真的可惜金針花海了。












絕對機密 非弊案護身符


2022-08-22 05:52  聯合報/   程仁宏/前監委、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疫苗採購價封存30年,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表示,沒有採購黑箱,只有政治黑心。圖/截自陳時中臉書



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對疫苗採購價格與合約採「絕對密件」處理,要封存卅年才解密。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日前疫情記者會強調,都是依法行政。但是全民想了解政府花多少公帑採購疫苗?疫苗的價格為何?民眾有知的權利,民脂民膏的經費有無不當浪費?官員有無怠忽職守?疫苗價格列為國家機密最高等級封存卅年合理嗎?全世界還有哪個國家疫苗價格是封存卅年的?

依據國家機密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核定國家機密等級時,應併予核定其保密期限或解除機密之條件。前項保密期限之核定,於絕對機密,不得逾三十年。而保密期限或解除機密之條件有延長或變更之必要時,應由原核定機關報請其上級機關有核定權責人員為之。

絕對機密不是弊案的護身符。事實上,機密等級應以國家安全與利益為著眼,研析保密資料洩漏可能造成之損害,由權責長官分別核定機密等級。衛福部應該說清楚講明白,購買疫苗價格如果外洩對國家安全與利益,有何種損害?將其核定為「絕對機密」是由誰決定?有無審議小組會議紀錄?解除機密之條件為何?

商業上的購買合約的確有些是要求機密,一般是售出的價格比市場行情偏低時,賣方會要求保密;但購買價格高於市場行情時,買方會要求保密;不知道我國疫苗採購屬何種情況?

購買疫苗相關案件為全民矚目焦點,監察權是「整飭官箴、澄清吏治、保障人權、紓解民怨」,監察院應該本於權責進行調查,並釐清合約條件的合理性?有無怠忽職守?有無浪費公帑?本案列為「絕對機密」符合法理情嗎?若不符法理情應要求衛福部重新檢討,還給民眾知的權利。












碎片化醫療化 失智政策過時


2022-08-22 05:25  聯合報/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長輩失智症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大眾除了必須對失智症的病因有更多認識外,也需對長者有更多包容和理解。 圖/123RF



聯合報以系列探討認知(失智)症政策與照護議題,明確點出台灣過去政策與照護觀念的偏差:過度依賴醫療、進行早期診斷卻未先建置社區支持照護體系、形成確診家庭照護時困擾叢生,無所適從。

台灣認知症政策問題所在是長期以碎片化、醫療化等方式倉促建立社區照護網,未建立系統化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知識與技能,無法完整提供家屬照護觀念、能力、知識與技能結構性問題不先解決,再多的預算、再亮麗的數字與口號,仍無法紓解認知症家庭壓力與困境

先從各國面對認知症的思考與方向來看,以剛在美國結束今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報告包括老化和大腦基本生物學、風險因素和預防策略,以及照護和與疾病共存

為何要與疾病共存?因為至今仍未研發出可治癒的藥物。

為何要談照護及「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因為當無法擊倒疾病時,只好學習如何降低疾病所帶來生活上的困擾,因此認知症照護是以生活照護為主、醫療為輔。疾病帶來的是認知功能逐漸缺損,一旦缺損,生活自主能力也隨之逐漸消失,形成照護者的工作,如果照護者不認識認知功能與生活能力間關係壓力與衝突隨之出現。

為何要討論風險因素和預防策略?其實試圖建立公衛政策,讓民眾一同努力認識如何預防認知功能退化建立早期檢測的有效方法

回頭看台灣,認知症早期預防、檢測、照護等,卻分屬衛福部不同單位從未資源與政策整合,三高、心血管疾病、中風、空氣汙染、冠狀病毒病和疫情對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影響因素超級加工食品可能加速認知退化等都成為各國所關注議題,衛福部仍停留在健康操活動上打轉。

對於醫師在診斷的訓練,前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報告:有半數的第一線醫師並未準備好面對認知症診斷與照護上未來持續增加的需求;去年九月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提出全球百分之七十五認知症病例未被確診,分別提醒認知症對各國的衝擊。

如果台灣希望篩檢出所認知症患者專科醫師準備好了嗎?篩檢專業與設備齊備了嗎?不會重蹈美國奧斯卡影帝羅賓威廉斯被誤診的覆轍?確診後,對於家庭培訓系統規畫好了嗎?社區支持體系準備好了嗎?

多年前已有共照中心負責人公開承認:如果要靠政府目前的照護體系,家屬是無法得到完整的照護支持與知識學習

但若不建立民眾正確對認知症的理解,遇到照護困擾即交給醫療,醫療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衍生患者認知功能快速退化。未具備專業知識的醫療人員可能以精神性藥物來滿足家屬需求,各國臨床研究均認為精神性藥物提高認知症患者致死率及產生跌倒等副作用,主張第一線是非藥物照護方式。

精準流行病學調查是可做為政策規畫參考,但不認識認知功能、認知症類型、病程發展、照護所需知識與技能、草根調查出台灣整體及不同區域照護者需求,建構認知症跨領域整合照護知識與技能培訓專業人員及家庭照護者台灣認知症家庭仍將持續生活照護深淵中。












勞作教育啟發 錢買不到


2022-08-22 05:25  聯合報/   王振寰/東海大學校友、退休教授(新北市)
有立委提的「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應明定學校應在每學期實施4小時勞動教育,但全教總副秘書長張旭政認為,最根本是應該在108課綱的重大議題納入「尊嚴勞動」,將觀念融入各科教學。圖/Ingimage



日昨聯合報報導大學的勞作教育有些爭議,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剝削學生的權益應該付薪資給學生,這真是不理解勞動教育的真諦。勞作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合群、守紀律、愛護學校、學習奉獻,實非以金錢可以計算的,不可輕言廢除。

筆者畢業於勞作教育始祖東海大學,也曾擔任東海大學高階主管,因此希望能以此文讓大家理解勞作教育的好處。東海大學是教會大學,創立之初就是以基督精神辦學,因此秉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勞動是生活的必要條件,不論貴賤都必須勞動,因此早期蔣經國先生的女兒蔣孝章考進東海大學時也必須參與勞動。第一任校長曾約農先生自己也親身參與。

教育理論談教育有兩種課程,一是顯性課程也就是課本知識,還有隱性課程:包括道德倫理教育、環境教育、團隊合作等,也就是大學的其他活動。勞作教育就是隱性課程之一,它讓不同科系的學生藉由勞作教育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項工作。當今強調多元學習,共同創業的年代,這樣的交流與合作更顯得重要,勞作教育使得不同系的學生互相認識,甚至知識交流。而且勞作教育也是環境教育,例如完成某塊區域的清潔,學生因為要打掃校園,因此會更珍惜校園的乾淨整潔。

記者在新聞中訪問了勞動學者的意見,然勞動研究強調勞工權益,而勞作是教育,而不是雇傭關係。我們很多同學因為大一勞作的關係至今都還是朋友,這是多麼珍貴的經驗。勞作有打掃校園教室、廁所等,在我的年代,學生還要到餐廳洗碗盤,記得當時上完早上第四節的課,就得趕快吃飯,然後去洗碗,之後再去上下午的課。勞作教育也並非全沒有薪資,擔任工頭可以領到鐘點費,所以有經濟需求的同學能申請當工頭來賺取工讀金。工頭的責任是分配工作和負責該項工作順利完成,工頭是領導能力的訓練,我大一時的工頭,現今已是成功的企業家。

還要強調的是歷次的大學評鑑,評鑑委員都非常肯定東海大學勞作教育值得他校學習。曾有位住在東海校內校友會館的評鑑委員說,他一早起來,在校園內散步看見東海的學生已經在打掃校園,而其他各校的學生可能都還在睡懶覺,他十分感動,這也是後來教育部在各校推廣勞作教育的原因。











幫大腦「動」齡 從年輕就開始


2022-08-22 05:25  聯合報/   吳芳枝/退休人士(台中市)
失智時鐘快速轉動,健保署統計,近六年失智就醫人數成長兩成。圖為失智老人家上課情形。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報上看到這則故事,感慨萬千。一名退休多年的台鐵員工王伯伯,拄著拐杖,在兒子攙扶下,急急忙忙要找主管請假。兒子解釋,父親失智,仍以為自己還在上班。

失智者照顧協會指出,失智的預防不是等退休、等老後才做,而是從中年,甚至更年輕就開始。因為大腦並不一夕間退化的,是早在中年期就開始改變

我母親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父親過世後,自我封閉,心情孤單而寂寞,原本的好記性逐漸流失。有次母親到樓下超商購物,竟然迷路了,急得報警協尋,才在反方向五公里外的另一家超商找到。想到母親的驚慌失措,心裡愧疚而憐惜。

母親從此再也不敢單獨出門,整個人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似地。漸漸變成社交退縮。驚覺事態嚴重,就醫時做了失智症篩檢量表,確診為初期失智現象還合併輕微巴金森氏症,幸好及時積極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得到良好控制。

失智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我們與失智症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預防失智從年輕就要開始,避免成為三高族群,讓大腦凍齡要「三動」:運動、行動、互動。控制好慢性疾病、睡眠充足,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遠離失智症













拚分科好苦 別讓考生為難考生


2022-08-22 05:25  聯合報/  張翔/分科考生(台北市)
教育界分析,今年大學分發結果超乎分科生預期得好,少子化跟許多考生選擇在繁星與申請階段「提前上岸」是關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身為一○八課綱的考生,是辛苦的。當面臨首屆一○八課綱大考的挑戰,有些人選擇利用學測方式入學,提前進入自己的理想校系。而有些人則選擇再拚一把,等待七月的分科一雪前恥,孰料,由於考生較少,造成部分學生成績較預期理想,大量新聞媒體、雜誌評論紛紛以「低分高就」等做標題,甚至還有雜誌出現了「沒有想到自己可以上醫學院的,上了醫學院;沒有想到自己可以上了國立大學的,上了國立大學」的文章。

坦白說,這類的標題內文著實令考生心寒,但當社會出現一面倒此類訊息時,卻鮮少有人能夠代表分科生發聲,也未有以分科生立場出發的文章。

首先,考分科是一趟不歸路,尤其是今年分科數學、物理特別難的情況下,我能說,考分科絕對不輕鬆。考分科,代表的是你必須在一大群同學玩樂時閉關,你必須在同學們成為大學生時繼續埋頭苦讀,你要放棄部分暑假繼續拚搏,絕對未如想像的輕鬆。更何況分科失敗僅剩重考一途,心理層面的壓力對十八歲的學生來說絕對是十分龐大的。

況且,分科的範圍是高中三年全部,學測僅僅涵蓋高二甚至是高一的課程,分科考生必須一邊複習過往課程,一邊研讀進度,還要抓緊時間來彌補因為考學測落下的高三上學期課程,需要三方兼顧的情況下,考生還要牢牢把握的僅存一學期時間,試問,要做出此決定,蹚入渾水的學生是否具有十足的勇氣以及決心?

再者,在考分科前,此情況沒有人能夠預想到,發生此情況也不是學生的問題,從頭到尾最不該被檢討的對象就是學生!當有人選擇利用學測上榜,代表的應該是對學測成績滿意,達到目標了,豈會因為考分科的學生考出好成績就眼紅嫉妒;這點是否可推斷部分學測生選擇屈就,而自己放棄了再戰的機會?

但考分科也未如想像輕鬆,頂尖科系依然擠破頭,考得更糟的人也大有人在,能否翻身仍是未知數。如果因為自己的畏懼怠惰而放棄了能否考好都不確定的分科測驗,事後又哀號抱怨忿忿不平,我覺得大可不必,畢竟分科的數學也不比學測簡單,分科又多了物理這個大魔王,實在難考。

總結來說,今年學測及分科的確是有問題的,但應該是設計制度的單位、出題單位、監督單位被檢討,而不應該是考生彼此互相眼紅攻訐,甚至放任部分媒體以外行人的言語傷害學生,漠視學生的努力及付出。請大家重新將焦點放回一○八課綱的出題考試以及課綱本質的問題,並還給認真拚搏又有毅力的分科生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