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亂雲遮眼 認知作戰的時代\星期透視/消失的意見領袖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物價居高不下 FED恐難手軟
◆  國家機密 規避監督巧門
◆  名家縱論/亂雲遮眼 認知作戰的時代
◆  星期透視/消失的意見領袖
◆  大屋頂下/白皮書的燈下黑(下) 一國兩制是票房毒藥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亂雲遮眼 認知作戰的時代


2022-08-21 05:44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左)來台與蔡英文總統(右)會晤。美聯社



誰也沒料到,八二歲的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個人「訪台計畫」,竟掀起一場全球輿論競猜大戲,更驚動中共「霸權演習」和「大外宣戰狼魂

高舉震懾台獨,敲打美國」大旗的空前軍演中共竟破天荒開放民眾扶老攜幼參觀平潭試射遠程火箭現場,把緊張嚴肅軍事演習變成直播秀,讓民眾拍照打卡。並透過網路推波助瀾,激起民族意識。目的在告知全世界,台海若有事,期待西方國家拯救不切實際。

可知現代戰爭最厲害武器,不是導彈戰機,而是瞄準人心深處的「認知作戰」。如何善用最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手段,在爭奪人心戰場搶占制高點,成為政治人物最新秘密。無論是烏克蘭的澤倫斯基,還是靠社群網戰替老爸翻案勝選的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都深諳此道。

台海兩岸重視認知作戰,連曹興誠也說要捐卅億元來反制中共認知作戰,可知如何利用新舊媒體混成策略搶爭人心,兩岸早就開打。

民國一O七年(二○一八年)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香港雨傘革命期間,以網路為主心理戰輿論戰,台灣和中共各有勝負。台灣媒體報導多重視示威者,占四成六,中共官媒只有三成二提及示威,淡化處理;台灣重視北京和香港歷史不正當連結,但中共重視示威對香港經濟影響,深深引導國際輿論,台灣則成功對內建構議題,而且擺脫中共官媒大外宣的影響。該文評析,台灣媒體策略更符合提出軟實力大師奈伊說的「大眾媒體的弱點不利做公眾外交,網路更能讓個人觸達真正的議題」。

蔡英文確實是陳水扁口中的超級選舉機器,所謂的「媒體戰」一直是她選舉戰略首要工作目的在內部爭取民心對外形塑有利台獨輿論。也獲得相當成功。

不過再怎麼說,認知作戰還是要有一定的事實支撐如果硬要挑戰人民起碼智慧和價值,仍難免失敗。

蔡英文大張旗鼓挺林智堅沒抄襲,要全黨聲討台大。可是黨內人士卻都像被貓叼走舌頭,說不出話來。畢竟挺抄襲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林智堅自己的抄襲汙名要自己洗,在政壇,若無好處,誰會去洗別人的車?

最近大批國人被販賣到柬埔寨事件,整天吹噓南向政府灰頭土臉網紅好棒 bump質疑駐外單位見死不救,槓上外交部,蔡政府由民進黨社群網戰大將進行人格毀滅,卻得到反效果,外交部前倨後恭感謝網紅

爭奪人心戰場比起傳統戰場更為險惡。當代人們經常處於更隔離的封閉狀態網路控制大數據分析都是瞄準人心厲害武器西方世界早就領教過它的威力,無論是英國脫歐成功的「劍橋分析」、川普去年國會山莊暴動背後都有心戰動員

西方認為中共已經適應新媒介生態,愈來愈善於結合民族主義網路使用兩手策略既長於以民族主義招來民心,另一手更緊縮訊息管制操縱新媒體推動符合民族主義話語動員。相對於中共民族主義動員,蔡英文用「抗中保台動員兩岸敵意螺旋就這樣不斷上升。

畢竟不管在美國、中國或台灣,有些群眾只願意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實」,譬如不願意施打疫苗的人、相信美國大選舞弊的人。現在的社群媒體就像是政客的神燈,你需要什麼樣的真相,我就給你什麼樣的真相,或是「另類事實」。這也是認知作戰最肥沃的土壤。對於這一點,蔡英文無疑是心領神會的。

後真實時代利用政經資源部署宣傳部隊扭曲真相,是左右歷史進程新力量。走岔了的真假之辯扭曲沉淪的民主,這代價怎麼說都是高昂的。












星期透視/消失的意見領袖


2022-08-21 05:44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林智堅近日接連接受親綠媒體專訪,向同溫層大吐苦水,甚至稱論文抄襲事件是「新竹市版宇昌案」。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上世紀五十年代,研究政治傳播學者,透過經驗證據解析,提出「意見領袖概念。他們發現,民眾對新聞報導政治事件理解,往往是透過某些他們信任人士過濾與消化,而非自己由報導或事件中直接形成獨立看法各行各業都有意見領袖影響力也因議題性質有所差異。例如,丐幫頭子可能對底層經濟獨特看法,但對教育問題說了也沒人聽。

被歸類為意見領袖者,通常在特定領域具備較高資歷,或工作成績斐然;故而與其他同儕比較,意見領袖往往年紀稍長、社經地位稍高、教育程度也優於平均。身為各領域菁英階層,儘管政黨屬性不同,但對安定與秩序要求,應該是多數共同重視價值。在他們影響下,研究者指稱,上世紀西方民主國家,政黨雖然競爭激烈,但彼此都能謹守法度維持過程中應有的風度與禮貌,任誰也不敢被意見領袖判定為失格

媒體報導,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曝光後,民進黨高層原本以為,只有百分之一、二選民會在乎論文是否抄襲,故對選情影響有限。因此,儘管台大學倫會做出抄襲判定,黨主席蔡英文依然在次日號召全黨相信自己的同志」,宣布力挺到底殊不知,這百分之一、二在意者,絕大部分具備意見領袖條件對抄襲與謊言的嫌惡不因黨派而不同,民進黨的力挺反而使事件越演越烈。由於意見領袖放大看待,民進黨不得不破天荒四十八小時後急踩煞車

但林智堅黯然退場,似乎只是近年來意見領袖挑戰政治權威少數成功案例;有更多案例顯示,千禧年後意見領袖影響力正在急遽衰萎中。

千禧年後網路傳播快速發展,口才便給者只要一機在手,便不難在一夕之間成為網紅,利用個人頻道與媒體平台臧否人物與事件。這些新崛起媒體新寵,不似傳統的意見領袖必須憑藉個人資歷獲取社會信任,只要擁有個人話術煽動魅力便可以很快營造可觀追隨者。一旦有了自己的網路聲量,自有政治人物前來懇求時段,甚至政府機構為宣揚政策大方贊助經費。眾多個別網紅儼然取代傳統意見領袖,成為民意風向引領者

從好的角度觀察,傳播媒體為分權化,不再被少數財團與企業壟斷,人民聲音更容易被聽見;但缺乏傳統意見領袖的經驗解讀社會價值觀卻顯得混亂而失序。今天政治人物爭相在滿嘴三字經的網紅節目露臉,也不拒絕與背負誹謗前科者暢談時政,這些上世紀政治人物避之唯恐不及場景,如今卻成了從政者的日常行程

當各種真假訊息與政治評論淹沒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時,民眾需要的已不再是事件或新聞解讀,而是過濾爆炸資訊。但人總是選擇傾聽與自己觀點類似的言論,過濾結果便是淘汰不同的聲音。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傳播媒介必須比以往更清楚標明立場以免流失閱聽群眾,上世紀強調的媒體中立,千禧年後幾乎成了頻道殺手。此一情況中外皆然,民主國家社會輿情也因此顯現得越來越對立與分裂。老牌民主國家竟會發生民眾侵入國會大廈情事,新興民主的台灣恐怕更需戒慎恐懼。

媒體生態改變,造成傳統意見領袖消失,顯然已無法避免。近日政府企圖立法管制網路言論,又因強烈反彈收回成命,似乎預告新生代意見領袖政府鬥法正在拉開序幕,我們且拭目以待。










大屋頂下/白皮書的燈下黑(下) 一國兩制是票房毒藥


2022-08-21 05:44  聯合報/  黃年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記者陳政錄攝影



本文(篇論九二共識,本篇談一國兩制

中共對台二號人物汪洋,在「九二共識卅周年座談會」說:「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第一選擇。」

這是一個新語境,為汪洋當日談話打了底。

但是,中共必須覺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卻是一個矛盾的悖論。因為,主張「一國兩制」,就不可能「和平統一」。這是白皮書燈下黑

值得注意的是,汪洋在十八分鐘的談話中,居然沒有提到「一國兩制」四字。「漏掉」一國兩制,當然是有意識的安排。他此次談話完全在「搶救九二共識」,當日的金句是:九二共識就是「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

在汪洋談話的前十天,國台辦推出了《九二共識系列微講座八集,最後歸結到「海協會確認以海基會第八方案附件作為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

第八方案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主體論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並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

也就是說,國台辦公開確認了海基會第八方案的「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原始內建的「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

國台辦的《微講座》顯是為汪洋鋪墊,而汪洋以「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來定義九二共識,亦顯然是對國台辦所稱「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的引申。

汪洋與國台辦的此次鋪陳,顯然是想將兩岸操作重新回到「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但是,即使九二共識能從「第八方案」重新回到「求同存異/一中各表」,卻仍不能解決「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的困局。

習近平二○一九年一月二日談話後,民進黨在幾個小時內就將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掛鉤。中共發覺失算,於是欲將二者加以區隔。

主要的操作是:將「九二共識」視作在未統一情勢下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過程論),而將「一國兩制」指為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目的論)。

唯這套戰略的邏輯疑義是:如果最後目標就是走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的「一國兩制」,則九二共識即使有「求同存異/一中各表」的過程,有何意義?何況,九二共識迄仍尚未確認「求同存異/一中各表」。

問題的癥結可回到汪洋金句。「求一個中國之大同」,什麼是「一個中國」的「大同」?是不是最後就是要「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國兩制」不能迴避的問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那麼中華民國之存在算是「小異」或「大異」?這則是「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都不能迴避的問題。

關鍵在於:「一國兩制」的「一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嗎?以及「九二共識」能否「存」中華民國之「異」。

注意。汪洋說「求一個中國之大同」,但他也只能說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為止,他難以啟齒的是「大陸與台灣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說不出口。

中共若明說「一國兩制」的「一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就統統歇菜了。而這正是現今的事實:九二共識推車撞壁,一國兩制踢到鐵板。

調整的方向,在於必須重新界定「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及「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原則」。

一、就兩岸言。一國兩制有了香港的「垂範」,在台灣已成僵屍政策。中共若堅持台灣藍綠一致強烈反對的「一國兩制」,試問如何和平統一?

二、就世局言。安倍晉三的論述已由西方接龍引申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美日同盟有事,就是世界有事。」試問,又豈能輕言武統?

中共必須覺悟,只說「和平統一是第一選擇」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武統不是選項」。武統是災難,和統又無期,中共就應回到如何建構一個兩岸能夠在中長程和平發展的互動新架構。這個新架構的核心主題就是:維持中華民國,不要使中華民國異化、變質、流失,將兩岸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上。亦即,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

關鍵在於,「一中原則/一個中國」不能只是單邊主義,而必須有包容力。調整的方向是:將「一個中國」成為超越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的「上位概念」或「第三概念」。將兩岸「交戰政府」移位至「分治政府」。將兩岸「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朝「憲法說」移動。朝邦聯制思考。朝「共同締造論」發展兩岸關係。朝「大屋頂中國」的方向將「一個中國」抬高、放大、優化。

兩岸問題,主要是圍繞著「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而發生。「一個中國」的新架構應當要容納中華民國。不能再是「消滅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而應是「維持住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不能只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要說「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如此,始可能將兩岸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

中共不斷將「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作出區隔切割,可視為已知必須將「一國兩制」從政策核心移向邊緣,而想重新回到「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進行試探。亦即,將兩岸的互動,由「目的論」向「過程論」移動。

「一國兩制」在台灣是票房毒藥。隨著世局及兩岸情勢推移,中共必會愈來愈警覺:將毒藥當作補品仍向台灣大力兜售的動作,是多麼地自欺欺人,甚至是自取其辱。

此次白皮書,閉門造車、膠柱鼓瑟,簡直只是給中共內部敷衍過場用的,自說自話,完全看不到如何與台灣人民「心靈契合」。中共若仍以「一國兩制」為兩岸的旗幟政策,只是顯示中共作繭自縛,失去了破繭創新、與時推移的能力。

當然,中共不可能下架一國兩制,畢竟這是幾代傳遞下來的符號,卻可以慢慢放輕,例如汪洋此次不談一國兩制;也可以慢慢調整內涵,例如,以「海基會第八方案」為指向,朝「大屋頂中國兩制」發想。

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已成兩岸互動的大失敗,若要這兩個概念起死回生,就不能再蹈覆車之轍。

盱衡世局及兩岸情勢,此際應當是中共最切望能維持中華民國的時候,也正是台灣最能爭取中華民國地位的時候。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兩岸仍有應為及可為的努力。 


延伸推薦
大屋頂下/白皮書的燈下黑(上) 從海基會第八方案再出發













物價居高不下 FED恐難手軟


2022-08-21 06:03  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聯準會(Fed)今年以來持續升息,不只牽動美股,也衝擊亞洲經濟。圖為紐約證交所。路透



七月廿七日,FED 如期升息七五基點後,傳出下次升息可能減碼,美股大漲、美債殖利率和美元下跌;主要是市場對 FED 未來決議做出樂觀三預判:第一層升息放緩;第二層停止升息;第三層降息。

八月十二日美國銀行資金流向報告顯示,投資人正投入股票和債券,深信通膨率有見頂跡象,一面倒押注 FED 為避免經濟陷衰退,很快就會結束高升息周期。但現實恐怕無法如此樂觀。

六、七月間美國連續升息七五基點,政策利率直達二點二五至二點五○%區間,被視為暫不會導致經濟升溫或降溫的中性水準。然則,七月通膨率時隔兩年多首次出現環比下降,仍處遠高於六%的危機水準;尤其 FED 縮表行動展開後,政策利率將進入三%以上高位區間,對高通膨情勢,反而產生推波助瀾效應,升息抑通膨目標更難達成。

歐洲因能源供應不穩,出現全面性物價動搖;七月下旬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將通往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量銳減八成,使德國大型化工企業陷入運營窘困。

歐盟統計局資料顯示能源通膨率自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來,今年直衝最高水準;而歐美家庭也面臨能源飆漲物價上漲民生壓力;然則,政府為遏制通膨加快升息,促使本已逆風的經濟過度降溫,甚至嚴重滯脹。

FED 公布七月會議紀要顯示的「並非相當鴿派」,其中反覆強調的是:「不要低估了 FED 控制通膨的決心,因為超高通膨變得根深柢固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將是更為危險的重大風險」。

FED 承認經濟當前成長勢頭疲軟,下半年或將恢復成長但成長率卻遠在趨勢值下方;原本看重的總體勞動力市場資料無法反映經濟真實狀況;FED 強調必須體現緊縮承諾,並重申繼續升息縮表,以遏制超高通膨,直到通膨明顯回落。至於「存在過度升息風險」須放緩,仍無明確訊息。

將卸任的芝加哥 FED 主席 Charles Evans 認為:FED 會持續升息到明年,直到確保通膨回落到二%;越來越多基金經理與市場投資人則認為,後年全球主要央行才會全面轉向降息。

所以,國際投資市場已漸傾向認為,FED 九月仍會持續升息七五基點,甚至不排除師法「伏克爾時刻」的一次升息一百基點。











國家機密 規避監督巧門


2022-08-21 06:03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陳時中衛福部長任內,將疫苗採購過程列「絕對機密」,要封存卅年。這是繼教育部封存蔡英文獲聘政大客座副教授資料後,民進黨政府遭質疑涉弊端時,再度採取「放大絕」之作。

陳時中稱「保密條款是基本商業常識」,證明他對政府須受監督與法律限制的憲政民主原理,也缺乏基本常識。否則,陳時中有義務依國家機密保護法相關規定,向民眾說明。

首先,國家機密範圍是「軍事計畫、武器系統或軍事行動」、「外國政府之國防、政治或經濟資訊」、「情報組織及其活動」、「政府通信、資訊之保密技術、設備或設施」、「外交或大陸事務」、「科技或經濟事務」及「其他為確保國家安全或利益而有保密之必要者」,疫苗採購屬於哪一種呢?

其次,絕對機密係指「適用於洩漏後足以使國家安全或利益遭受非常重大損害之事項」。陳時中應說明如何構成了「足以」使國安或利益受重大損害?以及遭損害者究竟是「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

再者,施行細則第五條明訂非常重大損害係指,「造成他國或其他武裝勢力,以戰爭、軍事力量或武裝行為敵對我國」、「使軍事作戰遭受全面挫敗」、「造成全國性之暴動」、「中斷我國與邦交國之外交關係或重要友好國家之實質關係」、「喪失我國在重要國際組織會籍」及「其他造成戰爭、內亂、外交或實質關係重大變故,或危害國家生存之情形」六種情形之一。違反商業保密會造成哪一種損害?且上述何種情形是衛福部主管的?

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曾說,如果統治人們的是天使,就無須設計從內、外監控政府的制度。絕對機密依法由「總統、行政院院長或經其授權之部會級首長」親自核定,但他們若想掩蓋不法弊端,卻是最有權力成為魔鬼者。



林清汶/永然法律基金會顧問(台北市)


自新冠爆發以來,疫苗採購決策、會議紀錄等備受矚目與爭議;但衛福部竟將這些資料列「絕對機密」。

政府到底怎麼啦?衛福部有何重大、必要,非將疫苗採購列重大機密封存卅年,規避民意監督卅年是刑法最長追訴期;換言之,縱使將來發現有不法,法律亦無法追究。事實上,爆出衛福部如此神來封存手段,不啻引起民眾好奇與質疑,認為其中必有「貓膩」。尤其選舉期間到了,勢必成為議論焦點

況且,行政程序法誠信、禁止權力濫用、民主原則、重視公益等原則仍應恪遵;更何況,國防部對軍購事項仍有條件允許立委,以非公開方式瞭解,進行秘密審查。爾後,其他部會遇有爭議事項,不都可以比照辦理?如此常態化,豈不淪為行政機關遮掩事實規避監督最佳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