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恆/一千個艾迪亞 一千種可能性
◆ 楊志良/求生存,最後必革命
◆ 周行一/台灣必須爭取「三贏」
◆ 薛承泰/後「八二三」的兩岸默契
◆ 林中斌/懾戰:共軍導彈威懾
◆ 廖元豪/莫讓數位中介法成為言論東廠
陳立恆/一千個艾迪亞 一千種可能性
2022-08-27 03:52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明年是艾迪亞(IDEA House)五十周年。曾經星光燦爛的音樂餐廳已落幕多年,但那台上百家爭鳴、台下百花齊放的熱鬧;時而激昂搖滾、時而婉轉民謠的交鋒,依然在我們一代人記憶裡,沒有歲月、沒有邊界。
為紀念半個世紀前的樂宴風光,一群從未走散的艾迪亞人,準備一起為台北七○年代音樂地標,重新唱出屬於它的情懷與美好,曾是歌手兼股東的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打算為我們的故事排一段戲。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也有一千個艾迪亞。我們常常相聚一堂,隔著五十年的浮雲流水,回想各自心中的艾迪亞究竟是怎樣的哈姆雷特。
誠然,艾迪亞絕對不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齣偉大深沉的悲劇,而艾迪亞則是場盛大好玩的音樂劇,在輕快雋永音樂裡,上演著一群少年仔的莽撞與執著,其中有犯錯、有爭執、有抓狂、有遺憾,但更多是歡欣鼓舞的忙碌與熱鬧。相信無論是台上歌手、桌間跑堂還是座上賓客,對艾迪亞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以樂會友」,這是從未改變的主題旋律。每個人都是因音樂而相聚,更多人因音樂而成朋友,一如當年少不更事的我們,只因捨不得在相對蒼白的時代,有一個可以用音樂抒發心情、表達自我的好所在,便憑著一腔孤勇,初期從唱歌、進貨、點菜到收銀,幾乎不計前程、只問築夢的義工形式刻苦運營,即使經過跌宕悠長的歲歲年年,從艾迪亞大門裡走出半生的我們,無論如何東奔西赴、各自鳶飛魚躍,只要回頭一看,你我還是當初的少年、永遠的朋友。
然而,除音樂與友誼,艾迪亞也是我第一個文創實驗場域,它給年輕的我一座沒有鮮花掌聲,卻從此受用一生的舞台,從駐唱歌手、節目經理到餐廳老闆,短短幾年間,原本只想唱歌彈吉他的我,經歷人情世故與藝文管理洗禮後,發現生活中不同層次的延展度與可能性。「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雖然沒有聲色成分,但開門做個看起來風生水起的生意難免遇上奸商奧客、三教九流,於是危機處理與風險管理突然成了我們的校外必修課。君不見多少艾迪亞人後來都成為台灣社會中堅菁英,正是音樂滋養我們的靈魂、生活磨礪我們的膽識。
同時,一群有稜有角的藝術家加上不以金錢為驅動的工作人員,要同心協力將一家企業達成營收平衡,不啻充滿變量的挑戰,而艾迪亞在還沒有文創產業概念年代,讓我有了第一手結合文創與商業的實戰經驗,為未來事業取向鋪墊一條無心插柳的蹊徑,更讓初出茅廬的我深切感受把握當下力量,此後每個電光石火瞬間,承擔起甘受得失的責任與付出,一步一腳印踏出屬於自己的疆域視野。
所以,我希望能藉此將艾迪亞故事分享給廿一世紀年輕世代,因為無論是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還是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我相信所有青春都一樣,需要音樂、需要友誼、更需要走出舒適區外,不要做哈姆雷特,而是做個艾迪亞人,從一千種可能性裡,發現自己最好未來。